摘要:高考是一种既定的资源再分配制度,因此,也存在着它的特有规则。在既定的规则下,总有套利—企业家这一角 {MOD}的存在,除此之外,高考同时延续了中国传统的“
摘要:高考是一种既定的资源再分配制度,因此,也存在着它的特有规则。在既定的规则下,总有套利—企业家这一角 {MOD}的存在,除此之外,高考同时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士”观念,与寒门等挂钩,这也导致了高考制度的必然结局:无法同时承担其社会职能—阶层升梯以及教育职能。一.中国教育制度的既定规则以及体系
高考的制度—规则相对简单,也就是高分录取、低分淘汰,或者说更加严格地讲,按特定区域高考考试总成绩排名决定学生的录取,即教育资源—自由的配置或者说倾斜力度。
简单地讲,中国的考试制度基本上沿袭了传统或者说既有的“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原则,并且推广至其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当中。
现有的中国教育体系延续了德国,是小学—中学(即:初中+高中)—大学。除去小学升初中是其义务教育阶段,可以不用背负升学压力外,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皆是“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原则。在这个基础上,中国采取了阶段分流的政策作为复制:a.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若成绩不佳,学生便会“被分配”至技术学院,高中升大学亦是如此;b重点学校的存在,在依旧是“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下按考试排名决定教育资源的倾斜。
对于a与b的联系而言,一般能够进入重点学校,那么一般而言,在初中—高中与高中—大学的升学考试当中会更具优势。
至此,可以简要概括一下中国的教育制度规则要点:1.基本原则,“公开考试,择优录取”;2.作为分配规则,存在学校之间的资源倾斜不一。简单地讲,这一教育体系本质上是既有教育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再分配体系。
可以由第一部分注意到:1.中国教育制度本质上是资源的再分配,是一种“存量”而非增量的竞争制度,并且存在明确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说,存在套利的可能以及目的性;2.重点学校的存在加剧加剧了前者的可能性。
简单地讲,中国的教育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既有的游戏,存在其明确的规则。在存在技巧等套利的情况下,这一制度及体系越严密,套利的回报也随之增大,其可能性也由此越高。用经济学术语来讲,行动的回报越大,其行动的机会成本相对而言,是越不重要或小的,反过来,不这么做的机会成本越大,自然,行动人倾向实施这一套利行动。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当中,人被因其职业被分为士农工商,其中士又暗指仕,即做官。按照地位而言,士高于农,以此类推得:士>农>工>商。可以或者说应当指出,这是一种等级观点。
按照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当中的讲述,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阿波罗式的社会”。在这一社会的理念当中,假定存在一个类似“被遗失的黄金时代”,也就是圆满的社会形态。相较于其他类似社会,例如日本等而言,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一形态的载体“天”可以是任一人,每个人皆可“受命于天”。换句话讲,中国的社会结构虽然是等级制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人与人之间又是平等地位,可以超越的。
在这一社会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及读书人等皆渴望“受命于天”,为既有秩序服务等。典型的,例如“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个人皆是秩序的一份子,必须围绕其行动,并以此得起荣光,如“光宗耀祖”。
在近代教育体系(小学—中学—大学)在中国确立之后,既有的“学而优则仕”观念以及背后的秩序—等级并没有消退,相反一直延续并且得到增强,甚至讲,这一体系的引入就是为了一种既定的、有控制的阶层流动。
