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开展的金融学研究,其本质就是研究人性,然后利用人性在金融市场错误获利。之前看过《助推》、《思考快与慢》、《错误的行为》
行为金融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开展的金融学研究,其本质就是研究人性,然后利用人性在金融市场错误获利。之前看过《助推》、《思考快与慢》、《错误的行为》等心理学书籍,对于其中的理论看的是云里雾里,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理论,有幸学习了《行为金融学》这门课程,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后能产生的巨大威力,也感谢陆蓉老师能够不吝所学,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深入浅出的课程进行系统讲解。 全部课程范围6个模块30节课,从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区别讲起,告诉我们认知非理性和决策非理性会导致的错误行为,然后结合股市实战告诉我们如何制定自己的交易策略、如何避免犯错、如何尽量获利。个人觉得还是其中关于人的认知偏差部分内容讲的比较透彻,而且跟实战结合的比较紧密,后面关于股票操作部分的内容,只能限于理论分析,对于股市实战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区别 1、二者的核心理念不同(大盘是否可预测) 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应该是”什么样。研究的是长远基准。认为市场不可预测的、无法战胜的。 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真实市场“实际是”什么样,不能用“应该是”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可以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认为市场是有规律的、可战胜的。 2、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人是否理性) 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人都是理性的,市场决策会让所有的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理性人会选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那个(预期效用最大化)。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基础是社会科学、心理学,最擅长投资实战、制定交易策略;认为你没办法正确认识你的决策对象;决策并不取决于效用的绝对值,而是要看跟谁比。(前景理论、决策非理性) 3、二者对市场收益认识不同(套利可否消除价格偏差) 传统金融学:套利是所有理论成立的基础,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 行为金融学:真实市场的套利是有限制的(有限套利),使得理性人不敢去套利,从而存在套利机会,从而存在价格错误。常见的三种套利方法:一是跨市场套利;二是跨商品套利;三是跨期限套利。只要是套利就一定是有成本、有风险、不一定正收益的。 二、认知非理性 定义:无法正确认识你想要了解的事物。 原因: 人在处理信息(收集、处理、输出、反馈)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认知偏差。 1、信息收集阶段的认知偏差: 一是易记性偏差 ,容易只关注自己的熟悉的、生动的、最近的信息; 二是信息发生顺序 影响决策,常见的有“首位效应”和“末位效应”。 2、信息处理阶段的认知偏差: 代表性偏差 (根据代表性特征做出冲动判断); 赌徒谬误 :将“大数定律”误用为“小数定律”。 3、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决策阶段最容易犯得错误就是 “过度自信”, 这是人的性格决定的。过度自信产生的原因在于输入信息无限,但是人的能力确是有上限的,虽然能力不增长了,但是自信心确还在上升。过度自信能放大市场成交量、提高市场流动性,对市场是有益的;但是过度自信会使人忽视风险、做出过度交易。影响过度自信的因素:一是专业知识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二是经验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如何避免过度自信:站在第三方的立场评判自己。 