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上岸》,作者是安柏,这是一本海淀妈妈的小升初上岸重学校的闯关记。上岸中的“岸”与“海”一字相对应,代表一个稳定,牢固的境地。上岸,曾经是一个升学术语,代表
读了《上岸》,作者是安柏,这是一本海淀妈妈的小升初上岸重学校的闯关记。
上岸中的“岸”与“海”一字相对应,代表一个稳定,牢固的境地。上岸,曾经是一个升学术语,代表冲刺牛校成功。《上岸》这本书初读后,会感觉是妈妈带着儿子乘风破浪,上岸重点学校的闯关记,但实则是妈妈和儿子直挂云帆济沧海后,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启示。中国人经常讲,“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习惯为孩子做长远打算,想给孩子谋一个好的前程。美好的前程意味着首先需要上岸,如何定义一个好的前程,每位家长都有着自己的偏颇和固执。这也是本书作者首先提出的思考,切勿盲目,片面地定义孩子的前程,正如有些家长会过度迷信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不要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入场券。要先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开始这程。
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这个大问题可以延伸成另两个小问题,分别是家长该如何做和如何养孩子,通俗的说,是家长要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才能养好孩子。很多年轻人直到工作后才发现做父母真的不容易真不知道他们怎么养活自己这么多年,当孩子成长到父母那个阶段的认知时,也许才能明白时至今日的种种。同样的,为人父母后的我们也需要以孩子的认知去理解他,而不是站在成人的视角。俯下身去,站在他的角度为他考虑,心平气和地指引他,就像一个教练,而不是一个监工。作者从家长的自我修养出发,围绕孩子,告诉我们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在职妈妈都应与孩子同进步共成长。其中,作者以自身陪读经历分享了和儿子学英语的过程,每天早上9:00~9:30练听力,还背了一大本《雅思词汇圣经》,做了60篇阅读理解题,写了20篇小作文,20篇大作文,暑假还经常拉着儿子练口语。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解决难题,才能知道孩子在学习中的短板在哪。在孩子的世界里重新开始,永远不要用自己做学生时的经验来衡量当下的教育。
针对如何养孩子的问题。作者认为教育也是一种经济学,从教育中的投资和消费出发,如何更好的兼顾成本和教育质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书中提到了大家都熟悉的课外班,以海淀黄庄的双休日为例。到了周末,不管是坐地铁还是开车,黄庄的交通比工作日还要拥挤,那是因为有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在这里上课外班。课外班也好,给孩子买的衣服也好,不管是何种用途的开销,家长要明白“投资”和“消费”两种不同的路径,两者唯一的区别是是否会有收益。在知道自己都是出于何种心理给孩子花钱,有多少是出于真正想获得长期回报,才能更理性地进行教育投资。
孩子的成功上岸也离不开学校。养育不易,上岸更不易,是充满未知和风险的过程。很多人认为上岸就是要上好学校,是需要父母经过努力和选择才能得到的机会。这种想法好像是这件事只跟自己的欲望有关一样。合适的态度只有尽量让自己配得上孩子,让孩子配得上学校,配得上这个机会。好学校不仅只有虚有其表的软硬件,一个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源源不断提供爱和包容,并且始终支持孩子成长的学校,才是一所好学校。往往在这种学校里成长的孩子一般都极具竞争力,来源于孩子内在的内驱力和生命的激情,而这种好学校也会喜欢具有内驱力的孩子。学校和孩子是相互吸引的,具有双向互动性。比如,在藤校面试官面前,真实的你可能比精心设计的你更能吸引他们,因为真实的你会更有张力,更有内驱力和领导力,具有无限可能。上岸从来都不简单的等同于考高分和完美的履历,成绩只是最低门槛且单一,完美的履历过于标准化,可复制。上岸需要的是成为一个珍贵的人,完整的人,能独自面对人生中无数个岸口的人。
可上岸不是终点。上岸是阶段性的,我们不可能永远一直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好运逆境,你无法置之度外。一次次的上岸是为了帮助孩子向未来走去,向更宽广处走去,向青草更青处走去。作为家长,需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学习,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比如,很多父母急于求成,让自己成绩一般孩子和那些“牛娃”在一条跑道上竞争;父母只在意可以直观表现出来的成绩,而忽略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等其他方面;还有很多父母会被孩子上下起伏的成绩单牵着鼻子走等等。这些现象中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被动且片面,在教育中长此以往的被动和片面,会让父母对孩子的考量没有自主权,过度依赖他人的标尺而教育孩子。这是一个度的问题,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你不能佛系很久,也不能鸡血很久。佛系是一味做减法,鸡血是一味做加法,科学养育不是只减或只加,而是要有选择和取舍。我们不想落在后面,但我们也不是要冲得最快,我们需要的是跑得够持久。这也是一个认知的问题,书中通过对比海淀六小强和美国学校的上课纪律,描述出了人们对于美国教育的刻板印象——认为美国的学校比中国轻松,基本属于“放羊”式的,因此孩子的天性能得到解放,也比中国孩子更有创造力。但脱离了学术基础,“创造力”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关于教育,我们没看到的那部分是作者一直在思考的。
