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人生的统一理论

144
提问者
2023-03-15 15:47 悬赏 0财富值 阅读 613回答 1

迭代版本:187,约3.3万字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别的原因吗?本文,将会追随着“乔布斯精神”,给出一系列逻辑紧密关联的视角、方法与路径,去完成

默认分类
登录 后发表回答
1楼 · 2023-03-15 16:12.采纳回答

迭代版本:187,约3.3万字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别的原因吗?

本文,将会追随着“乔布斯精神”,给出一系列逻辑紧密关联的视角、方法与路径,去完成一次逐梦人生的心灵之旅——这不仅仅是乔布斯语境下的叙事,其中的思维模式,还会改变我们与自我及世界的关系与互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换言之,从方向到梦想、从本能到智能、从内心到自由,文章有些长,但是一次自我与思想的“旅程”。

那么关于“精神”,我想说的是:人生路径就在精神的迷雾之中,点亮精神即可驱散迷雾并照亮路径。

主题目录如下:

  • 找到方向
  • 跟随内心
  • 看到可能性
  • 做出真正的选择
  • 行动才是答案
  • 用思维改变感受
  • 从量变到质变
  • 从兴趣到热爱
  • 点点滴滴的关联
  • 过程就是奖励
  • 为何反复失败
  • 战胜负面感受
  • 杏仁核对冲法
  • 摆脱别人的束缚
  • 真正的自由
  • 看清当下与拥有
  • 结语
  • One More Thing
  • 后记1:创造与成长
  • 后记2:成为黑天鹅
  • 后记3:改变世界
  • 后记4:少年心的野望
  • 后记5:不被改变
  • 后记6:热爱的力量
  • 后记7:Stay Hungry,Stay Foolish
  • 后记8:超频密码
  • 最后的最后:成功
找到方向

发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这是方向。

这个“想要”不是喜欢、不是爱好、不是欲望,甚至是超越爱情的。这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困扰着你的情绪,如果不顺应它——这种情绪,它就会让你感到丧失了生活的热情与激情,甚至还可能失去人生的意义,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不得不的使命”。

你想要成为的人,做成的事情,在短暂有限的人生里,想要去追求、去拼命、去燃烧、去渴望、去获得的结果与成就,无论这些目标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最终在你这里都会是一种感受——被你强烈地感受到。

这种感受是不可见的,是拥有强大力量,并让你的内心产生共振共鸣,让你的每个细胞、每个线粒体、每个基因的表达都能够发生感应的。

找到这个“想要”,体验这个“感受”,它就沉睡在你内心深处,等待着你的探索与唤醒——而这个想要和感受,就是你人生的方向。

事实上,如果没有方向,无论向着哪里航行都是逆风。

所以要想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度过怎么样的一生,这些问题要反复地想、反复地思考、反复地拷问自己,直到有了令自己满意到“心安理得”的答案为止。

虽然,这些自问与自答看起来与听起来似乎比较“虚幻”,但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有方向,才能把方向转变成路径,才能把路径规划为一系列的目标,才能慢慢一步步地去实现。

要知道,任何有任意复杂度的目标与问题,都可以无限递归拆分到简单的足以被正确执行的程度和步骤。

需要指出的是,“任务拆分到可执行”——这必然会降低任务的难度,否则就没法执行,这属于化解任务,而不是分解任务,虽然分解任务会得到清晰明确的步骤,但不一定会降低难度,那么成功化解任务的必要条件,就是需要获得有效的信息,因为难度常常是来自未知所造就的不确定性。

而无论是分解问题还是化解问题,关键就在于提出一个好问题——因为问对了问题,其本身就是“答案”。

那么,如果迷茫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就是自己需要独自去面对的问题,因为没人可以给自己一个最正确的答案,自己的人生也只有靠你自己才能从迷茫的泥沼中摆脱出来——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最后,有一个精准的意义和哲学的信仰和伟大的蛊惑自己的信念:如果你不知道你真正想要的,那么你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你瞥见了哪怕一眼你真正想要的,那么你还能装作没看见吗?你还能假装世界还是昨天一样吗?你还能压抑自己内心对宇宙赋予你意义的火苗的无视吗?——你会被烧死的!

跟随内心

乔布斯认为:“你的内心已经知道,你想要成为的人,做成的事情,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一切都在你的内心深处——等待着你的探索与唤醒。”

事实上,我们的潜意识,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大量的环境信息,而我们的内心,也都会对这些环境信息做出反馈,只不过我们内心的声音(即反馈),常常会被淹没在我们繁忙的意识活动之中,从而会被我们自己所忽略。

因此,学习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其实就是在训练捕捉自己潜意识的感受,而潜意识可以看成是本能(边缘系统)的情绪计算,这种“快捷方式”关联着我们基因所构造的与生俱来的性情与天性。

正是这种性情与天性,确定并定义了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乔布斯认为:“人生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或言辞)里,不要被信条所迷惑,盲从信条只会活在别人的思想(或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或态度),淹没了你内心真正的声音,而最重要的,就是拥有跟随内心的勇气,你的内心深处(多少)已经知道了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它一切都是次要的。”

不可避免,生活常常会给你当头一击,有时是重击,甚至是暴击,但不要失去信心,只要你确信你所做的就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你就拥有了能够继续下去的理由,并且这是你唯一真正需要的理由。

所以,人生必须要跟随内心,找到真正想要的——追逐它们、实现它们、完成它们,这就是属于你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

那么,如果你还没有找到真正想要的,那么请,不要停止寻找、不要放弃、不要幻灭、不要懊恼,当你全心倾听尽力跟随之时,就一定会找到,因为它们就在你的内心深处——等待着你的探索与唤醒。

看到可能性

可能性,就是让一切发生的起点,如果一个事情,你觉得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性,那么你就已经失去了和这个事情的任何关联。

为什么那些获得成功的人,可以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除了运气,首当其冲的就是因为,在他们那里从一开始就看到了可能性,在别人眼中认为没有任何可能性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看到了可能性所构建的实现路径。

这些可能性的路径,或许是错误的、或许是不准确的、或许是有问题的、或许是不完善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可能性在你心中创造出了信心、耐心、勇气与行动,再搅拌上时间、努力、试错与积累,这就像炮制了一碗充满奇幻力量的魔汤,喝下去就可以创造别人眼里的“不可能”。

要知道,任何不可能的事情(有任意复杂度的目标与问题),都可以无限(递归)拆分到简单的足以(被正确)执行的(程度和)步骤,所以没有不可能,只有想不到,而一切皆有路径。

换言之,一个行为只要足够简单,你就会感到足够容易,接着你就能够轻松去执行,然后从这个执行开始,你就可以一步步完成任何复杂的事情。

而启发式(Heuristic)的“拆分标准”,就是可执行可理解,即:拆分的过程是从不可执行不可理解,向着可执行可理解的方向,按照实际情况分析推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原则的大方向上,通常想做的、能做的、可做的,三者的交集就是现在该做的——也就是说,你热爱什么的兴趣所在(即想做的)、你擅长什么的实力所在(即能做的)、世界发展什么的趋势所在(即可做的),这三个圆圈的交集(即重叠区域),就是你成就什么的价值所在(即该做的)——这也被称为“三圈理论”或“三环理论”。

注意,这里“可做的”是指,切合世界需求且具有可行性可以做的,但这常常并不明显,需要相当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因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往往当局者迷(有多个方向)后见者清(有历史必然),而世界需求什么也从不明示、也从不会指定谁来实现,一切都在未知中随机演化、突变创生。

那么,可能性其实就代表着各种路径,每一条路径的选择,都会引领你走到一个不同的结局,每一条路径上的风景也大为不同。

在电影《天气预报员》(The Weather Man)中,有这样一段独白(意译):

“曾几何时,每个人都会想象着,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未来自己会是怎样的,想象着拥有一切优秀的品质,那些正面的、强大的、具有感染力的品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少的品质,成为了自己所真正拥有的品质,而人生的种种可能性,包括自己可能成为的人,都一年年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坍缩成一个真实的不再具有可能性的自己,那就是「现在的自己」。”

所以,只要我们还能够看到可能性,我们就会拥有抵达我们想要的那个未来的路径。

做出真正的选择

选择,一个微小的“蝴蝶效应”就会对现实(包括身处其中的自己)产生长远和巨大的改变。那么在由无数选择所组成的“命运迷宫”之中,如何才能做出一系列的“正确选择”,从而最终抵达自己梦寐以求的“命运彼岸”呢?

这就需要回到那个“方向”——内心真正想要的,它会把点点滴滴的经历汇聚在身后,并连接起来,拼接成一张地图,指明未来的方向与路径。

跟随这张“内心地图”,按图索骥,你就会发现“内心地图”指引了你的选择,而你的选择也会反过来拼接这张“内心地图”,进而延伸它所带来的指引。

这就像河床引导河流,河流塑造河床——河床是你的内心(引导你的选择),河流是你的选择(塑造你的内心)——而只有根据你的内心做出“真正”的选择,你才能去到你“真正”想要去的地方。

关于选择,重要的是——只要选择始终忠于“内心”,选择就没有对错,每一个选择都会开启一条不一样的路径,每一条路径都会有不一样的风景,最终所有的路径与风景,都会汇聚成一个“箭头” => 指向你心心念念想要的那个“未来”。

那么相反,如果你没有跟随内心的方向,无论追逐多大的可能性,最终都只能在内心地图上找到两个字——那就是“后悔”。

因此,无论可能性是多少,都要对自己内心做出的“真正选择”充满信心,并坦然接受选择的结果,且相信“内心箭头”的指引——这就是你需要拥有的信念(信念是无证据的相信)。

不过,无论选择什么,怎么选择,行动才是关键。

行动才是答案

最终一切,都要落实到行动,因为行动才是人生的答案。试想,实现一个目标,完成一件事情,过程是怎么样的?

  • 首先,是有想法(看到可能性)。
  • 其次,是有行动。
  • 然后,是有调整(想法指导行动,行动改变想法)。
  • 最后,是有结果。

而在想法阶段,感觉这个不对劲,那个不对劲,冥冥中体验到了很多感受,但却迟迟不能行动,这只是因为想法不够强烈,不足以激发启动你的行动。

该怎么办?就像一辆车,没有油,如何开到目的地?你坐在车上,再怎么想,想再多,车还是在原地,旁边的风景一成不变,或许慢慢就会变成你越来越讨厌的景 {MOD}。

该怎么办?“加油”——行动起来!内心的种种感受,已经是命运暗中的明示了,难道还要让“命运”给你打个电话,告诉你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步怎么做吗?

