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刘胡兰、王二小#p#确实挺值四百分的,不过太麻烦了,我还是放弃吧,大部分人大家都听熟悉,我以后看过一份资料,不知道楼主听过狄青吗?我想说一下狄青的故事,
汉武帝灭闽越 班超败月氏帝国之战(东汉)东汉与羌的百年战争 隋攻吐谷浑之战 唐朝破吐蕃的维州之战李靖灭突厥唐击回鹘乌介可汗之战宋夏平夏城之战 寇准抗辽岳飞抗金宋朝孟拱的襄樊争夺战 明朝哈密争夺战戚继光抗倭明朝料罗湾海战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邓世昌、刘胡兰、王二小
确实挺值四百分的,不过太麻烦了,我还是放弃吧,大部分人大家都听熟悉,我以后看过一份资料,不知道楼主听过狄青吗?我想说一下狄青的故事,北宋人,一代名将,在与西夏李元昊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威名远扬,使北宋和少数民族能够和睦相处。实现了民族团结
若要问匈奴最惧怕的汉朝将军是谁,不是为汉朝赢得抗击匈奴第一场胜利的卫青,也不是杀敌十多万的少年英雄霍去病,而是飞将军李广。李广可以说是汉朝历史上最具传奇 {MOD}彩和悲剧命运的将领,他的才华和遭遇,至今还让人唏嘘不已。 李广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文帝时代信任老臣,李广正值少年郎,景帝时代重文轻武,李广却是武中将,武帝时代偏爱青年将领,李广却已经白发苍苍。由于官职卑微,李广一直戍守在抗击匈奴最前线上。文帝景帝时代,他屡次与匈奴发生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他的作战经验也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而他的威名也为匈奴胆寒。后来汉匈开战,匈奴几乎都是把精锐部队投入到李广所在部队,这也是李广对匈奴战绩不佳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是,在西汉前期,正是由于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代军人的奋勇作战,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们不敢过分南下侵扰,为汉朝反击匈奴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与汉朝其他将领不同,李广可以说是一个匈奴化了的汉朝将领,他的带兵特 {MOD}和作战方略都有很强的匈奴特 {MOD},比如军令宽延,逐水草而居。作战勇猛,精于骑射,但缺少了汉朝军队所特有的纪律性和整体性特 {MOD}。而汉军对匈奴的优势,正在于严格的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这正是李广之所以无法在对匈奴作战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汲取了别人长处的同时,却屏弃了自我的优点,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李广战史中最精彩的战例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出击战,一次是两年后的河西会战,第一次,他率一万大军被匈奴单于三万主力合围,几乎全军覆没,却也使匈奴遭受了同样的杀伤,并使得卫青可以穿越匈奴两路主力的空隙,直导匈奴后方。第二次,他的四千先锋队被右贤王四万主力包围,鏖战六天,全军只剩四百人,却有力的配合了霍去病西出酒泉,痛击浑邪王。 从两次战役中可以看出李广的特点,作战勇猛,冲击力迅速,战斗力强大,却多为以硬碰硬的打法,缺少战术的变通,且贪功恋战,易于本队脱离,造成被敌人包围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霍去病则聪明的多,在匈奴改变部署的情况下毅然改变行军路线,直导其薄弱环节,终取得完胜。 平心而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但他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帅才。其单兵作战能力勇猛,却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作不成一个好的元帅。后来漠北决战,卫青令他从侧翼出击,从军事角度讲,并非是看轻李广的才华,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李广作战冲击力强,运动迅速的特点,可惜天不助李广,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是,作为一个将军,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尊重。 卫青 卫青并不是歼灭匈奴最多的将领,但是他确实是汉匈战争里贡献最大的将领。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个胜仗就是卫青打的,龙城战役虽然只消灭敌人七百人,但却粉碎了许多汉朝主和大臣却宣扬的“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汉朝将士树立了必胜匈奴的坚定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依然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沉重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宁。而汉朝方面,自高祖刘邦平城被围事件发生后,由于实力不逮,加上有诸多内政事务亟待处理,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一直蒙受很大的耻辱。在军事上,则主要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然而“和亲”政策并不能遏制匈奴的袭扰活动,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亲”政策也为汉王朝整顿内政、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增强实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文、景时期,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使凋敝的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恢复,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富庶丰足的景象:“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日后汉武帝的战争动员和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文、景两帝在位时,即已注意军队,尤其是骑兵的建设,西汉的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了。 就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汉武帝刘彻登基当了皇帝。他凭藉前辈所创造的物质基础,积极从事于反击匈奴的战争准备。在军事上健全军制,加强骑兵部队的建设,选拔适应指挥骑兵作战的年青将领,修筑军事要道。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措施有:贬抑相权,“举贤良文学”以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举行封禅典礼以提高皇帝威望,实行“推恩法”以削弱地方势力,任用酷吏以保证专制措施畅行全国等等。在经济上征收商人车船税,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以增加战争物资储备等等。经过苦心经营,全面造就了战略反击匈奴的军事、经济、政治条件。于是汉武帝以其巨人的手臂,揭开了大规模战争的帷幕。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三、四十年之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别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现将它们介绍如下: 河南、漠南之战。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年青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 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汉武帝于是决定反击,发起了漠南之战,时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当时卫青任车骑将军,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这一仗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朔方要地,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并将匈奴左右两部切断,以便分而制之。 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将军的卫青两度率骑兵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前后歼灭匈奴军队一万多人,扩大了对匈奴作战的战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却漠北一带,远离汉境。这就为汉武帝下一步实施河西之役并取胜提供了必要条件。 河西之战。河西即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又称河西走廊。它为内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时它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汉廷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巩固西部地区,遂决定展开河西之役,为此,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委派青年将领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军。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入,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与匈奴军鏖战于皋兰山下,连战皆捷,歼敌近9000人,斩杀匈奴名王数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 同年夏天,汉武帝为了彻底聚歼河西匈奴军,再次命令霍去病统军出击。为了防止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部乘机进攻,他又让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 这一次,霍去病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取得决定性胜利。是役,霍去病共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汉廷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实边戍守生产。 河西之战,给河西地区的匈奴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了可能。 漠北之战。经过漠南、河西两大战役的打击,匈奴势力遭到了重创,汉军已完全占有了这场旷日持久反击战争的主动权。然而匈奴不甘心失败,仍继续从事南下袭扰的活动。并采纳汉降将赵信的建议,准备引诱汉军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区,寻机加以歼灭。 汉武帝为了彻底歼灭匈奴主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边患问题,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度幕(沙漠)轻留(轻入久留)的心理,将计就计,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决定对匈奴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且因势利导,乘敌不备,确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的具体作战方针。武帝集中了精锐骑兵10万人,组成两个大的战略集团,分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骑兵主力的行动。卫青、霍去病受命后,各率精骑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沿东西两路北进,决心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 匈奴单于闻报汉兵将至,采纳赵信建议,将部众、牲畜、辎重转移到更远的北方,“以精兵待于幕北”。卫青出塞后,得知匈奴单于的战略意图,即率主力直扑单于所在,横渡大沙漠,北进几百公里,寻歼单于本部。同时命令李广、赵食其率所部从东面迂回策应。不久,卫青部主力与匈奴单于相遭遇。卫青下令用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匈奴军的袭击,接着便指挥5000精骑向单于军发起猛攻,单于即遣一万骑应战。 双方鏖战至黄昏,大风骤起,飞沙扑面,两军难辨彼此。卫青乘势分轻骑从左右迂回包抄。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自度无法取胜,遂带数百精骑突围,向西北逃遁。卫青发现单于潜逃,即派轻骑连夜追击,自率主力随后跟进。是役虽然未能擒服单于,但一举歼俘匈奴军19000人,挺进到寘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尽烧其城和匈奴积粟而还。 在另一个方向,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和右北平,北进1000余公里,渡过大漠,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尽歼其精锐,俘获屯头王、韩王以下70400余人。左贤王及其将领弃军逃逸,霍去病乘胜追杀,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然后凯旋班师。 漠北之役是汉匈间规模最大,战场距中原最远,也是最艰巨的一次战役。