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β系数β系数也称为贝塔系数(Beta coefficient),是一种风险指数,用来衡量个别股票或股票基金相对于整个股市的价格波动情况。β系数是一种评估证
1. β系数
β系数也称为贝塔系数(Beta coefficient),是一种风险指数,用来衡量个别股票或股票基金相对于整个股市的价格波动情况。β系数是一种评估证券系统性风险的工具,用以度量一种证券或一个投资证券组合相对总体市场的波动性,在股票、基金等投资术语中常见。
电子普通 {MOD}即电子增值税普通 {MOD},和电子增值税专用 {MOD}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可以用于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同时电子增值税普通 {MOD}的 {MOD}抬头会显示“增值税电子普通 {MOD}”的标识;电子增值税专用 {MOD}的 {MOD}抬头会显示“增值税电子专用 {MOD}”的标识。
要点1:保险板块行情复盘:整体走低,人保表现相对较好受疫情反复冲击、权益市场波动影响,2022 年保险资负两端承受下行压力。
主要上市险企寿险“开门红”较2021 年相比有所延后,国内疫情多点爆发抑制保险需求释放及代理人展业,叠加投资端业绩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拖累保险板块整体走势,贝塔系数持续低位震荡。个股表现颓势,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其中中国人保(行情5.03 -0.79%,诊股)表现相对较好。
长期利率波动会影响险企的资负两端,并叠加权益市场表现催化行情。当利率下行周期叠加弱市场的作用,会助跌保险指数。2022 年1-5 月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企稳,1 月底跌至2.69%低位之后,触底回调,目前已震荡回升至2.76%水平,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围绕2.8%的中枢震荡。
要点2:寿险短期承压有望弱复苏
2022 年寿险受疫情多点爆发、代理人规模缩减等因素影响,新单销售持续承压。一季度在疫情持续影响下拖累了寿险的复苏进程,4 月开始保费增速呈企稳态势。1-4 月寿险原保费累计同比增速看,人保寿险在长险趸交助力下(增速115.9%),寿险保费增速大幅领先同业,上市险企寿险保费增速为,中国人保(22.09%)>中国太保(行情22.79 -0.52%,诊股)(3.96%)>新华保险(行情30.78 -0.87%,诊股)(3.83%)>中国平安(行情45.10 -0.97%,诊股)(-2.45%)>中国人寿(行情28.22 -0.63%,诊股)(-2.69%)。
代理人展业及客户需求受到冲击,叠加上市险企队伍清虚,代理人规模缩减,导致新单保费同比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2022Q1,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寿险新单保费收入增速分别变动-15.40%、-5.76%、-44.50%、-4.26%、-20.89%,分别较去年同期-38.46pct、-13.07pct、-81.20pct、5.97pct、-34.76pct.受《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
等保险新规影响,代理人改革进入深水区,上市险企更加重视代理人的质量和产能。人力规模在经历近几年大幅下滑后,目前初现企稳迹象。在个险渠道发展低迷的背景下,各上市险企聚焦银保渠道建设,银保渠道规模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目前,各险企积极推出“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兼顾保障与理财功能,具有一定市场吸引力,增额终身寿的保额按固定利率逐年递增,其现金价值每年会不断增长。一般来说,增额终身寿的预定利率在3.0%-3.5%之间,加上它的保额会递增,整体收益较为可观。这类产品margin 介于长期储蓄型产品和重疾险之间,将有助于修复寿险价值。
要点3:产险:车险景气度显著回升,非车品质提升从车险累计保费收入来看,随着车险综合改革周期性影响逐渐消除,2022年1-3 月,车险行业保费收入1965 亿元,累计同比增速+8.09%,较去年同期上升14.95pct.4 月受乘用车销量下滑及部分地区疫情影响,车险保费增速受冲击下滑。预计疫情对车险的冲击只是暂时,随着后续疫情形势转好,新车保费会得到恢复性增长,全年仍有望实现车险保费增速两位数水平。
2022Q1 非车险业务持续发力,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非车险保费收入同比两位数增长。农业保险、意健险仍然作为提速引擎拉动非车业务增长,承保盈利逐渐改善。各大险企重视业务管理,追求良好的业务品质,业务结构不断优化。
要点4:“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下,产险偿付能力显著承压根据中国银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自编报2022 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起,需要执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根据险企近日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数据显示,已公布的保险公司中,有八成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下滑,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下滑比例高于财产险公司。
在“偿二代”二期规则体系下,上市寿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环比降幅显著,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相对稳定;产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显著下降,平安产险受“偿二代”二期影响尤其显著。
要点5:资产端承压下滑,政策助力资产端企稳向好2022 年上半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俄乌军事冲突持续,牵动市场神经。
美联储超预期加息,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后有所回落,但中美利差持续倒挂,新兴市场资本流出压力加大。国内新冠疫情多点复发,经济数据表现不佳,尤其是4 月份的疫情对经济带来极大的负面冲击。2022Q1权益市场大幅波动,投资端承压,各上市险企投资收益明显下滑。2022 年Q1 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00%、3.88%、3.70%、2.30%,分别较去年同期变动-3.90pct、-2.56pt、-0.90pt、-0.80pct。
5 月23 日,国常会提出6 方面33 项措施来稳定经济,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25 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坚持宽货币宽信用的政策,适当提高宏观杠杆率,保护经济的韧性,促进经济企稳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目前权益市场估值已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各大险企纷纷把握时机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预计权益市场短期内可能会震荡调整,但中长期来看整体向好,加上政策助力资产端,拓宽险企投资范围,险资权益资产投资收益将有望改善。
要点6:投资建议
当前保险行业面临诸多发展考验,寿险处于深度转型期,受到疫情持续影响及新单销售压力,目前保费增速呈企稳态势。市场积极推出“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以更好地满足理财需求、提升产品吸引力。代理人留存困境尚未消除,在经历规模大幅下滑后,目前初现企稳迹象。代理人产能有望在提高准入门槛、强化培训和资源支持下,实现稳步提升。个险渠道发展受阻,银保渠道建设发力,随着各险企“产品+渠道”供给不断深入,负债端有望迎来边际改善。预计二季度NBV 降幅进一步收窄。产险方面预计疫情对产险的冲击只是暂时,随着后续疫情形势转好,新车保费会得到恢复性增长,全年仍有望实现保费增速两位数水平;非车险业务具备顺周期属性,在2022 年“稳增长”的基调之下,有望实现稳健增长。且当前各险企积极布局非车险业务,优化业务质量,行业景气度向好趋势不变。
个股角度,重点推荐中国财险、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关注中国太保、新华保险。
风险提示:中美摩擦加剧风险;中美利差持续倒挂风险;SEC 暂停中国公司IPO 注册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宏观经济下行风险;恒大事件等处理不及预期风险;股市系统性下跌风险;监管趋严风险;肺炎疫情持续蔓延风险。
过去的一周,债市彰显“以我为主”风范,对海外加息潮反应淡定。美联储上周公布6月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1.50%-1.75%区间,为1994年来最大幅度的加息。美国和国内的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发生倒挂,市场此前所担忧的冲击并未出现。中债依然波澜不惊,仅仅是情绪面有所扰动。数据显示,10年美债利率的振幅在30-40bp,而10年中债的振幅仅为1-3bp,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近乎收平,长端品种略弱。虽然投资者对长债交易意兴阑珊,但机构仓位并不低。
国内方面,央行等量平价续做6月MLF,叠加5月经济数据出炉,主要经济指标均有所改善,对市场形成小幅压制,后续随着疫情受控信心逐渐恢复,财政政策逐渐退出资金收紧,债市上行斜率或逐渐增加。但基本面边际修复速度有限之下,短期内对债市依然是偏利好的环境,债市投资策略目前是一种普遍的“躺平”吃票息心态。
市场观点称,经济的整体拉动和回暖提升仍需一段时间。基本面边际修复速度有限之下,实体融资需求的扩容仍需时间,目前流动性在资金市场的“堰塞湖”效应仍在持续。当前资金面维持被动宽松,央行行为难以显示其真实态度,因此市场可能对流动性宽松的持续性信心不足。跨半年末将给市场提供观察央行真实态度的重要时间窗口。
行情回顾
上周国债期货价格整体波动不大,其中T2209累计下跌0.02%,TF2209和TS2209基本累计收平。和现券相似,国债期货市场表现与海外因素相关性较高,前三个交易日受联储紧缩预期发酵和美债利率上行影响,各合约价格均出现下跌。后两个交易日受美债利率下行影响,期债市场出现反弹。国内市场增强信息不多,多空双方仍围绕流动性宽松和基本面修复孰强孰弱博弈。
持仓方面,每个交易日增仓和减仓交替,整体变动不大,显示市场分歧程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从成交持仓比来看,上周成交热度相比上周有所升温,情绪高点出现在周三。
银行间现券市场也窄幅波动,参考中债估值,上周2年国债收益率下行1bp,5年、10年国债收益率分别上行3bp、2bp;2年、5年国开债收益率分别下行3bp、1bp,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上行1bp。
