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风险的探析

144
提问者
2023-03-16 08:21 悬赏 0财富值 阅读 671回答 5

汗。。论文得自己写吧~你这样找人代替你懂么。蒙混过关哎#p#股市风险探析  观察中国股市风险,需要从结构上来把握,对风险的实际分布状态进行有效度量。可惜的是在本

默认分类
登录 后发表回答
1楼 · 2023-03-16 09:19.采纳回答

本文以股票股利为例,对会计政策进行了分析。首先,探讨了股票股利会计结转存在的各种备选方式及其理论依据;然后介绍和评价了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制定的关于股票股利的会计准则;接着评述了股票股利会计政策显示信号的理论假设及其实证检验;最后,结合我国会计制度对股票股利的相关规定,讨论了我国公司会计的现实选择。

制定会计政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将会计理论应用于实务的最为重要一环。在我略高于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确立与强化,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已受到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高度重视。从理论界现有研究状况看,多限于会计政策概念、性质、特点、目标等一般性理论问题的研究,还缺乏从实务处理的角度对会计政策进行具体分析[1]。有鉴于此,本文选择公司分配股票股利这一会计事项,对会计政策的成因、制定及其经济后果作一简要分析,旨在引起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和重视,同时民为实务界有关股票股利帐务处理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将会计政策定义为,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根据其制定的主体不同,会计政策分为宏观会计政策和企业会计政策。前者主要是政府或权威机构通过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的。而事者则是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企业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所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常也称之为微观会计政策。产生会计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自身的模糊性,以及人们所持的不同的会计观点[2]。
由于所有者权益本身是由资产与负债倒轧而得,是各项会计政策的最终体现,这无疑对其自身变动的会计处理增添了复杂性,其会计政策也便具有相应的特殊性。而股票股利支付是通过留存收益资本化而造成权益内部变动的一件典型会计事项,长期以来,人们对股票股利的会计处理一直存在争议。从某种意义上讲,股票股利本身源于人们对股东权益的认识。这使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典型意义。

一、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成因分析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分配股利可以采用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方式。其中,股票股利又称为分红股或送股,是公司无偿向普通股股东增发普通股股票。它所涉及到的会计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股东收取股票股利时应否将其砍认为投资收益;其二,送股公司应如何确认和计量分配股票股利所引起的权益变化。在现有的会计理论下,股东不应将收取的股票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这也是目前会计界普遍持有的观点。本文重点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即送股公司的会计处理,它涉及到结转科目与结转金额的确定。

(一)结转科目的确认

公司发放股票股利可以视为帐户结转和股票分割两笔业务的复合。因为股票股利并不代表股东对公司的投资增加,如果会计上不对股东权益另行分类,或者完全按来源划分权益,则不存在帐户之间的结转问题。但在现行的会计实务中,为了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会计人员对股东权益的划分并未完全遵循来源标准,而是考虑了多重目标。典型的分类方式是将股东权益划分为资本金帐户和留存收益帐户。前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永久性资本(股份公司为股本)和资本盈余帐户(在我国为资本公积)。这样结转分录就可以分别由资本盈余和留存收益向永久性资本帐户结转。
在实行法定资本制的国家,资本金帐户不得用于股利分配,用于利润分配的资金一般只能来自留存收益。但在英美等实行授权资本制的国家,对股利来源一般不作严格限制,例如根据美国示范公司法(mbca)的规定,如果公司保持偿债能力并能在债务到期时偿付则允许分配,在这种规定下,甚至股本(capital stock)都可直接用于分配,更不用说资盈余(capital surplus)了;而在英国,用于描述股票股利的“分红(bonus issue)”,其实施是按增发股份的面值从资本盈余中结转的。

(二)结转金额的计量

分配股票股利的会计本质是在不改变公司资产总额的情况下,通过结转留存收益(授权资本制下还包括资本盈余)而增中其法定资本数额。结转之后,同等数额资产的用途被施加限制,董事会不能象以前一样将这些资产分配给股东,所限制的数额为增发股份所必要的额外法定资本,这一数额即为需要资本化的留存收益。而每股所代表的法定资本数额一般是用面值表示的(无面值股份为董事会所设定的价值),相应地,只有面值结转才是符合股票股利会计本质的,任何其它结转计价方式都是武断的,有违于这一事项的内在逻辑性。
但在实务中,却存在多种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增发前每股帐面资产价值或同类股票的发行价值,其中尤以市价结转法最受关注。支持市价结转主要持下述两种观点[3];

1、再投资假设:股票股利可以看成由两笔交易组成,公司先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股东收到现金股利后再按市场价值向公司购买新增股份。从帐务处理上看,公司在发放现金股利时可以按股票的市场价值减少留存收益;而随后的股票销售将按同等金额增加实收资本。

2、机会成本假设:公司股票股利的成本被认为是将股票送给股东而不是在市场中出售的机会成本。即因为公司本来可以按市价出售这些股份,这是股利金额的最好证据,这一数额应被资本化。
这些观点的似是而非性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股东权益认识的模糊,如以剩余权益理论来看市价结转,股票市场价值代表了企业的权益总额,其本身已包括了资本金和留存收益。因此,将代表两者之和的数额从后者结转到前者是不合逻辑的。

二、美国股票股利会计准则评介

在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年—1958年)于1941年首次发布关于股票股利的第11号会计研究公报(arb11)。该项公报对股票股利的来源及帐务处理作了要求:首先,股票股利只能限于当期收益;其次,当市场价值显著高于面值或法律规定时,增发垢股份应按市场价值予以资本化。1952年,arb11为现行权威公告所取代,即修订后的第11号会计研究公报。这份公报对评估股票股利的标准作了界定和区分,同修订前相比,基本上未作改动。1953年,cap又对此前发布的42份研究公报进行调整,汇编而成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和第1号会计术语公报。其中,关于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的会计规定被收录于43号公报第七章第二部分(arb43,ch.7b),并一直沿用至今。