是役,汉军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共歼匈奴9万余人,严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使得其从此无力大举南下,造成了“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的局面。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至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一般都承认的民族英雄:卫青 霍去病 寇准 岳飞 韩世忠 文天祥 戚继光 郑成功 袁崇焕 于谦 史可法林则徐 邓廷桢 关天培 陈化成 郑国鸿 葛云飞 王锡朋 聂士成 冯子材 刘铭传 刘永福 丁汝昌 邓世昌 刘步蟾 左宝贵 谭嗣同 左宗棠孙中山 廖仲恺 黄兴 秋瑾 林觉民 喻培伦 宋教仁 邹容 蔡锷 丘逢甲 朱执信 陈天华马占山 张自忠 佟麟阁 赵尚志 杨靖宇 赵登禹 戴安澜 郝梦龄 左权 李家钰 王甲本 谢晋元 林彪 赵一曼 武士敏 饶国华 王铭章 高志航 阎海文 彭德怀 吉鸿昌 李宗仁 冯玉祥 ………… ……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蹈海不屈的陆秀夫抗击倭寇的戚继光高举东北抗日大旗的杨靖宇 刘仁轨的入选只因为《旧唐书_刘仁轨传》这样写过:“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四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他是中日第一战中国的将领。他取得了“白江口大捷”!白江之战,天朝扬威。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十位——刘仁轨慷慨指数:8流芳指数:5综合指数:6.5城在人在,城亡人亡。那时节,清兵砺兵秣马,黄湘作壁上观。史可法困守孤城。一代风流人物,终魂归冥冥。有人说他飞天成仙,有人说他沉江而亡。广陵梦碎,沉江曲终。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九位——史可法慷慨指数:8流芳指数:6综合指数:7中国有一个特殊的行当,宦官。历史上的宦官大多是不良分子。但,有一个例外。他便是郑和。有时常会想一想,如果郑和的船队再走远一些。世界会怎样,中国又会怎样?七下西洋,扬威异域。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八位——郑和慷慷指数:8流芳指数:7综合指数:7.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在汉朝和匈奴长期的征战中,出现了这样一位英雄。他用兵如神,他远征大漠。他击溃了匈奴的主力,他使得匈奴再不能与大汉一较短长。他就是霍去病。匈奴末灭,何以家为?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七位——霍去病慷慨指数:8流芳指数:8综合指数:8有明一代,倭寇为患。堂堂天朝,竟不能平。那时节,戚继光临危受命那时节,戚家军扬威东海。那时节,人民谈倭 {MOD}变。那时节,倭寇谈戚 {MOD}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六位——戚继光慷慨指数:8流芳指数:8综合指数:8八年抗战,风烟如尘。中华女儿,为国捐躯。张自忠,率部击杀倭寇数万。张自忠,战死杀场,英年而夭。英雄,永远都是英雄。誓死卫国,勇抗倭奴。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五位——张自忠慷慨指数:8流芳指数:9综合指数:8.5他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他在虎门禁销鸦片,他在广东勇抗英夷。他就是林则徐。宦海沉浮,深痛国之沉沦。老骥伏枥,却把心血呕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四位——林则徐慷慨指数:9流芳指数:9综合指数:9乱世出英雄。郑成功便是乱世里的英雄。鹿耳门、台湾鸟,二万五千甲士,只为收复华夏之地。抗清军,击荷兰,赶走西洋之夷,迎接宝岛重入中国。将军百战雄心在,直指金戈向台湾。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三位——郑成功慷慨指数:9流芳指数:10综合指数:9.5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英雄之唱,足可传千古。胡马南下时,有岳家军在。金人来袭时,还是有岳家军在。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精忠报国,万代典范。黄龙末捣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裳。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二位——岳飞慷慨指数:10流芳指数:10综合指数:10他少年时也曾纸醉金迷,醉生梦死。但是,国乱显终良。当蒙人铁骑南下时,他站了出来。组织兵勇,力抗暴元。身陷牢笼,却不投降。他就是文天详。虽非武夫,却胜过天下英雄。虽为儒士,但生就铮铮硬骨。书生意气,千古一唱正气歌;人熟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一位——文天详慷慨指数:10流芳指数:10综合指数:10 统一中华民族的:成吉思汗,郑成功,施琅。抵御外族侵略的:岳飞,文天祥, 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以致于主流教科书因为无法定论而不得不将他忽略。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扭曲的。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他?捧杀还是棒杀? 杀神冉闵冉闵,一个已经被骂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人物.他死后被灭他的胡人建立的胡朝史学家狠狠的痛骂了一翻,三百年后,晋书以五胡十六国到北朝时的史学家写的史料,作了晋书,自然对这个屠夫评价不高. 五胡乱华时期,先后有十多个民族迁出中原和关中,其中的七个民族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当时中国北方大乱,胡人有五六百万左右,汉人六七百万. 本来汉人与当时的入胡族人数相当,大家彼此学习.各胡向往中国文化,汉人也向胡人学习放牧,文化上已彼此在逐步同化. 可是后来汉人里出了一个屠夫-----冉闵!反对民族溶合,要求各胡“各还本土“. 冉闵出身于当时名震天下的乞活义军,可能因为他父辈亲友尽死于五胡入侵的缘胡.其人举世无亲,极端仇视胡人.此人后来最喜欢干的就是对胡人搞屠杀. 这个屠夫倒很能打仗,晋史称他:身长八尺,善谋策,骁猛多力,攻战无前。他每战冲锋在最前面,砍杀胡军猛将悍兵三四百人不等.(虽然这个屠胡作战很勇猛,后来在中原建立了冉魏帝国,但最后被南下的二十万鲜铁骑灭了.) 乞活军当时已归顺后赵,冉闵参与了石虎攻打鲜卑和西羌及平服凶奴余部的战争,建立了军功.在石虎后期,利用手中军权,将后赵帝国的粮食散发给汉族饥民,收买人心.石虎死后,靠四十万汉人尸肯修建起来的后赵皇宫发生不明原因的火灾(襄国宫殿倒时明确史料为冉闵所炼烧死),大火烧了一个多月.冉闵借此机会,放出石虎从全国各地的抢掠十万汉族妇女,很多人已经无家可归了,冉将之许自已的部下与高力汉族卫士,收卖人心. 冉闵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后赵(羯族所建立)后,利用当时汉人对胡人的刻骨仇恨,一次次煽动胡汉纷争,弄的天下大乱,数百万胡人在他发起的战争中死于非命,汉人死者亦不计其数.他发布了臭名昭著的<杀胡令>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汉族主义暴发的<讨胡檄文>(不过具体内容没有保留下来,因为取代他的是新建立的胡朝,自然不会保留他历数胡人罪状的文章),冉闵当时致书北主各地,号如汉人起来屠杀胡人. 公元349年五月,冉闵扶立傀儡石遵,使其“杀世自立”。石冲闻之,帅戍守幽州的兵士合兵十余万胡军南下,被冉闵等歼灭于平棘,冉闵俘杀了石冲,为消灭胡人的有生力量,冉闵坑杀被俘降军三万余人;冉闵要求石遵“正式”让位予他(类似于汉魏晋之间的惮让),石遵当然不原将祖宗的基业让出; 公元349年十一月,冉闵杀石遵,胡族势力激烈反抗,冉闵尽杀胡人十余万,中原大乱。(《晋书》志第三)。同一时间,冉闵改后赵国号为卫,易姓李,立傀儡皇帝石鉴,以图挟天子令诸候(后赵全国当时到处都是手控重兵的胡将,可惜此举并不见效)。关中的赵乐平王石苞自关中率大军东讨冉闵,后被冉闵杀;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夜受石鉴书诛闵,亦被杀;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参与诛杀冉闵,也被冉闵所杀;姚弋仲、蒲洪等连兵,移檄中外,号召天下胡人杀掉冉闵..... 冉闵看到各地的胡将都不听命于他,与之为敌,石鉴背后计划除去他(石鉴被闵杀时在位一百零三日)。冉闵攻斩了石鉴叫来杀的的孙伏都三千羯士等人,纵兵屠杀,自凤阳至琨华,横尸相枕,流血成渠。冉闵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和“近日孙、刘构逆,支党伏诛,良善一无预也。今日已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结果方圆百里的汉人都跑了过来,胡人全部离去。冉闵看到胡人终究不听命于已,亲自带兵在邺城周围屠杀胡羯二十几万人。 冉闵还下达<杀胡令>外,致书各地号召北方汉人起来屠杀胡人。于是,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迁入中原的五胡六夷死者不计其数,很多汉人也被误杀,特别是山西南部的血腥报得中,很多长的像姜氐的汉人也被当作胡人杀死. 冉闵立国三年,没有一个月不与众胡联军大战,死者不计其数.有史可查的冉闵杀人记录有:冉闵攻打胡酋张贺度,斩二万八千首级;斩凶奴刘显带的胡羯军三万余级等。 冉闵以武力方式{{BANNED}}的要求各胡退出中原,各还本土,路上相互杀掠,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十止二三,造成数百万人死于途中. 冉闵是五胡乱华时中原地区汉人起义首领之一,后被推为国主。当时有羯胡在河北暴孽,残害汉民,先有驱数十万汉丁修林苑甲兵,死伤遍野。后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又有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BANNED}}凌杀污辱之行。汉儿冉闵立誓扫中原,恢复中华河山,一朝得机起兵,旦夕间尽灭羯胡。后又以扫清中原为号召,扬言要六胡退出中土,否则将其统统杀绝。这就是有名的杀胡令。北方各地汉人群起响应,各胡深惧其下场将如同羯族与白奴人,而遭到群胡连番围攻: (1)其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凶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凶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于邺城以一二千刚组织的汉骑将远至而来的胡军七万打的溃不成军; (7)七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经过数场战争下来,冉闵手下的汉军越打越少,却又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五胡中的四胡在种族仇杀中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统治今天外蒙内蒙和中国北部的鲜卑却进入极盛时期。 这个时后东晋王朝却打着正统的身份要到北方接受失地,乘冉闵与众胡大战时“接收”山东河南二省,又图河北和山西.使的冉闵大努,而一努之下,在部将的拥护下作出了称帝的主张。冉闵举大事有一半靠的是李农,一位深受汉人义军----乞活军爱戴的将领。然而冉闵在称帝后却因有人告其谋反杀了他。而使的几万乞活军分离出了冉闵的军队。关中有汉人武装不下五万人筑垒自守,对抗胡人,等待冉闵大军到来。辽东也有约十万汉人武装响应。冉闵都没能任用合适的人去加以联络。却在这时称帝,不仅没得到东晋王朝的支持,反而使的东晋王朝与鲜卑人对他来了个南北夹击。 冉闵建立的国家史称冉魏,冉魏后期,汉族流民从各地拥入邺城及其附近,加上长年征战.农业生产欠收,城中粮食供应不足。冉闵将城中粮草分发给白姓后,带领一万兵(大部份是步兵)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征粮。原住在蒙中高原的现屯兵边界的鲜卑人得到这一消息,急调二十万鲜卑骑兵南下,想座收渔人之利的消灭因刚扫清中原而元气未复的冉魏政权。冉闵对鲜卑兵的行动却浑然不知,后被鲜卑人的十四万先头骑兵部队在常山包围冉军,却给个个奋勇的冉军再加上天神下凡般的大将冉闵打得十战十败!!要不是最后想出了拐子马铁浮图的阴险鬼计。 与鲜卑人的廉台决战中,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其后拒降被鲜卑王慕容俊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直至于十二月。慕容俊惧之,祭祀冉闵,追谥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即大雪过膝(晋史有载,绝非道听途说,活着可怕,死也也可怕,呵呵!) 冉闵战死了,河北山西二省被鲜卑占据。但冉英雄收复的河南,山东二地民众向南归复南朝汉人.这使的当时北伐每每失败的南朝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光复了河南,山东二地.这是祖逊北伐后南朝政府第二次控制这一地区.比祖逊收复的还多!(可惜东晋没有保有多久,就被鲜卑人夺去,鲜卑军队一直打到长江边,因为无船过江,东晋才又苟安了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冉闵爱民如子,从异族豪强和统治者哪解放二十多万汉人妇女,并帮自已的士兵找到失散的家人.当冉闵放羯人石虎强抢的六七万汉族少女回家时,她们中的大多数却没有走。因为已经无家可归了,冉魏灭亡时,恶运又一次降临她们的头南北朝进 在人类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发生过这样大规模吃人的事件。同一时期在西方,是匈奴人阿提拉进攻罗马帝国,他残暴是残暴。但并没有留下他们吃人的记载。后来女真,蒙古,满族虽然也很残暴,但史书上也没有留下他们吃人的纪录。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根本无法想像“五胡乱华”时期的血腥与残暴以及我们汉族先民所蒙受的苦难。这些历史我们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因为在书本上只有民族融合、鲜卑拓跋宏汉化等等,完全是报喜不报忧。对黑暗面一点也不描写。近来《狼图腾》的作者当是不掩盖这些暴行。但他又认为这样杀你吃你是为了汉族好。是给我们输血。好让我们强大起来,所以我们不应该仇恨那些食人恶魔。反而还要去感激他们。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我想他如果生活在那个血腥的年代,应该会舍身饲魔。心甘情愿地让他们吃掉。然后让那个被消化得变成什么也不知道的“我”强大起来。 更有些人刻意隐瞒这些历史,断章取义.