具体来说,上周市场关注焦点在于海外通胀和联储超预期加息,这从情绪面给国内债市带来利空。周一受美国5月CPI超预期影响,国内债市情绪转向谨慎,当天220010上行1.8bp.周二美债利率大幅上行,美联储加息75bp预期大幅升温,但国内债市相对平静。周三MLF平价等量续作基本符合预期,5月经济数据大幅好转,叠加美债继续冲高,国内债市情绪维持谨慎。周四联储加息75bp的靴子落地,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行,国内债市情绪小幅改善,当天220010下行0.5bp.周五早盘受海外“衰退交易”影响长端下行,但下午受信贷放量的传言影响利率再度上行,当天220010整体收平。
此外,上周国债10-1年轻利差走阔2bp至77bp,国开10-1年期利差走阔1bp至94bp,国债和国开曲线均出现走陡。短端利率维持平稳,长端利率受海外因素影响有所上行。这意味着联储收紧货币和美债利率上行更主要的是冲击国内长端利率,而国内流动性预期并未因此改变,因此短端利率变动不大。
一级市场
上周,一级市场共发行利率债149只,实际发行总额8936.0亿元,较前一周增加3598.8亿元,到期2131.1亿元,净融资6804.8亿元,较前一周增加4746.1亿元,其中国债、地方政府债、政金债净融资分别为1113.2、4716.2、975.4亿元,与前一周相比分别变动1110.7、3348.7、286.7亿元。后续一级市场等待发行利率债152只,计划发行金额6760.9亿元。
上周,利率债招标需求整体不差,大部分政金债全场倍数均在3.5以上,7年期附息国债全场倍数达4.47,且多数中标利率低于二级。尽管地方债供给冲击来袭,但极度宽松的流动性和普遍存在的资产荒仍然使一级招标需求维持在偏强的状态。
信用债方面,上周共发行2794.77亿元,周环比上升14.13%;总偿还额2394.68亿元,净融资400.09亿元。城投债共发行183只,发行金额912.46亿元。从发行的评级结构看,AAA级主体占65%,占比下降;AA+级主体占比24%,占比上升;AA级及以下主体占比12%,占比上升。
此外,上周信用债一级市场的信用债发行成本环比上升,加权票面利率为3.35%,而前一周为3.06%;上周信用债一级市场的信用债发行期限环比上升,加权发行期限为2.86年,而前一周为2.26年。
海外债市
北美市场方面,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如期召开,在高通胀数据压力下,美联储宣布加息75bp,经济增速预测下调至1.7%,PCE通胀增速预测上调至5.20%。美联储对抗通胀决心较强,但经济下行风险或将显著增加,市场预计美联储年底或将政策利率提升至3.25%左右水平,7月议息会议或将加息75bp,后续加息节奏取决于通胀水平。
美国通胀处在失控边缘,推动美联储进一步加速紧缩,在开启缩表的同时单次加息75bp,但与会前市场预期相比,6月联储议息会议所展现的紧缩节奏还是偏弱。因此会后美债收益率回落,美股反弹。目前而言,从供给端对抗通胀的可能性有限。从及时有效控制通胀的角度出发,美联储还是要考虑加息抑制国内需求,这就要求其尽快加息至中性利率,甚至是明显高于中性利率的水平。
天风固收此前对十年TIPS的阶段性定价为0.5-1%,对通胀预期的阶段性定价为2.7-3%,对十年美债的阶段性定价为3.2-4%。该机构表示,4%对应了通胀失控的较极端估计,至少需要合理3.5%的水平。整体而言,十年美债后续还是倾向于上行。全球通胀和联储行为的溢出影响在增大,随着通胀冲击日央行货币政策框架,主权债务风险冲击欧央行货币政策框架,未来日欧央行能否坚持其货币政策立场,还有待观察。
对国内而言,美联储加速紧缩与美元美债上行,意味着汇率贬值与资金流出压力。汇率贬值与资金外流压力加剧时,虽然对央行货币政策不构成实质性制约,不会抬升隔夜利率水平,但考虑联储加息后,中美隔夜利率倒挂,预计目前位置隔夜利率难有继续下行的空间。
公开市场
上周(6月13日-18日)央行公开市场共有500亿元逆回购、2000亿元MLF到期,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逆回购操作500亿元、MLF投放2000亿元,当周净投放资金为零。本周(6月20日-26日)公开市场将有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一至周五逆回购每天分别到期100亿元。
上周银行间流动性继续处于充裕的状态,回购利率反弹回升。截至6月17日收盘,DR001、DR007、DR014、DR1M分别为1.42%、1.66%、1.72%、1.92%,较6月10日收盘分别变动1.84bp、8.56bp、16.55bp、4.29bp.
此外,其他短端资金利率小幅上行,中期利率则基本维稳。短端资金价格方面,R001较前一周五上行2.25bp,R007较前一周五上行7.21bp.中等期限方面,3M SHIBOR上周基本不变。
要闻回顾
6月16日,美联储公布6月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1.50%-1.75%区间,为1994年来最大幅度的加息。美联储声明表示,高度关注通胀风险,“坚决承诺”将通胀率恢复到2%,并重申认为持续加息是适当的。FOMC最新经济预期上调了通胀预期,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并预计在2024年开始降息。
6月17日,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发布《可转换公司债券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及《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适当性管理相关事项的通知》。从两份文件的起草目的来看,主要为了防止转债“爆炒”和过度投机,维护市场秩序。这与2021年年初颁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的目的基本一致。
重要数据
6月14日,央行发布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相关数据。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96.39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57.9万亿元,同比增长8.6%;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2.81万亿元,同比增长18.8%;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5.67万亿元,同比增长5.8%。
6月15日,央行进行2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中标利率为2.85%,与此前持平;开展100亿元人民币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1%,与此前持平。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经济数据。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0.7%。从环比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5.61%。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
6月16日,国家财政部发布2022年5月财政收支情况相关数据。数据显示,1-5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3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9%,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0.1%。
6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43个,比上月减少4个。从各线城市看,5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机构观点
光大固收:《可转换公司债券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在转债涨跌幅、异常波动界定和异常交易行为监管方面新增规则,进一步明确了转债市场交易规范,旨在减少个别转债出现异常交易,维护市场秩序,从长期看有利于转债市场更规范和平稳地运行。《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适当性管理相关事项的通知》则提高了新进入者参与转债市场交易和申购的门槛,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提高了转债市场参与人的专业性,防止转债成为投机和套利的工具。
天风固收:货币政策可能现阶段无法释放降低名义政策利率的空间,但是仍然可以运用总量与结构工具,包括降准和再贷款等,维持流动性高于合理充裕的水平。当然,高于合理充裕何时会转变为合理充裕,这个关键不在外,而在内,主要取决于后续增量政策的行为和效果,比如特别国债。在进一步增量政策落地以前,预计隔夜资金利率维持1.3-1.6的水平,十年国债还是以横向震荡格局为主。
国君固收:市场上已有部分投资者在未雨绸缪提防央行提前收紧的风险,但量变尚未转为质变。未来1-2个月经济数据和股市表现可能会连续出现超预期表现,进一步加剧市场对央行收紧的担忧,使得资金宽松和资产荒逻辑被打破,三季度市场调整风险较大,10年国债可能会调整至2.9-3.0%。真正蕴含较大风险的是中短端利率,底部向上可能会出现大几十bp调整压力,带动整条利率曲线出现明显的熊平走势。
5月以来,A股市场持续回暖,但这份暖意却并未传递到私募发行市场。
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获悉,近期多家知名私募发行的新产品募集规模均不及预期。当前,投资者对于股票类私募的认购热情普遍不高,存量产品的亏损对信心影响较大,但相比前期已略有好转。
至于私募发行何时能真正回暖,有私募人士坦言,基金销售情绪往往滞后于市场情绪,如果A股后面还能持续反弹一段时间,投资者信心可能会逐步回升,更多人还是习惯等到有明显赚钱效应后才去顺势买入。
私募发行仍低迷
“我们上月发了一只新产品,想把握住市场调整时的建仓机会,可是产品的募集情况并不理想。”北京某知名私募市场部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上海某中型量化私募今年业绩还不错,但最近的新产品募集量比之前也缩水不少。“主要是销售情绪还没起来,一般来说销售情绪都是滞后于市场情绪。”该量化私募人士称。此外,还有多家近期发行新产品的私募也反馈了类似的情况,老产品也比较低迷。
据业内人士消息,近期有私募在券商发行产品仅募集数百万,最终没能成立。
数据显示,5月共有1819私募产品发行,较去年同期的2307只下降21%。进入6月情况并未好转,截至6月16日,6月上半月仅有645只私募产品发行,而去年6月共发行了3149只私募产品。
老产品亏损影响投资者信心
“客户现在对私募产品有些审美疲劳,很多该买的都买过了,巨头的产品也都卖一圈了,有些已经被证伪,过去一年都亏了不少。这时候再给客户推荐新产品,很难被接受。”有渠道人士称。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百亿私募机构数量为110家,其中92家有业绩记录的百亿私募今年以来平均收益-9.60%,跌幅较上月收窄。12家百亿私募取得正收益,赚钱私募占比13.04%,主要来自上海与北京,深圳与杭州也各有一家百亿私募上榜。
“从代销渠道结构看,我们的银行渠道会多一些,银行今年来基本上都疲于售后,存量客户亏损都在20-30%,风险偏好很低,客户都没缓过来。客户经理经过这一轮维护客户的压力以后,也不愿意卖权益了,现在很多客户经理都想卖固收。有不少渠道的总分行是挺想推权益的,觉得这个时候增配可以扭转客户的亏损局面、重新赢得客户信任,但是太难了。”上述北京某知名私募市场部人士表示。
何时能回暖?