4、信息反馈(总结)阶段的认知偏差: 一是自我归因偏差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客观,找不到真正失败成功的原因; 二是后见之明: 当事情出现结果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的一种错觉,导致人们在估计风险时过度乐观; 三是认知失调 :当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对事实避而不见或扭曲,导致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馈; 四是确认性偏差: 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证据和信息,导致信息的片面性; 五是神奇性思考: 将相关性误认为因果性,雄鸡一唱天下白式的谬误。以上五种谬误导致我们容易重蹈覆辙,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三、决策非理性 认知和决策的区别:认知是对单个对象的了解过程;决策是对两个或对个对象的比较选择过程。 1 、前景理论 定义:决策依赖于参考点。人就是通过变化来体验生活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操纵人们的决策。影响参考点的几个因素:一是历史水平(成交价、最高价、最低价);二是期望水平;三是同群效应(身边人的决策)。 依据前景理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损失厌恶,导致无法正确对待盈利和亏损;二是错误的判断高概率、低概率事件,做出错误决定 (1)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定义:决策时,赋予“避害”的权重大于“趋利”,对投资者影响有二:一是让投资者尽量避免做出让自己损失的决定;二是让投资者难以止损。 损失厌恶的表现:盈利的时候,会厌恶风险,选择“落袋为安”;亏损的时候,不愿意接受确定性损失。 损失厌恶的危害:在熊市中让你不想把亏损变成事实、风险偏好让你想搏一把,雪上加霜;在牛市中一是容易落袋为安;二是出现“赌场钱效应”(赚钱很容易时,会轻视风险)。 损失厌恶的克服:熊市中尽快卖出;牛市中克服参考点影响,忘记买入价位,根据预期做决策(动态思维,不要总是往前看,要多看现在,徐弃郁的《英国简史》中体现的也是这种思维方式)。 (2)概率偏度 定义:概率偏度发挥的是概率权重的作用,在考虑收益和风险的时候,要注重“偏度”。概率权重与决策权重的转化是非线性的,事件的决策权重不等于事件发生的概率。 四种表现及危害:一是高估“低概率”会让人做出非理性相反的决定,如坐飞机、打新股;二是低估“低概率”,会让人忽视风险;三是低估“高概率”表现为不重视资本配置,容易忽视确定性高的项目;四是高估“高概率”容易发生在连续决策事件中,忽视决策链条的长度,让自己置于风险之中。 2 、狭隘框架 定义:决策时没有全局观。 机理分析:观察立体的金融市场可以区分两个维度:一是横截面维度(同一时刻不同的投资品种);二是时间维度(一个投资品种在不同时间的表现)。 横截面维度:不要过度关注单支个股的变化,而是考虑与组合资产之间协调波动的方向及幅度,否则就要陷入狭隘框架的陷阱。 时间维度:每日清点资产,会增加参考点效应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如何避免“回头看”?摆脱参考点影响。看看股票在当下价格的时候,你愿意持有的仓位。 3 、心理账户(塞勒) 定义:与真实账户对应而言,通常表现为与心理账户不对等。 产生机理:决策行为不受真实账户影响,而是受心理账户影响。人的心理账户有多个,彼此分割。 危害:一是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全局看问题,因厌恶损失导致投资过分保守;二是总组合对于投资者并不是最优的。例如旅游消费中先付费的体验优于后付费的体验;福利和工资分开发更加有利于提高幸福度。 如何避免心理账户的干扰:通盘考虑所有账户资产。 4 、博弈 金融投资其实就是在猜别人,你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比你是怎么想的更重要。 投资应该以他人的看法作为决策依据。 四、常见错误 1 、买熟悉的股票(分散化不足) 产生原因:人在心理上有模糊规避的倾向。 危害:分散化不足 风险:投资的变动方向与你现有资产的变动方向一致。风险与风险源成正相关性。 破解:降低风险应该配置与现有资产波动不相关的资产。按行业配置防御性、周期性股票。 2 、简单分散化 资本配置是指资金在股票、债权、银行存款中的配置比例,对总收益影响超过90%。理性投资者应该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合适的资本配置。最优资本配置应该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取决于三个变量:资产收益、资产风险、自己的风险偏好 3 、过度交易 过度交易的本质在于:投资者相信自己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具备交易条件,可实际上,这些信息根本不足以支撑任何交易 过度交易的影响因素:一是性别因素:男性交易频率更高,单身男性更加频繁;二是理性程度弱的人易于频繁交易;三是方便的交易方式、紧密的朋友圈、交易经验都会导致频率增加。 