在中国一开始时,观念是“不好好读书,考不上中专,你就去种地吧”,此时背后的思想是:在地位上,工人>农民,或者更加直白地讲,相对于工人,农民是低贱的。到了今天,就是大学等等了,联系的公务员等职业,但其原理不变。
在前面三章,简单地介绍了中国教育制度及体系,以及套利的制度存在性问题与文化背景。在这一章,将分析并且阐述其合一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中国的教育制度—体系天然存在套利的“癌变基因”。在旧有观念的推波助澜下,套利,即努力学习—应对考试成为相对优先或重要的价值选择,从而,这一行动不可避免。
通过套利行动得到资源倾斜,从而实现阶级流动或者说地位上升的人,除了会加剧自信以及作为既得利益者对于这一制度的维护外,也会产生一种群体效应,尤其是在特定“天”文化下的中国,所掀起的是无限羡慕—追随的“趋势”,即父母等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或者说考试学习。两者的心态是有所不同,但同根同源的:对于教育既得利益者而言,其更加相信这一制度,以及努力等的有效性,在等级观念下,其希望后入能够延续或甚更进一层;对于未得利益者而言,则在等级观念下渴望得到这一利益,或漂亮的中国式阐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已经讲过,这一制度体系是存量而非增量竞争,在必然的套利趋势加剧下,其资源等(包括学习时间)必然是更加稀缺的;原理在于,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供求关系更加紧张。在更加稀缺的情况下,进一步或者说更加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的教育制度—体系在同时承担阶层流动以及培养孩子知识时,将前者与后者挂钩,存在必然的套利机会及可能,同时,在既有等级观念下,套利行动只会不断加剧。
中国教育因此不断的套利加剧,陷入一种既无教育,也无阶层流动或少流动的境地是必然的。
学生为功利的学习必然选取对其目实现的最优途径,在既有的“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原则下,无疑就是学习如何应对考试,考取高分、提升考试排名。
因此,学生的学习将极具方向性,或者说存在极端实用倾向。在学生阶段的学习方面,学生将倾向于只学习或重点倾向于考试考点的知识学习,以及应试技巧的学习。也就是已经被无数次形象阐述的重点(考点)学习—刷题—考试的“应试教育”模式。
并且,这是其制度的必然结果:不断套利加剧的必然的趋势,而在中国因为其旧有的特殊等级观念,而得到强化与驱动。
在这里,需要回顾一下中国教育制度—体系的重点学校原则。
在已经产生不平等的情况下,全民的一起努力必然也是不平等的。已经通过教育制度—体系而实现阶层流动的既得利益者,已经拥有了相对而言,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更加专业的教师以及考试—学习资料等等。
在存在重点学校,教育资源倾斜的情况下,线性的竞争只会是差距被一步步拉大(不考虑特殊情况下);另外,由于重点学校的资源倾斜,学校必然趋向满足特定的行政指标,例如高考分数或者说升学率,从而相对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等。换言之,努力的追赶是有限甚至无用的,并且会加剧智识上的某种不平衡。孩子,对于被富裕光宗耀祖期望的孩子而言,一种越学越困难、越无力的困觉将发生:不学习是不好的,但是学习又是无力的,相对于目标而言,并且于其所想要等目标而言,又过于遥远等。
同时承担阶层流动—社会职能以及教育职能的教育体系,在其明显存在套利规则的情况下,存量—竞争下,“应试教育”与“内卷”不可避免,其影响也不可避免。
(1).无法教书育人。在功利主义或极端实用主义下的熏陶下,孩子的学习已经被限定在既有框架,并且为这个框架所认可而努力。首先,孩子的学习将单一化、被动化,原因在于不这么做的机会成本过高。并且,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学生会产生一种重实用的倾向,轻视非直接用途的学科的学习,例如逻辑学、高等数学、哲学与经济学等等,其结果必然是学习的实际上不深入、不求甚解,知识体系的残缺与思维的不周密等等。也就是讲,既有教育制度—体系下,不可能长久承担实际上的教书育人职能。
(1.1)。没有自信心,或极度不自信等等,依靠外界评价。以往继来,一直受外部驱动的学习等,存在人格的培养不周全等等,孩子处于实际上的一种迷信状态,难以产生个人责任等意识,必然依靠外界人格等。
(1.2)厌恶学习,以及思考。习惯了浮于表面的接受与输出,以及实用倾向下对于深层学习的价值评价低,深入学习的机会成本在价值评价上过高,故而行动人倾向拒绝这一行动。