私募产品发行何时能回暖?恐怕得等市场再涨涨。
上海某中型私募相关负责人分析,现在投资者的心态非常矛盾,客户怕现在买追高,本身市场相对还是比较谨慎,看多但不愿意做多。这波市场反弹比较剧烈,大家在考虑会不会有回调,想等回调到3000点左右再去抄个底。而且大部分私募产品今年来还是负收益,在这部分产品还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投资者也很难再去买新产品。
“但是讲真心话,如果大盘后面能再涨10%,这些客户就要着急了。就像买房子,涨第一波大家都说等等看,但再涨10%你会觉得再不上车就晚了,要担心踏空了。最近确实有些老客户开始追加投资、做定投,这是一个相对积极的现象。”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
另一上海大型私募人士也称,渠道正在努力推动销售,但很多投资者还处在亏损状态,所以积极性不高。从行业来看,投资者比以前更加理性,逆势布局的人会更多一些。虽然现阶段市场情绪还比较冷,但对比15、16年,还有18年的情况,现在认可资产配置、愿意逆势布局的人明显是更多的。
行业竞争更激烈
值得一提的还有愈演愈烈的行业竞争。
“私募行业确实竞争越来越激烈,今年一批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新进入这个行业,未来可能会给行业格局带来一些新变化。各家私募围绕产品和策略创新不断下功夫,服务也是越来越卷。”有行业人士总结道。
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有些股票私募甚至主动调整费率,以吸引投资人关注。目前,市场上很多长锁定期的私募产品,都会设置一定收益率基准,在此基础上才收取业绩报酬。比如此前某大佬发行的产品,就是对年化收益率超过5%以上部分计提20%业绩报酬。
服务方面的竞争同样如此,仅仅埋头做业绩已经远远不够,私募公司的各类客户线下交流、投教和生活服务层出不穷。
“今年以来,千象资产采取了多元化的渠道服务措施,除了常规的周报和月报、定期的运作回顾以及市场大幅波动时的渠道和客户线上线下交流以外,重点针对客户开展了量化股票、CTA策略以及大类资产配置的投教活动。特别是CTA策略,由于相对来说比较小众,今年我们与多家渠道和媒体开展了多场投资者教育活动,以提升客户对策略本身以及期货市场的认知。”千象资产合伙人、副总经理吕成涛指出。
6月17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数据,1~5月,上海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18%。商品房施工面积14320.58万平方米,增长6.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458.75万平方米,增长4.1%;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76.93万平方米,下降61.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248.72万平方米,下降54.3%;商品房竣工面积451.14万平方米,下降59.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65.89万平方米,下降60.3%;商品房销售面积461.66万平方米,下降2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77.15万平方米,下降18.2%。
随着资本市场情绪持续回暖,VC/PE市场迎来了新的变化。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5月VC/PE市场的新募基金规模环比回升。从资金募投方向来看,以“碳中和”赛道为主的新能源专项基金、引导基金成为了股权机构关注的焦点,基金规模普遍超百亿元。同时,在配套扶持政策方面,高端智能绿 {MOD}发展领域被直接列入重点鼓励的创新发展对象。
专项基金火热
清科数据显示,2022年5月的VC/PE市场,共有201只基金完成新一轮资金募集。其中,披露募集金额的198只基金合计募集518.55亿元,同比下降40.6%,环比上升5.4%。具体来看,在201只新募集的基金中,有198只为人民币基金,195只基金披露的募集金额为402.74亿元;其余3只外币基金共募集115.81亿元(以人民币计算)。
进一步来看,单只基金的募资情况有所分化。首先,5月募集规模排名前十的10只基金合计规模达323.39亿元,占总募集规模的62.4%;其次,仅内蒙古环投新动能基金这一只产品,募资金额就达到100亿元,排名第一。该基金是华润电力联合多家能源企业共同设立的“碳中和”基金,重点投向新能源产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对于内蒙古环投新动能基金这类“碳中和”基金,折射出的是专项基金、引导基金的火热态势。这类专项基金大多为地方政府带头参与设立,在发展特 {MOD}产业的同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春华资本5月宣布发起的碳中和基金,总规模也达到100亿元。春华资本称,该基金将围绕零碳行业的四大零碳关键环节(新型能源、能源存储和传输、终端应用、新业态/新技术)的优质投资机会进行布局,挖掘各行业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公司。此外,由豫资朴创担任管理人的开封市豫资平煤双碳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总规模100亿元),重点投向开封市碳中和领先科技企业、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由蓝驰创投担任管理人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蓝驰(重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资15亿元,是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子基金,主要投向硬科技、企业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的中小企业。
布局半导体和“碳中和”领域
布局新能源、医疗健康等领域这一趋势,表现在5月基金的投资端。清科数据显示,5月份VC/PE市场共有322起投资案例,环比下降10.3%,同比下降67.3%。其中,披露金额的265起案例,总投资金额合计224.06亿元,环比下降40.1%,同比下降77.5%。
从投资数量来看,5月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IT、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这三个领域共计发生195起投资案例,占比60.6%。其中,IT行业涉及案例数量为76起,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投资案例62起。从投资金额来看,5月排名前三同样是IT、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其中,IT行业以49.21亿元的投资金额位列第一,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两个领域的投资金额分别为47.35亿元和39.16亿元。
从具体投资案例来看,中国核电旗下非核清洁能源公司中核汇能完成了由川投能源、浙能电力、中信证券投资、军民融合基金等7家战略投资者参与的75亿元融资,为5月“碳中和”领域融资额最大的案例。
此外,5月“碳中和”领域布局的投资方还有启迪之星、高榕资本、佳沃创投、蓝驰创投、线性资本等知名机构,以及联想之星、腾讯投资、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及产业投资方。
值得注意的是,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获得了由华控基金领投、高榕资本等投资的3.2亿元Pre A+轮融资。蒸汽系统设备制造与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艾肯工业,完成了近亿元的B轮融资,该轮融资由钟鼎资本领投,常州经开区东方产业引导创业基金跟投。
政策大力支持
进一步看,VC/PE市场聚焦新能源、半导体等投资领域,不仅与产业发展趋势有关,还与政策支持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十一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将通过部门联动、上下推动、市场带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该文件提出,到2025年引导大企业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典型模式;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建设、平台打造,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
其次,在区域产业发展方面,近日发布的《2022年度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指出,2022年北京市高精尖资金安排规模增加至20亿元,进一步加大普惠性产业资金支持力度,其中对单个企业最高奖励可达1亿元。《实施指南》明确提出,2022年高精尖资金支持方向主要是“高端智能绿 {MOD}发展”和“高精尖产业平稳发展”两方面,具体分为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奖励、医药创新品种首试产奖励等12个细分方向。
此外,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提到,要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按照“一集群一基金”配置原则,加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专业化投资基金;出台支持风投创投机构发展政策,建设国际风投创投机构集聚区;实施“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搭建“星耀鹏城”企业上市一站式服务平台,对在境内外市场上市的企业,按上市培育政策予以支持;延长市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扶持优质中小企业专项实施方案的实施期限至2025年年底,为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短期流动性支持。
进入6月下旬,公募基金即将迎来2022年上半年业绩“期中考”。从上半年整体业绩情况看,多数权益类基金仍未“收复”亏损失地,但近期A股市场回暖令新能源、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回血”明显。展望后市,考虑估值以及经济增长预期好转等因素,基金经理普遍对于A股市场中长期表现态度乐观。
5月以来权益类基金大面积“回血”
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经历了较大幅度的震荡,各大行业分化严重。据统计,截至6月19日,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仍有30个年内回报率为负,其中电子、计算机、国防军工、传媒行业跌逾20%,仅煤炭行业一枝独秀,指数年内涨幅达到32.28%。
多数权益类基金仍未“收复”亏损失地。数据显示,剔除今年以来成立的次新基金,截至6月19日,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国际(QDII)以及FOF的年内平均业绩分别为-12.91%、-9.96%、-11.51%和-7.2%,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以及另类投资基金则收涨,平均业绩分别为0.6%、0.91%和3.24%。
整体来看,主动权益类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为负的仍然占九成以上。数据显示,截至6月19日,在736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仅有13只收益为正,年内总回报跌逾20%的共有96只;2681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共有63只收益为正,年内总回报跌逾20%的共有297只,其中还有10只年内收益跌逾30%;2230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中,共有157只收益为正,年内总回报跌逾20%的共有229只。
不过,也有部分主动权益类基金今年以来仍斩获不错收益。对主动股票型基金而言,今年以来收益位列前三的分别为英大国企改革主题、中银证券优势制造A以及创金合信资源主题A,年内收益分别为17.31%、5.53%和5.45%。其中,英大国企改革主题作为唯一收益超过10%的主动股票型基金,其主要重仓股包括陕西煤业、平煤股份、兖矿能源等多只煤炭股。而偏股混合型基金收益位列前三的分别为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万家新利以及万家精选A,均由基金经理黄海管理,今年以来的收益分别为48.36%、42.79%和37.18%。从持仓来看,上述三只基金同样持有了陕西煤业等多只煤炭股以及保利发展、万科A等部分地产股。
值得注意的是,自5月以来,随着市场出现回暖,多只权益类基金“回血”显著。数据显示,自5月初至6月19日,31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共有29个收涨,其中汽车行业指数涨超33%,电力设备行业指数涨超27%,有 {MOD}金属行业指数涨超20%,基础化工、机械设备、国防军工等九个行业指数涨超10%。