(一)准则简介

在这份准则中,最受争议的一点是关于小额送股市价结转的规定。根据委员会的规定,当送股比例低于20%或25%时,必须按增发股份的市价结转(后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选取25%作为划分小额送股上限)。cap对此所作的解释是,在发放小额股票股利时,投资者会将其视为公司收益的分配,其数额相当于收取额外股份的公允价值。基于这种认识,市场一般不会对小额送股作出明显反应。因此,如无公司所在州公司法的特别规定,公司在发放小额股票股利时应按市价结转。但在控股公司(closely-held companies)中,因股东对公司事务十分了解,不会把股票股利看成是公司收益的分配,应当按法定要求的面值或设定价值予以资本化[4]。
对于高于设定比率的大额送股,cap提供了两种备选处理方法,一是根据所在州公司法的规定,按面值或设定价值结转,并建议公司将送股描述为“以股利形式实施的分割”(splitup effected in the form of a dividend)。而在州公司法对此未作规定时,就没有必要对留存收益进行资本化了,可按股票分割不作帐务处理。对此,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还推荐了另一种处理办法,即按面值从资本盈余结转到股本帐户。

(二)评价

对于cap的这份公报,公众褒贬不一。尤其是关于小额送股市价结转的说法。在准则制定之初,委员会部分成员就曾指出,cap在制订股票股利收取者(recipient)的会计政策时,已认为不应将其确认为收益;而在制订股票股利发放者(issuer)的会计政策时,又基于与前者完全相反的假定,因而两者之间缺乏内在一致性。并且,cap将会计政策建立在可能引起的市场瓜这一假设之上,也是不符合逻辑的。此外,对市场瓜的假设也并未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无论是何种比例的送股,对股票的稀释都应当立即在股票价格中得到反映。福斯特等人(foster etal.1978)分析了送股时股价行为,发现无认纲举目张额送股还是大额送股,股东在股东的除权日附近的异常报酬并不显著异于零。[5]亦即,市场对各种比例的送股均会作出适度调整,只不过受市场非完善因素阻碍,这种调整不是很充分而已。尽管如此,cap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框架的约束,结合股票股利的市场反应来制定会计准则。对此,哲夫(zeff 1978)评论道,cap关于股票股利的会计公报是会计界在制订会计政策时将其经济后果纳入考虑的最早事件之一[6]。这对于其他会计政策的制定无疑具有启发作用。
从历史上看,会计程序委员会是为美国注册会计师最初制定公认会计原则(gaap)而设立的机构,尚处于准则制定的探索阶段。委员会发表的会计研究公报,也主要是对现行会计惯例加以选择和认可,而缺乏对会计原则的系统研究。股票股利会计准则的制定充分体现了arb就事认强烈,缺乏前后一贯理论依据的不成熟特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报没有严格遵循会计上的逻辑。

三、有关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实证研究

与现金股利不同,股票股利并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而只是企业内部的会计结转和股票分割的复合。因此,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则会在股票股利宣告日对其会计政策的信息内涵作出适度反应。这方面的研究举不胜举。例如,格林布勒特等人(grinblatt,masulis and titman 1984)(简称gmt)在调查股票股利宣告日价格反应时,发现有显著的异常报酬(abnormal return)。表明股票股利的宣告确实向市场传递了某种信息。对于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前者的两天报酬为3.03%,而后者则为4.9%,显然股票股利的宣告效应较大;对于不同送股比例的股票股利,大额股票股利的异常报酬为4.90%,小额股票股利为5.89%,宣告报酬随送股规模呈反向关系。gmt用留存收益假设(retained earnings hypothesis)对这一现象作了解释[8]。

2楼-- · 2023-03-16 09:12

股市风险探析
  观察中国股市风险,需要从结构上来把握,对风险的实际分布状态进行有效度量。可惜的是在本轮大跌之前,特别是当上证综指上摸4000点之后,各种恐高的声音再次响起。其中担忧风险激增,要求政府出面干预的人有两大理由:一是股指涨得太快、太高;二是新股民太多、太盲目、太冲动,甚至有媒体把民工入市也当作股市过热的证据来调侃。这难道是判断风险的依据?股市风险固然可以从指数上看出一二,但那只是表象,在这表象后面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各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风险,是信息不对称、信息缺损与信息操纵风险。

  中国股市本轮近20%的暴跌,经过十来天的反弹整理,似乎就这么过去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现在还只是看到数百家公司股票连续跌停、市值损失上万亿元,如果我们还简单地认为,这是股票交易印花税惹的祸,或者真假“洋鬼子”忽悠出来的毛病,甚至还在暗自庆幸这是对新股民的一次很好的风险教育,而不作系统、深入、贴近实际的思考,那就有点不知教训,甚至白付学费了。从各类市场参与者在这场风波前后的表现,以及管理层与媒体的作为看,潜藏在中国股市中的内在与外在缺陷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那么这个市场的中长期风险就要比眼前的短期风险更大,更危险,也更有害了。

  首先看内在风险。从结构上看,除了系统性风险外,在资本市场上最直接的风险是来自投资品自身的信息风险,也就是由投资品的信息残缺、延宕、非对称传布,或信息虚假、欺诈、操弄等造成的风险。以股票为例,股票作为投资品,其风险主要有公司治理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而所有这些风险都表现为公司信息及信息披露风险。尤其是那些与经营情况和盈利预期直接相关的信息,以违规或违法的方式在市场上做选择性传播,更是导致市场异动与投资者行为异常的直接原因。比如,近期杭萧钢构(19.59,-0.45,-2.25%)股价异动就典型地反映了这种信息非对称传播的危害。

  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股权分置问题虽然在短期内在股权制度上有了重大变革,并由此引发了市场由熊转牛的突变,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行为偏好,尤其是只注重自己那部分利益的习性,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彻底改变。大股东无视全体股东的长远利益与公司前途,在充分享有股权分置改革以前的那些特殊股权利益之后,又得到了本次股改带来的利益变现机会,这种一次性制度红利很可能扭曲大股东的行为,造成普遍的公司治理短期化恶果,比如大股东会尽可能地把短期业绩做好,或者制造利好题材,以配合大小非高价减持等等,若是这样一种结局,那么这样的股权分置改革将是可悲的,而中国股市的中长期风险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市场层面看,相对于其他风险,市场操作风险也许是最容易被投资者所感受的。因为随着股指的涨跌,股价的波动,操作风险也跟着起伏。如果我们撇开其他因素,单就市场操作来讲,通常有三大风险会直接呈现在所有投资人面前:一是估值风险,二是资金流量与流向信息风险,三是投资者博弈风险。从实际操作尤其是短线操作看,由于市场是凭实力说话的,因此拥有资金话语权的主力机构永远是市场的主导者,而中小散户多半都是群羊效应中的尾随者,根本无法与主力抗衡,因而市场操作风险主要取决于主力机构。