1楼中华民族是个整体不是单一的汉族,.“戚继光抗倭”一目。 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挂图(或投影、计算机课件等),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经过: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像,然后让学生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再结合“动脑筋”一题说一说从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关于“戚家军”的编练,教师可以补充戚继光严于治军的小故事,如条件允许,可尝试着在课下排练“鸳鸯阵”,然后拿到课上表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士兵们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因为这些都是“戚家军”得以战胜倭寇的重要因素。利用《戚家军抗倭形势》图,简要介绍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台州九捷”。在基本荡平侵扰浙江的倭寇后,“戚家军”又开赴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一起剿灭了那里的倭寇。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评价:教师请学生结合所讲过的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对比一下“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对戚继光及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正确评价,需要明确的是,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教师此时可补充一些民间纪念戚继光的童谣、民间故事、传说等,使戚继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由此反衬出戚继光人格的伟大,使学生进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元明的倭患 中日两国的关系历来极为友好。元朝初年,高丽人赵彝向蒙古贵族进言,说日本可通。元世祖忽必烈于是决心降服日本。他几次派人出使日本,要求日本臣服元朝,没有得到答复,乃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八年(1281年)两次派兵出征日本,结果均因遭遇暴风而告失败。当时,日本镰仓幕府刚建立不久,各地武士阶级(中小封建主)的分裂割据仍很严重。他们利用镰仓幕府与天皇及其反对者之间的矛盾,乘机扩大势力。为了掠夺财富,开始是通过商人以贸易形式同南宋往来。元军侵日失败后,有些武士和商人就打着贸易的旗号,携带兵器,到朝鲜、中国沿海一带进行抢劫。这使元朝政府不得不严加防范,屡次下令“严商下海”,取消主管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日本政府也恐元军再来,除严加防范之外,终元之世不与元朝通使往来。由于元、日双方处于敌对状态,无法进行正式的贸易活动,日本的商人便在各地封建主的支持下,继续以暴力方式,到中国沿海进行海盗和走私活动。同时,随着日本封建兼并战争的加剧,丢失军职而破产的武士数量日增,沦为浪人,他们也大量加入海盗行列。因此,到元朝末期,倭寇的骚扰日趋严重。 明代的倭患是元代倭患的继续和发展。明朝建立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对立时期(1336—1392),倭寇“乘中国未定”“率以零服寇掠沿海”(金安清《东倭考》)。为了制止倭寇的侵扰,明太祖多次遣使到日本交涉,均不得要领。因此,下令实行海禁,停止与日本的往来,“专以海防为务”(《明史·日本传》),大力加强沿海防务。永乐时,明成祖一方面允许日本政府和商人来中国贸易,同时继续加强海防,永乐十七年(1419年)于辽东金线岛西北的望海埚歼灭一股入侵的倭寇,使倭寇不敢再大规模骚扰我国沿海。 到了嘉靖年间,倭寇的侵扰又猖獗起来。日本南北朝的战乱,到14世纪末以北朝的胜利告终,但到15世纪中叶又进入藩侯割据的战国时代。各封建藩侯为满足自己的奢侈欲望,并弥补战争经费的不足,都积极支持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进行抢掠。中国的一些奸商,也与倭寇相勾结,合伙从事走私和劫掠。还有一些破产的滨海贫民,为饥寒所迫,也充当倭寇的胁从。当时明朝统治腐败,海防松弛,浙闽沿海卫所,“战船、哨船十存一二”,士卒也只剩4/10,“倭剽掠辄得志,益无所忌,来者接踵”(《明史·朱纨传》),倭寇为患达到了猖獗的程度。 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分赃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在大地主、大商人汪直、徐海、陈东、萧显、麻叶等的勾引下,“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明史·日本传》)。第二年,倭寇越来越多,“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同上)。他们把根据地从海岛迁到陆上,分成几十人到几百几千人的小股,四出劫掠。由于官军的腐败,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被发棺椁(挖坟盗棺)四十余县。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椁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归有光《昆山县倭寇始末》)。倭寇骚扰浙江湖州,“大肆毁掠,东自江口至西兴坝,西自楼下至北新关,一望赭然(空尽无物),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倭寇抢劫的财物)满千船”(采九德《倭变事略》)。倭寇的残暴骚扰,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他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倭寇的不断侵扰,激起他歼敌卫国的热情,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止止堂集·横槊稿》上《韬钤深处》)的诗句。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任参将,抵抗倭寇。他看到官军非常腐败,就到义乌招募农民、矿工,编练“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大败倭寇。次年驰援福建,捣破倭寇在横屿(宁德城外海中)的大本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二年后又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肃清东南沿海的倭患。隆庆元年(1567年)被调到北方,镇守蓟州(今天津蓟县)。晚年受排挤 ,居家病死。所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极受军事家的重视。其他著作尚有《止止堂集》。 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1:“(嘉靖三十三年)三月巡海上诸营……已而转节过文登营赋诗云:‘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谁将春 {MOD}来残堞,独有悲风吹晚笳。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止止堂集·横槊稿》上《过文登营》最后两句作“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台州九捷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戚继光由浙江都司参将调任独镇一方的分守台(州)、金(华)、严(州)等处地方参将。他根据该地三面阻山、一面临海的情况,作出以陆战为主、兼用水(海)战的决策,将军队分驻于松门、海门,并制造战船,加强海上防务。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16艘倭船由象山至奉化西凤岭登陆,窜扰宁海团前。戚继光判断倭寇的行动旨在诱离松门、海门的戚家军,然后乘虚直犯台州(今浙江临海),就在台州、海门配备必要兵力,另派水师至宁海外洋伏击,自己亲率主力前往宁海,并请宁海驻军水陆会剿。倭寇果然分兵3路,分别东向桃渚、新河所和健跳所圻头,企图进犯台州。戚继光令佐理军务的兵巡佥事唐尧臣率领戍守海门、台州的军队救援新河,自率主力进剿宁海的倭寇。唐尧臣在新河大败倭寇,骚扰宁海的倭寇也纷纷逃窜,但桃渚的倭寇仍继续向台州进犯。戚继光立即挥师南下,于二十七日中午赶到台州城外,枵腹进至花街,“五战五胜,二路共斩首三百八级,生擒巨酋二浮,其漂溺无算”(《戚少保年谱耆编》卷2)。五月初一,健跳圻头的两千名倭寇又窜至台州府城东北的大田。戚继光率领身边的一千五百名亲兵前往大田迎战,因遇大雨,相持3日未能交锋。倭寇趁雨西窜,欲经仙居改袭处州(今浙江丽水)。戚继光率兵急趋上峰岭,设伏截击,“三战三捷,计斩首三百四十四级,生擒五酋”(同上)。不久,戚家军又取得长沙(在今浙江温岭市东南)大捷。经过一个月的战斗,戚家军九战九捷,彻底消灭了侵犯台州的倭寇。与此同时,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等也在宁波、温州一带大败倭寇,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了。 戚继光抗倭业绩永为民间纪念 数百年来,在戚继光曾经任职和生活过的地方,人们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纪念他,而纪念形式之多、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历史人物所不能及的。在京北的长城沿线和浙闽沿海地区,修建了许多戚继光祀祠、塑像、碑刻、纪念馆(堂)或亭台楼阁等纪念性建筑。在他的故乡山东蓬莱,不仅建有戚继光纪念馆和塑像,还修建了“水城”。纪念性命名也是民间纪念戚继光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上述地区,就分布着相当数量的因戚继光而命名的山、水、石、木、村、路、桥、井、亭阁等,如浙江余姚有戚家村,温岭有继光路。以民俗的形式纪念戚继光,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如八月十六过中秋,吃“光饼”等。纪念戚继光的民间文学,主要有抗倭故事、治军故事、爱民故事等十余类,此外民间还流传着相当数量的古谣、儿歌。