与此同时,自5月初至今,超过3500只基金的区间净值增长率达到10%。其中,840只基金区间净值增长率超过20%,净值增长超过30%的基金共有122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占据反弹基金中的大部分,数据显示,自5月以来,鹏华沪深港新兴成长净值增长已超过38%,为主动权益类基金“反弹榜”之首,600余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净值反弹超过20%。
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反弹明显
从持仓行业来看,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反弹最为明显。例如,在金信转型创新成长、信澳新能源精选、泰达宏利新能源、新华鑫动力等净值增长超过35%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持仓排名居前的均为比亚迪、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华友钴业、天赐材料等新能源产业链个股。
针对近期新能源板块的反弹,前海开源新兴产业混合基金经理崔宸龙表示,这是对前期回调的修复,是基于向好基本面的反映。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板块成长空间巨大,依然坚定看好未来新能源的巨大投资机会。
信澳新能源产业的基金经理冯明远表示,新能源产业仍然是当前最具发展活力的细分产业。“2022年新能源产业虽然受到原材料价格高企、疫情等多重不利因素考验,但它仍然是当前最具发展活力的细分产业,国内相关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依旧明显,依然希望能够在该细分领域中寻找投资机会。”他说。
在先进制造领域,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回血”表现同样亮眼。其中,国投瑞银先进制造自5月以来的涨幅达到32.17%,鹏扬先进制造、海富通先进制造、前海联合先进制造、中欧先进制造等32只先进制造主题基金5月以来的净值涨幅超过20%。
展望后市,基金经理普遍认为,当前市场估值处于相对低位,加上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已经部分释放,整体态度趋于乐观。
万家基金经理黄海认为,目前A股以沪深300、中证500为代表的主流市场指数估值已经处于过去五年20%以下的分位区间,大部分行业板块的估值分位数已经低于50%,当前时点,国内经济的下行风险已经部分释放,叠加估值已经处于相对低位,因此,对A股后市需要耐心观察,稳步转向乐观。
泰达宏利基金表示,此轮上涨逻辑是政策和估值的双因素叠加,往后看,稳增长依旧是三季度的投资主线。预计三季度A股市场有望在“百花齐放”的状态下迎来一波反转。
博时基金认为,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后续将进入效果的验证期,未来A股的走势将主要由国内因素决定,如经济基本面、宏观政策以及流动性。当前国内的通胀水平相对可控,我国经济逐步修复的势头不变、基础仍有待进一步稳固,宏观政策和流动性维持相对友好的态势,A股中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但中间的过程大概率较波折,仍可适当关注受益经济转型升级的行业板块,如先进制造、新能源等。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从多家险资公司了解到,部分险资已在市场底部区域完成加仓。展望后市,业内人士指出,A股下跌空间有限,预计呈现区间震荡走势,建议继续关注成长空间较大、估值比较合理的板块。
三大领域受青睐
近日,部分行业板块大幅上涨,估值出现快速修复。
光大永明资产分析人士表示,短期市场还存在上冲动能,但从市场交易特征来看,交投活跃、赚钱效应强的板块和个股在“缩圈”,反弹可能进入了“风高浪急”阶段。
有分析人士表示,将会沿着三条主线锁定投资机会:首先是高景气度主线,例如光伏、锂电池产业链、汽车、半导体等板块;其次是稳增长政策主线,在出口下行的背景下,资本形成对GDP的拉动作用较去年有所上升,近期多部门联合表态要增加贷款、延迟房产税,因此基建和地产链也是关注的主线之一;最后是通胀相关标的。
同时,受益于国产替代和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也是险资布局的重点。
谈及接下来的A股走势,多位险资人士认为,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货币流动性保持相对宽松,A股下跌空间有限,预计呈现区间震荡走势。
险资逢低加仓
“从稳健投资角度出发,近期适宜择机兑现收益。假如二季度末至三季度初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震荡,则为加仓良机。”华北地区某寿险公司投资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光大永明资产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们在4月底已经完成加仓,接下来,我们会根据市场情况灵活交易。近期,汽车、新能源等品种涨势喜人,部分基本面一般的成长板块则出现下跌,如TMT板块,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对一些位置更合适的板块展开加仓。”
对后市预期向好是险资选择加仓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对后市有信心,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只要指数调整到合理位置,就愿意加仓。”上述投资负责人说,“虽然经过一轮反弹,A股市场整体估值有所抬升,但仍处于相对底部。”
看好稳增长主线
展望下半年,多家险资机构人士建议,继续关注成长空间较大、估值比较合理的板块。“估值低、股息率高、经营稳定的行业和企业更加符合险资投资偏好。”
具体配置方面,某大型资管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基于经济修复、行业板块长期成长性和估值性价比等因素,未来将重点布局稳增长受益行业。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近期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落地,受益行业有大金融、基建等。
上述相关人士还认为,反转确定性行业也有较大机会,包括食品饮料、汽车制造等行业。新能源、创新药等行业景气度短期内可能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但它们的长期向好发展趋势并未发生变化。
“医药、通信、电子、非银金融等行业估值基本处于近10年最低水平,这些行业里也有大量优质标的值得挖掘。”业内人士表示。
高瓴募新基金了。
今天,高瓴宣布其首只人民币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完成首次关账,据投中网独家了解到的信息,首关规模超过20亿元,总规模逾40亿元,基金落地南京市建邺区。
关于高瓴的传闻最近甚嚣尘上,甚至不少人都会发问,高瓴怎么了?
我不想和稀泥,但我认为质疑都要以严谨为前提。所以要尝试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先厘清这几个事实:
业务上,高瓴一二级之间有防火墙;结论上,将其业务混为一谈也不可行。二级信息公开,但一级市场信息不公开,可以说其格力浮亏百亿,但百丽呢?理论上这也是潜在回报可能达到百亿量级的案子。此外,高瓴进入创投市场不过几年,离出结果还远;
高瓴业务线广,链条长,从天使轮到最近传的S基金,在未证实的传闻里,我甚至听过某些从未披露的模块,用局部业务去否定复杂的产品线,AUM几千亿的盘子,论据不充分;
国内投资机构中,高瓴是少有的一二级市场交织的企业文化,要求它得设立严格的信息防火墙,我认为,即便内部员,也未见得能拼凑出完整的高瓴拼图。所以,我一直以来的看法是:“高瓴怎样”这一问题的最终解释权,只在张磊一人手里。
不过正好,最近高瓴披露了一系列信息,包括新基金募集,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这些信息里提取一些观察角度,来讨论一下,推一些小结论出来。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不同于以前把投资当成隐秘生意的做派,高瓴在当下与外界的交互的方法正在变化,正在变得“更坦白”。
这种坦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更加重视市场的声音;二是改变了以往偏二级市场的那种“老僧入定”式自我封闭行事作风。
先来看新基金,如果“会读”的话,相信你能从其新闻稿里读出很多不曾披露的信息。
40亿新基金
首先,这支碳中和产业基金调整了高瓴以往一直被认为“以规模为主导”的入场方式,这是质的变化。
高瓴于我,历来的印象都是大开大阖,舍我其谁,二级市场做过数百亿的定增,单支基金募资106亿美元的“亚洲之最”,就连孵化的独立VC品牌高瓴创投,第一支投早期的基金,规模也要凑个整数——100亿元。
但这次真不一样,首关20亿,目标40亿,不光与往期基金没法相提并论,也不如此前红杉中国、春华资本成立的百亿元级碳中和基金。
我的理解是,由大到小,这是策略、思路上的重大变化。这是一支“目的性”比较强的基金,没有直接追求规模,而是选择小步调试,投资节奏大概率会很紧凑。
原因有三:
其一,官方口径是高瓴“在整个碳中和领域已完成500亿规模的投资”,这说明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方法论;
其二,据我了解到的信息,这支基金已经完成了首个项目的交割,投资已经搞起来了,节奏紧凑;
其三,与此前不同,新闻稿中由创始合伙人李良阐述高瓴在碳中和的投资心得,因此这支基金有一个明确的负责人。可以注意的一点是,李良正是高瓴收购百丽的项目执行人,百丽没有最终退出,但毫无疑问仍然是高瓴代表案例。
第二,老LP愿意买单,还有新LP加入,高瓴尝试更坦白地与外界沟通。
新闻稿的说法是,“此次募资得到了众多高瓴现有LP的支持,不少LP已投资了高瓴旗下多支基金,现在选择持续加大在高瓴的资产配置比例。与此同时,高瓴碳中和基金还吸引了包括地方引导基金、大型产业背景国有企业、专项母基金和多家金融机构的关注。”
“现有LP支持”、“持续加大资产配置比例”、“新LP的关注”,从通稿中这几个关键词的态度上,这就是在回应市场的一些质疑。
从结果上,老LP愿意继续加磅,又有新LP愿意买单,募资是确定的既成事实。
发现没有,这次披露把“哪些类型的LP在跟进”,“哪些类型的LP在沟通”都列得清楚明白。
第三,落地PE/VC重镇南京。
从去年开始,高瓴人民币基金不断在全国落地,去年4月,苏州,成立高瓴苏州创新中心,设立苏州高瓴祈睿医疗健康产业基金;7月,三亚;11月,无锡,成立50亿元的高瓴创投二期人民币专项基金;再就是这次的南京。
溯源人民币市场的出资主体,就是财政资金,地方财政对资金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和市场化投资机构契合,在我看来,加速在城市落地,是高瓴人民币业务接地气的Plan B。
南京如何呢?这里2017、2018年相继出台“科技金融31条”和“股权投资十条”,成立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与经纬创投、五源资本、源码资本、华映资本、星纳赫资本、创新工场等机构发起设立90余支、总规模超1200亿元的八大产业链专项子基金。具体到建邺区,已聚集各类创投机构超过1000家,基金规模总量超过近3600亿元。
注意,南京是近年来的PE/VC重镇,经验丰富,此时与高瓴落地新基金,本身就能说明一定问题。
第四,对于碳中和,摆数据、讲细节。
高瓴给自己的定位是碳中和投资的“领跑者”。
之所以说此次新闻稿更坦白、透明,因为除了动用话语权定义自己的位置,也给出了数据和赛道信息来佐证。
一个是设立绿 {MOD}专项投资基金,二是累计投向碳中和的金额超过500亿元。这次的新基金,高瓴也锚定几条赛道,分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绿 {MOD}出行、绿 {MOD}生活、农业科技”。
最后,张磊在新闻中有一段话,这是其近期少有的为业务站台。
关于争议
今年围绕高瓴的几项争议,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是亏损。
这个话题被反复讨论过了,这里先不作赘述,主要集中在高瓴的美股二级市场头寸,以及在中国市场大手笔参与的格力、用友等定增项目上,二级市场的信息高度透明,高瓴的持仓每季度都会在SEC更新,格力、用友的价格都明摆在那,是评判高瓴最直观、简单的方式。
然后是裁员。
裁员不是新鲜话题,高瓴辟谣了裁员说,也对投中网也表示,消费组相比前两年确实有所调整,但这并不是最近发生的事。
一位接近高瓴的朋友告诉我,高瓴今年和去年的turn off(离职率)相比,今年还略低,行业的平均离职率是5%-10%,高瓴的数字估计在6%。
“内部信息壁垒”是难以统计信息的核心原因,从监管的要求来看,一二级市场之间必须要做业务、信息和员工区隔,据我了解,高瓴的业务和品牌都在试图区隔,但始终没见效。
因此在高瓴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分裂感”:裁员是拿一级市场的行为去解释高瓴二级市场;拿短期股价的涨跌看盈亏是用二级市场的眼光评判高瓴的一级市场。
所以,在没法区隔品牌的情况下,只能更透明、更频繁地向市场阐述自己。我梳理了最近的投资信息:
高瓴以增资的方式向Qumei Runto投资2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为4.76%,买了把“世界最舒服的椅子”;
珠海镓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顺为资本、高瓴创投、盈富泰克联合投资;
江苏青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简称“青昀新材”)已于近日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高瓴创投领投。
类似新闻还有不少,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今年高瓴创投出手60次。还是那句话,一级市场相对闭塞,找评判标准比较难,现阶段,两件事是明确的:
第一,投资数量和募资是确定性的结果;
第二,继续加磅人民币,也是结果。
碳中和怎么投?