  比如,前两年上证综指只有1000多点,主力对当时的市场不认可,股市照样走熊。而现在的中国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股市却已判若两人。可见对市场的估值,主要取决于主力的赢利预期。在基本面不变的情况下,对股市打压越低,吸筹越多,日后赢利才越高。而市场的这种估值风险,不仅表现在大盘上,更直接地表现为主力对个股与板块的操控上。这是其一。其二,对市场操作影响更大的是有关资金流量与流向的信息也受控于主力。因为主力资金不仅会影响股价,而且能隐蔽地把握与操弄资金流量与流向。这便构成了资金信息的不对称风险。另外,再从博弈关系看,市场上尽管散户很多,但能够动用各种交易手段来影响股价的,主要还是主力。所以只有主力机构才是市场的麻烦制造者,才是市场风险的策源地。而主力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关系着市场的中短期交易风险。

  除了这两种内在风险之外,还有一种比较隐晦的风险,那就是中介与资讯服务风险。这是由券商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残缺与隐晦的不公正而造成的投资风险。这种风险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对服务对象实施差别化服务。比如,对主力资金提供各种买卖便利,而对中小散户则缺乏包括理财指导与风险提示等在内的起码的市场服务;还有一种是对资讯产品实施差别化供给。比如,一些中介机构将其调研报告分不同时间和详略文本,向不同对象发布,造成信息不对称,进而为不同对象的买卖时点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这种非对称性信息服务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散户的影响与伤害往往更大、更直接,并由此构成了对股市的短期扰动。

  股市的内在风险还有很多,表现形式也五花八门,但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作为市场参与者,由于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在博弈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所处的位置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市场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而由此触发的市场风险也有很大差别。从主导性看,首先是上市公司,其次是各类机构,最后才是散户。而散户由于其投资偏好千差万别,不可能形成一股影响市场的合力,因此拿散户说事,其实是一种误导。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结果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以强凌弱,用竭泽而渔的方式进行财富掠夺,最后造成市场生态整体恶化,酿成巨大风险;还有一种是共生共荣,形成有合理投资预期的市场生态。就目前而言,特别要警惕的是前一种结果,那是一种危险的游戏,需要从制度上加以制止。

  除了内在风险,在观察股市风险构成时,还有两个外在因素,也会对股市造成局部系统性伤害,一个是舆论误导风险,还有一个是监管不当风险。

  舆论误导风险主要是由媒体或其他机构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当而引发的市场风险。这种风险有些可能是由于不懂市场经济规律或不能公正地对待不同市场主体而造成的;有些却有可能是出于商业利益而故意操弄的。比如,将财经报道娱乐化,为吸引“眼球”,故意将极小概率事件极力放大、甚至不惜歪曲事实真相,以博取耸人听闻的效果;又如,有些传媒热衷于煽情,追“名人”、“洋人”,放“狠话”、“怪话”,操弄话语权,以谋求卖点;再如,有些证券机构及其代言人出于商业考虑,在不同时点对股市作诱导性评价,等等。

  凡此种种,舆论误导风险,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占有舆论优势的利益相关方,为了一己的利益而影响舆论导向,在财经信息传播的系统、完整、对称、均衡性上有违“三公”原则,由此误导公众,并酿成人为的市场风险。其结果一是造成市场短期波动加大、效率降低,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减弱;二对投资者来说,则意味着投资成本上升、投资判断力降低,操作失误增加。在以信息为主导的虚拟市场中,这是一种容易酿成局部性系统风险的人为隐患。

  至于监管风险,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监管不到位风险,比如对影响市场的主导性力量,如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对各类机构合法合规经营的监管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市场的基础和整体质量,对券商等中介机构在对散户服务特别是风险提示方面的督导是否到位,也直接影响市场心态直至社会舆论;还有一个是监管不当风险,包括政策措施内容不当和出台时机不当的风险,也将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观察中国股市风险,需要从结构上来把握,对风险的实际分布状态进行有效度量。可惜的是在本轮大跌之前,特别是当上证综指上摸4000点之后,各种恐高的声音再次响起。其中担忧风险激增,要求政府出面干预的人有两大理由:一是股指涨得太快、太高;二是新股民太多、太盲目、太冲动,甚至有媒体把民工入市也当作股市过热的证据来调侃。这难道是我们判断风险的依据?

  更为奇怪的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居然有不少是吃过洋面包的专业人士与财经媒体,比如有媒体称,中国股民正在抢乘泰坦尼克号这艘冰海沉船,等等。这种用极具煽情 {MOD}彩的语言不做量化分析的报道出自专业媒体,实在匪夷所思。

  如果说股指背离基本面,涨得太快太过,有价值回归的要求、有市场调整的风险,这好理解;如果有些新股民缺乏必要的投资理财知识与风险防范意识,需要时时加以提醒和告知,这也好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仅凭指数高低或股民开户多少来判断股市风险,那也太简单、太教条、太离谱了。

  股市风险固然可以从指数上看出一二,但那只是表象,在这表象后面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各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风险,是信息不对称、信息缺损与信息操纵风险。而对于股市风险信息的误导,本身又是一大可笑又可悲的人为风险。

  从宏观基本面和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各项近期指标看,短期内都有喜人的业绩,也就是说短期内并没有哪些重大因素能够改变股指持续向上的牛市格局,令人担心的则是上述中长期缺陷如果得不到治理,有可能酿成市场未来风险。这是中国股市目前的基本状况。因此,唯股指是论,仅凭指数高低来评论股市风险大小,是非常粗糙的做法。

  但愿本轮大跌付出的代价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一点。在对股市风险的评价中,能够拿出有充分说服力的事实与量化指标来,而不是一叶障目,或者为了别有用心的商业目的,在那里忽悠人。