反映戚继光事迹的文艺作品,有闽剧《戚继光斩子》、话剧《戚继光平倭记》等戏剧,而民间舞蹈《藤牌舞》和《光饼舞》,则分别取材于戚继光作战的场面和“光饼”制作过程中的动作;在体育健身方面,人们还发掘整理了民间武术——“继光拳”。总之,这些纪念形式,无不涵盖了百姓生活的各个层面,虽经历数百年人世变迁,依然流传至今,足可以体现戚继光在民间影响之深远。 附: 八月十六过中秋(节俗):浙江省台州市所属的椒江、临海、黄岩等县(市)民间就将中秋节定为八月十六。相传,当年抗倭形势吃紧,戚继光率军于中秋之夜扫荡倭寇获全胜,次日夜,军民同庆抗倭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过中秋节总是推迟一天,相沿成俗。 光饼(食俗):又称继光饼、肚脐饼,是浙江省台州市、温州市所辖各县(市)及福建省莆田市、宁德市所辖各沿海县(市)民间常见的面食。它以小麦兑水调匀,烤制而成,其形扁圆,中有一小孔可穿绳。据说当年戚继光在浙闽沿海抗倭时,“戚家军”以光饼穿绳扎于腰间,充战时干粮。相传此饼为戚继光首创,故称“继光饼”或“光饼”。 口令的来历(民间故事): 戚继光抗倭时,夜间派士兵沿海警戒,为避免夜幕中敌我难辨,戚继光让警戒的士兵都带着竹哨,如果发现人影就喊一声:“哨起!”对方若是自己人,就要立刻喊“立正”而原地站直。在部队操练时,戚继光不停地让士兵练习这两个动作。后几经演变,“哨起”“立正”就成了军队队列练习的正规口令。 哄儿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虎门销烟(1839年6月)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令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正好是国际禁毒日。 背景 自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败亡和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已晋身为工业大国。1757年,英国消灭莫卧儿帝国,将印度纳入殖民统治,是为英属印度。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773年取得印度专卖权,大量生产鸦片,运送到加尔各答的仓库等待输出。英国政府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开始对华贸易之时,并不支持贩卖鸦片,认为有损国家的体面。 1833年8月23日,英国国会通过《东印度公司改革法案》,英国枢密院下令废止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的贸易专利权和垄断权。英国东印度公司大班被驻华商务总监取代。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律劳卑勋爵为首任驻广州商务总监,并任命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后一任大班德庇时(又译戴维斯、爹核士、大卫斯)及G.B.罗拔臣爵士为副手。 英国方面已训令律劳卑可作武力行动,道光十四年六月十三(1834年7月15日),就在律劳卑成为商务总监不久,就从澳门乘船,打算硬闯广州进驻,结果与两广总督卢坤发生冲突。卢坤下令将律劳卑等人驱逐回澳门,律劳卑退回澳门不久就病亡,德庇时成为第二任驻华商务总监。 由于清朝政府不许在陆地上买卖鸦片,也不准将鸦片存于澳门,于是英商就把鸦片仓库设在船上,名为“趸船”,停泊在伶仃洋至台湾的周边海域,让走私鸦片者接货立券,凭券使可在广州取钱,当时,加尔各答的英国人报纸如此报道原因:1.鸦片走私使许多白银流如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 2.鸦片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3.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之战是康熙年间驱逐盘踞在黑龙江流域雅克萨城的俄军的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则是清朝通过雅克萨战争以及谈判取得的重要成果。 黑龙江流域自唐代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顺治元年,俄罗斯帝国在向西伯利亚扩张得手后便把魔爪伸入我黑龙江地区,先后占领了尼布楚与雅克萨两城。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后康熙帝即着手解决驱逐沙俄问题。二十一年(1682)二月中旬开始,康熙巡行东北。东巡后,他命令副都统彭春与郎谈在八月十五日以行猎为名到达斡尔、索伦侦察敌情。两人回来汇报,说只要3000人带上红衣大炮20门就可解决问题。十二月,康熙帝任萨布尔为黑龙江将军扩建瑷辉城,为驱逐俄军作准备。 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康熙帝令彭春、郎谈、黑龙江将军萨布尔率领满、蒙、汉3000多人分批抵达雅克萨。五月中下旬到达城下,要求沙俄督军托尔布津撤退,但受到拒绝。二十五日,一队沙俄军队企图冲入城内支援,被林兴珠(原是吴三桂部下,平定三藩时降清)所率藤牌兵杀伤大半。清军当晚以炮火攻城,次日郎谈又在城下堆放柴火,准备焚城。俄军大惊,托尔布津没办法,乞求投降。康熙降旨,宽恕他们的罪过,让俄军撤离。清军毁城,撤回瑷珲。 托尔布津得到清军撤回的消息后,七月又回到雅克萨,重新筑城。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康熙令黑龙江将军萨布尔率军2500人再攻雅克萨。五月萨布尔与郎谈率军到达城下。俄军不投降,六月四日清军炮轰,同时切断水源,歼敌百余名,托尔布津重伤死去,雅克萨旦日可下。沙俄连忙派人到北京,“乞撤雅克萨之围”。为了和平谈判边界问题,清廷主动撤军。沙俄被迫同意清政府主张,答应派使者议定边界。 二十七年五月二日索额图离京与俄国谈判。离京前,康熙帝谕示: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游以及通向此江的一河一溪都属我方。二十八年(1689)七月八日,双方代表:清朝方面是领侍卫大臣索额图,俄国方面是御前大臣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文。双方在尼布楚开始边界谈判。俄方代表提出以黑龙江为界的无理要求,被中方代表断然拒绝。经过斗争,双方在七月二十四日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内容如下: 1�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外兴安岭以南属中国,以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以南属中国,外兴安岭以南和乌第河中间地区归属留待以后讨论。2�拆毁雅克萨城,俄国居民及其财物撤回俄国。3�严禁双方猎户人等捕猎偷盗。4�中国境内的俄国人和俄国境内的中国人仍留原处,不必遣还。5�中俄两国人民有合法手续者,可以相互贸易。6�条约签订后,双方有逃亡的必须引渡送回。 这是一个平等条约,是雅克萨战的胜利成果,保障了东北边疆的安定。 郑成功,1624年出生。他的父亲就是前面提到的汉族移民领袖郑芝龙。郑成功青年时代,正赶上国内清朝打败明朝,台湾被荷兰人侵占,他亲眼目睹了这两件大事,内心充满了对清王朝和荷兰殖民者的仇恨,暗暗下决心要实现打败清朝,恢复明朝和收复台湾的理想。1647年,他带领一批人马跑到福建、广东交界处的南澳宣布起兵抗清。从这一年起,到166年的十几年里,郑成功与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但因为力量太小,难以取胜,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先收复台湾,以宝岛为基地,再作长远打算。 1661年阴历3月,郑成功率领2.5万名士兵,乘大小战船数百艘,从福建金门岛出发,途经澎湖停留,展开了收复台湾的伟大壮举。他在给荷兰总督的招降书中主正辞严地指出:台湾是我们中国的土地,但长期以来被你们国家所霸占,今天我们要把它收回来,你们理所应当的土地归还我们。 由于收复台湾的行动是正义的,所以是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支持。可以说,当郑成功率领大军在台湾登陆以后,就注意做争取和团结高山族同胞的工作。他曾在繁忙的军务之中,抽空访问了住在现在台南附近的几个高山族部落,把烟草、布匹、衣服、鞋帽分赠给高山族部落的首领。 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郑成功带领几名将领一队亲兵访问一个高山族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4名高山族同胞,他们各自端着一盘金子、银子、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原来当荷兰殖民者听到郑成功要收复台湾的消息后,就指使他们的传教士钻到高山族部落里,说郑成功的军队到处“杀人放火”。 这次到台湾来, 也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宝的。 所以, 这个部落首领听说郑成功要来时,就想出了献金、银、草、土的办法来试探郑成功。 郑成功看了看面前的4个盘子,心里明白了几分。于是, 笑呵呵地让翻译告诉高山族同胞说:“我郑成功率领大军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红毛夷(荷兰人),收复我们的国土,不是为了要金子、要银子的。”说完,他叫亲兵把两只盛有野草和泥土的盘子收下,把盛有金子、银子的两只盘子退给了部落首领。 没过几天,郑成功不要金银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岛,许多高山族的村社纷纷派出自己的首领拜望郑成功,表示愿意接受他的领导,和收复大军一起,驱逐荷兰侵略者。当郑成功的先头部队在台南市的鹿耳门一登陆,当地成千上万的台湾百姓都高兴地跑出来欢迎他们。 郑成功的部队在台湾西部沿海与荷兰军队展开了许多场激战,最后将荷兰军队的据点热兰遮城包围起来,并在海上连续打跑了荷兰国内派来的援军。荷兰殖民者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得投降,撤出了台湾,使被占领了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赤嵌城改为承天府,下管二县,北部为天兴县,南部为万年县,称台湾为“东都”。他废除荷兰殖民者的制度,进行各种改革,发展贸易,兴办学校,同时号召大陆人民移居台湾开荒种地,使台湾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在台湾开发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章。但由于多年来连续征战,加上收复台湾后,工作特别忙,郑成功终于积劳成疾,收复台湾5个后就病逝了,那年他只有39岁。 国民党的就举不胜数了!大战役,有淞沪会战,长沙三次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滇桂黔会战等
最多设置5个标签!