下面谈谈高瓴碳中和基金的打法。
前文有述,40亿的规模不是其一贯风格,尤其是放在碳中和这一无比庞大的概念下,显“小”。
这代表高瓴会放弃规模这一绝对优势吗?我始终认为,规模只是“果”而不是“因”,这两样要是弄混了,IC就会出现“高瓴红杉投了,我们为什么没投”“高瓴红杉不投,我们为什么要投”这类问题,重要的依然是对碳中和产业的认知。
但“产业认知”又是是一句正确的废话,高瓴的差异化在哪里?我认为,答案在李良这儿。
年初,高瓴给近60家先进制造被投企业创始人发过一封信,李良原话是这么说的:
“碳中和既是外部约束条件,也是‘中国制造’最好的发展机遇;要实现碳中和,就必须推动整个制造业向先进制造全面升级,中国制造向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的系统性升级已是当下这股创新浪潮中最重要、也是最确定的路线之一。”
(2021年底,《助力高质量绿 {MOD}发展——高瓴碳中和实践报告》中对于碳中和领域的分类)
前文说了,李良也是百丽的负责人,这个一度定义高瓴的案例,就是他们给出的碳中和答案——先进制造。
以前投中网介绍过华为哈勃的投法,基于产业背景和数字化能力,出手次数不多,可每次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被投企业有了哈勃的加持,动作往往都会加速——这叫产业优势。
在我看来,高瓴这支碳中和基金,和哈勃有可比性。
本土机构中,高瓴是少有具备百丽级别并购经验的,并且经营上操盘,做数字化升级,做供应链改造,这些能力,本身就是差异化。
李良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先进制造的核心是品质;先进制造的必要条件是数字化;要实现先进制造,本质靠人才;实现先进制造的目标,是向全球价值链的最高端进军”。
发现没有?这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对照上图的高瓴碳中和投资领域,所谓先进制造其实就如芯片一般,融在碳中和每个细分赛道中。
那么,如何评判当下高瓴碳中和的投资成绩?
收益角度还没法评判,不过高瓴讲的那个叫做DVC(Deep Value Create,深度价值创造)的概念,倒不仅是一组话术,反而有些信息量。
高瓴工具箱大概有7类服务方案:
全球猎头服务,组织人才搭建;
数字化升级;
全面管家服务;
终身学习平台;
创新生态资源整合(低碳转型);
海外并购/战略赋能;
精益制造/供应链。
其中,1、2、5、7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工具,以百丽为例,高瓴对其进行从传统“订补”到“订补迭”的柔性供应链改造,效果也挺明显,百丽某爆款品类在冬季总销量占比中达到25%,比去年提升25倍。
还有个案例值得一提:高瓴投资的一家深圳工厂,经过改造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直接结果是,一线工人工资涨了五六百元,而且春节后也没有出现用工荒。
不管是先进制造还是碳中和,亦或是更大的概念,要有由大到小的能力,终归得回到人本身——我喜欢这个故事。
在上市银行估值处于低位的大背景下,董监高开始“自掏腰包”增持自家股票,以此表明对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6月17日,北京银行(4.510, 0.01, 0.22%)发布公告称,银行部分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于2022年6月15日至6月17日,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公司股票,合计约买入216万股股份。
据同花顺(94.800, -0.95, -0.99%)iFinD数据,截至6月19日,年内至少有13家上市银行重要股东出手增持自家银行股份,涉及股份数量合计逾1.51亿股。中信证券(20.660, -0.16, -0.77%)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银行板块整体表现不佳,多家银行董监高买入自家股票,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和市场预期,从而稳定估值。
据北京银行相关人士介绍,本次董监高增持,为该行近几年来首次。增持原因主要是董监高一致认为目前北京银行估值明显偏低,在宏观政策加码发力稳经济大盘、公司自身转型步伐加快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北京银行各项业务发展持续向好,估值也有望持续向上修复,因此高度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和市值表现。
除上述北京银行董监高主动增持的情况外,也有部分银行董监高增持是由于股价持续下跌,触发了上市时承诺的稳定股价措施。例如,苏州银行(6.040, -0.07, -1.15%)6月1日发布关于触发稳定股价措施启动条件的提示性公告称,自2022年4月30日起至2022年6月1日,该行A股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8.65元,达到触发稳定股价措施的启动条件;6月16日,苏州银行发布稳定股价方案,其现任董事(不含独立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拟用于增持该行股份的货币资金不少于该等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上一年度自本行领取薪酬总额(税后)的15%,即增持股份金额合计不低于205.91万元。
重庆银行(7.950, -0.02, -0.25%)5月17日发布了关于稳定股价措施的实施进展:有关增持主体以自有资金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增持315.92万股股份,占该行总股本的0.0909%,累计增持金额2620.92万元,达到本次计划增持金额的98.44%。其增持主体包括第一大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董监高增持能够起到提振信心和预期的作用,但若想显著改善银行股估值,还需进一步解决制约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表示,从宏观方面看,银行是宏观经济顺周期的行业,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银行板块往往估值承压;微观方面,受房地产、民营经济等领域压力影响,叠加银行业自身也存在业绩、转型以及风控等领域的多重压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投资者预期,进而影响银行股整体估值。
“银行股的估值更多还是取决于行业整体大环境以及银行自身业绩的增长情况。”在明明看来,银行股估值想要“王者归来”,需要宏观环境的“天时”、行业景气程度的“地利”和自身业绩的“人和”。
未来银行业发展态势仍是业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在货币、财政、产业等方面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加持下,经济有望迎来复苏,银行板块估值也将随之修复。
明明认为,未来全国性银行将会发挥自身的固有优势,在负债端和资产端不断发力,助力我国经济稳增长进程。区域性银行则需继续发挥区位优势,深耕重点区域,适时扩张规模。我国银行业向“大零售、大财富”转型是新经济发展阶段下的必然趋势,转型效果较好的银行将取得较大先发优势。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6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45%。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资管新规自2022年开始正式实施,随着存量整改工作收尾,银行理财也全面进入了净值化时代。近期,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出现波动,“破净”现象时有发生。事实上,银行理财净值化后,产品净值出现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需改变以往对银行理财“保本、刚兑”的观念。
与此同时,市场也迎来积极信号。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当前市场关心的几大热点问题作出明确表态,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统计显示,截至3月14日,全市场28807只理财产品中,破净的达1833只,占比6.36%。涉及的机构包括银行理财子公司、合资理财子公司,也有一些中小银行。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缘何破净?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马鲲鹏认为,一是因为债券投资的收益率在下降。2021年银行理财中债券资产占比为68.39%,经过一个月的震荡调整,债市目前收益率被压制在低位,不管是绝对收益还是相对利差等,都处在历史较低水平;二是因为权益市场波动较大。截至2021年末,银行理财中权益资产规模1.02万亿元,占比3.27%。随着年初以来,权益市场的波动加大,自然导致这3.27%的资产价值波动加大,从而导致资产端收益率出现波动。且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权益市场主要是通过FOF投资,基金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从而使得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
马鲲鹏同时表示,尽管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比例在提高,但产品的赎回压力不会太大。“对比配置同类资产的产品,银行理财的整体表现相对稳健,回撤幅度相对较小。且理财产品是绝对收益型产品,作为中长期投资产品,收益率相对稳定,没有更好的资管产品能够替代。”
而在日前举行的“理财知识进万家”启动仪式上,工银理财董事长王海璐也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外股票和债券市场出现共振调整,部分理财产品净值也随之出现波动,这是净值化转型后的正常表现。近期市场波动,主要是短时间突发事件带来的,从理财子公司成立两年多以来的整体收益表现来看还是比较稳健的。
业内普遍认为,面对银行理财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做好投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中国银行业协会和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此前共同发布的《银行理财投资者教育保护倡议书》,呼吁引导投资者深化对理财产品的理解,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正确认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投资基本原则,理性看待市场波动,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日前表示,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后,产品收益随着市场行情变化存在波动,个别产品出现破净情况,但希望广大投资者客观看待净值波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产品、做好风险管控。
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存续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各类资管产品首位。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投资者数量达8130万个,创历史新高,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高达99.23%,投资者呈现出风格相对保守、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特征。
记者注意到,近来多机构纷纷致信投资者,在分析理财产品净值走低原因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市场长期表现的积极看法。
交银理财强调,市场阶段回调不影响长期投资的配置价值。投资者不宜纠结于短期净值的波动,不妨将投资视野放宽放远,借助具备专业投研能力的理财产品,捕捉市场的机会。
华夏理财表示,理财产品的净值随所投资的标的价格变化而变化,可以理解成“浮亏”“浮盈”,只有在投资者赎回或产品到期时才会真正变为实质性亏损或盈利。建议投资者在充分考虑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不过分聚焦短期波动,拉长期限看待产品表现。
福建银保监局发布提示指出,随着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净值面临波动风险,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原有的预期收益率不复存在。对于消费者而言,要培育长期、理性、科学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福建银保监局同时提醒,面对新变化,消费者需谨记收益、风险成正比,更好地了解理财产品特性,购买与自身风险偏好相符的产品。
看完这期节目,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又开始新一轮的吐槽,吐槽银行理财亏损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大家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大家真能静下心来看完这期节目,我想大家对于目前理财市场出现的状况,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
那么为什么过去的理财就能保本还能赚钱,而现在一夜之间就变天了呢?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想监管部门出台的“打破刚兑”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说起这个词,恐怕很多人还非常陌生,什么意思呢?