股市风险

第一节 风险的定义
股市的风险,就是买入股票后在预定的时间内不能以不低于买入价将股票卖出,以致发生套牢,且套牢后的股价收益率(每股税后利润/买入股价)达不到同期银行储蓄利率的可能性。如青岛啤酒,在1993年8月上市时的开盘价为每股15元,随着股市的下跌,其价格直线下降。其后虽然股价反复波动,但再未突破10元,而青岛啤酒股票近几年每年的最高税后利润也只有0.26元。所以在10元以上购买青岛啤酒的股民就产生了风险。一是股民不能在买入价以上将青岛啤酒抛出;二是即使将所有的税后利润分红,其收益率都比不上一年期的储蓄利率,甚至都要低于活期储蓄利率。
根据预定投资时间的长短,股市的风险又可分为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对于短期投资者或投机者来讲,其收益就是股票的价差,股市风险就集中体现在股票的价格上,即风险发生的后果是不能将股票以不低于买价抛出,从而使资金被套。而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股票的收益虽然有时以价差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更经常地还是体现在股票的红利及上市公司净资产的增值两方面,所以长期投资的风险决定于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由于股票的价格始终都在变化,股市的风险就处于动态之中。当价格相对较高时,套牢的可能性就大一些,股价收益率要低一些,其风险就大一些;而当股票价格处于较低水平时,套牢的可能性就小一些,股价收益率要高一些,其风险就小得多。所以股票的风险随着股价的上升而增大,随着股价的下降而逐渐释放。

博金操盘手 2005-2-25 01:07

第二节 价格套牢与价值套牢

在股票投资中,绝大部分的交易都不是发生在股市的低价区,所以套牢在股市中是家常便饭。股票的套牢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价格套牢,这就是当买入股票后发生价格下跌,使股民不能无亏损地将股票抛出,也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总是低于买入价。股票的另一种套牢是价值套牢,就是买入股票后,股票的投资价值要低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股票是否发生价值套牢,它与股票的买入价及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有关,而与目前的市场价无关。如某股民在一年前以每股5元的价格买入G股票,该股票的每股税后利润为0. 70元,则该股票的股价收益率为14%,远远高于同期居民储蓄利率,不管其后股价如何变化,股票是否套牢,但其价值并没有套牢。若购入G股票的价格为14元,其市盈率为2 0倍,则股价收益率只有5%,比一年期的定期储蓄利率要低,即发生了价值套牢。
在股票投资中,发生价格套牢和价值套牢共有四种情况。
其一是价值套牢时价格不套牢。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购买的股票没有投资价值,但由于股市上的资金充余,投机气氛较浓厚,股价高企不下,其价格就不被套牢,随时卖出都能收回本金,甚至还能取得相当的价差收入。如在10元的价格购买某只税后利润只有0.20元的股票,其后两、三年该股票的价格总是在10元以上的范围内波动,虽然其股价收益率远远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但却可以不低于买入价卖出,随时收回本金。如上海股市,虽综合指数400点以上都为价值套牢区,但由于上证指数突破400点后几乎就再没回到400点以下,即使在400点乃至500点购入股票,其股价基本都不被套牢,只要股民有耐心,还能取得较大的价差收益。其二是价值套牢时也发生价格套牢。发生这种套牢时,股民一般都处在两难境地,做长期投资又不划算,但抛出又会遭受损失。产生这种情况一般在股票的高价区,如上海股市的1000点以上,即是价值套牢区,又是价格套牢区。在这个区域购买股票,就只能作短线,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价格、价值双重套牢,股民既不能无损失地将股票抛出,做长期投资又不合算,其回报也就相当活期储蓄利率。其三是价值不套牢时价格套牢。当股民在投资价值区内购入股票后,其股价继续下跌,这就是价值不套牢时发生价格套牢。如1996年元月份初深圳股市的综合指数,在110点左右经过约半个月的徘徊后下穿110点,在此点买入股票的股民全部被套,但由于该点位以下是投资价值区,股民的股价虽被套牢,但其投资回报将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所以这种套牢对长期投资者并不可怕,而对于短期投资者来说,价格的解套也仅仅只是时间问题。第四种情况是价值不套牢时价格也不套牢。这种情况就是当股市的底部出现在投资价值区时,如沪市的综合指数降到400点以下,深市综合指数降到110点以下,此时购买股票不但有投资价值,且价格一般也不被套牢,不但股价收益率高,且获取高价差的机会大。如1994年7月底深圳股市的综合指数在94点形成底部,在其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反弹至230多点,价差收益高达140%多。