重要的是,状态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用行动激发状态,接着状态维持状态,就能让人行动到停不下来——这就是行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即:

由一个简单的行动开始,一个行动会带动下一个行动,每一个行动都比上一个行动困难一些,直到最后,就可以完成一个艰难的“大行动”。

换言之,一个个递进的“小行动”,其目的不是让你一下跳出舒适区,感受强烈的不适,而是在舒适区的边界外延,渐次扩大行动区,并慢慢让你的舒适区越来越大。

反之,越不行动就越没有状态去行动,接着状态维持状态,最后就会陷入无法行动的死循环。

可见,“没有状态”就像一堵“高墙”,它锁住了行动,也围住了(未来的)可能性——唯有“刻意行动”才能突破高墙,激发行动,获得可能性。

为什么很多人听了很多大道理(或金玉良言、或金句格言),却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关键就在于,我们的颅内模拟与现实运作之间的距离,只有依靠行动才能迭代求解,那么大道理是无用的废话,还是有用的魔法,其区别也就是在于——行动。

换言之:

  • 想法和行动之间,隔着一万个童话故事。
  • 行动和结果之间,隔着一万篇黑暗日记。
  • 结果和成功之间,隔着一万次迭代试错。

所以,一定要行动——是行动,让人抵达了新的状态和新的平衡,并看到了新的风景和新的世界。

同理,人生方向与人生追求,也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在行动中看清楚的,如果不知道方向与追求,那么就一边行动、一边思考。

换言之,在思考中行动(产生有思维的行动力),在行动中思考(产生有行动力的思维),这才是“打开人生”的正确方式——而心流体验就是行动和思考的最优状态。

事实上,关于人生,只要不断行动、坚持行动,一切都无须担心,一切都自有答案。

因为,自信是来自于刻苦的练习,清晰是来自于信息的积累,行动才是获得这两样的唯一途径。

那么,拥有了足够的练习与积累,心中自然就会有自信的想法与思路,以及清晰的路径与愿景,就不会着急、迷茫、担心、或有任何的害怕与恐惧,最终想要的一切也就会慢慢实现。

需要指出的是,自信的根本,其实是来自于深刻的思考,并想明白了事物运作的原理——而只有在练习与积累的行动中,才能够达成这一点。

相反,如果不行动(包括不努力、不思考),遇到问题就迫切希望——直接得到“最快答案”,而不是探索答案和结果之间的路径及细节,最终就会在全局上,失去“人生图景”的终极答案。

所以,人生太庞大、太古怪、太多悬念、太多矛盾,唯有行动才能抵达你的内心深处,行动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至于如何行动,就是每个人需要独自面对的人生课题,这是仅属于你一个人的“战争”,即本能与智能的博弈。

不过,行动的反面是明确的,即:昨晚想法千千万,今早起来走原路——这就是“拖延”,拖延将会不断滋生恐惧,恐惧将会吞噬一切,唯有行动才是这种恐惧的解药。

因此,要相信一句俗语: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换言之,想都是问题,做都有答案,想出来的问题,做才能够解决。

用思维改变感受

我们的感受,就是驱动着我们,每天这样、每天那样的根本动力所在——感受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我们行动的难易程度,甚至还左右着我们的决策与选择。

直觉上,我们会认为,我们可以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但其实“行为”大概率会直接听命于我们的“感受”,而我们并无法完全控制我们自己的“感受”,因为“感受”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环境信息的“操控”。

不过,就如有句名言所说:思想决定言辞,言辞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相信很多人都认同,思想可以通过言辞,来改变我们的行为,行为通过时间,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但言辞为什么会改变我们的行为呢?

原因就在于,言辞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思维可以改变我们的感受——思想是思考的结果,思维是思考的方法,言辞传递思想,可以改变思维——这是环境信息(如文字、语言)可以操控我们行为的演化机制。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 幸福感不在于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解读我们的经历;
  • 以及同理,真正伤害你的,从来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 更甚至说,如何讲述你所经历的故事,则直接决定了你的现在以及未来。

换言之,如果你对一些人或事,感到不舒服不愉快,这仅仅只是你的感受反应,而并非人或事本身自带负面情绪,若能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感觉良好,甚至很好。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心流》中,指出:

“其实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跟生活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自我,和所遭遇的事情做何种阐释。”

以及心流状态,都会受到“意识解读”的控制,米哈赖认为:

“决定感觉的并不是我们实际拥有的技巧,而是我们自以为拥有的技巧。……我们在某一特定时刻对心流的感受,往往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大,不过意识仍能自由地根据它(即意识)对情况的判断而行事。”

可见,改变思维,可以改变对现实的解释,改变解释就可以改变意义,而意义可以激发最强烈的感受,进而驱动最持久的行动——试想感受对生活、意义对人生的塑造。

所以说,改变了思维就改变了感受,改变了感受就改变了行为,改变了行为就改变了一切。

那么,在面对几乎所有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停下来(或慢下来),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用智能去觉察本能的感受——并试着不被这个感受所劫持,世界和其中运作的事物,就会在我们眼中瞬间变得大不相同。

换言之,通过改变思维(改变意义)来改变感受,就会让我们对自身获得更多的自控权。

  • 例如,不完美会让人感到纠结与遗憾,但转念一想,不完美其实是一种独特的“完美”,转而就会让人感到接受与喜欢。
  • 例如,当犯最大的错误时,一些好事情正源于此。
  • 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例如,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

而如果思维不改变,感受(边缘系统)就会永远主导着你的行为,任何“智力反抗”都是抵不过感受,在颅内所创造的剧烈的电化学风暴的,唯有改变思维才能瓦解感受——其神经性原理在于:

前额叶皮层负责思维逻辑,其中背外侧-前额叶——负责理性思维,腹内侧-前额叶——负责感性思维(即倾听边缘系统的情绪反馈),两者共同决定了行为的触发,而改变思维,则可以改变腹内侧-前额叶对(边缘系统所传递的)感受信息的处理方式。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包括海马体、杏仁核、内嗅皮层、前扣带回等,主要负责调控记忆、情绪、嗅觉、感觉等。

显然,强烈的情绪,可以让理性思维沦为感受的奴隶(即理性为感性寻找理由),但“改变思维”的训练,可以增强理性思维的神经连接(形成“强壮”的脑回路),进而在情绪风暴来临之际,可以与之对抗——这是生物学“底层硬件”上的对抗,也是本能与智能的博弈,或称之为——“状态之战”。

因此,真正的理性——不是隐忍,而是能够用思维质疑自己的感受、并改变自己的感受——就如同“黑客”(思维)可以黑入我们的大脑(质疑),并重新编程我们的感受(改变),这才是我们能够有所作为的“权限”(智能)。

思考——基于信息的推理过程(动词),如思考问题、思考一下——在想。
思维——基于模式的思考方法(名词),如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怎么想。
思想——基于思维的认知结果(名词),如成熟思想、深刻思想——想出什么。

注:系统的方法,有时会被看成工具,如哲学思维、数学思维,就是一种思维工具。

事实上,学习的开始,不是知识对了,而是感受对了;行动的开始,不是思维对了,而是感受对了;改变的开始,不是感受对了,而是质疑对了。

那么,请用你的思维,质疑你的感受,这是行动的开始,也是改变的开始。

从量变到质变

万事万物,一切的发展都需要时间,都需要积累,“10000个小时定律”指出——哪怕是天才也不能在某一专业领域少于10000个小时的刻苦练习——这是训练大脑成为领域专家所需要的时间底线。

那么表面来看,量变的进步和变化是微小的,实际上也的确是微小的——甚至有时可以无法察觉到忽略不计。但,只要来到了“质变点”,就能够产生飞跃性的进步和颠覆性的变化——甚至超越从前所有的量变之和。

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其本质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世界遵循着——幂次法则,即:非线性的幂次增长,获得指数级的跳变。

而积累量变,就是获得质变的必要路径,即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那么:

  • 如果积累量变发生在颅内,就是让神经网络,形成想法、思维与认知——这就是学习。
  • 如果积累量变发生在颅外,就是让现实世界,按照我们的构想去迭代——这就是创造。

甚至说,正是大脑中神经网络的量变,才连接出了通向我们内心深处的路径,让我们找到真正的方向与追求。

有了这个方向与追求,我们就能够持续行动,并持续量变,而一旦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大脑中产生质变——这即是闪念、灵感、顿悟,直至才华,甚至是惊人的才华。

只不过,有些人可以更快地积累量变,用更少的时间得到才华,有些人则更慢地积累量变,用更多的时间得到才华。

但只要有了才华的加持,我们就会更轻松地行动,更快地抵达目标,从而增加更多的信心(对未来)和更多的自信(对自己),接着我们就会更主动地行动,积累更多的量变,进而更容易地质变出更多的才华,结果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才华加持……

换言之,行动量变就像河流,才华质变就像河床,行动量变积累才华质变,就像河流冲刷河床,而越冲刷,河床就会越深越宽,河流就会越多越快,冲刷就会越来越容易,直至河流引导了河床的走向,即:行动塑造了才华,量变塑造了质变。

那么,对应到大脑的神经网络,信息传递就像河流,神经连接就像河床,不断行动地大量练习,可以让神经连接上的信息传递,越来越快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稳定,即神经髓鞘化,直至河流引导了河床的走向,即:信息塑造了新连接,行动塑造了新网络。

显然,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正反馈循环(即质变输出,增强量变输入),它能够不断推动我们去完成不同阶段的目标,一步步直到最后,让我们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做成我们想要做成的事情!

从兴趣到热爱

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是它(在最基础层面)造就了伟大的创新者、改革家、匠人、以及改变世界的人。

因为,如果你真心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你就会涌现出一股力量和无穷的动力,这会促使你持续地努力、不懈地钻研、不知疲倦地反复研究、琢磨、推敲、尝试、创新、试错——这就有可能到达被称为“专家高手”的那种境界。

事实上,不断练习、刻苦练习、不停重复、疯狂重复、无法厌倦、难以厌倦,就是因为兴趣盎然又兴趣使然,而这样就会刷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接着自信与清晰就会接踵而至,然后从量变到质变的路径就会显现,此时只需要顺应路径依赖的推动,在这条“兴趣之路”上惯性加速,最终就会抵达内心深处的“应许之地”。

所以,那些能够很早就发现自己的兴趣,并有机会在此兴趣上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努力积累的人,往往都会在这个兴趣领域,成为极致的优秀,并获得至高的成就。

那么,会不会出现一个人很有兴趣去做一件事情,但他最终却不擅长做这件事情?