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不会亏本呢?那是银行为了吸引广大投资者,很多保本产品会在发行之前承诺一个预期的收益率,也就是说在产品运行期间,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到期后银行都会无条件的给大家兑付,就算你亏本了,也要自己掏腰包兑付,这就是业内常说的“刚性兑付”。
但是从今年开始,这样的“刚性兑付”被叫停了,也就是说不让银行贴钱兑付了,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不理解了,为什么呀?难道怕我们赚钱吗?这样也太不合理了吧。
其实还真不是,表面上看,刚性兑付是不错,保本保收益,银行按照之前约定好的收益兑付,而投资人可以非常放心的到期拿钱,这不是双赢的事情吗?
短期来看这样是不错,但是长期这样,背后却隐藏着非常大的风险因素,为什么呢?答案马上揭晓。
因为投资本来就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包括银行也一样,虽然有很多理财专家在运行投资,但是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不是谁都可以准确预料的,任何的投资都不可能稳赚不赔。
所以在之前的制度情况下,银行发行了理财产品之后,一旦在运行期间出现了亏损,那么就要自掏腰包弥补损失的同时,还要兑付之前承诺的收益,真是“”自己吹的牛,哭着也要装下去啊”!
大家想想,这样的事情一旦经常发生的话,那么银行是不是就受不了,在受不了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经营风险,这个时候影响的可不是几个投资者而已,大家存到银行的钱都有可能会出现风险,甚至银行倒闭,最后势必会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很显然这样的事情,是谁也不想看到的。
基于这个前提,监管机构就出台了这项政策,就是“打破刚兑”,意思就是不让银行刚性兑付给投资人,赚了就是赚了,赔了就是赔了,没什么好隐瞒的。
而且理财的净值可以让大家随时看到,是涨是跌一目了然,至于买还是不买,让投资人自己决定,就这么简单。
所以打破刚兑之后,很多理财产品出现了亏损,这个虽然与最近外部投资市场的不稳定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打破刚兑,银行不兜底的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加速布局“新赛道”,向“专精特新”、ESG、低碳等主题产品迈进。但细观这些主题产品的背后,有部分产品发生“风格漂移”,披着专精特新的主题“外衣”,配置的大部分资产却是央企、国企等高等级债券,与“主题”相距甚远。
银行理财子公司掀起布局主题产品的“热潮”。
6月13日,由交银理财和中银理财分别发行的两款“专精特新”主题理财产品完成募集。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银行理财市场共发行17只“专精特新”主题银行理财产品。
而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主题产品的布局不止于此,还将触手伸向至ESG、低碳等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主题产品更像是披着主题的“外衣”,配置的大部分资产却是央企、国企债券。
理财子“扎堆”布局主题产品
随着资管新规打破刚兑、要求实现净值化管理后,净值型理财产品逐渐成为理财子公司的“主力军”。在此背景下,如何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自然成为理财子公司关注的重点方向,其中主题产品是理财子近期颇为热衷的“新方向”。
首先是“专精特新”主题理财产品。随着北交所开市,“专精特新”企业获得各路资金竞相追捧,公募基金顺势成立“专精特新”基金,理财子公司也紧随其后。
在北交所开市两天时间后,中银理财便发行一只“专精特新”主题产品。
今年以来,中银理财更是加快脚步,如6月13日,中银理财-专精特新启航打新策略混合类(封闭式)2022年13期完成募集。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银行理财市场共发行17只“专精特新”,而其中中银理财正是发行“主力军”,有15只均来自中银理财“之手”。
不仅是中银理财,交银理财也下场布局,发行的稳享固收增强2年封闭式1号(专精特新主题)理财产品同样在6月13日募集成功。
从产品类型来看,中银理财的这15只产品均为混合类。固定收益类与权益类的“专精特新”主题理财产品各有一只,分别由交银理财和招银理财发行。
扎堆布局的背后离不开自4月27日以来,“专精特新”指数表现不俗的大背景,截至6月17日,累计涨幅超29%。中信证券也曾表示,A股专精特新“小巨人”盈利能力和成长速度整体高于中证1000和创业板。
值得注意的是,中银理财涉及的不仅是“专精特新”产品,还包括以低碳为主的产品。
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理财产品名称中包含“低碳”字眼的共有25只,而中银理财就占据24只,剩余的一只是信银理财发行。从产品类型来看,这25只产品均为固收类。
当然,银行理财子布局的主题产品不仅是专精特新、低碳方面,还包括ESG、绿 {MOD}金融等。
例如,产品名称中带有“ESG”字样的理财产品目前全市场共存续107只,其中华夏理财与农银理财占据“半壁江山”,发行数量分别为37只、23只,两家理财子就占据56%的比例,剩余的产品还有包括青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交银理财等理财子发行。
从产品类型来看,同样是以固收为主。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目前共有71只是固收类,混合类有35只,权益类有1只。
在股市与债市低迷的背景下,不少固收和权益类产品纷纷“滑铁卢”,而不少ESG主题产品获取正收益。
像光大理财的权益类产品阳光红ESG行业精选,近一年的涨幅近3%。其成立以来涨幅更是超13%,远远高于光大理财剩余的四只权益类产品。
固收产品也是如此,据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华夏理财的“龙盈ESG固收1号一年定开”在理财公司“固收+权益”公募型产品近6月业绩排名首位,净值增长率达4.21%。
专精特新、低碳、ESG只是银行理财子布局主题产品的一个缩影。
养老主题产品也是新赛道之一,自去年9月,银保监会选择“四地四机构”正式启动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以来,2022年3月又将试点范围扩充至包括“十地十机构”。
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养老主题理财产品共存续22只,涉及的理财子包括建信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工银理财、招银理财以及光大理财。而在这22只产品之中,依旧是以固收为主。
种种迹象表明,在银行理财子公司“扎推”布局的众多主题产品中,仍是以其擅长的固收领域为“主力军”。
披着专精特新的“外衣”,
配置的大部分资产却是债券
银行理财子发行的主题产品与公募基金的行业、主题基金异曲同工。
主题产品的发行在公募赛道早已是内卷的代表,包括消费、医疗、科技、绿 {MOD}金融、ESG等行业均有多家公募布局。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7日,目前市场上的ESG基金共计248只(不同份额分开统计),总规模达2489.82亿元。从产品类型来看,目前市场上的ESG基金以偏股型基金为主导,纯债型基金极少。
有意思的是,与公募的主题产品侧重配置行业公司不同,理财子发行的主题产品却将绝大部分仓位配置债券基金。
以中银理财旗下的专精特新启航FOF策略(年年开)2021年01期为例,据其投资运作显示,该产品持仓前十项资产中均未出现专精特新企业或者相关资产的身影,显然与产品名称中的“专精特新”这一特征并不相符。
中银理财表示,固收部分操作上主要持有评级 AAA 的央企、国企信用债和部分债券型基金,动态管理组合久期,这与专精特新得特征并无关联。
具体来看,该产品的前十大持仓中,其中前6项资产均为公募基金,而这些公募基金均是债券型,配置的资产以债券为主,债券资产中并未出现“专精特新”的特征。
在这6只公募基金中,持仓比例最大且规模最大的万家鑫璟纯债A,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前五大债券持仓占比合计达35.32%,包括国开债、海通证券发行的公司债、兴业证券发行的债券以及国债,其中第一大持仓是22国开05,占比达26.1%。
纵观与万家鑫璟纯债A持仓占比并列的创金合信恒兴A在今年一季度的债券投资明细,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第一大持仓为21广州地铁SCP013,而该债券的发行主体广州地铁是国企。
华泰保兴尊合债券A在上述中银理财的“专精特新”产品中持仓占比达9.44%,而该基金的前五大债券持仓占比达18.14%,主要包括付息国债,中信转债、浦发转债、大秦转债等,从中也不难看出,这些配置的债券与“专精特新”关联不大。
汇添富短债A也是如此,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前五大持仓中涉及的主体分别为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光大集团、国家电网、中交一公以及陕西交通,而这些企业不是国企就是央企,并未涉及“专精特新”企业。
不仅是固收部分,上述中银理财的“专精特新”产品中权益部分的操作上似乎也与“专精特新”无关。最主要的权益类资产股票在该产品的前十大持仓中并未出现,未透露的权益资产配置部分是否有“专精特新”相关企业不得而知,但打着“专精特新”的旗号,前十大持仓中没有相关资产,如何称之为“专精特新”产品?