博金操盘手 2005-2-25 01:08

第三节 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

以系统的观念来划分,股市的风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风险,另一类是非系统风险。
3.1 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又称市场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导致股市上所有股票价格的下跌,从而给股票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系统风险的诱因发生在企业外部,上市公司本身无法控制它,其带来的影响面一般都比较大。其主要特征为:
1.它是由共同因素引起的。经济方面的如利率、现行汇率、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能源危机、经济周期循环等。政治方面的如政权更迭、战争冲突等。社会方面的如体制变革、所有制改造等。
2.它对市场上所有的股票持有者都有影响,只不过有些股票比另一些股票的敏感程度高一些而已。如基础性行业、原材料行业等,其股票的系统风险就可能更高。
3.它无法通过分散投资来加以消除。由于系统风险是个别企业或行业所不能控制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大系统内的一些因素所造成的,它影响着绝大多数企业的运营,所以股民无论如何选择投资组合都无济于事。
对于一个股市来说,发生系统风险是经常性的。如1993年3月,沪深股市分别从历史的最高点1558点、358点开始下跌,一直跌到1994年7月末的330多点和94点,股票的市值下降了70%以上,这种下跌就是发生了系统风险。系统风险的常见来源有以下几种:
股价过高、股票的投资价值相对不足。当股市经过狂炒后特别是无理性的炒作后,股价就会大幅飙升,从而导致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偏高、相对投资价值不足,此时先入市资金的盈利已十分丰厚,一些股民就会率先撤出,将资金投向别处,从而导致股市的暴跌。股市上有一句名言,暴涨之后必有暴跌,暴涨与暴跌是一对孪生兄弟,就是对这种风险的一种客观描述。
盲目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股市上,许多股民并无主见,看见别人抛售股票时,也不究其缘由,就认为该股票行情看跌,便跟着大量抛售,以致引起一个抛售狂潮,从而使该股票价格猛跌,造成股票持有人的损失。
经营环境的恶化。当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而将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时,如政权或政府的更迭及某个领导人的逝世、战争及其他因素引起的社会动荡,在此时,所有企业的经营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其影响,其经营水平面临普遍下降的危险,股市上所有的股票价格都将随之向下调整。
利率的提高。当利率向上调整时,股票的相对投资价值将会下降,从而导致整个股价下滑。利率提高对股市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绝大部分企业都有相当的负债是从银行借贷而来,特别是流动资金部分,基本上都是借贷资金。利率的提高将加大企业的利息负担及成本支出,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其二是伴随着利率的提高,债券及居民储蓄利率也会相应上调,这些都会降低整个股市的相对投资价值,一些投资者将会抛售股票而将其资金存入银行套利或投向债券市场,从而导致股市供求关系向其不利的方向转化,导致股价的下调;其三是利率的提高将抑制社会消费,如我国采取的保值储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社会消费的增长,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营销,导致销售收入减少及整体经营效益的下降。
税收政策。税收的高低是与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及股民的投资收入成反比的,所以税收对股市的影响也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上市公司方面,现许多上市公司享受的是 15%的优惠税率政策,一旦国家将其优惠税率取消,而将税率统一调至33%的水平,这些上市公司的税后利润将会下降21%,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就是股市投资方面,现在对红利要进行征税,其税率的高低就直接影响股票投资的收益。有些国家对股市还开征资本利得税,即对股票的炒作价差进行征税,这个税种的开征将直接影响股民的投资效益及投资热情,从而导致股市资金的转移,引起股价的下跌。
扩容。股市的扩容将逐步改变股市中的资金与股票的供求关系,使股市的资金从供过于求向供不应求方向发展,导致股价的下跌。扩容不但包括新股的上市、配股,它还包括A、B股市场的并轨、国家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等。
复关。复关将大规模地降低关税,从而导致外国产品的涌入,分割国内产品的市场,使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导致销售收入的减少及企业效益的下降,从而引起股价的下跌。
其它投资领域利润率的提高。其它投资领域利润率的提高,如房地产业的复苏、集邮市场的兴旺及其他商贸业利润率的提高都将导致股市资金的流出,从而导致股价的下跌。
3.2 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风险又称非市场风险或可分散风险。它是与整个股票市场的波动无关的风险,是指某些因素的变化造成单个股票价格下跌,从而给股票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非系统风险的主要特征是:
1.它是由特殊因素引起的,如企业的管理问题、上市公司的劳资问题等。
2.它只影响某些股票的收益。它是某一企业或行业特有的那部分风险。如房地产业投票,遇到房地产业不景气时就会出现景跌。
3.它可通过分散投资来加以消除。由于非系统风险属于个别风险,是由个别人、个别企业或个别行业等可控因素带来的,因此,股民可通过投资的多样化来化解非系统风险。
产生非系统风险的原因主要是一些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如上市公司管理能力的降低、产品产量、质量的下滑、市场份额的减少、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的老化、原材料价格的提高以及个别上市公司发生了不可测的天灾人祸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导致上市公司经营利润的下降甚至发生亏损,从而引起股价的向下调整。如1996年中期年报公布时,某公司宣布其上半年每股股票的亏损在0.70元以上,从而导致了该只股票的狂跌,在很短的时间内,该股票的市价就下跌的一半。
非系统风险的来源主要有:
经营风险。这是指公司经营不善带来损失的风险。公司经营不善,是对投资者一种很大的威胁。它不仅使股民毫无收获,甚至有可能将老本也赔掉。构成经营风险主要是公司本身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经营方向、产品结构等内部因素。
财务风险。这是指公司的资金困难引起的风险。一个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大小,可以通过该公司借贷资金的多少来反映。借贷资金多,则风险大;反之。风险则小。因为借贷资金的利息是固定的,无论公司盈利如何,都要支付规定的利息;而股票资金的股息是不确定的,它要视公司的盈利情况来确定。因此,债务负担重的公司比起没有借贷资金的公司,其风险更大。

博金操盘手 2005-2-25 01:09

第四节 风险的度量

在股市中,要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第一步就是要做到对股市的风险心中有数,要清楚在什么点位买入风险程度高,在什么点位买入风险程度低甚至无风险,这就是风险的度量。
股市的风险,简单地说,就是买入股票后套牢的可能性。
对股市风险的度量,就是测算买入股票后套牢的概率。如股民在上证指数900点时买入股票,度量风险就是要推测股票指数降到900点以下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
虽然股票指数处于经常性的涨涨跌跌之中,未来的股票价格难以预测,但股票指数的运行轨迹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股民可根据股票指数在过去数年的运行轨迹,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来度量股市的风险。
下表是从1992年元月2日到1995年6月20日共865个交易日上证收盘指数落在各个区间的频度。

其中频度的计算公式为:
频度=(上证指数落在该区间的天数/总天数)×100%
如上证收盘指数落在300点~400点之间的天数为75天,将其除以总天数865,再乘以 100%,落在该区间的频度就是8.67%。
根据上海股市的收盘指数,可测算出上海股市在各个点位的风险度,其方法就是将上证收盘指数落在某个点位以下的天数累计起来,除以总天数。
某点的风险度=(上证指数落在该点位以下的天数/总天数)×100%
如上证指数在400点的风险度,就是将上证指数落在300~400点区间的天数与300点以下的天数累计起来,除以总天数865后再乘以100%。
400点时的风险度=(8+75)/865×100%
=9.59%
上证指数在各个点位的风险度如下表:

在1992年元月2日至1995年6月20日的3年半中,上证指数的收盘指数落在300点以下的天数仅有8天,占865个交易日的0.92%,所以在300点时买入股票后套牢的可能性仅只有0.92%,其风险度非常小,可以说在300点或300点以下购入股票基本上是无风险。
上证指数在400点时的风险度为9.59%,在500点时的风险度为16.29%,在600点时的风险度为28.89%,在700点时的风险度为44.61%,在800点时的风险度为58.82 %,在900点时的风险度为72.23%,在1000点时的风险度为81.47%,在1100点时的风险度86.67%,在1200点时的风险度为93.72%,在1563点时的风险度为100%可以看出,随着点位的升高,股市的风险程度逐步加大,当上证指数升至600点时,其风险度只有2 8.89%,小于30%,可以认为,上海股市在600点以下是低风险区;当上证指数升至70 0点时,风险度为44.61%,升至800点时,其风险度为58.82%,可以认为700~800点是上海股市的中间点位,在这个区间购入股票,套牢的可能性约为50%,是中度风险区;在上证指数达到900点时,风险度升至72.23%,在该点位买入股票,不被套牢的可能性不足30%,所以900点以上应该是上海股市的高风险区域。
计算风险度的方法有很多,以上介绍的只是其中的一种,也是最为简单、直观、方便和实用的一种,其所需的数据也容易采集。该方法也适用于个股的风险度测量,但应注意各个股票在除权除息后价格的断裂,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将其嫁接起来。

