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开年的“四万亿放水”,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144
提问者
2023-03-16 08:13 悬赏 0财富值 阅读 889回答 1

要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资金是如何流入市场的?以及什么是资金空转? 我们都知道,自去年12月份以来,央行开始频繁降准、降息。 每次数据公布之后,所

默认分类
登录 后发表回答
1楼 · 2023-03-16 08:50.采纳回答

要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资金是如何流入市场的?以及什么是资金空转?

我们都知道,自去年12月份以来,央行开始频繁降准、降息。

每次数据公布之后,所有人都要跟着HIGH起来,各种哔哔的杂音都出来了。

比如说什么楼市要反弹,股市要腾飞,2022大水漫灌的时代来了之类的······

千万,别听他们瞎哔哔。

天黑路滑,小心驾驶才是王道!

在现代信用经济环境下,完整的放水过程是这样的:

央妈通过MLF之类的货币工具放水给金融系统,金融系统通过信贷放水给市场,市场中的企业和个人用钱投资或消费,整个市场经济链条就活了。

资金空转 指的则是央妈放给金融系统的水在银行间流动,无法到市场中去,导致资金的经济效应无法显现。关于这个现象,我有一篇文章进行过详细的解读,大家可以点击看一下:为什么央行放水了,仍然感觉市场上没钱用,手头紧?

2021年12月,央妈开始频繁降准降息,加上各种高级别发布会上领导们也频频放风,直指宽货币环境。

那个时候的情况是这样的:

先看新增贷款数据。12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1.13万亿元,弱于预期的1.24万亿元,同比少增1300亿元,也低于前值的1.27万亿元。

再看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9%,好于预期8.7%,前值为8.5%。

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应的是央行的降准降息释放的货币增多。

贷款规模的减少,对应的是商业银行并未把货币释放的市场上。

意思就是说: 2021年12月份,央行的降准、降息以及各项宽松手段释放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消费,还有资产领域,而是在金融机构内部以极低成本空转。

那么问题就来了,2022年这4万亿是国家公信力背景提供的数据,是切实流入市场的货币数量,为什么还说是资金换了另一种形式在空转呢?

对于国家公信力权威给出的相关数据,并无质疑的必要,而且中国金融市场一向讲究开门红,这个成绩高层一定是满意的,的确是个好兆头。

而我们要细化讨论的是信贷规模的内部结构,也就是具体哪些指标涨了?又有哪些指标降了,这样才能看出经济的现实状态和货币流动的真实反应。

2022年开年首月的金融数据已经公布,我们一起看下具体的几个关键数据:

从总量上看,确实可以说开门红、超出预期。

社融增量创新高,M2增速超预期……很容易让人直接联想到一个结论

——水来了,钱多了,形势一片大好。

当绝大多数人都把目光聚集在“M2增速达到9.8%,远超预期”时,却忽视了下面这组数据

——1月份,M1增速为“-1.9%”。

中国M1有数据 历史 以来,首次负增长。

M1是指活期现金,M2是M1加上定期存款或定期理财,两者相背离,证明活期现金在向定金存款转化。

M1负增长,简单地讲就是:消费意愿在走低,投资意愿在持续萎靡,经济活跃度依旧很差。

M1反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购买力。

高了,说明老百姓手头宽裕,愿意花钱,企业愿意投资,对于未来投资预期较高,资金流动性好。

低了,说明老百姓手头紧,没啥花钱欲望,企业对未来收益不看好,不愿意投资,现实经济中缺少流动性。

而M2的增加,只是说明了央妈给银行的钱确实是多了。

信贷总金额的增加,也说明银行确实把央妈给的钱通过信贷释放到市场中去了。

但是,市场拿到钱,花没花是另外一件事。

而这MI与M2相背离,正好说明了:市场拿到钱,但是却没花,而是转手又被人们存到了银行,再一次回到金融机构里面去了。

就像过年时候,亲戚中的长辈给孩子发了压岁钱,孩子拿到钱之后,不是拿去买东西消费了,而是转手又交给了自己家长。

那么,为啥呢?为啥要贷款出来又转手存起来了呢?