作者在最后从学前教育、寒门教育、教育理念、电子产品、孩子的喜好等问题出发,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很多人没有看到的那部分。我们经常能说出教育孩子的点滴,却无法说出教育的全部,甚至我们根本不可能观察到其全貌,我们认知来自四面八方的过程是类似于盲人摸象的行为。好在这是一个终身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我们的上岸是为了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里充分地发挥他的创造性,释放真我,是为了能更好地探索世界,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而不是剥夺对方成长的机会,更不是为了上岸而上岸。让上岸的过程发展成一种自我实现来说不可或缺的力量。
更多读书内容欢迎到知识星球app,找马利奥读书。
近期我们读过的书有:
1 疫情中的日本黑帮;2 《财务自由笔记》;3 《遥远的地球之歌》;4 《鱼翅与花椒》;5 《早起的奇迹》;6 《自驱型成长》;7 《亲密关系》;8 《10倍写作术》;9 《魔鬼统计学》;10 《学习高手》;11 《上岸:一本海淀妈妈的小升初上岸重学校的闯关记》;12 《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13 《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14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和日本人》;15 《三十几来得及:独立女性人生管理课》;16 《男人这东西》;17 《人间值得》;18 《收纳: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整理训练》;19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20 《菊花王朝》;21 《费雪论成长股获利》;22 《父母效能训练》;23 《狗狗的疗愈》;24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5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26 《内在成长:心智成熟的四个思维习惯》;27 《跑步治愈》;28 《贫穷的本质》;29 《人类简史》;30 《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31 《乌合之众》;32 《相变》;33 《隐形攻击》;34 《重新发现欧洲:葡萄牙何以成为葡萄牙》;35 《准备》;36 《人体的秘密》
最多设置5个标签!
读了《上岸》,作者是安柏,这是一本海淀妈妈的小升初上岸重学校的闯关记。
上岸中的“岸”与“海”一字相对应,代表一个稳定,牢固的境地。上岸,曾经是一个升学术语,代表冲刺牛校成功。《上岸》这本书初读后,会感觉是妈妈带着儿子乘风破浪,上岸重点学校的闯关记,但实则是妈妈和儿子直挂云帆济沧海后,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启示。中国人经常讲,“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习惯为孩子做长远打算,想给孩子谋一个好的前程。美好的前程意味着首先需要上岸,如何定义一个好的前程,每位家长都有着自己的偏颇和固执。这也是本书作者首先提出的思考,切勿盲目,片面地定义孩子的前程,正如有些家长会过度迷信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不要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入场券。要先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开始这程。
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这个大问题可以延伸成另两个小问题,分别是家长该如何做和如何养孩子,通俗的说,是家长要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才能养好孩子。很多年轻人直到工作后才发现做父母真的不容易真不知道他们怎么养活自己这么多年,当孩子成长到父母那个阶段的认知时,也许才能明白时至今日的种种。同样的,为人父母后的我们也需要以孩子的认知去理解他,而不是站在成人的视角。俯下身去,站在他的角度为他考虑,心平气和地指引他,就像一个教练,而不是一个监工。作者从家长的自我修养出发,围绕孩子,告诉我们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在职妈妈都应与孩子同进步共成长。其中,作者以自身陪读经历分享了和儿子学英语的过程,每天早上9:00~9:30练听力,还背了一大本《雅思词汇圣经》,做了60篇阅读理解题,写了20篇小作文,20篇大作文,暑假还经常拉着儿子练口语。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解决难题,才能知道孩子在学习中的短板在哪。在孩子的世界里重新开始,永远不要用自己做学生时的经验来衡量当下的教育。
针对如何养孩子的问题。作者认为教育也是一种经济学,从教育中的投资和消费出发,如何更好的兼顾成本和教育质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书中提到了大家都熟悉的课外班,以海淀黄庄的双休日为例。到了周末,不管是坐地铁还是开车,黄庄的交通比工作日还要拥挤,那是因为有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在这里上课外班。课外班也好,给孩子买的衣服也好,不管是何种用途的开销,家长要明白“投资”和“消费”两种不同的路径,两者唯一的区别是是否会有收益。在知道自己都是出于何种心理给孩子花钱,有多少是出于真正想获得长期回报,才能更理性地进行教育投资。
