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奖是什么,能吃吗?

144
提问者
2023-03-15 19:54 悬赏 0财富值 阅读 561回答 1

“安慰奖”(Consolation Prize) 是什么概念呢? 维基百科定义安慰奖为“给予失败者的奖项”。简直扎心。 不是“你没有前三名那么好”而已。

默认分类
登录 后发表回答
1楼 · 2023-03-15 20:38.采纳回答

“安慰奖”(Consolation Prize) 是什么概念呢?

维基百科定义安慰奖为“给予失败者的奖项”。简直扎心。

不是“你没有前三名那么好”而已。而是“不得不说你真的是很烂但善良的主办方也不想让你空着手回去”。明明在冠亚季军骄傲地沐浴在鲜花、闪光灯和铺天盖地的称赞里时,让我们这些留下遗憾的人在舞台下安静鼓掌就好了。可非要把我们也拽上台一起拍照,冠军身上掉下来的花瓣还狼狈地挂在我们被塞入手中的灰头土脸的奖杯上,仿佛生怕别人看不见“我们输了”一样。

我曾经有过两次得“安慰奖”的经历,说悲催,也悲催。

说不悲催,却也没有那么悲催。

第一次是寄宿学校的才艺比赛。一年没机会上台跳舞的我拽了同样有舞蹈功底的学姐报了名。进了复赛我们俩还在楼层里高兴了很久。决赛宣读获奖名单的时候,穿着纱裙的主持人念完“安慰奖的获奖者是——”我就很不祥地看到她的目光朝我们瞟过来,心里咯噔一下。

果不其然。我们俩在同情弱势群体的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里,用僵硬的手托着证书和奖品——十块钱的商场代金券,对着相机尴尬微笑。当时,在所有人的目光下,在一瞬间的震惊和紧接而来的失落下,被闪光灯结结实实晃了眼睛的我只想恨不得点一把火柴扔在那张证书上,报复一般地看它蜷缩、碳化,然后消失成空气中的灰尘。

只是没过几天,那种冲击感就消失了。我们去商场里的甜品店,高兴地分了一大盘巧克力冰淇淋松饼,那张写着大字“安慰奖”的证书还安稳地躺在我的房间里。

后来,慢慢地,我再走过我们排练的舞蹈室时,没有“往事不堪回首”的捂脸冲动,却是“回首往事”时,满心的温暖。当时我找到学姐时,离第一次海选只有两周。我们俩除了上课,舞蹈室简直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卧室,一周学了两支舞,录像里的我们俩永远是大汗淋漓的落汤鸡形象,连呼哧的喘气声都听得清清楚楚。绞尽脑汁变着花样排出的队形、咬着牙重复一个arm wave的动作直到肩膀仿佛要脱臼、剪辑了无数遍的音乐只为留下长度完美的开场前奏,到后来像两块热锅上的奶油一样瘫在地上不想起来,我们俩却依然欢脱。

因为这是都愿意为了跳舞而努力拼一拼的两个人。

这是“他乡遇故知”的幸运吧。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并肩前行,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你知道就算再累再难,你旁边的人都会懂得你的坚持。你知道不管走到哪一步,你旁边的人都愿意陪着你走下去。

我有多感激、有多庆幸、有多不后悔和学姐一起参加了这个比赛,我从来没有说出口过。

第二次,是讲故事比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次领奖时,和才艺比赛的情节如出一辙。也是主持人在拉长声念了“安慰奖的获奖队伍有——”我几乎是看着他的口型,和他一起拼出我们学校的名字的。舞台上推推搡搡地站了四五个队伍,二十多个人清一 {MOD}无精打采地一人拎着一个迷你小奖杯,冲着对面的相机咧嘴干笑。当时的我们也不例外。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练得脸皮厚了点儿,笑得还稍显自然;我旁边的队员,上一秒还低着头泪花在眼里打转,下一秒听到摄像师喊“看这里”,眨眨眼睛抬起下巴,盯着镜头,露出一排牙齿。