答案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脑的可塑性极强,哪怕起初人脑不擅长一个领域的事情,但经过长时间艰深刻苦的训练,在大脑中训练出了“刻苦铭心”的神经结构,最终都会变的擅长,并得到广泛专业的认可。

换言之,擅长取决于大脑结构,结构取决于训练,训练取决于行动,行动取决于兴趣——当然,训练有技巧,行动有效率,但一切都始于兴趣,以及兴趣所带来的路径连接。

可以说,兴趣就是开挂人生的动力系统。

那么事实上,在兴趣之前是好奇与喜欢,在兴趣之后是热爱,而热爱能够产生热情与激情——前者持久充沛(多巴胺 + 内啡肽),后者短暂强烈(大量多巴胺 + 花生四烯乙醇胺)。

换言之,从好奇、到喜欢、到兴趣、最后抵达热爱,就能够交织释放出热情与激情,热情让我们可以坚持,激情让我们可以突破。

从某种角度说,充满兴趣、兴趣浓厚、很有兴趣——就是热爱的征兆,长久真心的喜欢就是热爱,而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其实就是我们所热爱的。

可以说,如果兴趣是人生线索(即感到乐趣),那么热爱就是人生方向(即感到使命)。

行为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Levitt),在《魔鬼经济学3》中,就曾指出:

“孜孜不倦地在一件对你来说没有乐趣的事情上努力,这可能吗?或许可能,但你我都做不到。为什么乐趣那么重要?因为如果你爱你的工作,你就会想要为其付出更多。你在临睡前和醒来后都会想到它,你的大脑会一直处于待命状态。当你如此投入时,你就会把比你更有天赋的人远远甩在后面。”

要知道,所有的自律,都不是一种对本能的抑制,而是为了实现一个更长远更宏大目标的渴望——其背后的驱动力就是热爱,这是由兴趣在大脑中生长出的“硬件扩展”。

而人,终究要去做自己感兴趣的——才行,一个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迸发出了热爱,就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时间就会变成他的朋友,最终他得到的——将会远比逼着自己去做那些不感兴趣的事——更多更好更爽、更开心更有趣、也更有成就。

事实上,兴趣就像是我们人生燃烧的一种火光,它有独特的光谱,可以照亮我们人生的不确定性,并与之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让我们看到不确定性中所隐含的可能性。

那么,如果没有兴趣,残酷地说,你将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必须要发掘自己的兴趣,它源于我们基因选择的内在偏好,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不期而遇”——因为没有尝试,就没法接触到自己的兴趣偏好。

最后,我们需要知道兴趣的一个真相,即:兴趣不是舒舒服服、简简单单就成功得到结果的事情,兴趣是让人白天冥思苦想,晚上无法入眠,早上五点爬起来,一边苦笑嚎叫,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又专注认真做完的事情——这才是兴趣本来的样子。

换言之,兴趣是做事之前——充满期待,做事过程——充满曲折与艰辛但达到沉浸于心流状态,做事之后——充满成就感与满足感。

那么,如果能从兴趣(坚持做事)到热爱(追求事业),就拥有了强烈的动机——而强烈的动机比一切都重要,因为强烈的动机能带来一切。

因此,一个重要的提示是:如果人生不能追随兴趣与热爱,那么生活最终将会演变成——无穷无尽的痛苦与没完没了的噩梦。

点点滴滴的关联

乔布斯认为:“我们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联起来,唯有未来回顾历史时,我们才能明白点点滴滴是如何串联起来的,所以我们要相信,现在所经历体会的点点滴滴,在未来多多少少会关联在一起。”

究其原因,一切都是信息,而信息可以在时间线上任意传递,所以一切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可以相互作用,也可能相互作用,所以点点滴滴,终将会被信息与时间串联起来,连成一线、连成一片、连成一个故事。

所以,我们就不能把一次结果、一次失败、一次不如意、或是一次成功、一次意外、一次侥幸,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单一因素的单一影响——这是一种“天真的简化”。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局部没有“连接”,系统就会因为局部的“独立性”而无序崩坏,那么世界至今有序运行,就说明世界的点点滴滴必然是相互关联的。

所以,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个问题或一个事件,背后的背后总有一条看不见的隐秘连线。

乔布斯认为:“我们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人生也好、因果也好,什么都行,相信点点滴滴的关联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这会让你的整个人生都变得非常不同起来。”

事实上,人生是一系列蓄谋已久又毫无预兆事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

只有相信点点滴滴的关联,我们才能将那些,看起来无关又不确定的事件,连接入我们内心所真正向往的道路,并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做出正确的决策与选择。

而我们的行动和想法,将会从我们的视野之内,顺着点点滴滴的关联,影响到我们所看不见的视野之外,进而推动“事物线”的连接与发展,最后给出我们不曾想到的结果。

由此可见,捉摸不定的运气,其实就是在超出我们理解与预测范围之外,点点滴滴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的运作。

那么,好运气、坏运气,顺境、逆境,一切都事出有因、都相互关联、都是大图景上的一块小拼图,我们要相信,一切都会关联到——我们的行动、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内心,以及我们的自身,而我们可以通过点点滴滴的关联,改变坚硬的现实。

事实上,无论怎样,我们的点点滴滴,终会连成一线、连成一片、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重要的是,是我们自己创造了——我们的点点滴滴。

过程就是奖励

想要这个,想要那个,一开始以为得到了,就是开心、幸福、美好的时刻,后来才慢慢发现,得不到是一种痛苦(永远在骚动),得到了是一种无聊(有恃无恐),只有过程才是记忆中不朽的奖励。

快乐,转瞬即逝——容易淡忘又消退迅速,而相对于保持快乐,好像更容易无聊,无聊久了也会变成痛苦——显然,基因不希望你无聊,它希望你做事,消耗能量生存繁衍。

这很有意思,无聊就像是免费赠送的,而快乐却需要花费一番努力。

其实,这就是基因的策略:快乐需要追求,然后忘却,再追求,形成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永无止境;而痛苦则需要记忆存储,方能保护生物体,更安全地执行对快乐的不停追求。

换言之,快乐需要反复追求,痛苦则要记忆长久,所以快乐是短暂的,痛苦却可以持续。

这意味着,痛苦会比快乐对人有更深远的作用和影响(当然,某些极端痛苦,可能会让人脑启动保护性的——选择失忆或扭曲现实,以消除痛苦保护自我)。

了解到基因的以上策略,我们就会明白:轻松获得的快乐是非常短暂的,并留不下什么持久的痕迹,还会有成瘾性,因为得到的快,忘记的也快,还迫切想要反复体验。

但如果,把快乐和痛苦绑定在一起,即痛苦的过程加上一个快乐的结果,就能够创造一种更为充沛持久的正面感受,或说化学奖励。

因为这样,痛苦的过程和快乐的结果,就会一同被大脑记忆存储下来,虽然快乐容易忘却,但痛苦却记忆犹新,于是每每回忆起痛苦的过程,就又会唤起那份快乐的体验。

所以,这就是“过程就是奖励”的原因——痛苦与快乐的融合——顺应了基因进化出的策略。

而从量变到质变的角度来看,痛苦就是在积累量变——是无法逃避的过程,快乐则就是抵达质变——是抵得过所有痛苦过程的奖励。

可见,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的快乐会让所有的痛苦,都变成奖励,并且过程越痛苦,结果就会越美妙。

但需要强调的是,过程可以变成奖励的前提,必须是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或至少是完成过程)。

因为,痛苦是一种信息,代表着环境的不利因素,让大脑产生“避害”的化学惩罚,只有能够“证明”痛苦的过程是值得的(或说是利大于弊的),大脑才会给予化学奖励。

而从某种角度说,热爱所激发的热情(如创作热情、智力热情)就是应对痛苦过程的终极“化学武器”,即:痛苦与热情的水乳交融,就是痛并快乐着的状态。

可见,热爱就是“值得痛苦”的证明,就是让过程变成奖励的催化剂。

乔布斯认为:“过程就是奖励(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或说旅途就是回报。”——这是客观的生物学神经现实。

那么,想要最大的回报,或是至高的奖励,唯一的方法就是——完成过程,如果想要这个回报或奖励来得更快、更多、更强,唯一的方法就是——追随热爱。

而更进一步,其实过程不仅是奖励(这是化学的奖励),还隐藏着力量(这是非线性的力量)——如果能深度发掘这个力量,那么奖励还会翻倍(甚至翻多倍)——如果能在过程中,意识到奖励的存在,那么奖励也将会翻倍(甚至翻多倍)。

最后,著名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在《乔布斯传》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

在乔布斯的人生,还剩下最后不到四个月的时候,他很久之前的同事——安·鲍尔斯(Ann Bowers),应邀前来探望并叙旧——鲍尔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担任苹果的人力资源总监和女训导,负责在乔布斯发脾气以后,训斥他并安慰受伤的同事们——

  • 乔布斯专注地看着她:“告诉我,我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 鲍尔斯尽量诚实回答:“你那时非常冲动,非常难以相处,但是你的视野让人折服。你告诉我们,「过程就是奖励」,结果表明你说得没错。”
  • 乔布斯回答并重复道:“是的,我确实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我确实学到了一些东西。真的。”

的确如此,“过程就是奖励”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只要翻越过程,就会恍然发现——原来过程真的就是奖励!

