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张绣刘表两面夹击的曹操,是凭借什么策略突围成功的?

144
提问者
2023-03-15 13:41 悬赏 0财富值 阅读 960回答 1

“安众之战”的历史背景张绣出身凉州军阀,他是董卓旧部张济的族子。张济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进攻刘表的穰县的时候被射死,刘表对张济战死表现出非常高的人文关怀

默认分类
登录 后发表回答
1楼 · 2023-03-15 13:58.采纳回答

“安众之战”的历史背景

张绣出身凉州军阀,他是董卓旧部张济的族子。张济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进攻刘表的穰县的时候被射死,刘表对张济战死表现出非常高的人文关怀,表面“受吊不受贺”,实际上是打算收拢张济的旧部。当时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对南方的扩张很快,刘表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南方,他需要一股力量作为对北方的屏障。张绣部就符合这个要求。刘表需要张绣,张绣也需要刘表的物质上的支持。虽然刘表部杀死张济,但毕竟不是刘表的主观想法。于是刘表将南阳的一部分交给张绣,张绣屯兵于宛县,作为刘表与曹操之间的缓冲。



曹操在掌握了汉献帝后,对张绣这些小军阀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归附曹操就等于接受招安了。所以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一月,曹操到南阳的时候,张绣不战而降,跟着曹操干了。曹操本来可以一劳永逸控制南阳,从而对刘表用兵,但是这件事他搞砸了。他纳张济的遗孀为妾,又收买张绣的心腹胡车儿,这引起了张绣的强烈的不满和恐惧。于是张绣采取贾诩的计策突然反水,不仅击溃了曹操,还杀死了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爱将典韦。



张绣和曹操打成了这个样子,在没有“官渡之战”袁强曹弱的这样一个情况下,张绣不可能再归附曹操,退回穰县,和刘表再度联合。在同年十一月,曹操再度进攻南阳,深入到与襄阳较近的湖阳,加强对南阳东北部的控制。在建安三年三月,曹操继续进攻南阳。这回的目标并非刘表,主要是穰县的张绣。张绣作为在南阳牵制曹操的一支力量,一旦被曹操消灭,那么曹操就可以安心进攻襄阳。这是刘表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在同年五月刘表出兵营救张绣。这就是“安众之战”的大概的背景。



曹操陷入所谓“死地”

曹操的军队围攻穰县,是南阳郡中部偏西边的一个县,曹操的军队在这个位置。刘表出兵支援张绣,也不是直勾勾地到穰县,那就让曹操围点打援了。刘表大概是从穰县以东的方向出兵,与穰县内的张绣对曹操形成前后夹击的形势。这种军势在古代战争中非常有效。面对张绣与刘表的钳制的态势,曹操不得不放弃穰县。



另外除了战场上的不利局势以外,当时对于曹操来说还有一个战略上的“危机”。从建安元年曹操控制汉室之后,曹操和袁绍就从原先的盟友的关系逐渐走向分裂。在曹操围攻张绣的时候,从一个袁绍方的“叛卒”得到消息,袁绍的谋士田丰向袁绍献计,要趁曹操攻打南阳的时候袭取许都,把汉献帝抢到自己的手中,剥夺曹操在政治上的巨大优势。

历史上田丰确实是向袁绍提出了这个建议的,但是并不被袁绍采纳。袁绍迫切地需要消灭公孙瓒这个势力,扫平河北集中力量与曹操决战。建安三年到建安四年他都在忙这件事。但是这一点曹操并不知道,一旦许都被袭击,汉献帝被夺取,汉室掌控在袁绍的手中,那么那些归附曹操的小军阀、小豪强很有可能转投袁绍,袁绍成为正统,曹操被打成乱臣贼子,这一点至关重要,不容有失。所以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曹操必须要撤出南阳。



可是撤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曹操撤退的时候张绣抓住机会主动出军,并不贸然进攻曹操,而是吊在曹操的后面,有点像诸葛亮四伐的时候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战术。张绣的目的当然是等待刘表的支援,拖延曹操的行军速度。事实上非常奏效。为了应对张绣的威胁,曹操“连营稍前”、“日行数里”,行军非常缓慢。最后曹操到达安众,位置在穰县的东北方不远,张绣和刘表的部队也到达了。二者“兵合守险”,占据有利地形对曹操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可以说占据了较大的优势。曹操后来与荀彧谈话的时候,称呼当时的安众为“死地”。



曹操反败为胜的关键

“死地”出自《孙子兵法·九地》,是战场上最为危险的一种状况。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曹操评价自己能够反败为胜的关键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因素,甚至在小编看来这并不是“安众之战”扭转战局的关键之处。这个小编下文会提到。曹操能够打赢“安众之战”,其实靠的是临阵发挥的奇谋。



张绣与刘表联合压制曹操,但并不主动进攻,大概是等待曹操军队崩溃的机会。曹操将计就计,他趁夜开凿险地为地道输送辎重,做出要强行突围的态势,实际上在突围的同时也设置了伏兵。第二天张绣和刘表得到了这个消息,松懈对曹操的警惕,率领军队追击曹操,结果被曹操所设置的伏兵击败,曹操渡过了这次危机。当然这个是《武帝纪》的记载,他稍稍为曹操隐讳了一下。根据《贾诩传》的记载,张绣第一次追击曹操的时候,贾诩劝说张绣不能追,追则必败,张绣不听;等到第一次追击失败后,贾诩又劝张绣追击,这一次获得了成功。也就是说曹操在击败张绣后也放松了警惕,后来吃了一个小败仗,但这并不影响“安众之战”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小编认为曹操取胜的关键不在于“死地”呢?《孙子兵法·九地》评价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取胜的关键在于“示之以不活”。这一点“安众之战”就不符合,曹操脱离张绣和刘表的追击的本质是突围,是求活而不是“不活”,这与韩信背水一战的“井陉之战”是有很大区别的;第二曹操的军队也达不到“示之以不活”的程度,曹操确实被牵制在安众,但是远远谈不上孤立无援,在“安众之战”中在其他县城掠夺人口的曹仁和汝南以西的豪强李通都进行了救援,曹操得以击败张绣追兵的奇兵,就是李通带来的部队。所以小编认为“安众之战”的情况与“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有一定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