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哪三公?... 古代的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哪三公?
最早秦汉时期三公九卿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到了西汉,三公指的是司徒、司空、司马。
三公:丞相、太2113尉、御史大夫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5261官,有一个秘书处4102十三曹,下辖九卿。
太尉,最高军1653政长官, 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扩展资料
三公九卿(sān gōng jiǔ qīng)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
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和太尉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公九卿
在不同时期,2113三公不一样。比如在周朝,三5261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秦朝指4102的就是丞相、1653御史大夫、太尉;汉朝指的是司徒、司空、司马,有时候大将军或者是丞相也位列三公。总之在汉朝时期,三公所指经常变化,不唯一。
三公九卿中的2113三公是丞相、太尉5261、御史大夫。
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4102有一个秘1653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扩展资料:
九卿系列:分掌政事的九大机构
1.奉常:总掌国家与皇室礼仪祭祀等,同时接受皇帝直辖;
2.郎中令:沟通皇帝系统与政府系统;
3.卫尉:总掌皇城、皇室及所有京师官署之护卫,接受皇帝直辖;
4.太仆:总掌国家与皇室车马、交通、路政等,同时接受皇帝直辖;
5.廷尉:总掌法治领域,辖左监、右监、狱政三大官署;
6.典客:总掌邦交事务;
7.宗正:总掌皇族事务,接受皇帝直辖;
8.治粟内史:总掌天下农业经济,是当时最主要的经济大臣;
9.少府:总掌国家工程,以原司空府为基础扩大设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装剧里常说三公九卿 你知道都是哪些官职吗
历朝历代对于三公2113的说法完全不同,譬如周时5261,三公一般是泛4102指太师、太傅、太保,但是这些1653官职在后世也逐渐成为了虚衔,作为一种荣耀来赏赐加封。到了秦朝时又变成了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三公体系。进入西汉之后三公称谓再度更易,成为了我们最熟悉的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
除此之外,这三个不仅名称上一直在变,即使他们的权限也是大有不同。譬如我们刚才提到的丞相,在秦汉时权力就非常大,有时候身兼军政,所以后世朝代对此职削弱的非常厉害。甚至用其它官位进行分权,我们知道的秦朝功臣李斯就是这个位置,西汉初期为了省事依然是在沿用秦制的三公体系在率领百官的。
到了汉武帝时又改成了丞相、大司空和大司马,分别主掌人、地、兵,只不过在东汉末年朝廷孱弱,东都洛阳被一把火焚烧殆尽,汉室几经辗转才流亡至曹操处。我们之所以在三国中经常听到别人喊其丞相便是因为在建安十三年时又恢复了丞相与御史大夫的位置。所以如果没有时间上的范围来说三公这个职位将是一件很混乱的事情。
但是不管它们怎么变,在这三个称谓被虚化前他们都是朝廷中枢的集合体,必定是分别掌管军政财三务。所以在说到三国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时候才会说袁家的出身好,因为这样的三公世家足以说明他们家族的地位在朝中是有多牢靠。
最多设置5个标签!
最早秦汉时期三公九卿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到了西汉,三公指的是司徒、司空、司马。
三公:丞相、太2113尉、御史大夫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5261官,有一个秘书处4102十三曹,下辖九卿。
太尉,最高军1653政长官, 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扩展资料
三公九卿(sān gōng jiǔ qīng)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
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和太尉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公九卿
在不同时期,2113三公不一样。
比如在周朝,三5261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
秦朝指4102的就是丞相、1653御史大夫、太尉;
汉朝指的是司徒、司空、司马,有时候大将军或者是丞相也位列三公。总之在汉朝时期,三公所指经常变化,不唯一。
三公九卿中的2113三公是丞相、太尉5261、御史大夫。
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4102有一个秘1653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扩展资料:
九卿系列:分掌政事的九大机构
1.奉常:总掌国家与皇室礼仪祭祀等,同时接受皇帝直辖;
2.郎中令:沟通皇帝系统与政府系统;
3.卫尉:总掌皇城、皇室及所有京师官署之护卫,接受皇帝直辖;
4.太仆:总掌国家与皇室车马、交通、路政等,同时接受皇帝直辖;
5.廷尉:总掌法治领域,辖左监、右监、狱政三大官署;
6.典客:总掌邦交事务;
7.宗正:总掌皇族事务,接受皇帝直辖;
8.治粟内史:总掌天下农业经济,是当时最主要的经济大臣;
9.少府:总掌国家工程,以原司空府为基础扩大设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装剧里常说三公九卿 你知道都是哪些官职吗
历朝历代对于三公2113的说法完全不同,譬如周时5261,三公一般是泛4102指太师、太傅、太保,但是这些1653官职在后世也逐渐成为了虚衔,作为一种荣耀来赏赐加封。到了秦朝时又变成了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三公体系。进入西汉之后三公称谓再度更易,成为了我们最熟悉的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
除此之外,这三个不仅名称上一直在变,即使他们的权限也是大有不同。譬如我们刚才提到的丞相,在秦汉时权力就非常大,有时候身兼军政,所以后世朝代对此职削弱的非常厉害。甚至用其它官位进行分权,我们知道的秦朝功臣李斯就是这个位置,西汉初期为了省事依然是在沿用秦制的三公体系在率领百官的。
到了汉武帝时又改成了丞相、大司空和大司马,分别主掌人、地、兵,只不过在东汉末年朝廷孱弱,东都洛阳被一把火焚烧殆尽,汉室几经辗转才流亡至曹操处。我们之所以在三国中经常听到别人喊其丞相便是因为在建安十三年时又恢复了丞相与御史大夫的位置。所以如果没有时间上的范围来说三公这个职位将是一件很混乱的事情。
但是不管它们怎么变,在这三个称谓被虚化前他们都是朝廷中枢的集合体,必定是分别掌管军政财三务。所以在说到三国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时候才会说袁家的出身好,因为这样的三公世家足以说明他们家族的地位在朝中是有多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