如何避免过度交易:独处和静思 4 、卖出行为偏差 表现:“售盈持亏”,投资者不愿意以低于购买价格出售资产。 机理分析:前景理论,人在收益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盈利时,讨厌风险,希望落袋为安;亏损时,偏好风险,希望放手一搏。 如何克制: 一是 认识到处置效应是一种决策错误,出售行为应该忘掉过去,向前看,卖出未来预期收益低的; 二是 举一反三,多了解类似现象,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5 、买入行为偏差 买入行为偏差的几个特征: 一是追涨 ,背后的机理是投资者总是容易“往回看”,以为历史会重演,实际上是自己的幻觉;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冲动、不要“往前看”受过去信息的影响; 二是有限关注 :背后的机理是只要是引起关注的事件,三种情况(放量、新信息发布、涨跌停)都会引发买入(因为中国股市无法做空); 三是容易重复做同一只股票 ,正确的做法应该多看不同的股票; 四是摊薄成本偏好(低吸), 这是由狭隘框架和参考点位效应造成的。 6、羊群效应 定义:放弃自己判断,追随大众的决策。 追随的弊端所在: 一是 概念股炒作没有基本面支撑; 二是 羊群效应产生过程中,上市公司、分析师、媒体、机构投资者都扮演了一定的角 {MOD},诱使投资者成为“羊群”; 三是 投资者容易被高收益、低概率事件吸引。 五、如何预测大盘 几个概念: (1)贴现值:股票现在的价值; (2)价格:股票未来所有股息的贴现值; (3)市盈率(P/E):股票的价格/每股收益;预测的时候只要看P值,如果股价过高,就会向下波动。高水平的市盈率是由投资者的情形导致的。 行为金融学派认为大盘是可预测的,其原理是:价值和价格之间存在过度波动的现象,根据股息的贴现,是可以预测股价的。采用的工具是:比较贴现值和股价的波动关系,而且该理论可以用历史数据进行验证。 大盘的可预测周期为10年,对于股票的短期指导性不大,但是可以用来判断当期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通过经济景气的先导指标、企业财务预测获得部分指标计算股票市场波动的基准,然后将股票市场与该基准比对。 六、如何配置股票 该部分有几个点: 一是要买入并持有股票。 因为从历史数据分析来看,股票的年化收益率为10%,所以应该持有股票,但是问题时如何在合适的时间买入并持有股票? 二是要看交易量: 交易量反映的是投资者的意见分歧程度,交易量越大,则分歧越大,这个时候就有获利机会。交易量的理论基础是米勒假说。 三是多看换手率 (其实和交易量是一回事),换手率下降前,可以买入;当换手率快速下降的时候,卖出。四是利用博傻理论获利,其核心思想是快速交易、不能长期持有股票不动。 附:米勒假说 定义:市场均衡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成交量),价格是高估的,价格反映的是乐观者的预期。 两个条件:一是投资者有价格分歧;二是市场有卖空约束。 两个推论:一是分歧越大、股价越高估;二是越是难卖空,股价越高估。 指导意义:一是告诉我们股价有泡沫是常态;二是越是放量、越要警惕泡沫;三是要多关注卖空困难的市场和证券; 七:如何制定交易策略 行为金融交易策略定义:利用行为金融学原理而制定的交易策略。 前提条件:一是投资者要犯错,使得价格不等于价值;二是需要做与犯错的投资者方向相反的操作;三是价格要向理性的方向收敛。 两大优势:一是节约成本,通过策略模型替代市场调研;二是人为干预少,阿姨有效控制风险 1、行为组合策略原理 本质:使得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盈利。 找到异象因子,并验证其真假。检验的四步走:一是把市场上所有具有“异象特征”的股票排序;二是把排序好的股票分为10等分;三是构建对冲组合;四是检查组合风险。(这种方法适合于机构,不适用于个人) 2、规模策略和价值策略 规模溢价效应:规模不同的公司,股票收益不一样。在中国更适合买小盘股。 价值溢价效应:市盈率低的股票收益更高。 3、运用好股价规律 一是长期反转策略,利用的是投资者过度反应的心里偏差,产生的股价过高或过低现象;二是惯性效应;追涨杀跌,利用的是投资者对信息反应不足的心里偏差。区分二者的原则是时间长短,前者是利用长期价格规律、后者是利用短期价格规律。 4、应计交易策略 看财务报表时,在关注每股收益的同时,必须看应计项目的多少,这才是反应一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买入应计项目少、卖空应计项目多的股票,可以获得收益。 应计项目=应收账款一应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越多,盈利质量越差;应付账款越少,盈利质量越差;存货越多,盈利质量越差),综上,应计项目越高,公司盈利质量越差。 每股收益反应的是盈利水平、应计项目反应的是盈利质量。 5、盈余公告后漂移 好消息使股价上涨、坏消息使股价下跌,可以根据公布消息后进行股票操作;但是要注意看看好消息的力度,是否已经被提前预知,没有提起预知的好消息才是真正的好消息。 构建策略的时候应该按照没有被预期到的盈利增长来排序。但是因为在中国,好消息都会提前泄露,所以该策略并不适用于A股。
最多设置5个标签!