为何反复失败

抛开细节,从最宏观的层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很多事情都不是看起来的那样的,行动和思考有着天壤云泥之别。

事实上,思考想象是在颅内模拟现实的运作,而真的去行动了,很多因素和环境信息的反馈,都将会超出原先颅内模拟的预测。

不曾预想到的细节与可能,会让我们的身心产生应激反应,会改变我们一系列的感受和决策,从而最终会影响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换言之,真正的知识与真正的技能,只能从经验中得来,它必须经历一个无法避免又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是实践的智慧。

所以,真正的知识,是只有做了才知道的信息;真正的技能,是只有在做的过程中积累的技巧。

第二,任何人做任何事情,只要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都要付出一番努力。

事实上,没人可以跳过努力的过程(10000个小时定律),那些看起来轻松随意又高超非凡的表现,其背后都是大量的不为人知的努力与汗水,无一例外,也无人例外。

而那些所谓的——“努力到无能为力”,其实还是你不够努力——因为努力只会增加你的能力,其中包括找到正确的路径与方法。

所以,失败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努力得还不够。

第三,只有拥有质变级的水平,才能在各种环境下,保持稳定的输出,发挥出符合预期的表现。

事实上,如果积累量变没有抵达质变点,此时任何环境变量的波动性,都将会严重影响表现的输出,导致大概率的失败,而在质变之后,才有控制力、掌控感、稳定性,以及大概率的成功。

所以,只有反复地练习、大量地练习、刻意地练习,直至质变才能所想即所得。

刻意练习——它要求有目标、有方法、有系统、有反馈、高度集中注意力、且最大限度地努力保持在舒适区之外持续地体验痛苦。概括来说,刻意练习三要素是,设定目标、获得反馈、专心提高。

第四,很多事情,很少有人简简单单一次就能做好,就能成功。

事实上,失败、艰难、复杂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体会,也不是某一个人做不好,而是大部分人都有这个体会,大部分人都会经历一个反反复复失败的过程。

所以,失败是常态,只有接受和顺应,学会接受和顺应。

战胜负面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付出了努力,结果却不如预期,这就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负面冲击——如沮丧、着急、焦虑。

还有些时候,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各种差距如此之大,这就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如羡慕、妒忌、怨恨。

关键是,这些负面感受会让人对未来产生悲观预测,这些悲观预测又会加剧负面感受,接着产生更多的悲观预测,形成一个负面的正反馈循环,直至陷入情绪漩涡的绝境,难以自拔。

虽然想象是虚幻的,但感受却是真实的,而感受会改变行为,行为会改变一切。

对此,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在《原则》中,就曾指出:

“在弱点呈现时,就对其失去信心,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就像在其有效时对其过于迷恋一样。因为大多数人都有情绪化倾向,不会严格遵守逻辑,所以他们通常会对短期结果反应过度:情况不好时他们放弃。”

那么,当悲观预测从想象的缝隙中倾泻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思维改变感受,来阻止行为在负面感受中的扭曲与变形,从而影响人生的一切。

感觉——是对环境信息的生理反应,无思维和想象参与,有对应身体部位,如冷暖、饥饿、疼痛、瘙痒。
感受——是对环境信息的心理反应,有思维和想象参与,无对应身体部位,如恐惧、愤怒、开心、孤独。
情绪——是持续的心理状态,有持续的多种感受,可以影响思维和想象,可以抵抗环境信息的影响,维持自身的状态。

注:感受的心理反应可以被感觉到,如感觉到开心或孤独;有些生理反应可以产生心理反应,反之亦可,如紧张与痛苦。

对此,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思维视角,来改变感受:

第一,放眼未来。

影响我们的情境,必然都有着时效性,回忆过去,那些曾经天崩地裂的强烈感受,都会随时间慢慢消退,直至宠辱不惊。

如果我们能够“跳出”现在,用未来的视角去看待现在,就像用现在的视角去回看过去一样,我们的心态、感受和情绪,就会发生飞跃性的变化。

事实上,回首过往,太多曾令我们兴奋、焦虑、愤怒、沮丧,亦或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到头来却被证明是无关紧要的,而我们多么希望能够早点知道这些,以便能够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那么,试想6个月后、2年后、5年后、10年后,甚至20年后,那时我们再来看现在的问题与困境,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行动呢?

显然,很多问题与困境都会变得不值一提,很多感受都会变得轻描淡写,甚至还会有全新的解法与答案,这就是放眼未来的力量——用未来的视角解决现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的肉身不能穿越时间,但我们可以颅内模拟,用逻辑去推演想象——这就如同用神经电流驱动了颅内思维的时间机器。

因此,当深陷当下之时,别忘了——跳出现在,放眼未来。

第二,和死亡作比较。

如果突然得了绝症,或是健康受到不可逆的损伤,以后再看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与困境,就会突然觉得不足为惧,也不过如此,也都可以解决,对我们的影响,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因为,此时我们想要的是命、是活、是健康。这样一来,原本觉得恐惧和艰难的事情,就会突然变得简单轻松了——这就是对比的力量。

事实上,人脑善于对比,对绝对概念模糊不清,并深受锚定效应的影响。而这种“对比死亡”的思维,也可以理解为是——“终局思维”,即:从终点出发考虑问题,来决定你当下的选择。

类似的,领导管理专家——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在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了——“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的习惯准则,即:以最终目标来指导初始行动。

以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学,即:以倒计时视角来看待人生。

所有这些,其实都在告诫我们——与人生目标无关的事情,其实都不是“事情”,或说——活在当下,但面向人生。

乔布斯认为:“如果你把今天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来过,那么你对今天的问题将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决策。”

换言之,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必然就会放手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并集中有限的时间去做最重要的事情;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死亡迟早会来且可能随时会来,自然就能够忽视他人无关痛痒的评价,并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那些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事情。

第三,刻意怀疑,寻求证据。

大脑在无法查核现状的情况下,就会预想最糟糕的情形——这就像有人一头痛,就觉得自己可能是得了脑瘤。

但有时我们也会过度乐观或盲目乐观,这里的关键在于,负面感受会带来悲观预测,正面感受会带来乐观预测。

那么,对于任何让我们感受不好的信息,我们都可以刻意怀疑,直至证据确凿,否则就视其为虚假谎言——就不能在其之上进行任何的推理预测。

而在寻求证据的过程中,随着更多信息的输入,我们的思维和感受,自然会得到更客观的更新。

所以,怀疑与寻证可以有效遏制负面悲观。

第四,现实就是现实,行动改变现实。

事实上,你经常想象的很美好,设计的也很精巧,你很努力也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你所期待的结果,就是需要很长时间才可能发生。

负面悲观,其实是最简单、最常见、最直接的本能反应,并且这对过去于事无补、对现在无所事事、对未来无济于事。

那些梦想成真的人,都深刻明白,如果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那么就需要反思调整并不断尝试,最后才可能如偿所愿。

大部分事情,做错了,没做好,又能怎么样? 有问题,失败了,又能怎么样?努力了,没结果,又能怎么样?

现实就是现实,除非我们彻底放弃,否则,就只能再来一次,然后期待更好的结果。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结果,就只能没关系,再来一次,或有关系,但还是要再来一次——无情地行动,才能改变无情的现实。

第五,质疑自己的负面感受。

情绪是感受的幻术,感受是本能的操控。

试问,难道本能基于环境信息的应激反应,判定我没机会、我没希望、我不行、我需要沮丧、我需要难过、我需要焦虑、给我各种负面感受,我就要照单全收?

显然,在当今社会,没有任何局面和理由,还能用负面感受来让我们获得生存优势——这是本能算法的——偏好 => 偏差 => 错配 => 谬误(即逻辑错误)。

就像爱因斯坦,曾说:“弱者报复,强者原谅,智者忽略。”

从本能角度看,弱者报复是感受到了威胁,想要消除,强者拥有了安全感,自然可以原谅,而智者是看透了本能算法的谬误,所以选择忽略。

试想,我们一生能遇到多少,那些需要报复,才能消除的真实威胁?——除了高危职业,“报复感”大部分都只是一种本能感受的错配,即无实际威胁的“假报警”。

事实上,如今我们需要的是,在行动中思考(即有逻辑指导行动),在思考中行动(即有反馈指引思考),无情地迭代试错(即有意识忽略感受)。

而只要我们不断质疑并追问一个负面感受的来源,就可以在某个源头发现并消除它,因为它源自于那里,即:颅内电流所点亮的某个思维。

试问,我们可以改变思维吗?质疑自己的负面感受很难吗?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需要这样一个思维:在负面感受降临时,质疑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追问它的来源、目的、效用,找到支撑它的思维,并改变这个思维,最后再旁观它,看它还如何影响自己。

例如,此刻我感到这样,但我为什么会感到这样,导致这样的是哪样,哪样又是来源怎样,怎样又是如何让我这样,我选择不这样行不行,是什么在阻止我不能选择不这样,这个什么真的可以影响到我分毫的利益么?还只是我的颅内模拟,退一步,就算影响到了我什么,我该如何应对并改变呢?我在这里感到这样有丝毫的作用吗?

事实上,负面感受并不是我们的“一部分”,它可以与我们分离并毫无关系,我们的生存优势与生存质量,不依赖不需要也不喜欢它,甚至还会受到它的拖累与牵连,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质疑它。

那么,从某种角度说,现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困难——难的只是发生在颅内的负面感受的化学反应——现实只有逻辑与运作——因此,所有的困难都是一种“化学幻觉”。

换言之,现实中并没有什么困难,会和你在想象它时,所感受到的一样困难(这是颅内模拟的困难与感受),实际上它只会比你想象的更简单(因为不存在颅内模拟的失真与扭曲)。

所以,质疑自己的负面感受,这是必要的开始,也是战胜的开始。

第六,想象美好未来。

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得越清晰,就越不会在意眼下的感受是否令人愉快——这就是实现延迟满足的一种方式,但未来的美好是否真的存在,这是不确定的,显然真正支撑延迟与忍受的——是想象。

心理学教授——马克·维特曼(Marc Wittmann),在《时间,快与慢》中,指出:

“所谓挫折容忍度,即能否理性地战胜人生中逆境的能力,个体可以通过调整自我感受,使自己明白,此刻的等待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因此,挫折容忍度也可被称为是对未来的「远见」。”

是的,想象美好未来,即是我们的“远见”,而对美好未来想象的清晰程度,即是我们对当下信心的强烈程度。

显然,想象美好未来是对悲观预测的对冲——这是化学反应的“对战”。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客观上——我们脑海里一直都在上演着各种“故事”,自信时——说明脑海里已经构建出了“成功”的情节,不自信时——说明脑海里已经构建出了“失败”的情节。

