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分运动”的背后,暴露出怎样的电影评价体系?

144
提问者
2023-03-15 15:42 悬赏 0财富值 阅读 395回答 1

作者 / 风最近一阵子,豆瓣上掀起了一阵“一星运动”。流量艺人张哲瀚由于发布了在日本靖国神社的一张照片,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接着,部分营销号开始转移视线乱带节奏

默认分类
登录 后发表回答
1楼 · 2023-03-15 15:57.采纳回答

作者 / 风


最近一阵子,豆瓣上掀起了一阵“一星运动”。


流量艺人张哲瀚由于发布了在日本靖国神社的一张照片,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接着,部分营销号开始转移视线乱带节奏,列举了一批所谓的“二战”题材电影。事件愈演愈烈,极端网友们开始从微博转战到豆瓣,涌入很多日本电影的条目下方,开始了齐刷刷的“一星运动”。


短短几天内,多部大众意义上的优秀影片都受到了牵连,还包括像宫崎骏这样家喻户晓的国民级电影导演。此举引起了不少豆瓣用户以及理智网友的强烈反感,认为这种没看过电影就盲目评价的行为,已经严重伤害到了电影本身。而且,这种轻而易举就被煽动,且缺乏独立思考的行为,幼稚且愚蠢。


不过,也有一些人站出来义正言辞地捍卫自己的打分行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爱国”的体现,电影里所描绘的那些人物和情节,是在“美化战犯”,是日本人不知反思的表现。尽管之后有人提出这其中有很多都是反战片,但在他们看来,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自己所行的,是所谓的“正义之举”。


其实,这不是豆瓣评分第一次引发争议。在此之前,也有过很多次类似的“一星运动”,乃至于“五星运动”,打分的理由也可谓是千奇百怪。甚至,不仅仅是豆瓣,包括像淘票票或者猫眼的评分平台上,类似这种并不针对影片本身的差评也屡见不鲜。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捍卫观众以及用户们打分的权利和自由,但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暴露出当下的评分体系中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是值得所有的影迷和从业者们反思的。




豆瓣“抗日”,

究竟是“爱国”还是“泄愤”?


事情是这样的。


8月15日,这一天是日本战败投降的76周年纪念日。有网友发现,一部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条目下方涌进了很多“一星党”,因为他们发现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在片中有穿军服、唱军歌等镜头,因而开始疯狂刷一星。“鬼子”、“二战战犯下地狱”、“美化侵略战争”“洗白战败”等评价开始频繁出现在影片的短评区。



▲截至发稿前,《人生果实》有超过24万人评价,其中一星占比10.8%,也就是说至少有超过2.5万人给出了一星。而在此次“一星运动”发生前,本片的一星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人生果实》这部影片记录的是一对日本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故事,他们在自己的院落里养花种菜,与四季为邻,与自然为伴,全片透露出静谧祥和的处事态度,爱情婚姻的美好场景,以及对生活的哲思。而影片的主角之一津端修一早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就已经去世,但这显然无法让“爱国”网友们满意。他们觉得:“战犯不配岁月静好、享有美好的晚年生活,他们这样的生活是建立在无数中国人的鲜血上的。”


截止发稿前,《人生果实》这部纪录片从一开始的9.5,已经降到了如今的8.7分,跌幅明显,且一星比例仍在上升,目前已经超过了10%。尽管有网友解释道,片中的这位老人并非二战战犯,1945年日本战败时主角才19岁,在东京强制入伍,不到一年就退伍并考上大学,他根本没有来过中国。但遗憾的是,这些网友们似乎根本不需要这样的解释。



▲网上有网友给本片的主人公正名


很快,这种“反日”情绪开始蔓延到多部日本影片的条目下方。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等片也有大量差评出现,原因是小津曾经参加侵华战争。另外,宫崎骏导演的《起风了》《红猪》,高畑勋导演的《萤火虫之墓》,大岛渚导演的《战场上的快乐圣诞》等涉及到二战背景和侵华战争题材的多部经典影片均受到影响。



但事实上,这些影片很多基本上都属于“误伤”。


像宫崎骏导演,他本身就是一位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的左翼人士。他曾多次敦促日本政府就发动侵华战争进行深刻反思并道歉,甚至不惜受到日本右翼人士的辱骂。他的《红猪》,是一部完全意义上反二战,甚至反杀戮的动画。《起风了》主角制作的零式飞机虽然曾参与侵华战争,但影片借这样的时代背景来展现小人物的心酸与无奈,同样表达了对于战争的强烈反思和控诉。


而且,退一步说,这些电影虽然并没有在国内公映过,但是也几乎都以各种电影节展的形式进入过国内。


比如今年北影节的首波片单中,《红猪》就赫然在列。再比如大家刷一星最多的《人生果实》,2018年上影节也展映过。《战场上的快乐圣诞》,今年上影节甚至还展映了它的4K修复版。更别说小津安二郎了,今年中国电影资料馆才刚刚做完他的回顾展。试想,如果这些电影真的如部分网友所言属于有问题的“反动”电影的话,官方在审查阶段难道发现不出来吗?