博金操盘手 2005-2-25 01:09

第五节 风险的防范

股票风险的防范,首先是要防范系统风险,这就是常说的何时买比买什么更重要。何时买指的就是系统风险的防范,而买什么就是非系统风险的防范。而要防范系统风险,投资者首先就应该学会区分股票的高价区和低价区,因为系统风险往往都发生在高价区、且在高价区系统风险的杀伤力最大。如沪市和深市的综合指数在1993年上半年分别从15 58点、358点的高位跌至1994年7月底的333点和94点,从1994年9月底的1050点、230点跌至1995年2月的532点、123点,从1995年5月下旬的920点、175点跌至1996年初的510多点、 110点。以沪深股市的运行轨迹进行统计分析,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沪市综合指数的 700点,深市的综合指数的200点以上都是容易发生系统风险的高价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股民不要盲目追涨,即使踏空暂时失去赚钱的机会,也不要贸然入市。而在股票的低价区如沪市的500点、深市的110点以下,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较低、且即使发生其股价的下跌空间也非常有限,所以这一带应该说是我国股市的安全地带。
除了避免在高价区域买入股票外,为了有效地防范系统风险,股民还需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要关注国家的政治局势、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货币政策的变化、利率变动趋势和税收政策的变化等等。如果在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之前而采取行动,股民也就成功地逃避了系统风险。
对于非系统风险的防范,主要在选股时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历史、管理水平、技术装备情况、生产能力、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及企业外部形象等方面要有详细的了解,力图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发展前景作出比较客观的预测。即便如此,由于上市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之中还是存在着股民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所以防范非系统风险的有效方法还是在于分散投资,这就是在选择投资组合时,要注意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种类股票之间的搭配,一旦某只股票的收益情况不尽人意,其它股票的收益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损失。如1994年房地产行业不景业,1995年汽车行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若股民在选股时不将全部的资金注入这一个行业,其损失就相当有限。而那些在股市中势衷于寻黑马、炒概念、追板块而不注意分散投资的股民,久而久之都难以逃脱非系统风险的惩罚。
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从事股票交易的目的就是赚取价差,股票有没有投资价值并不重要,只要避免了价格套牢,也就规避了风险。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形形 {MOD} {MOD}的软件和技术分析方法,其在一定的范围和应用条件内能帮助股民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掌握股票的买进卖出机会。但应注意的是,任何测市系统或技术指标给出的买入或卖出讯号充其量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股民若照葫芦划瓢,其最终还是躲避不了股市的风险特别是非系统风险。所以短线股民在购入股票时还是应有风险意识,这就是投机不成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购买股票时不要发生价值套牢,在股票投资时关注股票的投资价值,尽可能只在投资价值区域内购入股票。
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风险的防范比短线投资要简单且有效,因为长线投资只要避免价值套牢即可,价格套牢不套牢不太重要的,只要能坚持只在股市的投资价值区域内买入股票即可。
当然,对于长期投资者也存在一个把握机会的问题,不能因为不在乎套牢而盲目地入市。股价愈低,投资收益也就越高。当股价下跌至投资区域后,长期投资者也需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利率的走向、股市发展的一些相关政策以及股票指数的轨迹,对股价的运行趋势多作一些分析研究,尽可能在股价的底部投入,这样不但可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还可减轻股价套牢对股民心理的压力。
那么,什么是股市的投资价值区域呢?一般来说,当整个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低于一年期同期储蓄利率的倒数且股价不高于股票平均净资产的1.5倍时,股市就进入了投资价值区,此时股民只要将投资分散在一些业绩和发展前景较好且股价与其净资产值较为贴近的股票,就可以说已将股票投资的风险控制在了一个相当低的水准。