那么,如果我们一直在脑海里,清晰想象“未来成功”的美好情节,就会一直充满自信,接着行动力、执行力、思考力随之提高,这就会促成我们未来的“心想事成”。

杏仁核对冲法

在智能可以通过思维,流畅控制负面感受之前,有一个更简单、更快捷、更具操作性的方法,即:杏仁核对冲法。

演化选择,让我们对坏消息更为敏感,反应也更为激烈,持续时间也更为持久。

这是因为生理上,人脑处理处理情绪的杏仁核,其大部分神经元都是对坏消息做出响应与反馈,并把得到的有害信息,迅速、长期地储存,以使得人类可以快速地评估坏消息,然后根据威胁的严重程度,快速地决定“战或逃”——不然,没有这种杏仁核偏好的协作基因们,就会大概率被“洗出”基因库。

所以,面对这种生理上的“演化现实”,我们可以采用“杏仁核对冲”的方法来应对(或说调节),即:每接受到一个坏消息,就用更多(如3到5倍)的好消息,去对冲掉坏消息,对杏仁核的负面影响。

要点在于,坏消息——如同(大自然与环境)免费赠送的,但好消息——就需要(耗费注意力)刻意地去收集、整理和关注,即:只有用“付费智能”才能对抗“免费本能”。

例如,看到别人给你差评,就多去看看别人给你的好评,切记别用差评还击差评,这是杏仁核的“战斗指令”——文明社会,需要战斗的是事情,而不是其他人。

当然,更高级高效的做法,是平静地直面坏消息,并从中获得学习、进步与反思,这需要用智能对抗本能,即:杏仁核(本能)认为所有的错误都是威胁,而前额叶皮层(智能)则好奇错误并正视缺点。

摆脱别人的束缚

人是一种情绪化的社交动物,别人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是时常发生且难以避免的,这是一种环境信息的束缚,但它必须通过本能情绪才能起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思维模式,来尽量摆脱这种束缚,以获得心灵的独立与自由。

首先,需要精挑细选你在乎的人。

你在乎的人的言语和行为,必然你会在乎,而你对别人在乎的越少,别人对你的影响就会越小,包括物质和心理两方面。

事实上,你的感情被黏住(恋人、宠物、工作),你就会变得脆弱(依赖、依恋、依存),也就是说,你多在乎一个人,就多一分脆弱。

然而,就像你不谈恋爱,自然就不会体验到失恋的苦楚,但同时也会失去恋爱的乐趣,所以选择“正确”的人恋爱,才是最优解。

其次,理解你在乎的其实只有你自己。

为什么有时无关紧要的人,甚至是陌生人的言语和行为,也会让你在乎?

这是因为人们在乎自己,就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影响,包括物质和心理两个层面,理解这点很重要。

而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在意别人评价,是在意反馈信息,这是大脑的贝叶斯特性(即根据新信息不断调整自我认知),而在意陌生人的评价(尤其是网络上的陌生人),是在意“无意义”的反馈,这是大脑特性的错配(即基因本能“没想到”,如今人们会连接这么多,与自己生存利益不密切相关的陌生人)。

所以,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了解自己,进而了解环境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并真正理解和想明白,这些影响的实质是什么,即环境信息为何能够干扰我们的情绪,接着主动有选择地去过滤环境信息,即辨别剔除掉那些噪音信息,最后我们才更容易获得,稳定平静的情绪与心境。

这里过滤信息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网络陌人、新闻媒体、权威专家、传统观念、群体舆论,以及等等。

在以上信息源中,会产生一类信息,知道与否对现实生活的唯一作用和影响,就是让人产生负面感受和悲观预测,这会严重干扰人的情绪和状态,属于噪音信息,需要注意并积极主动地远离和屏蔽。

再次,停止与别人的瞎比较。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大脑是基于“相对水平”,而不是基于“绝对水平”来产生心理感受的——换言之,我们对“相对比例”的感知,会比对“绝对数值”的感知更加敏感,即感受会更强烈。

例如,富人赚了2千万,未必很开心,但穷人赚了2万,就会非常开心。

所以,我们特别擅长与别人“作比较”,而别人就会在无形的比较之中,影响我们的“感受系统”,即: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例如,破坏自利性性偏差就会带来负面感受,即:一般我们会“自利性”地高估自己(以让自我感觉良好),但如果环境信息的比较(如朋友圈、短视频、社交网络),让我们觉得自己没有想象中自以为的那么好(如长相、身材、技能、地位、财富等),就会陷入悲观的自我否定。

但如果我们能够调整比较方式,让我们的感受基于:绝对拥有而不是相对拥有,已经拥有而不是还未拥有,自己拥有而不是别人拥有——结果自然就可以降低“作比较”的负面感受。

换言之,就是不要与别人“瞎比较”,甚至可以放弃任何比较。

事实上,在“作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几乎都会感觉到“朋友关系悖论”(Friendship Paradox),即:平均而言你的朋友比你拥有更多的朋友——推广而言,你看得见的人比你更优秀、更成功、更受欢迎。

这其实是一种“统计偏差”,即:由于客观(看不到)或主观(不关注)的原因,我们忽略掉了那些“比不上自己”的数据。

那么,客观上的“沉默数据”,其实是很难获取的(如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别人),由此也造就了——“幸存者偏差”和“视察者悖论”(Inspection Paradox),即:我们只看到了“幸存者”,而忽略了“有限观察”之外的可能性。

可见,只要我们与别人去“作比较”,就几乎一定会出现认知偏差,从而带来心理偏差,进而是偏差的负面感受。

更进一步来说,如果我们能够将——视野放宽广一些、眼界放长远一些、目力放深邃一些,多看一下社会上包罗万象的各 {MOD}人群,那么就会有一个基本的感受,即:世界之大,人外有人,比无可比,无可比拟——这就是个人之于世界的“比较现实”。

最后,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自由”,否则自己就会不自由。

因为,别人有充分的“自由意志”,这背后充满了复杂性与随机性,对你来说这就是完全不可控的不确定性,就如同骰子与彩票一般。

风险哲学家、随机性大师、“黑天鹅之父”——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在《反脆弱》中,认为:

“依赖于外部的认可有损健康。人们在给予认可时是残忍和不公平的,所以最好跳出这种游戏。在别人的态度面前保持强韧性。 ”

以及在《随机生存的智慧》中,碎语道:

“只有当你在任何领域,都不跟任何人攀比时,你才算是拥有真正的生活。”

对此,哲学教授——马西莫·匹格里奇(Massimo Pigliucci),在《哲学的指引》中,介绍了斯多葛哲学的“控制二分法”,即:有些事情是你能够控制的,有些事情是你控制不了的,而你只应该关注你能够控制的。

换言之,想要更幸福,就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可控的事情上——显然别人的“自由”不可控。

所以,人要学会自己如何取悦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这和别人无关,只和自己有关,而当你真正做到“独立快乐”的时候,别人都会羡慕你的。

相反,轻易被别人的评价、评判、观点、或态度,左右自己的感受、情绪、想法、行为、甚至决策,不仅是沦为平庸的“最佳实践”,也是典型平庸的“必经之路”。

这从斯多葛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对于不可控的事情,你应该既不伤心难过也不惊慌恐惧,只需要简简单单地接受,而你的内心则是你可以控制的,即控制自己对事情的情绪反应,你始终都拥有选择权与控制力。

那么,如何区分事情的可控与不可控,此处需要运用的,就是我们的智能与理性。

最后的最后,在以上理念之外,还有一个实践上的技巧,或说是一个操作上的捷径,即:要想快速不在乎别人,可以尝试把别人想象成,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物种,如:外星人、机器人、变种人、半兽人、纸片人等。

真正的自由

情绪是感受的幻术,感受是本能的操控,本能是基因的算法,一切都是虚幻的化学反应。

可见,本能算法才是我们感受和情绪的主宰,才是化学幻术幕后的操控者。

那么试问,本能算法会是最优解吗?本能算法会有Bug吗?本能算法会无法应对某些情况吗?

显然,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相比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我们更应该相信数据和逻辑,相信逻辑和推理,相信智能算法可以比本能算法,更能够让我们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这里自身利益,不是基因遗传,而是自我体验。

原因很简单:本能算法根植于非洲草原或原始丛林——充满谬误偏差(谬误是逻辑错误,偏差是认知错误),而智能算法则迭代于文明社会与文化信息——可以迅速调整。

所以,完全听命于本能算法是无法利益最大化的,但完全依据于智能算法也是做不到的——事实上由于智能与本能共存于颅内的生理现实——我们只能依从于智能与本能博弈的产物,或说是智能与本能的混合算法,即:心智 = 本能(心) + 智能(智)。

那么,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用智能对抗本能,以让心智可以最大化地输出——无情的理性计算,从而获得一种身心的最优体验——这种体验代表着“真正的自我”,也有人称之为“无我”。

更具体地说,“真正的自我”就是不被环境信息所影响,不被本能反应所操控,不会朝令夕改变来变去,有着明确方向、追求与答案,感到平静、满足与丰富的体验自我;而“真的自由”就是对感受的选择、对情绪的选择,对体验自我的选择。

所以,“真正的自由”就是可以自由地体验“真正的自我”,即:自由地体验“无我”——这是算法的自由、体验的自由、人生的自由。

换言之,用智能改变思维,用思维改变感受,用感受改变行为——这即是用智能对抗本能,而只要智能足够强大,本能就无法(通过感受)控制你的行为,你(的智能)就可以通过你的行为,去获得真正的自我,并体验到真正的自由,而这就是人生的自由。

事实上,在经历任何负面感受、消极情绪、悲观预测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跳出这些虚幻的化学反应,用理性告诉自己这只是一种化学信息,用逻辑看清化学感受的路径,就能获得更好的化学体验。

那么,最重要的第一步:请先质疑自己的感受,这是不在乎的开始,而“不在乎”就是自由的开始,也是“故事”的开始……以及最关键的一点:本能很强大,你需要很努力。

所以,如果还在努力中(……),那么请——忽略情绪,立即行动,即:情绪问题要用行动来解决,行动问题要用思维来解决。

最终,如果能用“改变”做出想要的改变,就一定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

看清当下与拥有

生命很脆弱,拥有健康的时候,往往不易察觉生命的脆弱,只有遭遇到重大疾病,才知道反思健康时的点点滴滴,往往此时人们会想:如果我当初……就好了……

所以健康,才是人们最易忽视且所拥有的最大财富,同时也是支撑人生一切活动的重要基石。

事实上,一天只有24个小时,也只有24个小时,每个人拥有的都一样多,不要觉得等到某天某一刻的某个条件达成了,才是真正的生活——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而是无时无刻、顺境逆境、分分秒秒都是“会被倒计时”的真正生活。

那么,只有当下——真正所拥有的生活,被认真对待与认真体会,而不是被忽略或虚度,我们才不会在回忆过往时,不断回想起“如果我当初就好了”的语句。

显然,只要我们拥有健康,我们就可以行动,只要我们拥有思维,我们就能够行动,只要我们拥梦想,我们就应该行动。

所以,只要我们还拥有健康、思维与梦想,我们就拥有行动到种种未来的可能性——重要的是,每一步都从当下拥有指向未来可期,行动就将会“补间插值”出当下与未来的种种路径。

这就是当下与拥有的力量,它就弥漫在空气中,穿越过我们的身体,指引着我们走向属于我们的道路,通向我们所希望的那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未来。

结语

努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成为想在世界看到的改变——还有比这个更酷的事情了吗? 如果不是这样,还有比这更悲伤的事情了吗?

