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小蚁微单相机?

144
提问者
2023-03-15 23:45 悬赏 0财富值 阅读 1503回答 2

历史果然是螺旋上升的。作为一个老相机爱好者,这种事儿我见得多了。几十年前的时候,相机厂家可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正胶卷有柯达和富士两巨头。镜头哪儿像现在只有4

默认分类
登录 后发表回答
1楼 · 2023-03-16 00:40.采纳回答

最小的12端左边还有一截,看来这镜头跟佳能EF-M 15-45一样,采用了手动旋转收纳/展开的设计。用这种方式缩小携带状态的体积,其实是非常不好用的,取出相机拍照时,需要先拧开镜头才能用。而这个“拧镜头”,也不是简单一拧就行,必须先扳动右图那个锁定滑块。而且实际上体积也没小到哪儿去。而松下和奥巴的套机标变,不仅收纳体积比这个小,使用便利性更是这个镜头没法比的。就不说索尼的16-50饼变了。没有机内闪!没有机内闪!没有机内闪!倒是提供了热靴口。可以预见之后小蚁肯定会推出套机级的小型闪光灯。但其余竞品基本都提供了机内闪。这机器毕竟不是徕卡,用户会选择更好的灯。这机器其实机内闪就足够满足需求了,现在却要另买。没有翻转屏!没有翻转屏!没有翻转屏!讲真,卖给新用户的相机,翻转屏自拍绝对是一大卖点,这方面索尼想得很清楚,5100的法宝就是触屏+翻转屏。然后先放个结论:谨慎看好,这机器如果画质、操控没有硬伤的话,在当前的定价区间还是有一战之力的。这个结论主要是与同价位竞品-索尼α5000对比得来的。α5000画幅大一级,但作为2014年初的产品,传感器实际的高感、宽容度等等性能未必能压倒小蚁这块同为索尼出品的新锐M43。而且两者的像素都是20MP级别,解析力应当也没有本质区别。α5000背面有1个拨轮、4个功能键,加上拨轮的四个方向可以按下,表面看起来操控性显著优于小蚁,但实际拍摄时,去掉功能固定的Menu、Play、拨轮中键与删除,能快捷操作的只有拨轮对应的一个参数,与四个方向键开启的快捷菜单——默认为HUD模式、ISO、拍摄模式和二级快捷菜单。而小蚁M1虽然只保留了两个功能键,却有整合了大多数选项的触控UI,以及一个位于拇指位置的拨轮。当然实际的UI使用效果现在还不清楚,至少不能断言小蚁M1的操控性也不如α5000。再看对焦。两台机器都只有对比检测对焦,没有相位对焦。α5000只有25个对焦点,而根据这一回答引用的资料,小蚁M1有81个对焦点。当然从演示视频中看,对焦速度也只能说是一般水平,还没有看到有追焦功能。小蚁M1没有内闪,α5000没有热靴口。但在入门级的市场定位下,内闪比热靴有用多了。小蚁M1吃亏。C模式是很大的卖点,“不会拍?我教你啊”这种感觉,能大幅度降低目标用户的心理门槛,而且作为一款互联网血统浓厚的产品,与手机的连接性应该也要优于α5000——后者默认只有传输照片的功能,遥控拍摄需要安装应用,但索尼的相机应用商店经常挂掉。屏幕,小蚁M1有720p级别分辨率,α5000只有46万像素。但α5000能够向上翻转180°,自拍党福音。镜头应该是对比中最纠结的地方。只看套头,小蚁M1无疑是完败。索尼的16-50饼干变焦体积几乎比小蚁的标变小一半,还拥有电动变焦,更不需要在拍摄前先手动旋开。但考虑整个镜头群,E残幅就要跪在M43面前了。(这种市场定位的机器,就不用考虑转接牛头之类明显脱离目标用户定位的事情了,况且α5000的转接AF能力基本为0)除了标变、人像定焦,另一种对入门用户很重要的镜头是所谓的旅游头,兼顾广角到中长焦。这方面E口残幅只有笨重、畸变大的18-105G,与价格高企的16-70ZA,顶多加上体积硕大、画质平平而又昂贵的18-200。而M43阵营,有松下14-140这个拳头产品,价格、品质与18-105G相当,变焦范围更大。定焦则有奥林巴斯的各种良心产品,从广角到中长焦人像一应俱全。甚至标变都有五六个选择。综上,以α5000为竞争对手的话,小蚁M1尚有一战之力,如果UI、机身对焦性能足够,甚至能占到优势。

有些公司宣传的恶俗无耻,用任何可能的方法制造噱头哗众取宠打擦边球,难道你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拉低国产品牌的价格扔掉国产品牌的尊严然后用自己的"黑科技"博人一笑?惭愧曾经我想买精灵时也期待你们能拉低大疆的价格,如今我宁愿不买,也不希望你们害了这些在用自身实力赢取世界声誉的国内良心企业,仔细看了看这张图,结合米黑科技的一贯作风,我认为小蚁相机应该有一个内置的二锂驱动器,大概在原来反光镜的位置,按下快门的瞬间在相机附近产生一个时空泡,同时扭曲了时空泡内的时间,所谓的1/100s就是通过压缩时间得到的。你要问拍摄的时候用三脚架了吗?当然没有啊,我们采用了多相位脉冲防抖⋯⋯当然了,如果使用不当,你的小蚁可能会成为地球上第一个进入曲速1的相机。

2楼-- · 2023-03-16 00:34

历史果然是螺旋上升的。作为一个老相机爱好者,这种事儿我见得多了。几十年前的时候,相机厂家可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正胶卷有柯达和富士两巨头。镜头哪儿像现在只有4/3系统还开放,其他都是各家玩各家的,当年可是m39和m42系统,上至徕卡下至毛子,所有镜头都可以通用啊。真正阿猫阿狗随便加工个机身,塞个快门进去就能卖相机了。何况当年都是定焦头,结构固定,想自己攒个镜头也不难。PS刚刚翻了本老杂志想上点阿猫阿狗卖相机的广告,不过那本杂志不够老。。但是发现个神器,小蚁可以拿去洗地,解释为啥车流那张样片和同一个摄影师给索尼的那张那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