(1.3)套利—无创新,存量竞争加剧的恶性循环。因为在这一制度下,投机主义者更加适合等,他们享有更多的资源倾斜等,但是却缺乏进一步的发展驱动目的等,一般情况下,他们只会复制套利,而无意也无力有所突破等。这一结果必然是经济体当中,企业家精神减少,经济学体趋于索洛模型所揭示的:活力逐渐耗尽,而这只会加剧套利竞争,加速恶化。
2.难以实现的阶层流动
不平衡下的学习,以及一种既有的挖掘有限,在(1.3)的基础上,阶层流动越发成为奢望。
(2.1)社会矛盾加剧—不确定性增加
在既有制度—体系下,即有“优胜者”,也有“失败者”。并且在既有秩序—等级观念以及实用倾向下,人们将倾向追评“优胜者”,而近似于侮辱“失败者”,从而人为造成一种两极分化的对立:优者傲慢,但逐渐被现实的恶化经济环境所“折磨”,心生怨恨,后者则是一种抱有恨意等。在经济恶化的情况下,社会矛盾只会不断加速激化。
而社会矛盾的加剧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确定性,让投资的机会成本上升,从而投资减少,就业岗位减少等等,陷入套利竞争加剧的困境当中。
3.在一定历史阶段,有助于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因为存在套利行动,资源同时也被用在教育上,培养了一批技术等人才,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及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首先,必须明白一点教育就是投资,或者说不可能直接与投资(人力投资)脱钩,不存在所谓教育不能产业化的说法。反过来讲,既然教育资源是稀缺的,那么就必然存在竞争,是考试还是其他方式,都仅仅是竞争方式而不是本质的不同。
教育的自由化就是指去政治化,教育将不再作为一种人为制度,承担政治或人为社会职能—阶层流动。允许家长与孩子自由选择学校,同理,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下制定课程,编辑教材或决定使用何种教材,并且对于学生提出入学等的要求。
这样,在自由化下,学生与学生或学校与学校,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每个人都必须就情况等选择最优,并且让行动尽可能完善地可以实现目的,提升目的方向的教学质量等。
1.需要驳斥一些观念,教育自由化会让教育腐化等。
(1).首先,学校既然要自由招生,就必须有家长、学生愿意选择这所学校,其教学职能等就必须保证,不然学生便会弃之,从而学校倒闭,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存活下来的学校)只会更加注意教学质量,对于教师与教材的要求更加符合学生及其他需求,而不是制度化教育下的越发质量低下。
(2).又或者,学生不够自律,不能自主学习。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这样的学生是正常的,根据科学研究等,讨论的学习比不讨论就深度而言更有效,在看书、听课等对比下,听课、听讲座而不提问等方式边际效用最低,也就是讲,现有的教育制度—体系其质量本就低下,效率不高;反过来讲,劣质的教材、老师讲课、无讨论下,学生很少能够全知、理解,因此,不愿意听课、走神这些是正常现象,研究表明,45分钟刻注意力能够有10到15分钟甚至仅仅5到10分钟是正常的,这不能构成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的理由。其次,为什么不允许学生自由发展等等,以自己的意志强制强行无效的教育?
(3).高学费阻碍教育发展等。在自由化教育下,整体的教育质量会提升,并且更加贴切现实需求(很难想象,孩子与家长会选择“无用之学”,即于研究等皆无用的学科),因此学费应该是阶梯状,各阶层按其进入。并且不能否定,有学校为质量、名声等愿意给出身贫困但天资不错的孩子予以免学费等的投资。高学费是因为质量好等等,反过来讲,不稀缺就不会有价格、竞争这些,拒绝这一点以行政手段代之便不有教育的自发改善等,这是一体两面的。
2.综上所述,教育的自由化是走出困境的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问题应该主要在于如何让民众接受。故可以以下措施一起实施:1.废除现有教育体系(中高考以及学考);2.停止或减少财政—教育拨款(总还是要学习,要支付教育费用,这是让学校竞争的必然途径);3.允许自由办校,学校任免教师,选择或编辑教材,对学生进行要求等;4.废除教师编制等;5.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2.可以改为政府发放教育卷,在特定区域内流转,为学期的4分之一或5分之一期限为使用期限(入校学习)。
最多设置5个标签!