汉武帝灭闽越
班超败月氏帝国之战(东汉)
东汉与羌的百年战争
隋攻吐谷浑之战
唐朝破吐蕃的维州之战
李靖灭突厥
唐击回鹘乌介可汗之战
宋夏平夏城之战
寇准抗辽
岳飞抗金
宋朝孟拱的襄樊争夺战
明朝哈密争夺战
戚继光抗倭
明朝料罗湾海战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邓世昌、刘胡兰、王二小
确实挺值四百分的,不过太麻烦了,我还是放弃吧,大部分人大家都听熟悉,我以后看过一份资料,不知道楼主听过狄青吗?我想说一下狄青的故事,北宋人,一代名将,在与西夏李元昊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威名远扬,使北宋和少数民族能够和睦相处。实现了民族团结
若要问匈奴最惧怕的汉朝将军是谁,不是为汉朝赢得抗击匈奴第一场胜利的卫青,也不是杀敌十多万的少年英雄霍去病,而是飞将军李广。李广可以说是汉朝历史上最具传奇 {MOD}彩和悲剧命运的将领,他的才华和遭遇,至今还让人唏嘘不已。
李广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文帝时代信任老臣,李广正值少年郎,景帝时代重文轻武,李广却是武中将,武帝时代偏爱青年将领,李广却已经白发苍苍。由于官职卑微,李广一直戍守在抗击匈奴最前线上。文帝景帝时代,他屡次与匈奴发生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他的作战经验也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而他的威名也为匈奴胆寒。后来汉匈开战,匈奴几乎都是把精锐部队投入到李广所在部队,这也是李广对匈奴战绩不佳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是,在西汉前期,正是由于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代军人的奋勇作战,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们不敢过分南下侵扰,为汉朝反击匈奴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与汉朝其他将领不同,李广可以说是一个匈奴化了的汉朝将领,他的带兵特 {MOD}和作战方略都有很强的匈奴特 {MOD},比如军令宽延,逐水草而居。作战勇猛,精于骑射,但缺少了汉朝军队所特有的纪律性和整体性特 {MOD}。而汉军对匈奴的优势,正在于严格的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这正是李广之所以无法在对匈奴作战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汲取了别人长处的同时,却屏弃了自我的优点,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李广战史中最精彩的战例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出击战,一次是两年后的河西会战,第一次,他率一万大军被匈奴单于三万主力合围,几乎全军覆没,却也使匈奴遭受了同样的杀伤,并使得卫青可以穿越匈奴两路主力的空隙,直导匈奴后方。第二次,他的四千先锋队被右贤王四万主力包围,鏖战六天,全军只剩四百人,却有力的配合了霍去病西出酒泉,痛击浑邪王。
从两次战役中可以看出李广的特点,作战勇猛,冲击力迅速,战斗力强大,却多为以硬碰硬的打法,缺少战术的变通,且贪功恋战,易于本队脱离,造成被敌人包围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霍去病则聪明的多,在匈奴改变部署的情况下毅然改变行军路线,直导其薄弱环节,终取得完胜。
平心而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但他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帅才。其单兵作战能力勇猛,却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作不成一个好的元帅。后来漠北决战,卫青令他从侧翼出击,从军事角度讲,并非是看轻李广的才华,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李广作战冲击力强,运动迅速的特点,可惜天不助李广,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是,作为一个将军,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尊重。
卫青
卫青并不是歼灭匈奴最多的将领,但是他确实是汉匈战争里贡献最大的将领。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个胜仗就是卫青打的,龙城战役虽然只消灭敌人七百人,但却粉碎了许多汉朝主和大臣却宣扬的“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汉朝将士树立了必胜匈奴的坚定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依然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沉重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宁。而汉朝方面,自高祖刘邦平城被围事件发生后,由于实力不逮,加上有诸多内政事务亟待处理,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一直蒙受很大的耻辱。在军事上,则主要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然而“和亲”政策并不能遏制匈奴的袭扰活动,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亲”政策也为汉王朝整顿内政、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增强实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文、景时期,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使凋敝的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恢复,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富庶丰足的景象:“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日后汉武帝的战争动员和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文、景两帝在位时,即已注意军队,尤其是骑兵的建设,西汉的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了。
就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汉武帝刘彻登基当了皇帝。他凭藉前辈所创造的物质基础,积极从事于反击匈奴的战争准备。在军事上健全军制,加强骑兵部队的建设,选拔适应指挥骑兵作战的年青将领,修筑军事要道。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措施有:贬抑相权,“举贤良文学”以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举行封禅典礼以提高皇帝威望,实行“推恩法”以削弱地方势力,任用酷吏以保证专制措施畅行全国等等。在经济上征收商人车船税,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以增加战争物资储备等等。经过苦心经营,全面造就了战略反击匈奴的军事、经济、政治条件。于是汉武帝以其巨人的手臂,揭开了大规模战争的帷幕。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三、四十年之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别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现将它们介绍如下:
河南、漠南之战。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年青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
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汉武帝于是决定反击,发起了漠南之战,时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当时卫青任车骑将军,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这一仗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朔方要地,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并将匈奴左右两部切断,以便分而制之。
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将军的卫青两度率骑兵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前后歼灭匈奴军队一万多人,扩大了对匈奴作战的战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却漠北一带,远离汉境。这就为汉武帝下一步实施河西之役并取胜提供了必要条件。
河西之战。河西即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又称河西走廊。它为内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时它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汉廷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巩固西部地区,遂决定展开河西之役,为此,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委派青年将领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军。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入,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与匈奴军鏖战于皋兰山下,连战皆捷,歼敌近9000人,斩杀匈奴名王数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
同年夏天,汉武帝为了彻底聚歼河西匈奴军,再次命令霍去病统军出击。为了防止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部乘机进攻,他又让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
这一次,霍去病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取得决定性胜利。是役,霍去病共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汉廷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实边戍守生产。
河西之战,给河西地区的匈奴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了可能。
漠北之战。经过漠南、河西两大战役的打击,匈奴势力遭到了重创,汉军已完全占有了这场旷日持久反击战争的主动权。然而匈奴不甘心失败,仍继续从事南下袭扰的活动。并采纳汉降将赵信的建议,准备引诱汉军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区,寻机加以歼灭。
汉武帝为了彻底歼灭匈奴主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边患问题,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度幕(沙漠)轻留(轻入久留)的心理,将计就计,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决定对匈奴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且因势利导,乘敌不备,确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的具体作战方针。武帝集中了精锐骑兵10万人,组成两个大的战略集团,分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骑兵主力的行动。卫青、霍去病受命后,各率精骑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沿东西两路北进,决心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
匈奴单于闻报汉兵将至,采纳赵信建议,将部众、牲畜、辎重转移到更远的北方,“以精兵待于幕北”。卫青出塞后,得知匈奴单于的战略意图,即率主力直扑单于所在,横渡大沙漠,北进几百公里,寻歼单于本部。同时命令李广、赵食其率所部从东面迂回策应。不久,卫青部主力与匈奴单于相遭遇。卫青下令用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匈奴军的袭击,接着便指挥5000精骑向单于军发起猛攻,单于即遣一万骑应战。
双方鏖战至黄昏,大风骤起,飞沙扑面,两军难辨彼此。卫青乘势分轻骑从左右迂回包抄。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自度无法取胜,遂带数百精骑突围,向西北逃遁。卫青发现单于潜逃,即派轻骑连夜追击,自率主力随后跟进。是役虽然未能擒服单于,但一举歼俘匈奴军19000人,挺进到寘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尽烧其城和匈奴积粟而还。
在另一个方向,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和右北平,北进1000余公里,渡过大漠,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尽歼其精锐,俘获屯头王、韩王以下70400余人。左贤王及其将领弃军逃逸,霍去病乘胜追杀,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然后凯旋班师。
漠北之役是汉匈间规模最大,战场距中原最远,也是最艰巨的一次战役。是役,汉军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共歼匈奴9万余人,严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使得其从此无力大举南下,造成了“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的局面。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至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一般都承认的民族英雄:
卫青 霍去病 寇准 岳飞 韩世忠 文天祥 戚继光 郑成功 袁崇焕 于谦 史可法
林则徐 邓廷桢 关天培 陈化成 郑国鸿 葛云飞 王锡朋 聂士成 冯子材 刘铭传 刘永福 丁汝昌 邓世昌 刘步蟾 左宝贵 谭嗣同 左宗棠
孙中山 廖仲恺 黄兴 秋瑾 林觉民 喻培伦 宋教仁 邹容 蔡锷 丘逢甲 朱执信 陈天华
马占山 张自忠 佟麟阁 赵尚志 杨靖宇 赵登禹 戴安澜 郝梦龄 左权 李家钰 王甲本 谢晋元 林彪 赵一曼 武士敏 饶国华 王铭章 高志航 阎海文 彭德怀 吉鸿昌 李宗仁 冯玉祥 ……
…… ……
精忠报国的岳飞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蹈海不屈的陆秀夫
抗击倭寇的戚继光
高举东北抗日大旗的杨靖宇
刘仁轨的入选只因为《旧唐书_刘仁轨传》这样写过:“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四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他是中日第一战中国的将领。他取得了“白江口大捷”!
白江之战,天朝扬威。
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十位
——刘仁轨
慷慨指数:8
流芳指数:5
综合指数:6.5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那时节,清兵砺兵秣马,黄湘作壁上观。
史可法困守孤城。
一代风流人物,终魂归冥冥。
有人说他飞天成仙,有人说他沉江而亡。
广陵梦碎,沉江曲终。
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九位
——史可法
慷慨指数:8
流芳指数:6
综合指数:7
中国有一个特殊的行当,宦官。
历史上的宦官大多是不良分子。
但,有一个例外。
他便是郑和。
有时常会想一想,如果郑和的船队再走远一些。
世界会怎样,中国又会怎样?