博金操盘手 2005-2-25 01:10

第六节 规避风险的六大策略

因股票价格的变幻规律难以掌握,股票的见险就较难控制。为了规避风险,使股票投资的收益尽可能达到最大化,前人总结了一些股票投资的基本策略,本节将选其中六种予以简略介绍。
6.1 固定投入法
“固定投入法”是一种摊低股票购买成本的投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其关键是股民不要理会股票价格的波动,在一定时期固定投入相同数量的资金。经过一段时间后,高价股与低价股就会互相搭配,使股票的购买成本维持在市场的平均水平。
例如,某投资者每季固定用1 元购买某种股票。一年后他所购买的股票情况如下:
季度 投资额(元) 每股价格(元) 购买的数量
1 1 40 250
2 1 55 180
3 1 50 200
4 1 44 220
该股票在一年中的平均价格为47.25元,4 元资金能买股票840股。由于采用 “固定投入法”,使股票的平均成本降为47.06元,共买入股票850股,如果他用一年的总投资额4 元都在股票价格最高的二季度时买进股票,那就只能买到730股,自然比 “固定投入法”的买入数量要少。如果他在股票价格最低的一季度时投入全部资金4 元购买股票,那能买到1000股,则要比“固定投入法”买入数量多。“固定投入法”是一种比较稳健的投资方法,它对一些不愿冒太大风险,尤其适宜一些初次涉入股票市场、不具备股票买卖经验的股民。采用“固定投入法”,能使之较有效地避免由于股市行情不稳可能给他带来的较大风险,不致于损失过大;但如果有所收获的话,其收益也不会太高,一般只是平均水平。
6.2 固定比例法
“固定比例法”是指投资者采用固定比例的投资组中,以减少股票投资风险的一种投资策略。这里的投资组合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保护性的,主要由价格不易波动、收益较为稳定的债券和存款等构成;另一部分是风险性的,主要由价格变动频繁、收益变动较大的股票构成。两部分的比例是事先确定的,并且一经确定,就不再变动,采用固定的比例。但在确定比例之前,可以根据投资者的目标,变动每一部分在投资总额中的比例。如果投资者的目标偏重于价值增长,那么投资组合中风险性部分的比例就可大些。如果投资者的目标偏重于价值保值,那么投资组合中保护性部分的比例可大些。
例如,某投资者有现款1000元,按照“固定比例法”进行投资。首先他要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为投资组合确定一个比例。假如该比例为保护性部分和风险性部分各占50 %。于是,他就得把其中的500元投资股票,另外500元投资于债券,各占50%。在其后,根据股票价值的变化,对投资组合进行修正,使两者之间始终保持既定的比例。假如股票价格上涨,使他购买的股票价值从500元上升到600,那么,在投资组合中风险性部分就要大于保护性部分,破坏了原先各占50%的比例规定。这时要进行修正,将升值的10 0元按50%的比例进行分配,即卖出50元股票,再投资于债券,促使二部分的比例重新恢复到各占50%水平。
固定比例法是建立在投资者既定目标的基础上的。如果投资者的目标发生变化,那么投资组合的比例也要相应变化。
比如其价值增长的欲望加大,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性部分的比例就要加大;反之,风险性部分的比例就要缩小。
6.3 可变比例法
“可变比例法”是指投资者采用的投资组合的比例随股票价格涨跌而变化的一种投资策略。它的基础是一条股票的预期价格走势线。投资者可根据股票价格在预期价格走势上的变化,确定股票的买卖,从而使投资组合的比例发生变化。当股票价格高于预期价格,就卖出股票买进债券;反之,则买入股票并相应卖出债券。一般来讲,股票预期价格走势看涨时,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性部分比例增大;股票预期价格走势看跌时,投资组合中的保护性部分比例增大。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两部分的比例都是不断变化着的。
例如,某投资者有现款1000元,按照“可变比例法”进行投资。最初股票与债券各占50%的比例,即500元投资于股票,购入某种每股50元的股票10股,500元投资于债券。假如股票预期价格走势线是看涨的,并且预期每股每月上涨5元。投资者根据股票价格与预期价格的差额买入或卖出股票,并相应买卖债券。那么,当股票价格与预期价格一致时(即每月上涨5元),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性部分的比例在第二个月就会从50%上升到5 2.4%(股票额550元与债券额500元之比),在第三个月又从52.4%升到54.5%。
当股票价格低于预期价格或者高于预期价格时,则可以根据实际差价的分配百分比买入或卖出股票,从而也会使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性部分的比例逐月加大。比如股票价格上涨到每股61元,较预期价格每股55元高出6元,这6元就是股票价格与预期价格之间的实际差价。如果实际差价的分配百分比仍然为各占50%,那么投资者就要在每股股票中抽出3元(即6×50%=3),将总价值为30元的股票抛出,并买入同额债券,这样他的投资组合是股票580元,债券530元,风险性部分占52.25%,保护性部分占47.75%。这里实际差价的分配百分比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需要和具体情况而确定。假如股票的预期价格走势线是看跌的,那么情况正好相反,投资组合中的风险部分的比例会逐步减小。
因此,在使用可变比例法时预期价格走势至关重要。它的走势方向和走势幅度直接决定了投资组合中两部分的比例,以及比例的变动幅度。
6.4 分段买高法
“分段买高法”是指投资者随着某种股票价格的上涨,分段逐步买进某种股票的投资策略。股票价格的波动很快,并且幅度较大,其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股民用全部资金一次买进某种股票,当股票价格确实上涨时,他能赚取较大的价差;
但若预测失误,股票价格不涨反跌,他就要蒙受较大的损失。
由于股票市场风险较大,股民不能将所有的资金一次投入,而要根据股票的实际上涨情况,将资金分段逐步投入市场。这样一旦预测失误。股票价格出现下跌,他可以立即停止投入,以减少风险。
例如,某投资者估计某种在50元价位的股票会上涨。但又不敢贸然跟进,怕万一预测失误而造成损失。因而不愿将1000元现款一次全部购进该种股票,就采用“分段买高法”投资策略。先用250元买进5股,等价格上涨为55元时再买进第二批;再上涨到每股 60元时,买进第三批。在这个过程中。
一旦股票价格出现下跌,他一方面可以立即停止投入,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获利情况抛出手中的股票,以补偿或部分补偿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假如投资者买进第三批股票后,价格出现下跌,这时投资者应停止投入,不再购买第四批;同时要根据股票价格下跌幅度来决定是否出售已购股票。当股票价格不跌为55元可考虑出售全部股票。这样,第三批股票上的损失可以用第一批股票上的盈利来弥补,保证1000元本金不受损失。当然,投资者也可以根据股票下跌幅度,分批出售股票。

3楼-- · 2023-03-16 09:16

汗。。论文得自己写吧~你这样找人代替你懂么。蒙混过关哎

4楼-- · 2023-03-16 09:16

他在骗人给他写论文啊!不要上当啊!!

哎 你也太懒了吧

5楼-- · 2023-03-16 09:19

摘要:本文在简述了危机危害的基础上,了我国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中的缺陷和不足,论述了我国金融活动中可能受到的不良因素的及。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体系 金融制度 灰 {MOD}金融 信息缺口

自上世纪80年代拉美的债务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危机,1997年以来的东南亚及日本金融危机,区域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卷入,我国由于未开放资本市场,而侥幸避免。金融风暴危害巨大,触目惊心——崩溃,股市暴跌,汇率巨变,倒闭,工人失业,动荡。,我国金融业也存在着金融风险,我国经济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与实物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货币经济,经济与粗放经济转向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有半封闭经济转向完全开放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我国金融业存在着计划经济的遗留旧问题,而且面临着入世后产生的新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并恰当解决这些新旧问题,就可能酿成金融风险,诱发金融危机。

我国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的缺陷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在金融业领域,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都逐步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和不足。
其中,金融制度的缺陷主要是指我国金融制度中的计划经济基因依然普遍地严重地存在。相对于一般国家的金融市场化程度,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我国金融机构天然具有制度性缺陷,不仅没有成为真正的企业,更没有成为化的企业。这就造成一些问题,比如:银行负盈不负亏,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企业目标不明,资金没有真正按市场原则运作,资金大头投向了效益并不存在优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结果形成严重的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约束软化,刺激灰 {MOD}金融及灰 {MOD}金融机构的发展。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金融体系的缺陷是指高素质的银行管理人员偏少,基层银行职员的近亲繁殖,金融员工的平均知识水平与其所承担的责任不相吻合,金融机构的过快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使用。

我国金融活动面临的不良因素

灰 {MOD}及黑 {MOD}金融因素
灰 {MOD}金融、黑 {MOD}金融都是未经批准的金融活动、金融机构。黑 {MOD}金融是指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的金融组织及其活动,比如,从事高利贷的地下钱庄、诈骗、洗钱、非法集资等。灰 {MOD}金融是指虽不合法但却有些合理的金融活动,如老百姓之间内部互助会、未经批准的合作基金会、个人之间高息借贷(超过公布利率4倍)等。