摘要:高考是一种既定的资源再分配制度,因此,也存在着它的特有规则。在既定的规则下,总有套利—企业家这一角 {MOD}的存在,除此之外,高考同时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士”观念,与寒门等挂钩,这也导致了高考制度的必然结局:无法同时承担其社会职能—阶层升梯以及教育职能。一.中国教育制度的既定规则以及体系
高考的制度—规则相对简单,也就是高分录取、低分淘汰,或者说更加严格地讲,按特定区域高考考试总成绩排名决定学生的录取,即教育资源—自由的配置或者说倾斜力度。
简单地讲,中国的考试制度基本上沿袭了传统或者说既有的“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原则,并且推广至其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当中。
现有的中国教育体系延续了德国,是小学—中学(即:初中+高中)—大学。除去小学升初中是其义务教育阶段,可以不用背负升学压力外,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皆是“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原则。在这个基础上,中国采取了阶段分流的政策作为复制:a.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若成绩不佳,学生便会“被分配”至技术学院,高中升大学亦是如此;b重点学校的存在,在依旧是“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下按考试排名决定教育资源的倾斜。
对于a与b的联系而言,一般能够进入重点学校,那么一般而言,在初中—高中与高中—大学的升学考试当中会更具优势。
至此,可以简要概括一下中国的教育制度规则要点:1.基本原则,“公开考试,择优录取”;2.作为分配规则,存在学校之间的资源倾斜不一。简单地讲,这一教育体系本质上是既有教育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再分配体系。
二.中国教育制度及其体系的套利缘由以及可能程度可以由第一部分注意到:1.中国教育制度本质上是资源的再分配,是一种“存量”而非增量的竞争制度,并且存在明确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说,存在套利的可能以及目的性;2.重点学校的存在加剧加剧了前者的可能性。
简单地讲,中国的教育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既有的游戏,存在其明确的规则。在存在技巧等套利的情况下,这一制度及体系越严密,套利的回报也随之增大,其可能性也由此越高。用经济学术语来讲,行动的回报越大,其行动的机会成本相对而言,是越不重要或小的,反过来,不这么做的机会成本越大,自然,行动人倾向实施这一套利行动。
3.中国教育的文化—制度背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当中,人被因其职业被分为士农工商,其中士又暗指仕,即做官。按照地位而言,士高于农,以此类推得:士>农>工>商。可以或者说应当指出,这是一种等级观点。
按照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当中的讲述,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阿波罗式的社会”。在这一社会的理念当中,假定存在一个类似“被遗失的黄金时代”,也就是圆满的社会形态。相较于其他类似社会,例如日本等而言,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一形态的载体“天”可以是任一人,每个人皆可“受命于天”。换句话讲,中国的社会结构虽然是等级制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人与人之间又是平等地位,可以超越的。
在这一社会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及读书人等皆渴望“受命于天”,为既有秩序服务等。典型的,例如“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个人皆是秩序的一份子,必须围绕其行动,并以此得起荣光,如“光宗耀祖”。
在近代教育体系(小学—中学—大学)在中国确立之后,既有的“学而优则仕”观念以及背后的秩序—等级并没有消退,相反一直延续并且得到增强,甚至讲,这一体系的引入就是为了一种既定的、有控制的阶层流动。
在中国一开始时,观念是“不好好读书,考不上中专,你就去种地吧”,此时背后的思想是:在地位上,工人>农民,或者更加直白地讲,相对于工人,农民是低贱的。到了今天,就是大学等等了,联系的公务员等职业,但其原理不变。