人生就像一场大火,强烈的努力,不仅会让这大火烧得更加的炙热,还会让这大火烧出一些超越生命与时间的璀璨。

但我们真的想要这璀璨,以及忍受在璀璨之前,炙热所带来的摧残吗?

乔布斯认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曾几何时,每个孩子都有过无比宏伟的梦想——不仅仅是改变世界,而是主宰世界、称霸宇宙、征服万物,外加永生不死、变种超能、科技无敌,还要经历各种传奇冒险与奇幻历程。

只不过,随着人生的回归平均值效应,梦想也随之回落到现实的方寸之间,最终只有很少很少的成年人,还会把梦想肆无忌惮且毫不畏惧地设置成——“改变世界”。

那么试问,我们为什么要有梦想?没有梦想,就不能过好人生了吗?

答案就是——体验,即:梦想带来意义,意义带来体验,或梦想带来行动,行动带来体验——从生命化学角度来说,过好这一生的量化标准,就是美好体验的——总体占比与峰终强度(峰终定律)。

所以,当没有梦想或失去梦想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意义与行动(或说有意义的行动),进而就失去了某些化学体验,如好奇、喜欢、兴趣、热爱,或是由热爱所带来的——激情与热情。

相反,如果拥有了内心的梦想,无论是否真的可以实现,我们都能够体验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希望的火苗不熄灭,每天完成小目标,行动的快感不停歇。

事实上,一个后验之明就是,找到你内心的梦想,及其指向的一系列的目标,那么时间定会赠送于你,如何实现的方法。

由此来看,人生就像一场大火,燃烧的就是我们的体验,而从炙热到璀璨,就是我们无与伦比的终极体验,因为过程就是奖励、旅途就是回报,所有的摧残都将会幻化成奖励与回报,所以行动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事实上,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致的,不过生与死——而填充之间的最大不同,就是梦想与实现的过程。

那么或许,改变世界——说起来和听起来太过遥远,但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即:发现梦想并逐梦人生。

逐——除了有追赶,还有驱赶、依次、竞争的意思,所以它有被迫性(驱逐)、次序性(逐步)、竞争性(角逐)。

逐梦——不仅仅是追梦,它还有被迫性(智能逼迫本能)、次序性(一步步积累)、竞争性(与自我、与他人、与时间)。

最后,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逐梦人生”,那就是:

完成比完美重要(完成可以逼近完美),方向比努力重要(方向可以叠加努力),前进比焦虑重要(前进可以抵消焦虑),迭代比错误重要(迭代可以解决错误),创造比预测重要(创造可以实现预测),而行动就是一切的答案,你就是你自己人生的关键变量。

或简单说,请多给梦想一些时间,梦想必会给你更多的可能!

One More Thing

“乔布斯精神”,即:改变世界 + 工作狂 + 过程就是奖励。

这个精神的奥义就在于——每个人出生之时就内置了“好奇心”的种子,用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工程与设计的火把,点燃这个“火种”,就可以照亮前途的黑暗与未知,开启无尽的冒险与心流,而这就是“盗火”——盗取了宇宙终局奥秘的火!

事实上,最让人遗憾的,往往就是不够努力,因为后悔的都是那句——“本来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所有的挫折、艰难、与一切看似让人历尽痛苦的时刻,最终都会是奖励、是恩赐、是被隐藏在丑陋外表之下的美好、是值得、是荣耀、是光辉。​​​​

所以,要极尽所能,要压榨一切,不是随便说说,要付诸行动,要立马、现在、就行动,还要痛苦、要压力、要艰难、要挫折、要曲折、要一切磨难、还要忍受——能行!这些都是荣耀与光辉的燃素,用这些锻造属于自己的时刻,这一刻,那一刻,刻进时间的不朽、刻进永恒、刻成算法去破解宇宙的奥秘,寻找那最摄人心魄的终极排列组合——这就是原因也是结果 ,是驱动力也是奖励。​​​​

那么,一个人“快乐”的程度,就取决于他花多少时间,追随自己的“好奇心”,明确自己的“喜欢”,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从而知道什么能让自己“容光焕发”、什么能让自己“活力四射”,接着充满“热情”地去学习自己想知道的,充满“激情”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并最终有所“创造”的过程。

是的,一切都始于“好奇心”——它可以帮你发现生活中的一根弦,顺着这根弦,拉扯前进,就可以通向属于你自己的未来——而这就是一条逐梦的理想之路,那么请相信你的“好奇心”,一定会将你带往你向往的地方!

记住,最强大的“好奇心”——是不仅想知道“怎么办”(即解决方案),还想知道“为什么”(即背后原理),甚至想搞清楚所有的刨根问底(即终极本质)。

事实上,“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若无梦想,何必远方”——所有的工作狂,终将在宇宙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凹痕——而梦想最大的回报,就是你亲手把它给实现了——这个结果会给世界留下你的印记,这个过程会给印记留下你的精神!

不过在最初,或许只有你和你的梦想,孤独地站在这个地球上,可能没人会支持鼓励你,别人为什么要支持鼓励你——在你获得成功与成就之前,陪伴你的只有你的梦想,以及你坚信能实现一切梦想的决心!

那么最后,到底什么是梦想?

简而言之,梦想就是——你有一个创造的执念,它是你想在世界看到的改变!

后记1:创造与成长

资深技术行业编辑——布伦特·施兰德(Brent Schlender),在《成为乔布斯》中,这样说道:

“世人看到的是一位高瞻远瞩、手握重权的领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他就曾担任领袖一职,但现在他终于在领袖之位上得心应手。……这些年里他所做的每件事几乎都是正确的,也能够从中看出他的变化究竟有多大,他终于成为一位充满创意的商业奇才。史蒂夫喜欢说这句话:「我就是我。」这句话是他最后7年生命的真实写照。”

乔布斯的故事,不是关于成功的故事,而是关于成长的故事——他从艺术家成长为王者领袖,从格格不入者成长为改变世界的人。

施兰德在《成为乔布斯》中的前言部分,指出:

“史蒂夫最后10年所展现出的远见、理解、耐心和智慧,正是从这12年(即从1985年离开苹果到1997年重回苹果期间)的不断尝试与探索中获得的。潘多拉魔盒中的一切不成熟,包括挫折失败、沟通不力、判断失误、价值取向偏差等,都是史蒂夫通往成功坦途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了这些不成熟,史蒂夫在重回苹果之后才会变得头脑清晰、脾气温和、不断反思、始终如一。”

事实上,乔布斯他那自学成才的独特天赋,他那理想主义的可怕执念,他那无与伦比的审美品位,他那严苛死板的追求完美,以及他那傲慢自大的使命感——这都不是重点,唯有“成长”,才能够将“天赋、执念、品位、完美、使命感”紧密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工具与极致的产品,让人们得以更好地探索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在艾萨克森所著的《乔布斯传》中,乔布斯的妻子(劳伦娜)对他这样评价道:

“他没有社交风度,不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但是他高度关注如何发挥人性的作用、让人们获得力量,如何使人类进步,并给人类创造正确的工具去追求进步。”

而米哈赖,在《心流》中,指出:

“心流体验,会使自我变得比过去更复杂,而这可以说是一种成长。……(心流)都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简单地说,它把自我变得更复杂,自我因而成长,这就是心流活动的关键。”

如果说创造是一种体验,复杂是一种成长,那么在创造过程中的心流体验,就是最复杂的成长。

所以,这才是改变世界的奥义所在,即在创造的心流体验中复杂地成长,或简单地说——创造与成长!

后记2:成为黑天鹅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梦想可以让你在“不充分均衡”领域里独树一帜的独领风骚,如:乔布斯打造软硬件结合的封闭系统。

不充分均衡——是指存在更优解,但各方处在均衡状态,没人可以单方面做出改变局面的行为,如:开放硬件与开放软件,不会单方面转为封闭,这样会导致失去对方的市场。

换言之,市场主流让你“这么做”,但你的梦想偏让你“那么做”,而你坚定地追随梦想,结果得到了远远超出系统可预测的高额回报。

这里“可预测”的真实意思是——努力与才华的所带来的有限收益,因为在均衡领域,努力与才华的收益已经体现在了有效市场里,即:你努力别人也努力,你有才华别人也有才华,所有的努力与才华都充分竞争到一个明码标价的等值状态。

但梦想可以让你切换赛道,来到“无人之境”的创新领域(即无人和你竞争),这里充满了低垂的果实,在此你的努力与才华,将会具有不可预测的“无限收益”(即非线性的质变收益),你就像一只振翅高飞的“黑天鹅”,翱翔在你梦想的“伊甸园”或“应许之地”。

例如,举不胜举,无需列举。

所以,梦想可以让你有机会获得超越努力与才华的不可预测的高额回报——逐梦人生其实就是一条“黑天鹅之路”。

而梦想一定源于兴趣、连于热爱——如果没有兴趣、热爱、梦想,那么在哪里做什么,都是零和博弈的牢笼,并且永远插翅难逃,因为无法成长为那只黑天鹅,然后振翅高飞!

但与此相反,在不断成长的逐梦道路上,眼里看到的都是自我目标,注意力聚焦的都是自我实现,接下来一步接一步、一步跟一步、一步又一步,都是奋勇地跳跃,而在跳跃的那一边——唯有心心念念的诗与远方,还有星辰大海——是的,过程就是奖励,旅途就是回报——只要走在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所有的苦难(即痛苦与磨难)也终将是福报!