当然是因为觉得投资赚钱不靠谱,不如吃息差啊!

说到底,还是没信心,市场对于投资预期很悲观啊!

央妈给银行资金成本调低了之后,银行贷款的利息也在走低,资金使用成本已经降了下来。叠加上银行为了完成任务,各种无息/低息贷款产品开始推向市场,这种情况下,一些机构便顺势开启了信贷转存套利模式。

比如说,中信证券在央行全面降准降息以后,立马启动配股募资,结果钱到手之后却拿了80亿去华夏银行存了个定期,券商都要吃利息赚钱,这种躺赢不香么?

钱绕了一圈,还是回到金融系统里面空转,只不过区别于去年12月份来说,市场下局,参与了这次资金空转。

好歹资金到市场中走了一圈,对于实体经济、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起到什么作用了吗?

自然是没什么毛用!

不信?我们再看下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细类:

1月份人民币总贷款规模增加了3944亿,而企业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只增加了600亿,居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却都是减少。

居民短期贷款对应的是生活消费,这个又减少了,说明了消费端不行;

居民中长期贷款对应的是房贷,这个也在萎缩,说明楼市不太可能有啥小阳春;

这两样都在减少,那些看到4万亿就开始高呼楼市反弹,价格上涨的声音是不是该停停了?打不打脸?

只是这数据上,钱的金额对不上啊,剩下的钱都去哪儿了?放出来的水到底流向了哪里?

当然是企业短期贷款和企业票据!

其中,企业短期贷款创下 历史 最高!

大家都知道,企业短期贷款都属于一年期以内的贷款,利息低,放款快,操作简单。

短期贷款大幅增加,中长期贷款却在缩减。

这说明什么问题?

银行在利用短期贷款冲指标,市场上一些机构配合着银行,一同造出了个开门红!

所谓的信贷规模增长,剖开来看,数据反应出的并不是真实的市场需求,更不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而是人为的强拉贷款指标,主动推高信贷规模,为的,是数据好看!

可笑吧?

2021年12月,央行高层提出了“主动出击、支持实体、货币政策靠前发力”的信贷任务。其言语之恳切,态度之强烈前所未有,金融系统也有信贷压力啊,需要给市场释放积极的信号提振市场信息和投资预期啊。

于是,各大商业银行都在通过大量投放“短期贷款”,冲刺高层提出的信贷任务。纷纷找到一些信用不错,经济效益良好的合作单位,低息贷款走个任务,转手又存到银行里吃个利息,一来一回任务完成了,谁都没有亏,数据一上去,央行和金融系统脸上就都好看了,银企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这个银行开门红,银行也确实努力了,主动出击,积极放贷,忙的马不停蹄。

现实经济环境中呢,有钱的企业玩着短借转存的 游戏 ,真正缺钱的企业因为风险指标高依旧是融不到钱,依旧没法搞好生产,企业运营,扩大规模,提高就业仍旧没法得到根上的解决······

但这也没办法的事儿不是么?中国国内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寒蝉效应哪里会一下子就突然消失的、。

想想银行的信贷口,为啥放贷难,不仅仅是疫情影响下的企业躺平,不敢贷款,银行放贷也怕风险啊,现在信贷都是终身负责制,银行负责人既要完成任务也要规避坏债啊。

这样的思维导向下,与其冒着大风险把钱放给真正需要的实体企业,不如拆借给同行或者和不需要钱的企业玩一玩短贷换存款的 游戏 呢。

有人总结,央行费了那么大劲,从宽货币(央行放水给银行)到宽信用(银行放水给市场)一直无法真正的有效发力,根本原因不就是市场不敢投资,人群不敢消费么?

他们所担忧的不就是贷款利息太高,怕还不上么?

那就把利息持续往下走,或者直接干到0不就行了!

白给钱花,谁会拒绝?

而且,发达国家不都是低利息,有的甚至还是负利息么,为的就是防止人们躺平,把钱存起来而不是去投资,中国迟早也要走这一步的,为什么不再来几次全面降准降息呢?