四.中国教育制度及体系的必然趋势:套利不断加剧在前面三章,简单地介绍了中国教育制度及体系,以及套利的制度存在性问题与文化背景。在这一章,将分析并且阐述其合一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中国的教育制度—体系天然存在套利的“癌变基因”。在旧有观念的推波助澜下,套利,即努力学习—应对考试成为相对优先或重要的价值选择,从而,这一行动不可避免。
通过套利行动得到资源倾斜,从而实现阶级流动或者说地位上升的人,除了会加剧自信以及作为既得利益者对于这一制度的维护外,也会产生一种群体效应,尤其是在特定“天”文化下的中国,所掀起的是无限羡慕—追随的“趋势”,即父母等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或者说考试学习。两者的心态是有所不同,但同根同源的:对于教育既得利益者而言,其更加相信这一制度,以及努力等的有效性,在等级观念下,其希望后入能够延续或甚更进一层;对于未得利益者而言,则在等级观念下渴望得到这一利益,或漂亮的中国式阐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已经讲过,这一制度体系是存量而非增量竞争,在必然的套利趋势加剧下,其资源等(包括学习时间)必然是更加稀缺的;原理在于,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供求关系更加紧张。在更加稀缺的情况下,进一步或者说更加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的教育制度—体系在同时承担阶层流动以及培养孩子知识时,将前者与后者挂钩,存在必然的套利机会及可能,同时,在既有等级观念下,套利行动只会不断加剧。
5.中国教育制度—体系的套利倾向后果中国教育因此不断的套利加剧,陷入一种既无教育,也无阶层流动或少流动的境地是必然的。
1.套利倾向下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学生为功利的学习必然选取对其目实现的最优途径,在既有的“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原则下,无疑就是学习如何应对考试,考取高分、提升考试排名。
因此,学生的学习将极具方向性,或者说存在极端实用倾向。在学生阶段的学习方面,学生将倾向于只学习或重点倾向于考试考点的知识学习,以及应试技巧的学习。也就是已经被无数次形象阐述的重点(考点)学习—刷题—考试的“应试教育”模式。
并且,这是其制度的必然结果:不断套利加剧的必然的趋势,而在中国因为其旧有的特殊等级观念,而得到强化与驱动。
2.不平衡下的内卷在这里,需要回顾一下中国教育制度—体系的重点学校原则。
在已经产生不平等的情况下,全民的一起努力必然也是不平等的。已经通过教育制度—体系而实现阶层流动的既得利益者,已经拥有了相对而言,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更加专业的教师以及考试—学习资料等等。
在存在重点学校,教育资源倾斜的情况下,线性的竞争只会是差距被一步步拉大(不考虑特殊情况下);另外,由于重点学校的资源倾斜,学校必然趋向满足特定的行政指标,例如高考分数或者说升学率,从而相对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等。换言之,努力的追赶是有限甚至无用的,并且会加剧智识上的某种不平衡。孩子,对于被富裕光宗耀祖期望的孩子而言,一种越学越困难、越无力的困觉将发生:不学习是不好的,但是学习又是无力的,相对于目标而言,并且于其所想要等目标而言,又过于遥远等。
3.一个影响的总结同时承担阶层流动—社会职能以及教育职能的教育体系,在其明显存在套利规则的情况下,存量—竞争下,“应试教育”与“内卷”不可避免,其影响也不可避免。
(1).无法教书育人。在功利主义或极端实用主义下的熏陶下,孩子的学习已经被限定在既有框架,并且为这个框架所认可而努力。首先,孩子的学习将单一化、被动化,原因在于不这么做的机会成本过高。并且,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学生会产生一种重实用的倾向,轻视非直接用途的学科的学习,例如逻辑学、高等数学、哲学与经济学等等,其结果必然是学习的实际上不深入、不求甚解,知识体系的残缺与思维的不周密等等。也就是讲,既有教育制度—体系下,不可能长久承担实际上的教书育人职能。
(1.1)。没有自信心,或极度不自信等等,依靠外界评价。以往继来,一直受外部驱动的学习等,存在人格的培养不周全等等,孩子处于实际上的一种迷信状态,难以产生个人责任等意识,必然依靠外界人格等。
(1.2)厌恶学习,以及思考。习惯了浮于表面的接受与输出,以及实用倾向下对于深层学习的价值评价低,深入学习的机会成本在价值评价上过高,故而行动人倾向拒绝这一行动。