那么,我们可以逐梦人生,成为那只“黑天鹅”吗?

事实上,设定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解决方案就会随之而来——因为,若不想就可以找到千百个借口,若真想就可以找到千百个方法——并且,只有设定目标,才能开始行动。 ​​​​

所以,世界级潜能开发专家——托尼·罗宾斯(Tony Robbins),曾说:

“唯一能够阻挡你,去获取你想要的东西的事情,就是你一直在告诉自己,为什么它不属于你。”

后记3:改变世界

对私人情怀的执着与热爱,是那些改变世界的人,给我们树立的人设标杆与精神指引。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的高山,高山的前面往往就是深渊,要在一条路上走下去,爬上高山越过深渊,走出结果,走出想要的一切,就要付出代价,任何代价,就要毫不犹豫,不能犹豫,这需要的是信念,是对内心的坚定认可,是对自我极大的考验,现实,就像一面墙,有时候挡住的是整个霍格沃兹的真相,现实,就像一张纸,有时候你必须撕碎,扯破完碎它,你才能看见那个原本的真实世界!

而我们只有通过强烈的努力,不断学习如何平衡放纵在癖好与追求之间的黄金比例,才能时刻对抗本能感受,并坚守对私人情怀的执着与热爱。

或许,在历经万难——努力过、失败过、痛苦过、失去过、得到过,做错、再错、一错再错、一直错、错错错,然后猝不及防地与正确不期而遇——之后,我们才能渐渐明白——不是我们在努力证明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而是在努力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不是我们努力去改变世界,而是努力去成为想在世界看到的改变,且努力不被现实所改变!

事实上,私人情怀就是改变世界最锐利的力量,它可以划破一切,点燃所有的激情与梦想,并在暗黑中照亮全世界。

那么,人生苦短,何妨一试呢?

你心中有一个确信——将要改变一切的构想,这个构想或许还是一个概念,或许已经成为一款产品的雏形,你不甘平庸、野心勃勃、充满激情,在会议室、车库、办公室、咖啡厅、公园、公寓、路上、亦或是宿舍与出租屋中,你或许还有几个小伙伴,正在埋头苦干,或孤军奋战,即便是在工作、学习、休闲、亦或是陪伴女友、老婆、孩子的时候,你依然会走神,去考虑深思你的宏大构想,你知道你的事业就要厚积薄发,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势如破竹,势不可当,因为推动这一切的——是时间和其所塑造的命运。

所以,请坚持你私人情怀的梦想,创造属于你的未来!

事实上,我们可以执着地执意选择——戴上面具、穿上紧身衣、亦或是钢铁战衣,早晚它会合身的,早晚都会合身的,早晚它都会合身的。

因为,绝境会把人带到他能力极限的巅峰,而我们需要一种信念,去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与梦想,一切终将完全。 ​​​​

后记4:少年心的野望

如果有一个想法一直困扰着你,那么剩下的就只有行动了。

凭借着梦想的力量与热爱的激情,不断地积累量变,我们终将看到一幅更为广阔的图景与路径连接成的画卷。

这幅画卷会让我们激动不已,但也会一直困扰着我们,直到我们彻底明白并看清这幅画卷,其实是一幅地图,是我们应该去的地方,是我们心有所属的地方。

或许,我们自感天赋一般,但我们对自由的向往与对美好的想象,会促使我们不甘于平凡的生活与工作——我们渴望自由与美好,渴望成为想象中的人,渴望做成想象中的事——所以,我们内心与脑回路,并不认可平凡且坚决抗拒平庸,这就是我们可以强烈努力的动力之源。

从某种角度说,我们现实是平凡的,但我们的想法却可以不平凡,我们现在是平凡的,但我们的未来却可以不平凡。别人的天赋、努力与运气,并不能成为阻止平凡的自己追求不平凡的借口。或许我们的野望,终其一生也未能够全部实现,但这就是我们为之努力有所追求的一生——因为过程就是奖励,旅途就是回报!

事实上,没有经历过巨大的困难与挫折,就没有真正的轻松与快乐,只有无尽的麻木与重复,最开心的不是获得,而是失而复得,最痛苦的不是失去,而是曾经拥有,面对内心的渴望与挣扎,不去放手一搏,人生很短,死得很快,这个后悔来的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快得多,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临死前,才知道自己的胆小与懦弱,没有勇敢地去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愿景,然后看着眼前的世界,会有半句话不断回荡在耳边与脑回路中,那就是——如果我当初……就好了……

如果想等到万事俱备再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往往就意味着永远地等待。

或许有一天,大约凌晨3点钟,熬夜失眠的你,睡不着,走到阳台,看着路灯与马路,看着天空与繁星,看着寂静与高楼,就会想到上面那句话——这太被动了。

随着年纪渐长,只会越来越缺少行动力、勇气与试错的机会。后悔,其实就是一种衡量行为的准则——想象今天就你人生的最后一天,你会怎么选,答案就是你“不会后悔”的选择。

而从本能角度说,关于人生,“后见之明”,总可以找到许多让你后悔的理由,而强烈的努力就可以解决掉这些“千方百计”的后悔——因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事后,让你找不到后悔的借口,让你远离后悔的风暴——因为尽力而为,无悔可悔——那么关于人生与梦想之间,唯一不会后悔的道路,就是强烈的努力。

你的梦想在脑壳里咆哮,闪念在记事本里微微闪光,直觉在你耳畔低语环绕,直到你想通了,甩开过往、挣脱现实、全力以赴,并决定实现所有的想法——事实上,所有伟大故事的开端,都是从空气中流淌着超现实的气氛开始的——然后,一切就都顺其自然了,回到房间你可以倒床就睡,而从此以后,你就不需要再努力了——因为以后的努力都是生活,以后的生活都是努力——这就是强烈的努力。

来吧,为了梦想,让我们一起窒息!

事实上,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关键在于聚集资源、创造可能性,或创造可能性、聚集资源,即:说好一个动人的故事,让别人知道你在做什么、需要什么、能成什么,以及你想做、要做和正在做,把信息传递出去,让感兴趣的人知道。

还有最关键的是——敢想,并让别人知道,你能做——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想法,缺少的是相信自己的想法,并敢于把想法昭告天下,且能够去实现的人——如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只有相信,行动才是人生的答案,过程才是人生的奖励,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人生苦短,还有很多物理限制,所有的感受都是虚幻的化学反应,如提线玩偶却无法摆脱,快乐幸福转瞬即逝,难以获得又容易忘却,难以满足又容易厌恶,就像恶魔诱惑灵魂的糖果,且困难挫折其实都是常态,只能在失望中追寻着偶尔又短暂的满足,但唯有闪念是利剑,梦想是铠甲,还有一颗闪闪发亮永不熄灭的少年心,在平凡又琐碎的每一天中寻找着内心不平凡的彩蛋,无论结局如何,只要活着,就要努力追逐,忘记一切,只留下专注、纯粹、简单与执着,在精神图像的指引下,学会使用心流、愿力与心法,来掌控精神机器的运作。

是的,精神图像会引导我们实现愿景,在过程中我们将会习得心流、愿力与心法,并认识到感受是虚幻的,这是控制它的开始,接着挣脱、对抗和改变不良情绪,保持高效、开心与兴奋,这是可能且充满技巧的,然后把所有的负面思维摒弃,再用行动去激发正面感受,并持续放大增强,最后结果不仅如期所愿,过程也更是奖励。 ​​​​

路通向的是远方,未来就在路的尽头闪闪发亮,那是少年心点燃的永不熄灭的野望。

事实上,力量是来源于真正相信一件事情,并每日勤奋工作践行这种相信,最后推动周围的人也相信这件事情。

所以,心中要想着愿景与长远规划,而眼前用行动活在当下——接受宏观,迭代微观,创造可能性,就是顺应天命。

启程了,带上利剑与盔甲,斩荆棘、解谜题、入洞穴、屠黑龙、翻山岭、穿森林、越海洋、打怪兽,地图的终点美妙得像天堂一样,正等待着勇士的到来……

Are You Ready To Be Player One?——让我们倾听少年心的野望。

后记5:不被改变

乔布斯认为:“当你长大以后,你会被告知世界就是那样的,你的人生就是要在这个世界里生活,不要试图去击破墙壁(后面才是世界的真相),要试着去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生活、要快乐、还要存点钱——但那是一个非常受限的人生。”

有时候,其实是经常,现实会不断地打击你,而能够给予还击的只有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这取决你是否想要还击,以及是否想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而不是基因的奴隶。

乔布斯认为:“你的人生会在发现了这个简单的事实之后,变得无比宽广,即:你所谓的生活,是由那些根本不如你聪明的人构建起来的。你可以改变它,你可以影响它。你可以创造你自己的东西,让别人去使用它。”

或许,我们一直都想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但这条道路如此艰难,有时会让人恍然觉得,不是你在左右事情,而是事情在左右你。

乔布斯认为:“当你意识到你可以戳探(Poke)人生之后,一旦你往里推进,有些东西就会从另一头蹦出来。你可以改变,塑造它。”

多少坚持多少执着才能照亮最初的梦想,多少失败多少放弃就让成功变成妄想。

乔布斯认为:“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摆脱那种「生活就在那儿,你只是生活在其中」的错误观念,而应该去拥抱它、改变它、提升它,留下你的印记。”

  • 谁不想要,创造一家伟大的公司,门前有一座寓意雕像;
  • 谁不想要,创造颠覆革命的技术,左右文明演进的方向;
  • 谁不想要,创造简洁深邃的思想,阐释宇宙所有的真相;
  • 谁不想要,创造激动人心的故事,编织群体的颅内幻象;
  • 谁不想要,创造不可思议的产品,实现最具野心的想象;
  • 谁不想要,创造扭曲现实的力场,成为世界的一种现象。

乔布斯认为:“这非常重要,无论你是以何种方式获知生活的真谛,一旦你明白了,你就会想要去改变生活并让它更好,因为生活竟是那样一团糟。一旦你学会了,你就永远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了。”

但人生苦短,能力有限,天赋模糊,现实琐碎,本能很急切很渴望也很无奈,不过智能不可以停止仰望(预测)与想象(模拟),梦可以遥远可以虚幻,但不可以破碎(Brokenness),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平凡的每一天,把自认为不平凡的想法,都付一一诸实践,剩下的就交给历史进程了。

乔布斯认为:“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体验,坚持不懈地做好一件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能够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唯一的方法,就是认真、敬业、执着、创新。”

或许,穿越过不可描述的过程,来到万难的尽头,才发现:改变世界和不被世界改变一样难!