行为金融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开展的金融学研究,其本质就是研究人性,然后利用人性在金融市场错误获利。之前看过《助推》、《思考快与慢》、《错误的行为》等心理学书籍,对于其中的理论看的是云里雾里,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理论,有幸学习了《行为金融学》这门课程,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后能产生的巨大威力,也感谢陆蓉老师能够不吝所学,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深入浅出的课程进行系统讲解。
全部课程范围6个模块30节课,从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区别讲起,告诉我们认知非理性和决策非理性会导致的错误行为,然后结合股市实战告诉我们如何制定自己的交易策略、如何避免犯错、如何尽量获利。个人觉得还是其中关于人的认知偏差部分内容讲的比较透彻,而且跟实战结合的比较紧密,后面关于股票操作部分的内容,只能限于理论分析,对于股市实战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区别
1、二者的核心理念不同(大盘是否可预测)
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应该是”什么样。研究的是长远基准。认为市场不可预测的、无法战胜的。
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真实市场“实际是”什么样,不能用“应该是”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可以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认为市场是有规律的、可战胜的。
2、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人是否理性)
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人都是理性的,市场决策会让所有的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理性人会选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那个(预期效用最大化)。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基础是社会科学、心理学,最擅长投资实战、制定交易策略;认为你没办法正确认识你的决策对象;决策并不取决于效用的绝对值,而是要看跟谁比。(前景理论、决策非理性)
3、二者对市场收益认识不同(套利可否消除价格偏差)
传统金融学:套利是所有理论成立的基础,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
行为金融学:真实市场的套利是有限制的(有限套利),使得理性人不敢去套利,从而存在套利机会,从而存在价格错误。常见的三种套利方法:一是跨市场套利;二是跨商品套利;三是跨期限套利。只要是套利就一定是有成本、有风险、不一定正收益的。
二、认知非理性
定义:无法正确认识你想要了解的事物。
原因: 人在处理信息(收集、处理、输出、反馈)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认知偏差。
1、信息收集阶段的认知偏差: 一是易记性偏差 ,容易只关注自己的熟悉的、生动的、最近的信息; 二是信息发生顺序 影响决策,常见的有“首位效应”和“末位效应”。
2、信息处理阶段的认知偏差: 代表性偏差 (根据代表性特征做出冲动判断); 赌徒谬误 :将“大数定律”误用为“小数定律”。
3、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决策阶段最容易犯得错误就是 “过度自信”, 这是人的性格决定的。过度自信产生的原因在于输入信息无限,但是人的能力确是有上限的,虽然能力不增长了,但是自信心确还在上升。过度自信能放大市场成交量、提高市场流动性,对市场是有益的;但是过度自信会使人忽视风险、做出过度交易。影响过度自信的因素:一是专业知识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二是经验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如何避免过度自信:站在第三方的立场评判自己。