(1.3)套利—无创新,存量竞争加剧的恶性循环。因为在这一制度下,投机主义者更加适合等,他们享有更多的资源倾斜等,但是却缺乏进一步的发展驱动目的等,一般情况下,他们只会复制套利,而无意也无力有所突破等。这一结果必然是经济体当中,企业家精神减少,经济学体趋于索洛模型所揭示的:活力逐渐耗尽,而这只会加剧套利竞争,加速恶化。
2.难以实现的阶层流动
不平衡下的学习,以及一种既有的挖掘有限,在(1.3)的基础上,阶层流动越发成为奢望。
(2.1)社会矛盾加剧—不确定性增加
在既有制度—体系下,即有“优胜者”,也有“失败者”。并且在既有秩序—等级观念以及实用倾向下,人们将倾向追评“优胜者”,而近似于侮辱“失败者”,从而人为造成一种两极分化的对立:优者傲慢,但逐渐被现实的恶化经济环境所“折磨”,心生怨恨,后者则是一种抱有恨意等。在经济恶化的情况下,社会矛盾只会不断加速激化。
而社会矛盾的加剧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确定性,让投资的机会成本上升,从而投资减少,就业岗位减少等等,陷入套利竞争加剧的困境当中。
3.在一定历史阶段,有助于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因为存在套利行动,资源同时也被用在教育上,培养了一批技术等人才,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及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7.解决的方案:教育自由化首先,必须明白一点教育就是投资,或者说不可能直接与投资(人力投资)脱钩,不存在所谓教育不能产业化的说法。反过来讲,既然教育资源是稀缺的,那么就必然存在竞争,是考试还是其他方式,都仅仅是竞争方式而不是本质的不同。
教育的自由化就是指去政治化,教育将不再作为一种人为制度,承担政治或人为社会职能—阶层流动。允许家长与孩子自由选择学校,同理,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下制定课程,编辑教材或决定使用何种教材,并且对于学生提出入学等的要求。
这样,在自由化下,学生与学生或学校与学校,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每个人都必须就情况等选择最优,并且让行动尽可能完善地可以实现目的,提升目的方向的教学质量等。
1.需要驳斥一些观念,教育自由化会让教育腐化等。
(1).首先,学校既然要自由招生,就必须有家长、学生愿意选择这所学校,其教学职能等就必须保证,不然学生便会弃之,从而学校倒闭,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存活下来的学校)只会更加注意教学质量,对于教师与教材的要求更加符合学生及其他需求,而不是制度化教育下的越发质量低下。
(2).又或者,学生不够自律,不能自主学习。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这样的学生是正常的,根据科学研究等,讨论的学习比不讨论就深度而言更有效,在看书、听课等对比下,听课、听讲座而不提问等方式边际效用最低,也就是讲,现有的教育制度—体系其质量本就低下,效率不高;反过来讲,劣质的教材、老师讲课、无讨论下,学生很少能够全知、理解,因此,不愿意听课、走神这些是正常现象,研究表明,45分钟刻注意力能够有10到15分钟甚至仅仅5到10分钟是正常的,这不能构成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的理由。其次,为什么不允许学生自由发展等等,以自己的意志强制强行无效的教育?
(3).高学费阻碍教育发展等。在自由化教育下,整体的教育质量会提升,并且更加贴切现实需求(很难想象,孩子与家长会选择“无用之学”,即于研究等皆无用的学科),因此学费应该是阶梯状,各阶层按其进入。并且不能否定,有学校为质量、名声等愿意给出身贫困但天资不错的孩子予以免学费等的投资。高学费是因为质量好等等,反过来讲,不稀缺就不会有价格、竞争这些,拒绝这一点以行政手段代之便不有教育的自发改善等,这是一体两面的。
2.综上所述,教育的自由化是走出困境的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问题应该主要在于如何让民众接受。故可以以下措施一起实施:1.废除现有教育体系(中高考以及学考);2.停止或减少财政—教育拨款(总还是要学习,要支付教育费用,这是让学校竞争的必然途径);3.允许自由办校,学校任免教师,选择或编辑教材,对学生进行要求等;4.废除教师编制等;5.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2.可以改为政府发放教育卷,在特定区域内流转,为学期的4分之一或5分之一期限为使用期限(入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