七下西洋,扬威异域。
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八位
——郑和
慷慷指数:8
流芳指数:7
综合指数:7.5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在汉朝和匈奴长期的征战中,出现了这样一位英雄。
他用兵如神,他远征大漠。
他击溃了匈奴的主力,他使得匈奴再不能与大汉一较短长。
他就是霍去病。
匈奴末灭,何以家为?
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七位
——霍去病
慷慨指数:8
流芳指数:8
综合指数:8
有明一代,倭寇为患。
堂堂天朝,竟不能平。
那时节,戚继光临危受命
那时节,戚家军扬威东海。
那时节,人民谈倭 {MOD}变。
那时节,倭寇谈戚 {MOD}变。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六位
——戚继光
慷慨指数:8
流芳指数:8
综合指数:8
八年抗战,风烟如尘。
中华女儿,为国捐躯。
张自忠,率部击杀倭寇数万。
张自忠,战死杀场,英年而夭。
英雄,永远都是英雄。
誓死卫国,勇抗倭奴。
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五位
——张自忠
慷慨指数:8
流芳指数:9
综合指数:8.5
他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他在虎门禁销鸦片,他在广东勇抗英夷。
他就是林则徐。
宦海沉浮,深痛国之沉沦。
老骥伏枥,却把心血呕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四位
——林则徐
慷慨指数:9
流芳指数:9
综合指数:9
乱世出英雄。
郑成功便是乱世里的英雄。
鹿耳门、台湾鸟,二万五千甲士,只为收复华夏之地。
抗清军,击荷兰,赶走西洋之夷,迎接宝岛重入中国。
将军百战雄心在,直指金戈向台湾。
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三位
——郑成功
慷慨指数:9
流芳指数:10
综合指数:9.5
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
英雄之唱,足可传千古。
胡马南下时,有岳家军在。
金人来袭时,还是有岳家军在。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精忠报国,万代典范。
黄龙末捣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裳。
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二位
——岳飞
慷慨指数:10
流芳指数:10
综合指数:10
他少年时也曾纸醉金迷,醉生梦死。
但是,国乱显终良。
当蒙人铁骑南下时,他站了出来。
组织兵勇,力抗暴元。
身陷牢笼,却不投降。
他就是文天详。
虽非武夫,却胜过天下英雄。
虽为儒士,但生就铮铮硬骨。
书生意气,千古一唱正气歌;人熟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第一位
——文天详
慷慨指数:10
流芳指数:10
综合指数:10
统一中华民族的:成吉思汗,郑成功,施琅。
抵御外族侵略的:岳飞,文天祥,
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以致于主流教科书因为无法定论而不得不将他忽略。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扭曲的。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他?捧杀还是棒杀?
杀神冉闵
冉闵,一个已经被骂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人物.他死后被灭他的胡人建立的胡朝史学家狠狠的痛骂了一翻,三百年后,晋书以五胡十六国到北朝时的史学家写的史料,作了晋书,自然对这个屠夫评价不高.
五胡乱华时期,先后有十多个民族迁出中原和关中,其中的七个民族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当时中国北方大乱,胡人有五六百万左右,汉人六七百万.
本来汉人与当时的入胡族人数相当,大家彼此学习.各胡向往中国文化,汉人也向胡人学习放牧,文化上已彼此在逐步同化.
可是后来汉人里出了一个屠夫-----冉闵!反对民族溶合,要求各胡“各还本土“.
冉闵出身于当时名震天下的乞活义军,可能因为他父辈亲友尽死于五胡入侵的缘胡.其人举世无亲,极端仇视胡人.此人后来最喜欢干的就是对胡人搞屠杀.
这个屠夫倒很能打仗,晋史称他:身长八尺,善谋策,骁猛多力,攻战无前。他每战冲锋在最前面,砍杀胡军猛将悍兵三四百人不等.(虽然这个屠胡作战很勇猛,后来在中原建立了冉魏帝国,但最后被南下的二十万鲜铁骑灭了.)
乞活军当时已归顺后赵,冉闵参与了石虎攻打鲜卑和西羌及平服凶奴余部的战争,建立了军功.在石虎后期,利用手中军权,将后赵帝国的粮食散发给汉族饥民,收买人心.石虎死后,靠四十万汉人尸肯修建起来的后赵皇宫发生不明原因的火灾(襄国宫殿倒时明确史料为冉闵所炼烧死),大火烧了一个多月.冉闵借此机会,放出石虎从全国各地的抢掠十万汉族妇女,很多人已经无家可归了,冉将之许自已的部下与高力汉族卫士,收卖人心.
冉闵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后赵(羯族所建立)后,利用当时汉人对胡人的刻骨仇恨,一次次煽动胡汉纷争,弄的天下大乱,数百万胡人在他发起的战争中死于非命,汉人死者亦不计其数.他发布了臭名昭著的<杀胡令>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汉族主义暴发的<讨胡檄文>(不过具体内容没有保留下来,因为取代他的是新建立的胡朝,自然不会保留他历数胡人罪状的文章),冉闵当时致书北主各地,号如汉人起来屠杀胡人.
公元349年五月,冉闵扶立傀儡石遵,使其“杀世自立”。石冲闻之,帅戍守幽州的兵士合兵十余万胡军南下,被冉闵等歼灭于平棘,冉闵俘杀了石冲,为消灭胡人的有生力量,冉闵坑杀被俘降军三万余人;冉闵要求石遵“正式”让位予他(类似于汉魏晋之间的惮让),石遵当然不原将祖宗的基业让出;
公元349年十一月,冉闵杀石遵,胡族势力激烈反抗,冉闵尽杀胡人十余万,中原大乱。(《晋书》志第三)。同一时间,冉闵改后赵国号为卫,易姓李,立傀儡皇帝石鉴,以图挟天子令诸候(后赵全国当时到处都是手控重兵的胡将,可惜此举并不见效)。关中的赵乐平王石苞自关中率大军东讨冉闵,后被冉闵杀;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夜受石鉴书诛闵,亦被杀;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参与诛杀冉闵,也被冉闵所杀;姚弋仲、蒲洪等连兵,移檄中外,号召天下胡人杀掉冉闵.....
冉闵看到各地的胡将都不听命于他,与之为敌,石鉴背后计划除去他(石鉴被闵杀时在位一百零三日)。冉闵攻斩了石鉴叫来杀的的孙伏都三千羯士等人,纵兵屠杀,自凤阳至琨华,横尸相枕,流血成渠。冉闵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和“近日孙、刘构逆,支党伏诛,良善一无预也。今日已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结果方圆百里的汉人都跑了过来,胡人全部离去。冉闵看到胡人终究不听命于已,亲自带兵在邺城周围屠杀胡羯二十几万人。
冉闵还下达<杀胡令>外,致书各地号召北方汉人起来屠杀胡人。于是,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迁入中原的五胡六夷死者不计其数,很多汉人也被误杀,特别是山西南部的血腥报得中,很多长的像姜氐的汉人也被当作胡人杀死.
冉闵立国三年,没有一个月不与众胡联军大战,死者不计其数.有史可查的冉闵杀人记录有:冉闵攻打胡酋张贺度,斩二万八千首级;斩凶奴刘显带的胡羯军三万余级等。
冉闵以武力方式{{BANNED}}的要求各胡退出中原,各还本土,路上相互杀掠,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十止二三,造成数百万人死于途中.
冉闵是五胡乱华时中原地区汉人起义首领之一,后被推为国主。当时有羯胡在河北暴孽,残害汉民,先有驱数十万汉丁修林苑甲兵,死伤遍野。后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又有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BANNED}}凌杀污辱之行。汉儿冉闵立誓扫中原,恢复中华河山,一朝得机起兵,旦夕间尽灭羯胡。后又以扫清中原为号召,扬言要六胡退出中土,否则将其统统杀绝。这就是有名的杀胡令。北方各地汉人群起响应,各胡深惧其下场将如同羯族与白奴人,而遭到群胡连番围攻:
(1)其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凶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凶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于邺城以一二千刚组织的汉骑将远至而来的胡军七万打的溃不成军;
(7)七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经过数场战争下来,冉闵手下的汉军越打越少,却又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五胡中的四胡在种族仇杀中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统治今天外蒙内蒙和中国北部的鲜卑却进入极盛时期。 这个时后东晋王朝却打着正统的身份要到北方接受失地,乘冉闵与众胡大战时“接收”山东河南二省,又图河北和山西.使的冉闵大努,而一努之下,在部将的拥护下作出了称帝的主张。冉闵举大事有一半靠的是李农,一位深受汉人义军----乞活军爱戴的将领。然而冉闵在称帝后却因有人告其谋反杀了他。而使的几万乞活军分离出了冉闵的军队。关中有汉人武装不下五万人筑垒自守,对抗胡人,等待冉闵大军到来。辽东也有约十万汉人武装响应。冉闵都没能任用合适的人去加以联络。却在这时称帝,不仅没得到东晋王朝的支持,反而使的东晋王朝与鲜卑人对他来了个南北夹击。
冉闵建立的国家史称冉魏,冉魏后期,汉族流民从各地拥入邺城及其附近,加上长年征战.农业生产欠收,城中粮食供应不足。冉闵将城中粮草分发给白姓后,带领一万兵(大部份是步兵)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征粮。原住在蒙中高原的现屯兵边界的鲜卑人得到这一消息,急调二十万鲜卑骑兵南下,想座收渔人之利的消灭因刚扫清中原而元气未复的冉魏政权。冉闵对鲜卑兵的行动却浑然不知,后被鲜卑人的十四万先头骑兵部队在常山包围冉军,却给个个奋勇的冉军再加上天神下凡般的大将冉闵打得十战十败!!要不是最后想出了拐子马铁浮图的阴险鬼计。
与鲜卑人的廉台决战中,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其后拒降被鲜卑王慕容俊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直至于十二月。慕容俊惧之,祭祀冉闵,追谥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即大雪过膝(晋史有载,绝非道听途说,活着可怕,死也也可怕,呵呵!)