后记6:热爱的力量

这里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奥秘,就是人的本质(即基因算法实现的本能)是差不多的,所以每个人精神层面最深处的共鸣(或说“化学共振”)是相似的。

因此,那些能够感动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同样也会强烈地感动别人,感动那些千千万万和你一样的人,比如游戏、漫画、音乐、电影、小说等等,都是如此运作的。

于是,这就回到了“热爱的统一”,只有热爱某个事物本身,我们才能够长久的创造创新,并打磨出令自己感动到爱不释手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必然也会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到爱不释手地想要。

换言之,你创作你的热爱,别人就会热爱你的创作。

事实上,需要坚持、行动和进取心,才能有所创造——就像乔布斯所说的,柜子靠墙的背面也很重要,虽然用户看不见,但你自己知道,这就是工匠精神的热爱——那么为自己的热爱而创造,追求在灵魂深处与他人共鸣共振,这就是行动的进取心——虽然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有病,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乐在其中,并有所创造。

换言之,创作需要坚持,坚持需要忍耐,忍耐需要热爱。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什么让你搞定所有细节,使得一切都顺理成章的?是什么让你找出解决方案,确保结果能如期而至的?是什么让你无视机会渺茫,只管积累试错最终逆风翻盘的?

——是热爱且只有热爱。

再换一个角度来看:能力不足可以培养、经验不足可以积累、知识不足可以学习,但意愿不足,就没有办法充分有效地培养能力、积累经验、学习知识,并且这个世界并不稀缺知识,真正稀缺的是你有多强的意愿去学习知识,那么自动强大的意愿,是从何而来的?

——来自热爱且只来自热爱。

是的,热爱就是你稳定的内部驱动,它让你不被外部驱动所劫持或影响,然后创作出属于你独一无二的印记,而这个印记会给别人及世界带来——“熟悉 + 意外 = 喜欢”的精彩,以及“意外 + 特别 = 痴迷”的疯狂。

事实上,做成一番事业,往往需要很多年的努力,不够热爱(即好奇、兴趣、喜欢,包括爱好)往往都不够稳定(即具有脆弱性),这会让你在失败的时候很容易就放弃,而轻易放弃就做不成大事,显然任何大事的背后,往往都是一些非常繁杂、没意思、不好玩、又非常艰苦的工作,这需要你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耐心、以及韧劲去克服完成。

那么,能够让你坚持下来的,就是贯穿始终的热爱——因为,热爱可以穿越昼夜、穿越时间、穿越成败、穿越一切,最终热爱会与极致相遇,而极致可以创造奇迹——极致 = 热爱 + 改进。

换言之,做到极致唯有热爱,成为最好必须热爱。

是的,热爱不是单纯的爽与开心,而是痛并快乐的正反馈循环,它会让你做的事情促进你更想要做这个事情,并且做完不会后悔,以后还会继续做,直到做出结果,之后是更高要求的结果——永无止境。

换言之,在面对这个充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时,我们的最高境界就是——你以为我在工作其实我在玩,你以为我在玩其实我在工作,即: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热爱。

所以,没有热爱,就没有登峰造极的可能与动力——热爱就是使命的召唤。

所谓使命的召唤,就是感觉自己被选中了,无论有没有的选,都不得不干、必须要干、不干不行,这关系到了你的人生目标与人生意义——这就是热爱。

当然,成功必需要有运气,运气可以带来机会,但机会并不完全等于运气,而热爱就能够创造机会之中除去运气的那一部分,即:机会 = 热爱 + 运气。

换言之,热爱让你有机会把事情做到极致,最终连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的,此时运气就由量变的随机涌现为了质变的必然。

或许,因为热爱所以热爱,你的机会和成功,就来自这“无理”的闭环之中。

后记7:Stay Hungry,Stay Foolish

乔布斯认为:“我们应该「Stay Hungry,Stay Foolish」。”

那么,在乔布斯的语境下,hungry——其实是对成功的渴望(不是对知识),foolish——其实是对嘲讽的无视(不是对自己)。

显然,这个“foolish”,不是指真的“愚蠢”,或是表达谦虚或虚心,这要结合“hungry”(即对成功的渴望)来看。

事实上,从某种角度说,大部分人并没有聪明到可以理解卓越想法的程度(尤其是在最开始,或是在未实现的时候),否则这个想法就不够卓越(如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所以,如果大部分人觉得一个“foolish”的人正在做一件“foolish”的事情,那么就有一种可能——虽然概率很低,但确实存在——即:这是一个卓越的人正在做一件可以改变世界的事情。

因此,乔布斯觉得,你需要保持这个“大部分人”眼中的“foolish”,不要理会那些“大部分人”的看法——他们没有远见对你的工作与目标啥也不懂,甚至根本不可能懂。

换言之,这就像乔布斯亲口在说:“我就是我,你们说我蠢,好吧,我就是蠢。”

可见,“保持雄心壮志,保持专注自我”——专注自我那种渴望成功、充满热情、激情做事的体验——这才是乔布斯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或更有乔布斯风格的说法是——“我要成功,你是笨蛋!”

当然,这是他对自己这类人的指引,即:那些卓越却又格格不入的人。

乔布斯认为:“成功没有捷径,你必须把追求卓越,转变成你身上的一个特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天赋、才能、技巧,高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将会改变一切的细节上,且从现在开始,就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你最终会发现,生活将给你惊人的回报。”

那么,用本文的语境来说,即是:保持野望,质疑本能,强烈努力,逐梦人生。

最后,往事应该成为我们的老师,而不是我们的主宰,这才是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前提,而如果我们能够,把某个想法杀死在自己的脑海中,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能力,做成自己想要做的任何事。

当然,这里会有两条路径:一是杀死那些阻碍我们的想法(然后实现想要),二是杀死那些成就我们的想法(然后放弃想要)。

乔布斯认为:“只有那些疯狂到认定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够真正改变世界!”——我们可以杀死这个想法吗?能,或不能……

本文题图就是,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中,提到的《全球目录》(The Whole Earth Catalog)杂志最后一期的封底照片,他说道:

“照片是清晨的乡间道路,就是那种如果你喜爱冒险,你就会曾搭便车探索过的道路,照片下面有一句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这是他们的临别赠言,而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永远保持这个状态。”

后记8:超频密码

从演化角度来说,“自我”会在抵达极限之前要求你放弃,这是为了自我保护,而留有余力——可见,如果可以超越“自我”,就可以让自己发挥出极限的水平,即:超越自我,释放潜能。

当然,超越自我不仅仅是指“改变世界”,只要是一个“自我外物”即可,如:为了爱情、为了荣耀、为了信仰、为了使命、为了愿景、为了价值观,等等。

作家诗人——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曾写道:

“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

事实上,发现了使命,并还有精力追逐,这就是获得了超越自我的契机,而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够不断接近那个总在远离当下的“自我实现”,最终在超越与追逐的终局,我们才会发现,自我实现其实是超越自我的副产物,其代价就是自我牺牲,甚至是“超越牺牲”。

那如何才能,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承受自我牺牲呢?

答案就是,当你找到了那个“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的外物,你就找到了一条“超频之路”——它将带领你超越自我,并在终局给予你自我实现的奖励。

乔布斯,他从来不在乎别人说他无情自私,或是为人太过尖锐刻薄,为了实现目标,他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但如果他内心没有一个“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的东西,他的目标就会狭隘与自我,那么他就只剩下了自私与刻薄,这样他也不会获得成功与成就。

换言之,你的内心要装得下一个“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的东西,最后“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就是你的——“自我实现”。

那么或许,只有为了基因(即基因库整体)的利益,基因才有可能解锁极限,用尽生存机器的能力冗余——这就是超频密码“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的原理所在。

而换个角度来看,世界时刻都需要有梦想的人——这是被宇宙植入在人类脑海里的未来,而有时候,你只需要看得远一点,不是只看眼前,看得再远一点,再远一点,再远一点,直到看到那个属于你的“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那时,一切都会变得更加清晰。

事实上,你看得越远,你就越有耐心,你越有耐心,你的创造就越有价值。

所以,创造想要的未来,要从想象未来开始——正面积极的想象,将带来信心与希望,这是决定未来的决定性力量——那么“看多”你想象的未来,就是最明智的“创造”,也是“超频自我”的启动所在。

最后的最后:成功

富有传奇 {MOD}彩的成功学大师——罗伯特·柯里尔(Robert Collier,1885~1950),在旷世奇书——《秘密》(The Secret of the Ages )中,引用了诗人伯顿·布莱利(Berton Braley)的一首诗——《成功》(The Will to Win),其主旨用在这里结束全文再合适不过了,全文如下:

  • 如果你对某种东西极度渴望,
  • 加倍努力为此奋斗,
  • 没日没夜为此劳碌,
  • 放弃娱乐、放弃睡眠、放弃舒适,
  • 一切渴望皆系于此,
  • 它的存在让其它一切变得庸俗和廉价,
  • 没有它生命对你而言只剩苍白和空洞,
  • 你所有的计划都为它而设,
  • 所有的美梦都为它而做,
  • 所有的汗水都为它而流,
  • 所有的烦恼都为它而生,
  • 为了它,你不再对宇宙和上帝畏惧,
  • 只用尽你的能力、智慧与才华,
  • 全身心为此一搏,
  • 如果寒冷、贫穷、饥饿与憔悴都不能使你屈服,
  • 疾病、疼痛、以及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亦不能使你放弃,
  • 你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 那么最后的最后,
  • 它定是你的囊中之物!

勇敢地踏上逐梦人生的道路——在路的尽头——它定是你的囊中之物!

那么至此,祝你好运,并旅途愉快。


主题相关文章:

  1. 如何战胜本能:从冥想中获得正念、自控、洞见、及应对一切的力量
  2. 多巴胺思维:基因与我们、魔药与旋钮、奴役与自控
  3. 盗火出神:从脑科学揭秘——超验、神力、心流、及超越一切的体验
  4. 从生物学角度解读:我们为什么会有痛苦与压力?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
  5. 从心理学与进化角度揭秘:妒忌与嫉妒、羡慕与崇拜的本质及应对

相关文章
收藏的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