自今年3月15日以来,港股科技板块已然走出一条漂亮的反弹曲线,三个月爬坡超34%,让部分一季度提前布局的投资者吃到红利。
对于本轮反弹到底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业内人士认为,本轮反弹主要由国际局势冲突的缓和,以及平台经济监管导向的变化引起,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市场普遍认为接下来变得更差的可能性非常小。”
对于美联储加息缩表可能引发的资金“抽水”问题,业内人士更倾向于认为这是短期扰动。一方面,机构对此早有预期,市场已经提前反馈;另一方面,接下来美联储的相关政策或因经济形势而有所调整。
三个月反弹超3成
港股科技股自今年3月15日的阶段性低点已回升一段时间。截至6月17日,恒生科技指数收盘于4653.36点,三个多月来反弹力度超34%。
去年2月,恒生科技指数自11001.78点的高位下跌,此后长期处于下行趋势。随着估值不断走低,港股科技板块已然进入了极具性价比的区间,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
投资者对这一板块的兴趣从相关ETF的规模上可见一斑。以目前跟踪指数规模最大的华夏恒生科技ETF为例,这只ETF去年成立初期的募资规模为14.56亿元,此后的季度末披露的规模分别为32.39亿元、57.45亿元、89.43亿元,规模不断大幅上升意味着投资者对港股科技板块的长期前景仍抱有信心。
此外,也有不少头部机构和知名基金经理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港股投资机会的看好。比如中庚基金的邱栋荣就在今年的一季报中表示,港股大幅度的调整值得重视,从估值、基本面因素和流动性等方面看,港股的机会由结构性转为系统性,值得战略性配置。
彼时,邱栋荣在一季度大幅加仓美团和快手的做法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业内人士分析,中概互联作为成长股的代表,却被非常看重企业估值的邱栋荣选中,可见相关个股的价格已然具备了极高的性价比。
从股价表现上看,倘若以一季度末为时间节点进行计算,截至6月17日,美团已上涨28%,快手涨12%。倘若从3月15日的阶段性低点开始计算,截至6月17日,美团港股已反弹92%,快手港股反弹48%。
哪些因素促成反弹?
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师Francis Chan和Marvin Chen在近期报告中指出,自3月中旬创下低位以来,恒生指数和在香港上市的中资股票表现比其他全球股票更具韧性。“中国政府承诺支持科技行业似乎表明长达一年的严格监管措施可能结束,而部分基金对科技板块的持仓配置也表明市场情绪发生了转变。今年一季度末,抽样调查的基金中,约有一半增持了美团,有两只基金增持了腾讯、阿里巴巴和美团三家公司的股票。”
富国基金港股通互联网ETF基金经理蔡卡尔告诉记者,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引导资本有序发展”,引发了2022年初的一波上涨。但后续公司基本面出现明确反转,成为2022年2月以来下跌的首要原因。此外,出现外部局势冲突的黑天鹅事件,对拥有大量全球和海外资金的港股而言,冲击非常大。
今年3月,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传递出稳经济、稳市场、稳增长的明确信号,极大提升了投资信心,市场因此迎来反弹。会议要求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此外,关于香港金融市场稳定问题,要求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加强沟通协作。
FXTM富拓首席中文分析师杨傲正表示,国内相关部门最近都开始有意放宽针对科技互联网企业的监管,而国内近期推出多项措施鼓励数字经济和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反映国内政策加大支持和提高科技互联网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对港股科技股而言都是明显的利好信息。
从夹板气变成香饽饽?
Francis Chan和Marvin Chen认为,从2021年高点跌至2022年低点之后,中资股票指数或已在3月中触底,原因是它们早些时候的表现已经计入了对极端负面情景的预期。
上投摩根基金ETF业务总监张皓告诉记者,很多投资人其实都在关注恒生科技指数当前到底是一个阶段性的反弹,还是持续性的一个企稳。“从我们的角度看,对于恒生科技指数未来的走势是谨慎乐观的。”
张皓表示,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是估值比较低,伴随着指数的显著回调,目前从估值角度具备性价比;第二是基本面,从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看,整个板块在2021年年底大概率已经企稳,整体盈利能力持续提升;第三个重要因素则是整个监管和政策环境大概率企稳。
猫头鹰基金研究院总经理矫健认为,超过一定标准差的跌幅,可以视为反弹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要看风险偏好是否有所回升。他表示,从三四周前开始,他们在与基金经理沟通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相当一部分主动型的基金经理正在关注并增加港股的配置。
矫健表示,就调研的结果来看,基金经理们对全球通胀、美股表现、行业发展政策、疫情管控等议题的担忧,相比3月、4月份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以互联网行业来说,前段时间就陆续出台了好几项对平台经济的呵护政策,这就对港股科技板块形成了较大的利好,市场普遍认为接下来变得更差的可能性非常小。”他对港股未来趋势整体持乐观态度。“目前很多人觉得美国的通胀太高了,反观港股,其实是比美股便宜的,甚至流动性也比在纳斯达克的中概股更好,所以我们认为港股现在正在从夹板气变成香饽饽。”
美联储加息影响几何?
“当美国紧缩货币政策期间,投资者为对冲美股风险而不得不削减其他市场的头寸,一定程度带来对港股的抛售压力,同时当加息预期超预期太多时,也会带来较大压力。”蔡卡尔告诉记者。
但她同时表示,通过复盘发现,当加息落地后,港股就不容易受到紧缩带来的估值压力,重新回到业绩增长的逻辑中。“目前预计6月加息75个基点的情况下,倾向于认为压力最大的阶段或已过去,未来将重回公司业绩增长以及稳增长和刺激消费的逻辑。”
在矫健看来,加息缩表属于短期扰动,并不影响港股的长期趋势。“目前港股市场的性价比较好,是追求贝塔的好时候。加息缩表对美股的影响更大,而A股目前是寻找阿尔法的时机,贝塔相对有限。”
矫健认为,尽管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反弹,但港股目前仍处于明显的底部区域。科技和医药的空间非常大,一些权重股当前价格距离最高点的空间都在1倍~1.5倍左右。此外,也可以追踪一下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
他表示,由于北上深主动型基金配置港股的仓位暂时没有很高,目前比较适合关注的是ETF.具体到产品层面,投资者应尽量选择持仓紧扣主题的、规模较大的、个股持仓较为分散的港股ETF产品。
上周美联储超预期加息75个基点扰动全球,以周行情来看,美股三大股指上周跌幅在-4.78%到-5.79%之间,欧洲三大股指以及日经225指数的跌幅也都超过了-4%,全球股市可以说是经历了相当不太平的一周;但是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上周分别上涨0.97%和2.46%,仅次于俄罗斯RTS指数,排名全球主要指数二、三位。
行情变化太快就像“龙卷风”,虽然A股回升走出独立行情,但是回想起今年前四个月的震荡下跌,投资者可能还是会有些谨慎,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最近A股走出独立行情我们怎么看?以及震荡回升后的行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A股频频走出独立行情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上周,近期美股市场由于通胀加剧接连大跌,但A股却频频上演单日低开高走的独立行情。据小夏粗略统计,自4月以来道琼斯工业指数有8次单日跌幅超过-2%,上证指数却有5次在第二个交易日实现了逆势上涨。(数据来源:wind,2022.04.01~2022.06.17)
4月以来道琼斯工业指数8次单日跌幅超过-2%
日期 道琼斯工业指数涨跌幅 上证指数次日涨跌幅 深证成指次日涨跌幅 创业板指次日涨跌幅
2022.04.22 -2.82% -5.13% -6.08% -5.56%
2022.04.26 -2.38% 2.49% 4.37% 5.52%
2022.04.29 -2.77% 0.68% 0.23% -1.33%
2022.05.05 -3.12% -2.16% -2.14% -1.90%
2022.05.18 -3.57% 0.36% 0.37% 0.50%
2022.06.10 -2.73% -0.89% -0.30% -0.39%
2022.06.13 -2.79% 1.02% 0.20% 0.07%
2022.06.16 -2.42% 0.96% 1.48% 2.77%
(数据来源:wind,2022.04.01~2022.06.17)
如果以区间涨跌幅来看,4月以来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以及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分别下跌-13.81%、-18.89%、-24.07%,而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则在此期间上涨了1.99%、1.76%,可以说是完全走出了相反的行情。
A股“独立行情”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A股近段时间屡屡走出“独立行情”呢?我们要知道中美股市的主要差异:
第一点差异,中美两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周期不同。如果以美林时钟来划分,美国目前处于经济增长动能下滑同时通胀高企的经济滞胀期,抑制通胀导致了经济加速下滑;而我国则处于政策托底的经济衰退后期,已经出现了触底反弹征兆,就像小夏前两天聊过的,刚刚公布的5月经济数据纷纷超预期,我国经济正在逐步克服国际环境以及疫情的不利影响,呈现出恢复势头。(《5月经济数据带领A股上涨!布局机会来了吗?》)
第二点差异,两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不同。这个我们先前也分析过,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通胀高企,因此美联储目前正处于加息周期中;而中国经济的重心在于刺激经济,通胀处于可控阶段,因此货币政策目前正保持宽松状态。
第三点差异,A股和美股的估值差异。美股经历了此前长达十年的牛市,即使今年股市经历了大幅回调,目前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市盈率-TTM依然处于自上市以来64.06%的高位;而上证指数目前市盈率-TTM却正处于上市以来15.95%的位置,比历史上86%的时候都要便宜。
当前行情投资者该做些什么?
经过小夏的这番分析,大家应该也都能看出来,A股走出独立行情,背后实际上是经济面、资金面以及估值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不要因为一时的涨跌而焦虑。回想年初以来的这波震荡回调,有多少小伙伴为此胆战心惊、彻夜难眠?可能也有不少小伙伴已经选择了离场。但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A股自4月末以来开始出现反弹,那些因为担忧而离场的人,很可能也错过了最近两个月的反弹,频繁交易、追涨杀跌的结果可能远不如一直持有以及坚持定投。A股近段时间的行情再次说明,股市的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经济基本面、政策面以及资金面,如果你看好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那么坚持长期投资就是更好地选择。
其次,任何时候都要做好资产配置。前几年的美股牛市中,投资QDII的人不在少数,这种投资是聪明的,但如果因为看到美股行情好就只投资那一个市场,到了今年可能就会造成“篮子翻了鸡蛋全部打破”的结果。市场行情难以预测,做好资产配置才是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的更好方法。跨地区配置如此,在A股内部做好不同风格的配置同样也是如此。
归根结底,还是老生常谈的那句话,坚持长期投资,做好资产配置。A股目前3300点的位置也不算高位,此时调整布局,长期或许会有好的收获!
