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
《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至人无已”,无已便彻底打破了对立面,进入到所谓“吾丧我”(《齐物论》)的超然状态,由此看来,大约至人的境界最为高了。但是,《大宗师》载女仍讲授“圣人”治道的步骤,即“外天下”——“外死生”(生指性)——“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撄宁”。此处说的“不死不生”即指“外死生”(《天下篇》),"撄宁"即指打破了一切对立,这也就是“无己”。可见,“圣人”的境界与“至人”的境界,理论上没有根本的不同,凡终其天年,视死如归,打破一切对立面的人,都算修成了正果,只是作为一种荣誉,“至人”、“神人”、“圣人”才表示不同的品位。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逍遥游》);老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他们分别代表着“圣人”、“神人”、和“至人”。又《大宗师》中还提到过“真人”,但关于“真人”的几段描述,张恒寿先生指出是后人杂人的文字,此说是也。《刻意人》、《秋水》《田子方》、《徐无鬼》、《列御寇》、《天下》、赌篇均见“真人”一语,但也不象《大宗师》中的“真人”那样纯然是一派神仙方术家之言,《大宗》关于“真人”的几段文字,当是汉初人所为。 庄子对“圣人”、“神人”、“至人”的描绘,常常给人以神秘之感比如《道遥游》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或调这里的“神人”是气功师,可是气功师再高明,也绝对没有本事去“御飞龙”,因为,“飞龙”根本不存在.所以,这一段记载,只可当作神话故事看。但是“物莫之伤,大浸矧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逍遥游》)“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关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应帝王》)这些话又似乎是认认真真说出来的,不能作神话看。其实,庄子的人生境界,统而言之,即逍遥无待;细分之,则为“无名”、“无功”、“无己”。而逍遥无待,不是指肉体不受物理的、化学的条件限制游天游地,而是说精神上打破了知性的遮蔽,不再受“成心”的限制。“成心”或游于此或游于彼,游于此则非彼,游于彼则非此,这是俗人的境界,至人倒“乘物以游心”(《人间世》)而“顺物自然”以应帝王》)。所谓“道遥游”,此一“游”字,便是“游心”的省称。“游心”又特别指游于观念世界,而不是随意想象上天入地,白日作梦;游心于观念世界又特别指不受对立范畴的逻辑限制,打破自我与非我,非我与非我,自我与自我的绝对分界,即是不是、然不然、可不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可见,庄子游来游去,无非是破“成心”,破独断论,毫无神秘和可言。 庄子说的“无名”,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讲,即破自我与非我的对立,洗刷内心中功名利禄的观念。为别人做了件好事,便觉得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这实际上是把自我与非我对立起来了,即使是以仁义之心爱人利人,庄子也认为是求名利,因为强以仁义绳墨天下就把自我置于天下的对立一方.以已为是.以天下为非.这就叫“哲人”。所谓“无功”,即破非我与非我的对立,如日夜、寒暑、水火,本无所谓是,无所谓非,顺应了自然规律,无所不是;违反了自然规律,无所不非。故要“乘物以游心”,乘物即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游。动即从观念上打破绝对分界,强调转化。懂得了日夜。寒暑、水火皆可为我所用的道理,人就活得更自由了。所谓“无己”,即破自我与自我的对立。世人遭受“与接为搞,日以心斗”的折磨,主要是因为有个“小我”在。“无己”就是破“小我”。“我”算个什么呢?“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我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生,时也;死,顺也。放养生的目的在以尽天年,不在长生不死。庄子齐死生,并不是说生死无差别,而是视死如归,客观地看待生死问题。所以,他既重视养生,又反对厚葬。齐死生是进入理想人生的最一步,过了生死关,便进入"撄宁"(见《大宗师》伤论修道)、“大妙”(《寓言》颜成子游与南伯子聂论修道有此言)的境界。
最多设置5个标签!
《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至人无已”,无已便彻底打破了对立面,进入到所谓“吾丧我”(《齐物论》)的超然状态,由此看来,大约至人的境界最为高了。但是,《大宗师》载女仍讲授“圣人”治道的步骤,即“外天下”——“外死生”(生指性)——“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撄宁”。此处说的“不死不生”即指“外死生”(《天下篇》),"撄宁"即指打破了一切对立,这也就是“无己”。可见,“圣人”的境界与“至人”的境界,理论上没有根本的不同,凡终其天年,视死如归,打破一切对立面的人,都算修成了正果,只是作为一种荣誉,“至人”、“神人”、“圣人”才表示不同的品位。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逍遥游》);老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他们分别代表着“圣人”、“神人”、和“至人”。又《大宗师》中还提到过“真人”,但关于“真人”的几段描述,张恒寿先生指出是后人杂人的文字,此说是也。《刻意人》、《秋水》《田子方》、《徐无鬼》、《列御寇》、《天下》、赌篇均见“真人”一语,但也不象《大宗师》中的“真人”那样纯然是一派神仙方术家之言,《大宗》关于“真人”的几段文字,当是汉初人所为。
庄子对“圣人”、“神人”、“至人”的描绘,常常给人以神秘之感比如《道遥游》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或调这里的“神人”是气功师,可是气功师再高明,也绝对没有本事去“御飞龙”,因为,“飞龙”根本不存在.所以,这一段记载,只可当作神话故事看。但是“物莫之伤,大浸矧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逍遥游》)“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关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应帝王》)这些话又似乎是认认真真说出来的,不能作神话看。其实,庄子的人生境界,统而言之,即逍遥无待;细分之,则为“无名”、“无功”、“无己”。而逍遥无待,不是指肉体不受物理的、化学的条件限制游天游地,而是说精神上打破了知性的遮蔽,不再受“成心”的限制。“成心”或游于此或游于彼,游于此则非彼,游于彼则非此,这是俗人的境界,至人倒“乘物以游心”(《人间世》)而“顺物自然”以应帝王》)。所谓“道遥游”,此一“游”字,便是“游心”的省称。“游心”又特别指游于观念世界,而不是随意想象上天入地,白日作梦;游心于观念世界又特别指不受对立范畴的逻辑限制,打破自我与非我,非我与非我,自我与自我的绝对分界,即是不是、然不然、可不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可见,庄子游来游去,无非是破“成心”,破独断论,毫无神秘和可言。
庄子说的“无名”,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讲,即破自我与非我的对立,洗刷内心中功名利禄的观念。为别人做了件好事,便觉得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这实际上是把自我与非我对立起来了,即使是以仁义之心爱人利人,庄子也认为是求名利,因为强以仁义绳墨天下就把自我置于天下的对立一方.以已为是.以天下为非.这就叫“哲人”。所谓“无功”,即破非我与非我的对立,如日夜、寒暑、水火,本无所谓是,无所谓非,顺应了自然规律,无所不是;违反了自然规律,无所不非。故要“乘物以游心”,乘物即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游。动即从观念上打破绝对分界,强调转化。懂得了日夜。寒暑、水火皆可为我所用的道理,人就活得更自由了。所谓“无己”,即破自我与自我的对立。世人遭受“与接为搞,日以心斗”的折磨,主要是因为有个“小我”在。“无己”就是破“小我”。“我”算个什么呢?“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我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生,时也;死,顺也。放养生的目的在以尽天年,不在长生不死。庄子齐死生,并不是说生死无差别,而是视死如归,客观地看待生死问题。所以,他既重视养生,又反对厚葬。齐死生是进入理想人生的最一步,过了生死关,便进入"撄宁"(见《大宗师》伤论修道)、“大妙”(《寓言》颜成子游与南伯子聂论修道有此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