冉闵战死了,河北山西二省被鲜卑占据。但冉英雄收复的河南,山东二地民众向南归复南朝汉人.这使的当时北伐每每失败的南朝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光复了河南,山东二地.这是祖逊北伐后南朝政府第二次控制这一地区.比祖逊收复的还多!(可惜东晋没有保有多久,就被鲜卑人夺去,鲜卑军队一直打到长江边,因为无船过江,东晋才又苟安了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冉闵爱民如子,从异族豪强和统治者哪解放二十多万汉人妇女,并帮自已的士兵找到失散的家人.当冉闵放羯人石虎强抢的六七万汉族少女回家时,她们中的大多数却没有走。因为已经无家可归了,冉魏灭亡时,恶运又一次降临她们的头
南北朝进
在人类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发生过这样大规模吃人的事件。同一时期在西方,是匈奴人阿提拉进攻罗马帝国,他残暴是残暴。但并没有留下他们吃人的记载。后来女真,蒙古,满族虽然也很残暴,但史书上也没有留下他们吃人的纪录。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根本无法想像“五胡乱华”时期的血腥与残暴以及我们汉族先民所蒙受的苦难。这些历史我们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因为在书本上只有民族融合、鲜卑拓跋宏汉化等等,完全是报喜不报忧。对黑暗面一点也不描写。近来《狼图腾》的作者当是不掩盖这些暴行。但他又认为这样杀你吃你是为了汉族好。是给我们输血。好让我们强大起来,所以我们不应该仇恨那些食人恶魔。反而还要去感激他们。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我想他如果生活在那个血腥的年代,应该会舍身饲魔。心甘情愿地让他们吃掉。然后让那个被消化得变成什么也不知道的“我”强大起来。 更有些人刻意隐瞒这些历史,断章取义.
1楼中华民族是个整体不是单一的汉族,
.“戚继光抗倭”一目。
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挂图(或投影、计算机课件等),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经过: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像,然后让学生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再结合“动脑筋”一题说一说从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关于“戚家军”的编练,教师可以补充戚继光严于治军的小故事,如条件允许,可尝试着在课下排练“鸳鸯阵”,然后拿到课上表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士兵们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因为这些都是“戚家军”得以战胜倭寇的重要因素。利用《戚家军抗倭形势》图,简要介绍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台州九捷”。在基本荡平侵扰浙江的倭寇后,“戚家军”又开赴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一起剿灭了那里的倭寇。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评价:教师请学生结合所讲过的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对比一下“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对戚继光及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正确评价,需要明确的是,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教师此时可补充一些民间纪念戚继光的童谣、民间故事、传说等,使戚继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由此反衬出戚继光人格的伟大,使学生进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元明的倭患
中日两国的关系历来极为友好。元朝初年,高丽人赵彝向蒙古贵族进言,说日本可通。元世祖忽必烈于是决心降服日本。他几次派人出使日本,要求日本臣服元朝,没有得到答复,乃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八年(1281年)两次派兵出征日本,结果均因遭遇暴风而告失败。当时,日本镰仓幕府刚建立不久,各地武士阶级(中小封建主)的分裂割据仍很严重。他们利用镰仓幕府与天皇及其反对者之间的矛盾,乘机扩大势力。为了掠夺财富,开始是通过商人以贸易形式同南宋往来。元军侵日失败后,有些武士和商人就打着贸易的旗号,携带兵器,到朝鲜、中国沿海一带进行抢劫。这使元朝政府不得不严加防范,屡次下令“严商下海”,取消主管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日本政府也恐元军再来,除严加防范之外,终元之世不与元朝通使往来。由于元、日双方处于敌对状态,无法进行正式的贸易活动,日本的商人便在各地封建主的支持下,继续以暴力方式,到中国沿海进行海盗和走私活动。同时,随着日本封建兼并战争的加剧,丢失军职而破产的武士数量日增,沦为浪人,他们也大量加入海盗行列。因此,到元朝末期,倭寇的骚扰日趋严重。
明代的倭患是元代倭患的继续和发展。明朝建立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对立时期(1336—1392),倭寇“乘中国未定”“率以零服寇掠沿海”(金安清《东倭考》)。为了制止倭寇的侵扰,明太祖多次遣使到日本交涉,均不得要领。因此,下令实行海禁,停止与日本的往来,“专以海防为务”(《明史·日本传》),大力加强沿海防务。永乐时,明成祖一方面允许日本政府和商人来中国贸易,同时继续加强海防,永乐十七年(1419年)于辽东金线岛西北的望海埚歼灭一股入侵的倭寇,使倭寇不敢再大规模骚扰我国沿海。
到了嘉靖年间,倭寇的侵扰又猖獗起来。日本南北朝的战乱,到14世纪末以北朝的胜利告终,但到15世纪中叶又进入藩侯割据的战国时代。各封建藩侯为满足自己的奢侈欲望,并弥补战争经费的不足,都积极支持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进行抢掠。中国的一些奸商,也与倭寇相勾结,合伙从事走私和劫掠。还有一些破产的滨海贫民,为饥寒所迫,也充当倭寇的胁从。当时明朝统治腐败,海防松弛,浙闽沿海卫所,“战船、哨船十存一二”,士卒也只剩4/10,“倭剽掠辄得志,益无所忌,来者接踵”(《明史·朱纨传》),倭寇为患达到了猖獗的程度。
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分赃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在大地主、大商人汪直、徐海、陈东、萧显、麻叶等的勾引下,“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明史·日本传》)。第二年,倭寇越来越多,“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同上)。他们把根据地从海岛迁到陆上,分成几十人到几百几千人的小股,四出劫掠。由于官军的腐败,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被发棺椁(挖坟盗棺)四十余县。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椁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归有光《昆山县倭寇始末》)。倭寇骚扰浙江湖州,“大肆毁掠,东自江口至西兴坝,西自楼下至北新关,一望赭然(空尽无物),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倭寇抢劫的财物)满千船”(采九德《倭变事略》)。倭寇的残暴骚扰,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他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倭寇的不断侵扰,激起他歼敌卫国的热情,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止止堂集·横槊稿》上《韬钤深处》)的诗句。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任参将,抵抗倭寇。他看到官军非常腐败,就到义乌招募农民、矿工,编练“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大败倭寇。次年驰援福建,捣破倭寇在横屿(宁德城外海中)的大本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二年后又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肃清东南沿海的倭患。隆庆元年(1567年)被调到北方,镇守蓟州(今天津蓟县)。晚年受排挤 ,居家病死。所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极受军事家的重视。其他著作尚有《止止堂集》。
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1:“(嘉靖三十三年)三月巡海上诸营……已而转节过文登营赋诗云:‘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谁将春 {MOD}来残堞,独有悲风吹晚笳。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止止堂集·横槊稿》上《过文登营》最后两句作“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台州九捷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戚继光由浙江都司参将调任独镇一方的分守台(州)、金(华)、严(州)等处地方参将。他根据该地三面阻山、一面临海的情况,作出以陆战为主、兼用水(海)战的决策,将军队分驻于松门、海门,并制造战船,加强海上防务。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16艘倭船由象山至奉化西凤岭登陆,窜扰宁海团前。戚继光判断倭寇的行动旨在诱离松门、海门的戚家军,然后乘虚直犯台州(今浙江临海),就在台州、海门配备必要兵力,另派水师至宁海外洋伏击,自己亲率主力前往宁海,并请宁海驻军水陆会剿。倭寇果然分兵3路,分别东向桃渚、新河所和健跳所圻头,企图进犯台州。戚继光令佐理军务的兵巡佥事唐尧臣率领戍守海门、台州的军队救援新河,自率主力进剿宁海的倭寇。唐尧臣在新河大败倭寇,骚扰宁海的倭寇也纷纷逃窜,但桃渚的倭寇仍继续向台州进犯。戚继光立即挥师南下,于二十七日中午赶到台州城外,枵腹进至花街,“五战五胜,二路共斩首三百八级,生擒巨酋二浮,其漂溺无算”(《戚少保年谱耆编》卷2)。五月初一,健跳圻头的两千名倭寇又窜至台州府城东北的大田。戚继光率领身边的一千五百名亲兵前往大田迎战,因遇大雨,相持3日未能交锋。倭寇趁雨西窜,欲经仙居改袭处州(今浙江丽水)。戚继光率兵急趋上峰岭,设伏截击,“三战三捷,计斩首三百四十四级,生擒五酋”(同上)。不久,戚家军又取得长沙(在今浙江温岭市东南)大捷。经过一个月的战斗,戚家军九战九捷,彻底消灭了侵犯台州的倭寇。与此同时,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等也在宁波、温州一带大败倭寇,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了。
戚继光抗倭业绩永为民间纪念