孩子的成功上岸也离不开学校。养育不易,上岸更不易,是充满未知和风险的过程。很多人认为上岸就是要上好学校,是需要父母经过努力和选择才能得到的机会。这种想法好像是这件事只跟自己的欲望有关一样。合适的态度只有尽量让自己配得上孩子,让孩子配得上学校,配得上这个机会。好学校不仅只有虚有其表的软硬件,一个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源源不断提供爱和包容,并且始终支持孩子成长的学校,才是一所好学校。往往在这种学校里成长的孩子一般都极具竞争力,来源于孩子内在的内驱力和生命的激情,而这种好学校也会喜欢具有内驱力的孩子。学校和孩子是相互吸引的,具有双向互动性。比如,在藤校面试官面前,真实的你可能比精心设计的你更能吸引他们,因为真实的你会更有张力,更有内驱力和领导力,具有无限可能。上岸从来都不简单的等同于考高分和完美的履历,成绩只是最低门槛且单一,完美的履历过于标准化,可复制。上岸需要的是成为一个珍贵的人,完整的人,能独自面对人生中无数个岸口的人。
可上岸不是终点。上岸是阶段性的,我们不可能永远一直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好运逆境,你无法置之度外。一次次的上岸是为了帮助孩子向未来走去,向更宽广处走去,向青草更青处走去。作为家长,需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学习,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比如,很多父母急于求成,让自己成绩一般孩子和那些“牛娃”在一条跑道上竞争;父母只在意可以直观表现出来的成绩,而忽略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等其他方面;还有很多父母会被孩子上下起伏的成绩单牵着鼻子走等等。这些现象中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被动且片面,在教育中长此以往的被动和片面,会让父母对孩子的考量没有自主权,过度依赖他人的标尺而教育孩子。这是一个度的问题,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你不能佛系很久,也不能鸡血很久。佛系是一味做减法,鸡血是一味做加法,科学养育不是只减或只加,而是要有选择和取舍。我们不想落在后面,但我们也不是要冲得最快,我们需要的是跑得够持久。这也是一个认知的问题,书中通过对比海淀六小强和美国学校的上课纪律,描述出了人们对于美国教育的刻板印象——认为美国的学校比中国轻松,基本属于“放羊”式的,因此孩子的天性能得到解放,也比中国孩子更有创造力。但脱离了学术基础,“创造力”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关于教育,我们没看到的那部分是作者一直在思考的。
作者在最后从学前教育、寒门教育、教育理念、电子产品、孩子的喜好等问题出发,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很多人没有看到的那部分。我们经常能说出教育孩子的点滴,却无法说出教育的全部,甚至我们根本不可能观察到其全貌,我们认知来自四面八方的过程是类似于盲人摸象的行为。好在这是一个终身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我们的上岸是为了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里充分地发挥他的创造性,释放真我,是为了能更好地探索世界,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而不是剥夺对方成长的机会,更不是为了上岸而上岸。让上岸的过程发展成一种自我实现来说不可或缺的力量。
更多读书内容欢迎到知识星球app,找马利奥读书。
近期我们读过的书有:
1 疫情中的日本黑帮;2 《财务自由笔记》;3 《遥远的地球之歌》;4 《鱼翅与花椒》;5 《早起的奇迹》;6 《自驱型成长》;7 《亲密关系》;8 《10倍写作术》;9 《魔鬼统计学》;10 《学习高手》;11 《上岸:一本海淀妈妈的小升初上岸重学校的闯关记》;12 《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13 《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14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和日本人》;15 《三十几来得及:独立女性人生管理课》;16 《男人这东西》;17 《人间值得》;18 《收纳: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整理训练》;19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20 《菊花王朝》;21 《费雪论成长股获利》;22 《父母效能训练》;23 《狗狗的疗愈》;24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5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26 《内在成长:心智成熟的四个思维习惯》;27 《跑步治愈》;28 《贫穷的本质》;29 《人类简史》;30 《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31 《乌合之众》;32 《相变》;33 《隐形攻击》;34 《重新发现欧洲:葡萄牙何以成为葡萄牙》;35 《准备》;36 《人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