▲电影《红猪》截图


遗憾的是,对于这样的行为,豆瓣官方第一时间并没有对这些评价做出任何处理。而少数网友的这一行为也“惹怒”了不少的观众,也有很多人开始涌进这些条目下面进行“保护性打分”,所以截至目前,我们看到上述的很多影片,最新的评价中,出现了不少五星好评,差评已经被逐渐压了下去。


目前看来,这出闹剧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场,暂时不得而知。但是,已经有“爱国”网友将这种行为上升到“抗日”的程度。那么,究竟是“爱国”还是“泄愤”,究竟是网友自发组织,还是有人在背后引导煽动,或许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也需要交给时间来验证了。



▲截图自豆瓣某小组其中一封帖子




捍卫打分自由,

但不鼓励不负责任的评价


和以往多次豆瓣的“一星运动”一样,此次事件更多暴露出的,还是关于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看,这次的“一星运动”和前阵子的“五星运动”性质差不多,都是由于中日之间敏感的关系以及历史的积怨所致。尤其是自东京奥运会以来,由于各种判罚操作以及日本国内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国内逐渐涌起一阵“反日”情绪。


因此,情绪高涨的网友们,去给2020东京奥运会的条目齐刷刷地打一星,反而去给“手撕鬼子”这样的抗日神剧报复性打五颗星。《抗日奇侠》一度由曾经的3.4分被刷到了6.7分,如今又降回到了4.6分。



当然,“爱国”这样看起来“合理正当”的理由,只是豆瓣多次“一星运动”的起因之一。至于其他给差评/好评的原因,更是千奇百怪。整体看起来,或许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相对比较常见的,营销层面的刷分。


因为如今豆瓣的评分在业内越来越重要,所以自然也就成为了不少片方在进行营销的重要一环,而这其中也滋生了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比如,片方雇水军给自己的片子刷分,或者是同档期的影片雇黑粉来给对家打差评。这样的行为,除了扰乱市场公平,很可能导致舆论反噬以外,基本上属于损人不利己。尽管豆瓣凭借其自身的反水军机制,基本上也能基本识别并屏蔽掉这些不负责任的评价,但这样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且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第二种,则是广义上的,情绪性的打分。


这些评价,很多其实和电影本身的真正质量并无任何关系,就比如这次被针对的这些日本影片,网友们很多都没有看过影片,也无意去了解影片的历史和背景,只是出于简单的情绪驱动。他们享受的,或许只是给出差评那个瞬间自己化身“审判长”的感受。


再比如,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评价,比如不喜欢某个国家、导演,或者演员,就给出差评。甚至,影院空调开得太热、座椅靠背太硬,乃至于电影太长,这些都可以成为给出差评的理由。


前段时间的《指环王》系列在国内上映时,不少观众就责备影片“时长太长”、“故事没头没尾”“镜头太晃”等等,去猫眼或淘票票上给出差评。这样的行为,虽然观众也是看完影片才做出的评价,总比那些没看过影片就凭刻板印象打分的行为要好,但明明是评价电影,却因为毫不相干的因素影响观感,多少也是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淘猫上有关《指环王》系列的差评


最后一种刷分行为,属于“报复性打分”。这类行为往往是片方有错在先,冒犯到了观众,所以观众进行报复,理由看起来似乎要更加“正当”一些。


常见的比如,一些拍烂片的导演“碰瓷”豆瓣,认为豆瓣有水军黑自己的片子,其实根本只是想蹭豆瓣的热度,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片子拍的有多糟糕,这时被激怒的豆瓣网友出于保护这片“精神家园”的目的,往往会自发打分。《逐梦演艺圈》就是其中一例。


再比如,有些涉及到抄袭的影片,且证据确凿,但主创毫无底线、不知悔改,这时网友们也会行使其打分权,比如臭名昭著的《汽车人总动员》。


另外,还有一些极度冒犯观众的影片,比如有个片子叫《嫁给大山的女人》,讲述一个被拐卖的妇女遭受悲惨经历后最终却被感动决定以德报怨留在当地的故事。如此不尊重女性的情节,同样遭到了愤怒网友们的一星“伺候”。



总而言之,无论出于何种理由,是情绪性宣泄,还是报复性刷分,理论上这都属于个人的自由。但像开头提到的这种完全不了解背景就对影片一味否定,或是没看过影片就武断评价的做法,依旧是不值得鼓励的,而且对于整个市场积极良性的发展,并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如今的舆论环境已经十分紧张了,相信谁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环境进一步被压缩。




“刷分运动”频发,

我们需要警惕什么?