数百年来,在戚继光曾经任职和生活过的地方,人们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纪念他,而纪念形式之多、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历史人物所不能及的。在京北的长城沿线和浙闽沿海地区,修建了许多戚继光祀祠、塑像、碑刻、纪念馆(堂)或亭台楼阁等纪念性建筑。在他的故乡山东蓬莱,不仅建有戚继光纪念馆和塑像,还修建了“水城”。纪念性命名也是民间纪念戚继光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上述地区,就分布着相当数量的因戚继光而命名的山、水、石、木、村、路、桥、井、亭阁等,如浙江余姚有戚家村,温岭有继光路。以民俗的形式纪念戚继光,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如八月十六过中秋,吃“光饼”等。纪念戚继光的民间文学,主要有抗倭故事、治军故事、爱民故事等十余类,此外民间还流传着相当数量的古谣、儿歌。反映戚继光事迹的文艺作品,有闽剧《戚继光斩子》、话剧《戚继光平倭记》等戏剧,而民间舞蹈《藤牌舞》和《光饼舞》,则分别取材于戚继光作战的场面和“光饼”制作过程中的动作;在体育健身方面,人们还发掘整理了民间武术——“继光拳”。总之,这些纪念形式,无不涵盖了百姓生活的各个层面,虽经历数百年人世变迁,依然流传至今,足可以体现戚继光在民间影响之深远。
附:
八月十六过中秋(节俗):浙江省台州市所属的椒江、临海、黄岩等县(市)民间就将中秋节定为八月十六。相传,当年抗倭形势吃紧,戚继光率军于中秋之夜扫荡倭寇获全胜,次日夜,军民同庆抗倭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过中秋节总是推迟一天,相沿成俗。
光饼(食俗):又称继光饼、肚脐饼,是浙江省台州市、温州市所辖各县(市)及福建省莆田市、宁德市所辖各沿海县(市)民间常见的面食。它以小麦兑水调匀,烤制而成,其形扁圆,中有一小孔可穿绳。据说当年戚继光在浙闽沿海抗倭时,“戚家军”以光饼穿绳扎于腰间,充战时干粮。相传此饼为戚继光首创,故称“继光饼”或“光饼”。
口令的来历(民间故事):
戚继光抗倭时,夜间派士兵沿海警戒,为避免夜幕中敌我难辨,戚继光让警戒的士兵都带着竹哨,如果发现人影就喊一声:“哨起!”对方若是自己人,就要立刻喊“立正”而原地站直。在部队操练时,戚继光不停地让士兵练习这两个动作。后几经演变,“哨起”“立正”就成了军队队列练习的正规口令。
哄儿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令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正好是国际禁毒日。
背景
自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败亡和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已晋身为工业大国。1757年,英国消灭莫卧儿帝国,将印度纳入殖民统治,是为英属印度。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773年取得印度专卖权,大量生产鸦片,运送到加尔各答的仓库等待输出。英国政府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开始对华贸易之时,并不支持贩卖鸦片,认为有损国家的体面。
1833年8月23日,英国国会通过《东印度公司改革法案》,英国枢密院下令废止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的贸易专利权和垄断权。英国东印度公司大班被驻华商务总监取代。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律劳卑勋爵为首任驻广州商务总监,并任命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后一任大班德庇时(又译戴维斯、爹核士、大卫斯)及G.B.罗拔臣爵士为副手。
英国方面已训令律劳卑可作武力行动,道光十四年六月十三(1834年7月15日),就在律劳卑成为商务总监不久,就从澳门乘船,打算硬闯广州进驻,结果与两广总督卢坤发生冲突。卢坤下令将律劳卑等人驱逐回澳门,律劳卑退回澳门不久就病亡,德庇时成为第二任驻华商务总监。
由于清朝政府不许在陆地上买卖鸦片,也不准将鸦片存于澳门,于是英商就把鸦片仓库设在船上,名为“趸船”,停泊在伶仃洋至台湾的周边海域,让走私鸦片者接货立券,凭券使可在广州取钱,当时,加尔各答的英国人报纸如此报道
原因:
1.鸦片走私使许多白银流如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
2.鸦片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
3.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之战是康熙年间驱逐盘踞在黑龙江流域雅克萨城的俄军的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则是清朝通过雅克萨战争以及谈判取得的重要成果。
黑龙江流域自唐代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顺治元年,俄罗斯帝国在向西伯利亚扩张得手后便把魔爪伸入我黑龙江地区,先后占领了尼布楚与雅克萨两城。
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后康熙帝即着手解决驱逐沙俄问题。二十一年(1682)二月中旬开始,康熙巡行东北。东巡后,他命令副都统彭春与郎谈在八月十五日以行猎为名到达斡尔、索伦侦察敌情。两人回来汇报,说只要3000人带上红衣大炮20门就可解决问题。十二月,康熙帝任萨布尔为黑龙江将军扩建瑷辉城,为驱逐俄军作准备。
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康熙帝令彭春、郎谈、黑龙江将军萨布尔率领满、蒙、汉3000多人分批抵达雅克萨。五月中下旬到达城下,要求沙俄督军托尔布津撤退,但受到拒绝。二十五日,一队沙俄军队企图冲入城内支援,被林兴珠(原是吴三桂部下,平定三藩时降清)所率藤牌兵杀伤大半。清军当晚以炮火攻城,次日郎谈又在城下堆放柴火,准备焚城。俄军大惊,托尔布津没办法,乞求投降。康熙降旨,宽恕他们的罪过,让俄军撤离。清军毁城,撤回瑷珲。
托尔布津得到清军撤回的消息后,七月又回到雅克萨,重新筑城。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康熙令黑龙江将军萨布尔率军2500人再攻雅克萨。五月萨布尔与郎谈率军到达城下。俄军不投降,六月四日清军炮轰,同时切断水源,歼敌百余名,托尔布津重伤死去,雅克萨旦日可下。沙俄连忙派人到北京,“乞撤雅克萨之围”。为了和平谈判边界问题,清廷主动撤军。沙俄被迫同意清政府主张,答应派使者议定边界。
二十七年五月二日索额图离京与俄国谈判。离京前,康熙帝谕示: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游以及通向此江的一河一溪都属我方。二十八年(1689)七月八日,双方代表:清朝方面是领侍卫大臣索额图,俄国方面是御前大臣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文。双方在尼布楚开始边界谈判。俄方代表提出以黑龙江为界的无理要求,被中方代表断然拒绝。经过斗争,双方在七月二十四日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内容如下:
1�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外兴安岭以南属中国,以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以南属中国,外兴安岭以南和乌第河中间地区归属留待以后讨论。2�拆毁雅克萨城,俄国居民及其财物撤回俄国。3�严禁双方猎户人等捕猎偷盗。4�中国境内的俄国人和俄国境内的中国人仍留原处,不必遣还。5�中俄两国人民有合法手续者,可以相互贸易。6�条约签订后,双方有逃亡的必须引渡送回。
这是一个平等条约,是雅克萨战的胜利成果,保障了东北边疆的安定。
郑成功,1624年出生。他的父亲就是前面提到的汉族移民领袖郑芝龙。郑成功青年时代,正赶上国内清朝打败明朝,台湾被荷兰人侵占,他亲眼目睹了这两件大事,内心充满了对清王朝和荷兰殖民者的仇恨,暗暗下决心要实现打败清朝,恢复明朝和收复台湾的理想。1647年,他带领一批人马跑到福建、广东交界处的南澳宣布起兵抗清。从这一年起,到166年的十几年里,郑成功与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但因为力量太小,难以取胜,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先收复台湾,以宝岛为基地,再作长远打算。
1661年阴历3月,郑成功率领2.5万名士兵,乘大小战船数百艘,从福建金门岛出发,途经澎湖停留,展开了收复台湾的伟大壮举。他在给荷兰总督的招降书中主正辞严地指出:台湾是我们中国的土地,但长期以来被你们国家所霸占,今天我们要把它收回来,你们理所应当的土地归还我们。
由于收复台湾的行动是正义的,所以是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支持。可以说,当郑成功率领大军在台湾登陆以后,就注意做争取和团结高山族同胞的工作。他曾在繁忙的军务之中,抽空访问了住在现在台南附近的几个高山族部落,把烟草、布匹、衣服、鞋帽分赠给高山族部落的首领。
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郑成功带领几名将领一队亲兵访问一个高山族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4名高山族同胞,他们各自端着一盘金子、银子、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原来当荷兰殖民者听到郑成功要收复台湾的消息后,就指使他们的传教士钻到高山族部落里,说郑成功的军队到处“杀人放火”。 这次到台湾来, 也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宝的。 所以, 这个部落首领听说郑成功要来时,就想出了献金、银、草、土的办法来试探郑成功。
郑成功看了看面前的4个盘子,心里明白了几分。于是, 笑呵呵地让翻译告诉高山族同胞说:“我郑成功率领大军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红毛夷(荷兰人),收复我们的国土,不是为了要金子、要银子的。”说完,他叫亲兵把两只盛有野草和泥土的盘子收下,把盛有金子、银子的两只盘子退给了部落首领。
没过几天,郑成功不要金银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岛,许多高山族的村社纷纷派出自己的首领拜望郑成功,表示愿意接受他的领导,和收复大军一起,驱逐荷兰侵略者。当郑成功的先头部队在台南市的鹿耳门一登陆,当地成千上万的台湾百姓都高兴地跑出来欢迎他们。
郑成功的部队在台湾西部沿海与荷兰军队展开了许多场激战,最后将荷兰军队的据点热兰遮城包围起来,并在海上连续打跑了荷兰国内派来的援军。荷兰殖民者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得投降,撤出了台湾,使被占领了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赤嵌城改为承天府,下管二县,北部为天兴县,南部为万年县,称台湾为“东都”。他废除荷兰殖民者的制度,进行各种改革,发展贸易,兴办学校,同时号召大陆人民移居台湾开荒种地,使台湾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在台湾开发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章。但由于多年来连续征战,加上收复台湾后,工作特别忙,郑成功终于积劳成疾,收复台湾5个后就病逝了,那年他只有39岁。
国民党的就举不胜数了!大战役,有淞沪会战,长沙三次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滇桂黔会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