4、信息反馈(总结)阶段的认知偏差: 一是自我归因偏差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客观,找不到真正失败成功的原因; 二是后见之明: 当事情出现结果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的一种错觉,导致人们在估计风险时过度乐观; 三是认知失调 :当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对事实避而不见或扭曲,导致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馈; 四是确认性偏差: 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证据和信息,导致信息的片面性; 五是神奇性思考: 将相关性误认为因果性,雄鸡一唱天下白式的谬误。以上五种谬误导致我们容易重蹈覆辙,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三、决策非理性
认知和决策的区别:认知是对单个对象的了解过程;决策是对两个或对个对象的比较选择过程。
1 、前景理论
定义:决策依赖于参考点。人就是通过变化来体验生活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操纵人们的决策。影响参考点的几个因素:一是历史水平(成交价、最高价、最低价);二是期望水平;三是同群效应(身边人的决策)。
依据前景理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损失厌恶,导致无法正确对待盈利和亏损;二是错误的判断高概率、低概率事件,做出错误决定
(1)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定义:决策时,赋予“避害”的权重大于“趋利”,对投资者影响有二:一是让投资者尽量避免做出让自己损失的决定;二是让投资者难以止损。
损失厌恶的表现:盈利的时候,会厌恶风险,选择“落袋为安”;亏损的时候,不愿意接受确定性损失。
损失厌恶的危害:在熊市中让你不想把亏损变成事实、风险偏好让你想搏一把,雪上加霜;在牛市中一是容易落袋为安;二是出现“赌场钱效应”(赚钱很容易时,会轻视风险)。
损失厌恶的克服:熊市中尽快卖出;牛市中克服参考点影响,忘记买入价位,根据预期做决策(动态思维,不要总是往前看,要多看现在,徐弃郁的《英国简史》中体现的也是这种思维方式)。
(2)概率偏度
定义:概率偏度发挥的是概率权重的作用,在考虑收益和风险的时候,要注重“偏度”。概率权重与决策权重的转化是非线性的,事件的决策权重不等于事件发生的概率。
四种表现及危害:一是高估“低概率”会让人做出非理性相反的决定,如坐飞机、打新股;二是低估“低概率”,会让人忽视风险;三是低估“高概率”表现为不重视资本配置,容易忽视确定性高的项目;四是高估“高概率”容易发生在连续决策事件中,忽视决策链条的长度,让自己置于风险之中。
2 、狭隘框架
定义:决策时没有全局观。
机理分析:观察立体的金融市场可以区分两个维度:一是横截面维度(同一时刻不同的投资品种);二是时间维度(一个投资品种在不同时间的表现)。
横截面维度:不要过度关注单支个股的变化,而是考虑与组合资产之间协调波动的方向及幅度,否则就要陷入狭隘框架的陷阱。
时间维度:每日清点资产,会增加参考点效应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如何避免“回头看”?摆脱参考点影响。看看股票在当下价格的时候,你愿意持有的仓位。
3 、心理账户(塞勒)
定义:与真实账户对应而言,通常表现为与心理账户不对等。
产生机理:决策行为不受真实账户影响,而是受心理账户影响。人的心理账户有多个,彼此分割。
危害:一是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全局看问题,因厌恶损失导致投资过分保守;二是总组合对于投资者并不是最优的。例如旅游消费中先付费的体验优于后付费的体验;福利和工资分开发更加有利于提高幸福度。
如何避免心理账户的干扰:通盘考虑所有账户资产。
4 、博弈
金融投资其实就是在猜别人,你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比你是怎么想的更重要。
投资应该以他人的看法作为决策依据。
四、常见错误
1 、买熟悉的股票(分散化不足)
产生原因:人在心理上有模糊规避的倾向。
危害:分散化不足
风险:投资的变动方向与你现有资产的变动方向一致。风险与风险源成正相关性。
破解:降低风险应该配置与现有资产波动不相关的资产。按行业配置防御性、周期性股票。
2 、简单分散化
资本配置是指资金在股票、债权、银行存款中的配置比例,对总收益影响超过90%。理性投资者应该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合适的资本配置。最优资本配置应该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取决于三个变量:资产收益、资产风险、自己的风险偏好
3 、过度交易
过度交易的本质在于:投资者相信自己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具备交易条件,可实际上,这些信息根本不足以支撑任何交易
过度交易的影响因素:一是性别因素:男性交易频率更高,单身男性更加频繁;二是理性程度弱的人易于频繁交易;三是方便的交易方式、紧密的朋友圈、交易经验都会导致频率增加。
如何避免过度交易:独处和静思
4 、卖出行为偏差
表现:“售盈持亏”,投资者不愿意以低于购买价格出售资产。