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近些年豆瓣评分屡屡引起争议,但豆瓣已经是目前国内相对来说最客观理智也有内容的电影评分平台了,像上述这样不负责任的打分行为,毕竟还是少数。但是,类似的例子出现,还是会伤害到很多人的感情。


此次的“一星运动”,也再次让有关评分的讨论再次带到观众们面前,所引发的现象也有必要受到更多的正视。在这些频频发生的“刷分运动”的背后,拍sir认为,有一些值得所有人警惕的地方。


首先,从评价环境来看,我们提倡并期待更为健康包容的评价环境。正如拍sir一直强调的,要捍卫所有人的评价权利和打分自由,更要鼓励理性客观有质量的真实评价,因为只有这样,它才是对所有的创作者、制片方,乃至观众们都最有利的结果。


当一部电影制作完成面向市场的时候,它就已经与创作者没有什么关系了。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一部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制作完成的电影,无论成绩如何,自然会期待受到正向积极的反馈,但是它的质量究竟如何,很多时候创作者是很难跳脱出来去看待的,这时与其去纠结那个分数,倒不如多去听一听市场和观众们的反馈,对于影片的进步可能会有更大的帮助。


其次,从评价标准来看,观众们也需要找到符合自由的口味,建立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


因为电影以外的因素来给电影打分,只要出发点合理,发自内心,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冷静下来的时候再想想,或许也有必要跳出那个既定的刻板情境来看待问题。人很容易受到片刻的情绪宣泄所驱使,因此,一定要警惕这样的发泄。


就像这次的情况一样,与其盲目地陷入一场煽动性极强的人为闹剧,倒不如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真正去了解这些影片的背景以及背后的价值,然后再去做出评判。而这,其实也不单单只体现在电影打分这一件事情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从评价平台本身而言,进一步加大平台本身的公信力度,完善反水军等筛查机制,也应当成为平台本身的努力方向。


豆瓣书影音的评分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拥有如今的市场地位,除了平台本身的优势以外,更重要的是其实要靠所有的用户们一分一分用脚投票投出来的。影响力大了,觊觎它的势力自然也越来越多。也正因如此,为了继续保持这样一个平台的公平公正乃至纯洁性,其自身也需要不断更新完善机制,不能因为一些莫名的原因,让用户们长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时至今日,阿北所写的《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仍挂在豆瓣电影的首页上


不过话又说回来,评价打分这件事,不就是一个数字吗?它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拍sir看来,既重要,也不重要。


重要的在于,评价,绝非是字面意义上的文字游戏或纸上谈兵,它是整个电影产业流水线上的重要一环。


一部踏实真诚用心制作的电影当获到积极正向的评价时,不仅对于创作者本身是一种鼓励,对整个市场更是一种促进,能够反哺到更多的从业者们,努力制作出更多符合观众口味的好作品。而且好口碑也可以刺激更高的票房,这些对于创作者以及片方更是实打实的支持和褒赏。


但另一方面来看,它其实也就是一个数字而已。就像一次考试不能决定学生的命运和成败一样,一个评分也无法对一个作者盖棺定论。


更何况,评价这件事,本身就是再主观不过的一件事了。而且,随着市场化的发展,电影艺术越来越下沉,出现差异化的评价本身也很正常。我们之所以要倡导包容开放、理智客观的评价体系和环境,就是不希望千人一面的情况发生,就是希望评价这件事能够成为连接创作者和观众市场之间的桥梁,而非壁垒,让评价真正参与到整个环节中,给创作本身提供更多正向的补充。


总之,一个良性循环的电影市场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和促进,这当然也是个理想中的状态,需要所有人的努力与坚持。在未来,有关个人情绪与自我评价之间的讨论,恐怕仍旧不会停止。


但不管怎么样,只靠情绪性煽动性的“刷分运动”,就想达到一个更开放、更和谐、更进步的行业和市场,乃至让大众的思想变得开化,这是完全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