呲牙咧嘴的。

我也想。因为我也不甘心。

“讲故事比赛” 听起来好像很未成年,实际它所要求的并不比任何一项表演比赛少。作为参赛者的五名队员不仅要配合通过边讲边演的方式呈现出一个情节鲜明的故事,进入复赛的队伍更需要在“创意挑战”环节现场抽取一样物品,并在五十分钟的独立讨论时间内将这样物品放入原本的故事情节中,并让它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如果你还是觉得它很未成年,那么大概是因为你并没有经历为这个比赛训练的过程。在学校排练厅一周几乎不间断的训练之外,我们宿舍旁边社区活动所的天台是我们的第二个训练场。磨得软旧的那张A4纸、满地的润喉糖包装袋和我们仰头拼命灌水的样子,都好像还在路灯下闪着微光。我好像还能看到我的队友在宿舍老师睡前点名时,还念念有词着台词里一段绕口的话。参赛的那篇稿子我们从来没有特意背过,可到现在,我们还能一口气说出来,连哪里该走什么队形、该放什么手势、该用什么语气、声调还是降调,渐强还是渐弱,都清晰地如同第二天就要比赛的我们。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嗓子可以发出那么浑圆却清脆嘹亮的声音。很多次我们训练时,五个女孩经历日夜训练的清脆嗓音总会惹得对面楼的大妈们好奇地探头张望,有时甚至会在窗口看完我们的整个演出。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你不会知道五个人可以默契到什么程度。脚步、转身、呼吸,你站在队伍前面却不用思考就知道,这句话说到哪个字就可以听到你队友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和你的声音和谐交融在一起,有力得让人安心。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你不会知道“创意挑战”的那五十分钟我们的激动程度简直堪比连续坐了五十分钟的悬挂式过山车。在工作人员进屋时,我们前排队友偷偷地告诉着我们“那个纸袋里有杯子、相框等等等等”。结果最后我们抽到的那张纸条上赫然写着“一个纸袋”。哭笑不得的我们没有一秒钟可以用来惊讶。关上门的工作人员大概只听五个女孩经过训练的尖嗓门在屋里此起彼伏,一声高过一声。我用漆黑的碳素笔在不知道从哪里撕下来的一张纸上几近癫狂地涂写着大家七嘴八舌几乎是尖叫出来的思路,队友用马克笔在白板上用扭曲的圆圈画着张牙舞爪的队形变化。构思、成型、排练,五十分钟内基本成型。在灯光昏暗的后台,我们还在修改着一个站位的角度,抓着对方微微颤抖的手说“没事,放松。”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你不会知道要怎么形容站在镁光灯下,知道你身旁就是和你朝夕相处、跟你经历了完全一样的疲惫和压力,却也和你一样愿意互相扶持的队友时,心里那种阳光下潮水般涌上的,温热的安全感。

对于最后的结果,我的确不甘心,甚至在我们的名字被念出时,我们清楚地听到前排一个观众的声音:“啊?她们挺好的呀”。导致这一结果的场外因素太多,我无力赘述。只是,在为最后的结果冲刺的那一个月,是“团队”概念愈发清晰愈发真切的一个月,是一切都是关于“我们”的一个月。

两年后,我仍相信,我们五个共同经历的那一个月,我连一个转身、一个回头也舍不得忘记。

既已至此,夫复何求?

一场团队比赛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没有经历这两件事情,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为了最终的结果,是为了那个奖杯、那个证书,那个万众瞩目的荣誉瞬间。

可是我现在在慢慢地改变。追求结果没有错,只是促成结果的因素太多太多,多到我们的努力也许在它们面前只是孩子气的执拗。

也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经历过一件事,你记住的是什么?如果是那些和你一起走过的人,如果是那个从未孤单的拼搏过程,如果是那个令人失望、遗憾,你却可以坦然面对的结果,又有谁有资格评判在这场比赛中,你不是赢家呢?

安慰奖还是冠亚季军,都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最终的赢家,是问心无愧;最大的安慰,是有人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