这样有用么?

当然没有用,而且风险很大!

首先,中国国内目前的经济环境,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债务风险,不再适合加大杠杆了。具体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这篇文章:中国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债务危机?

疫情影响下,实体经济不敢借钱,就算把宽信用降低到最低,也没有行业敢借钱。更何况,原先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一直在出清缩表,就算他们敢借,国家也绝不会允许资金再往楼市里流入。

为啥?

因为脱实就虚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样对实体经济冲击更大,国家放水的目的是为了托底经济,更是为了发展实业,实现共同富裕。

而房地产行业早就是金融属性了,它要出清转型成真正的实体经济,实现其真正的居住属性。

进一步将,如果让资金进一步流入房产,让拥有更多房产的人群财富持续增长,无异于加大贫富差距,这与国家调控的初衷完全是相背离的。

而且,2021年中国住户部门杠杆率已经高达72.2%,已经高出了国际平均水平,还继续给居民加杠杆?这不闹么?

回想下,日本房产泡沫危机爆发时候,多少个家庭被债务拖下深渊。加大居民杠杆,无异于持续透支居民未来购买力,寅吃卯粮的做法不可取!

最实际的,还是要从根上着手,通过给实体企业注入资金托底经济,有效提高居民就业,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美联储加息预期日益强烈,美国为了促进资本回流,方便它收割掳掠,正在全球各处搞事制造危机。先是哈萨克斯坦开年暴乱,现在全世界还盯着俄乌的形势,局势如此不稳定的情况下,大放水刺激对于国内资本市场无异是添乱。

大水漫灌,那是主动制造通胀,推高资产泡沫,难道还主动给美元收割提供机会不成?

很显然,中国“以我为主”的货币规划策略不会这么干!

最后,疫情仍然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的经济环境与政治息息相关,绝大多数时候,是政治决定经济。

2022年上半年是冬奥会,下半年是二十大召开,这两件大事,决定了中国的“疫情动态清零政策”会更加趋严。

因为,冬奥会的重点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其城市治理水平,目的是为了收获一定的政治正向舆论支持和经济投入回报。所以,2022年的上半年,国内顶层绝不会允许疫情失控,只会更加严守严防,而付出的必定是经济相对收紧带来的损失。

而下半年,在二十大正式召开之前,中国的民生保障,经济稳定,就业指标,疫情管控等各个方面更是不会被允许出现任何问题,这是政治正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2年的中国货币政策,不会有什么大水漫灌!

2021年中国的GDP再创新高,全年GDP总量高达114.3万亿,比上年增长了8.1%。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初步核算数据,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8.2%,位居各大产业之首。

没想到吧?

2021年拉动GDP增长的不是房地产行业,不是消费口复苏,竟然也不是外贸增长,而是高技术制造业!

其中,新能源 汽车 ,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保持了强劲增长动能。

在房地产业、建筑业等投资持续收缩、严重拖累GDP增长的前提下,高新技术制造业凭着超高增长率硬是把GDP拉到了8.1%的数值。

这说明了什么?

国家经济结构变革已初见成效!

从2021年年底开始的货币宽松表达,以及2022年真金白银的开始往市场放水,到今天的信贷规模开始放大,国家维稳经济的步伐一直在前行,每一步都走的很稳!

只不过,这宏观货币政策调整就像开车一样,需要稳着来:

轻轻踩上一脚油门感受下车的动能;

不行了,加重点力道再踩;

还不行,就加了力连续踩——直到车开始启动。

如今,经历了数次积极的货币政策调控,虽然资金仍旧在空转,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货币流通遇到了堵点。

但我们要明白,一切政策的出台和落地都需要时间和过程,所有的堵点都需要有形之手一点点地去疏通,去解决。

而且,效果已经初现,市场已经开始接触到资金了不是么?

有了这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那么接下来给市场中的实体企业注入动力,重塑市场信心和预期还会远么?

分享完毕,感谢阅读,欢迎关注@观众席上的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