机理分析:前景理论,人在收益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盈利时,讨厌风险,希望落袋为安;亏损时,偏好风险,希望放手一搏。
如何克制: 一是 认识到处置效应是一种决策错误,出售行为应该忘掉过去,向前看,卖出未来预期收益低的; 二是 举一反三,多了解类似现象,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5 、买入行为偏差
买入行为偏差的几个特征: 一是追涨 ,背后的机理是投资者总是容易“往回看”,以为历史会重演,实际上是自己的幻觉;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冲动、不要“往前看”受过去信息的影响; 二是有限关注 :背后的机理是只要是引起关注的事件,三种情况(放量、新信息发布、涨跌停)都会引发买入(因为中国股市无法做空); 三是容易重复做同一只股票 ,正确的做法应该多看不同的股票; 四是摊薄成本偏好(低吸), 这是由狭隘框架和参考点位效应造成的。
6、羊群效应
定义:放弃自己判断,追随大众的决策。
追随的弊端所在: 一是 概念股炒作没有基本面支撑; 二是 羊群效应产生过程中,上市公司、分析师、媒体、机构投资者都扮演了一定的角 {MOD},诱使投资者成为“羊群”; 三是 投资者容易被高收益、低概率事件吸引。
五、如何预测大盘
几个概念:
(1)贴现值:股票现在的价值;
(2)价格:股票未来所有股息的贴现值;
(3)市盈率(P/E):股票的价格/每股收益;预测的时候只要看P值,如果股价过高,就会向下波动。高水平的市盈率是由投资者的情形导致的。
行为金融学派认为大盘是可预测的,其原理是:价值和价格之间存在过度波动的现象,根据股息的贴现,是可以预测股价的。采用的工具是:比较贴现值和股价的波动关系,而且该理论可以用历史数据进行验证。
大盘的可预测周期为10年,对于股票的短期指导性不大,但是可以用来判断当期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通过经济景气的先导指标、企业财务预测获得部分指标计算股票市场波动的基准,然后将股票市场与该基准比对。
六、如何配置股票
该部分有几个点: 一是要买入并持有股票。 因为从历史数据分析来看,股票的年化收益率为10%,所以应该持有股票,但是问题时如何在合适的时间买入并持有股票? 二是要看交易量: 交易量反映的是投资者的意见分歧程度,交易量越大,则分歧越大,这个时候就有获利机会。交易量的理论基础是米勒假说。 三是多看换手率 (其实和交易量是一回事),换手率下降前,可以买入;当换手率快速下降的时候,卖出。四是利用博傻理论获利,其核心思想是快速交易、不能长期持有股票不动。
附:米勒假说
定义:市场均衡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成交量),价格是高估的,价格反映的是乐观者的预期。
两个条件:一是投资者有价格分歧;二是市场有卖空约束。
两个推论:一是分歧越大、股价越高估;二是越是难卖空,股价越高估。
指导意义:一是告诉我们股价有泡沫是常态;二是越是放量、越要警惕泡沫;三是要多关注卖空困难的市场和证券;
七:如何制定交易策略
行为金融交易策略定义:利用行为金融学原理而制定的交易策略。
前提条件:一是投资者要犯错,使得价格不等于价值;二是需要做与犯错的投资者方向相反的操作;三是价格要向理性的方向收敛。
两大优势:一是节约成本,通过策略模型替代市场调研;二是人为干预少,阿姨有效控制风险
1、行为组合策略原理
本质:使得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盈利。
找到异象因子,并验证其真假。检验的四步走:一是把市场上所有具有“异象特征”的股票排序;二是把排序好的股票分为10等分;三是构建对冲组合;四是检查组合风险。(这种方法适合于机构,不适用于个人)
2、规模策略和价值策略
规模溢价效应:规模不同的公司,股票收益不一样。在中国更适合买小盘股。
价值溢价效应:市盈率低的股票收益更高。
3、运用好股价规律
一是长期反转策略,利用的是投资者过度反应的心里偏差,产生的股价过高或过低现象;二是惯性效应;追涨杀跌,利用的是投资者对信息反应不足的心里偏差。区分二者的原则是时间长短,前者是利用长期价格规律、后者是利用短期价格规律。
4、应计交易策略
看财务报表时,在关注每股收益的同时,必须看应计项目的多少,这才是反应一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买入应计项目少、卖空应计项目多的股票,可以获得收益。
应计项目=应收账款一应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越多,盈利质量越差;应付账款越少,盈利质量越差;存货越多,盈利质量越差),综上,应计项目越高,公司盈利质量越差。
每股收益反应的是盈利水平、应计项目反应的是盈利质量。
5、盈余公告后漂移
好消息使股价上涨、坏消息使股价下跌,可以根据公布消息后进行股票操作;但是要注意看看好消息的力度,是否已经被提前预知,没有提起预知的好消息才是真正的好消息。
构建策略的时候应该按照没有被预期到的盈利增长来排序。但是因为在中国,好消息都会提前泄露,所以该策略并不适用于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