不良资产因素
不良资产的表现形式一般是:逾期贷款、转为新贷款的贷款、破产企业的贷款,也可称之为坏帐、呆帐。一个银行或整个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总资产)不能超过20%(这里的20%大约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资本金率三项之和),不良资产额不应超过5年一个周期的利润额,或不应超过资本金的两倍。据银监会统计,2004年末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不良贷款率13.2%,而当年主要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9597亿元。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到位,这种不良贷款的上升势头并没有控制住。 而这些因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最终都会发展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信息缺口因素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披露不足;二是信息充分但没有好的鼓励架构充分地正确地处理信息,三是有充足信息,但我们有没有能力接纳和分析信息,新兴市场多半没有这个智慧和智能;四是监管架构问题;五是合成谬误,比如上海的地产商每个人都说我这块地在上海是最好的地,我预测能卖最高的价。每个都这么预测,那么价格就上去了,价格一旦上去就造成过分供应,价格就垮下去了,地产商一旦亏损,银行的贷款就收不回,就造成呆账。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总体加起来是个错误,大家看到的是部分的信息,大家没有注意到在宏观层面看是个错误,这就是合成谬误。坏账统计就等于坏的风险管理、错误的信息、错误的管制和政策,迭加起来就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基本是在错误信息的基础上暴露,错的信息就导致错误的决策,市场不是一个完善的市场。所以好的信息、好的账目是一个自由的活跃的好的市场的基本基础,没这个基础不可能有好的金融市场。

金融监管因素
目标模糊——监管无的放矢职责不清、责任不明。金融监管工作究竟应管什么,怎么管?没有具体量化标准,在现实中很少有人能说得清、道得明。行动迟缓——举措后发制人我国目前的监管大多是等问题出来以后,再去介入,后发制人,有些事后已无法弥补,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监管人员素质偏低——难担监管重任。手段落后——监管收效欠佳。监管手段仍以直接监管为主,大量运用行政手段,手段和经济手段运用较少。监管技术和监管方式落后。法规滞后——政策标准不一。我国目前对金融机构的检查、评价和管理,还缺乏全国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直接影响了监管效率的提高。缺乏监督—存在道德风险。目前除了党的监督和上级监督之外,没有其他机构可以对三个专职监管机构开展工作的合规性和效率进行监督和制约。体制壁垒—形成效率损失。证券、保险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以后,对省以下证券保险机构的监管处于监管真空状态。 分业监管导致对被监管机构的监管中出现了许多盲点和重复监管。范围局限—监管内容狭窄。

社会不稳定因素
腐败,特别是金融领域的腐败现象将直接降低公众对自身金融资产的安全感,这对保持我国的金融安全是有负面效应的;失业与下岗形势严峻;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上升;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继续扩大。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启动有效需求,不利于社会稳定;城市化进程中的“两失”农民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国际社会因素
国际资本以更大的规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入新兴市场,它对资金流入国乃至全球来说,都带来了莫大好处,然而,它们也加快了金融危机爆发和传播的速度,加强了其力度。这些新的风险,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推行合理的国内经济政策,尽可能地减少其受金融危机传染的可能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随着国民待遇的实现,市场准入的逐步放松,金融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和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均要求我国必须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次,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展,2004年我国经济贸易依存度已达70%。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国际业务,客观上需要我国的金融机构为企业公司客户提供包括套期保值、风险控制、外汇理财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第三,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将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取消不适宜的外汇管制措施,最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都要求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金融产品要进一步多样化。这一点在有关文件中明确为要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WTO因素
从我国宏观的形势、形势有利的一面看,我国加入WTO后,已具备一定的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但是我们更应当清醒地看到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形势、金融形势所面临的更加严峻的一面。要考察加入WTO对银行业的,关键是对国有独资银行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国有独资银行将面临下列挑战:外资银行凭借完备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与中资银行开展激烈的客户争夺战,而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则处于劣势;四大国有银行包袱沉重,结构设置重复,非生利性资产比例过高,盈利能力较低,且在贷款规模、投向、投量、结构等方面,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制约和阻力;外资银行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包括高素质人才储备和管理技术,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我国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令人忧虑,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同国际统一后,四大银行若不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

我国经济活动中的金融

当前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投资需求膨胀过快、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据初步统计,2005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90万亿元,同比增长20.66%,本外币贷款一季度新增912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342亿元,同比多增238亿元。为了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贷款,防范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将自2005年4月25日开始再次提高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和再贷款浮息政策等。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了央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需要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货币供应量增幅偏快,2005年以来M1和M2实际数据均高于预测;信贷增长速度偏快,比年初预期高出10个百分点。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政策,将有助于控制货币投放和贷款增加速度,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第二,公众对人民币的预期升值,公众将手中的外币兑换成人民币的数量增大,银行外汇储备剧增,从而造成货币投放量加大。第三,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例依然过低,间接融资比重过高。虽然中国家普遍存在证券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困难,直接筹资不便利的问题,但是如此高的间接融资比例为全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第四,M2占GDP的比重过高,这种高比例除了在极其个别的国家外,在全球范围内是没有的。虽然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过大的M2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中融资过多依靠银行体系,风险集中度偏高。第五,总储蓄率依然偏高。2003年我国的总储蓄率进一步上升到47%,截至2005年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4万亿元,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需求所占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存在产品匮乏、简单化的问题,金融深化程度还不足,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创新压抑的现象和问题。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虽然央行和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采取了多项重大举措防范金融风险,但是我国的金融安全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我国的资本账户还没有放开,国际储备充足,经常账户有盈余,因此,我国的金融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国内因素,其具体表现为:不良资产风险越滚越大;银行的贷款结构不合理导致风险加剧:金融机构贷款投向过于集中,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对称,房地产贷款比重偏高,票据业务超常规发展;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低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一家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指标,按照《巴赛尔协议》的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应低于8%.由于近年来银行信贷超常规增长,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目前处于较低水平,只有少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达到了8%。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充足率偏低,严重制约其抗风险和扩张的能力。资本金不足削弱了银行消化贷款损失的能力和偿付能力,而且有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综上所述,我国的金融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它植根于体制内部,形成一种系统性风险,作为单个经济主体是无法克服这种风险的。一旦某个突发性事件导致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个人的金融资产产生不良预期,并通过金融市场特有的传递渠道不断扩散和膨胀,当预期膨胀到一定程度,集体行动就会产生,比如银行挤兑或者大量抽离资本等等,金融危机由此产生,并进一步引发社会动荡和社会危机。

参考资料:http://www.bylw8.com/Thesis/Financial_Instrument/Financial_Research/0401I602007-117536419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