最近,新东方“卖菜老师”董宇辉的直播间火了,不少“畊宏女孩”、“心凌男孩”被“厄运向你袭来的时候你没躲,有一天好运就会撞个满怀”戳中泪点。
万事相通,在投资中,市场的不确定性孕育着趋势的波峰浪谷,科学规划,纪律坚守,进退灵活地应对,是穿越困境的共同诀窍。
跟我们分享定投经历的网友“人生可如意”是位来自广西的资深基民,恰好Ta也是这样一位敢于坚持的“穿行者”,看似朴实淡定的话语,饱含大道至简的通透,特此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投资之旅有所助力。
图片
过程决定心态,心态成就结果。这位朋友9年坚持的从容淡定首先来自选择了不追求短期暴利的投资方式,比如定投。
个人是一滴水,能折射出时代的一片海。把时光推回到9年前的2013年,A股在2500点附近蓄势震荡,磨底行情非常考验人心。如果以定投入场,仅仅两年后,2015年A股攀上5178点的高峰,必将绘就一轮“大笑曲线”。
也许有人会说,每轮牛市会培育一批投资者,但他们的投资体验并不好,5178点后的大调整,2016年初的熔断,2020年的牛市来去匆匆,承受剧烈颠簸的“逐梦之旅”,真能赚到钱么?
如果选对基金坚持定投,答案是:可以。给大家展示一组数据:
数据回测说明:不同于沪指的编制方法,偏股型基金指数更能代表主动管理类基金的择股能力。2015年6月12日,沪指收于5166.35点,盘中最高5178点,如果不幸在这天入市,以一次性投资和月定投1000元买入偏股型基金指数,前者回本需要1220天,后者需要410天。两种投资方式的收益情况其实都不错,定投略胜一筹。以上仅为指数收益回测,提取至wind,截至2022/6/13,不预示未来情况,仅用于分析之用,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所以,即便因为难挡人性弱点买在历史性的高点,也不用怕,利用定投分摊成本的特点,假以时日也有机会走出亏损、获得盈利。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再掌握一些聪明定投的小技巧,比如资金充裕、市场下跌时多投,达到目标收益率之后及时止盈,一轮轮滚雪球式的定投,你的收益可能会比上面展示的更高。
这位朋友第二个值得我们借鉴的是,用长钱和闲钱做投资,“涨了开心,跌了也扛得住”。
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象限图,用于投资,尤其是基金定投中的钱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不用的钱,可能是三五年,甚至更长。
坚守的动力源自目标明确,“长钱”追求的是未来时间的财富价值,对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长钱”是未来成家立业的储备;对新手爸妈来说,“长钱”是抚养教育孩子的刚性支出;对于人到中年来说,长钱是退休自由、从容老去的体面。
这位朋友就是拿出了总资产中的30%-50%进行长期投资,普通人在决定定投金额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量力而行。
虽然定投淡化择时,在高点买入也不是无招可解的死局,但能在低点入场,投资体验和长期收益无疑会更好。
2022年4月26日,A股阶段性的底部夯实在了2886.43点,在流动性持续宽松、低估值修复、投资刚需蓄势的综合因素作用之下,近日大盘缓慢回升到了3200点附近。
在美联储鹰派加息的压力之下,这样的反弹能持续多久,很难说。但无论从疫情还是外围局势来看,最糟糕的情况或许已经过去,当下,依然是长期布局的好时机。
如果你想实现更好的资产配置、更均衡地分散风险,建议采用定投的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中,选定好基金或者是构建基金组合,宜早不宜迟。
6月17日,银保监会披露今年前4个月保险业的经营情况。备受资本市场和保险业关注的是,截至4月末,险资配置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余额及比例较3月末出现进一步缩水。
据银保监会披露,截至4月末,险资运用余额达23.63万亿元,其中,配置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达2.81万亿元,较3月末的2.86万亿元出现进一步缩水,配置占比也从3月末的12.13%降至4月末的11.89%,这一配置比刷新了2019年以来的新低。
险资配置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余额缩水通常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险资主动下调了权益资产仓位;二是公允价值下滑。结合4月份A股市场的走势以及头部险资机构的表态来看,公允价值下滑或是导致4月末险资权益资产持仓缩水的主因。
多因素造成险资对权益资产配置缩水
险资4月末对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的配置余额再创新低。
《证券日报》记者据银保监会官网披露的数据梳理显示,2019年至2021年,险资配置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这两项资产合计占比依次为13.2%、13.8%、12.7%。今年3月末这一占比降至12.13%,已创下近三年来的新低,4月末这一比例再次降为11.89%,直逼2018年末的11.7%。
资产配置难度加大、权益市场波动加剧等原因造成了险资对权益资产配置比例的持续缩水。
新华保险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前不久表示,“今年市场形势非常复杂,所有投资人员压力山大。我们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在投资上积极应对,大的资产做了一些调整。”
此外,也有险企在最新一期的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在长期利率下行、股债市场波动以及优质资产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难度加大。
另外,今年保险业开始实施偿二代二期工程,新规下,权益资产会降低险企偿付能力,一些险企为保证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减少了权益资产等高风险资产对偿付能力要求资本的占用。
需要说明的是,险资4月末的配置数据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并不能体现其对权益资产的最新配置动态。5月份以来,权益市场回暖,险资持有的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余额势必会随之增加。此外,多家险资机构4月底以来表示将择机加仓权益资产,加仓后的数据或会反映到今年5月末或6月末的行业配置数据中。
多家险企称已加仓并看好权益市场
实际上,4月下旬以来,不少险企表示将择机加仓权益资产。比如,4月底人保资产、国寿资产、新华资产等众多保险资管公司齐发声,称将把握时机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此外,在4月底保险公司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中,多家险企称已择机加仓。
在6月9日中国太保2021年度股东大会上,中国太保集团总裁傅帆表示,鉴于保险资金负债久期长的特性,公司不会过于关注短期收益的波动,始终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的理念。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哑铃型的战略资产配置策略,在公司战略资产配置中,适当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以及不动产类资产配置的比重,以提升长期投资回报的能力。
从当下险资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适当增加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也是提高投资收益率的大趋势。昆仑健康保险资管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保险资金近年来持续面临收益率走低的配置压力。低利率对保险资金固收投资提出了较高挑战,这要求险企一方面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发挥保险资金特有优势,围绕长期投资理念,提高对长久期资产的关注;另一方面险企要拉长资产久期,增加权益敞口,提升投资能力,强化风控。”
近期多家险资机构表示,看好未来的权益市场表现。如,国寿安保基金表示,近期权益市场迎来风险偏好的持续改善,流动性宽松、稳增长政策预期以及市场赚钱效应的提升是主要驱动力。当前主要宽基指数已经修复至本轮疫情暴发前位置,市场超跌反弹动能或将边际减弱,但随着市场对基本面冲击的钝化,流动性持续宽松以及政策纠偏信号或继续推升市场风险偏好。
首批公募REITs将迎周岁生日。365天的协同创新成果,也将进一步接受市场的祝贺和检阅。
回望这一年,公募REITs试点作为资本市场的新丁,虽在二级市场有过阶段性冷热不均,但整体运行平稳、符合预期:为各类投资者参与基础设施及不动产市场投资提供便利渠道和优质标的;形成“募投管退”的投融资良性循环,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基础设施运营稳健,资产配置价值显现。
取得可喜成绩并非唯一亮点,制度规则的逐步完善为公募REITs行稳致远提供有利环境。首批产品平稳上市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涵盖项目资产扩容、险资入市、税收优惠、扩募机制等多个环节,突出对REITs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让更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双方与资本市场产生“化学反应”,也有利于多维度合力夯实经济基本盘。
受益于政策面的保驾护航,公募REITs发行节奏明显加快,并在扩容增类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截至目前,市场上已上市的REITs增至12只;已上市和在审核的项目所覆盖的基础设施资产类型,从一年前的收费公路、产业园、污水处理、生态环保、仓储物流等扩容至保障性租赁住房、清洁能源等,另有百余单储备项目正在推进中,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尚未覆盖的资产类型纳入公募REITs。
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规模庞大,未来公募REITs发展前景广阔。不过,市场还在完善建设中,对于达成政策长远目标而言仍有待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一是破解机制难点,加强法治保障。逐步破解机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打通项目堵点卡点,提升业务流程效率。适时推动专项立法,系统构建符合REITs特点的制度安排。
二是丰富投资者类型,优化做市商机制。逐步引入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多元长期投资者参与REITs市场,提高配置属性。探索优化做市商激励机制,提升市场流动性。
三是完善监管体系,督促规范运营。持续完善REITs日常监管体系建设,重点做好规范运营等事项监管,规范定期和临时报告披露,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对拥有近32年历史的资本市场来说,一年只是一小段历程,对我国公募REITs而言,却是从无到有的一大步。更令人欣慰的是,虽然任重道远,但公募REITs试点一年来已为万亿元量级市场稳健发展开了好头。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面向民间投资项目的加紧推出、首批REITs扩募项目的尽快落地,下一个生日,公募REITs将给市场带来更多惊喜。
摘要:
2022年1月11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首次对各类银行保险机构的关联交易行为制定统一适用的监管规定。本文谨以具有代表性的保险机构、信托公司为例,对比分析关联交易新规下两者的监管区别,探求背后的监管逻辑,并结合业务实践,讨论对今后具体资管业务的影响。
2022年1月11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22〕1号,以下简称“《新规》”),首次对银行机构、保险机构、境内信托公司等各类银行保险机构的关联交易行为制定统一适用的监管规定。
从体例上看,本次《新规》在关联方认定、关联交易的内部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拉平了各机构的标准,而在具体关联交易分类、监管比例及监管措施方面,则针对不同机构类型进行差异化监管。从具体监管要求看,《新规》总体承继了此前对各机构制定的关联交易监管思路(尤其是禁止性规定方面进行了再次重申),并在部分具体监管细节上进行了调整。
本文谨以具有代表性的保险机构、信托公司为例,对比分析《新规》下两者的监管区别,探求背后的监管逻辑,并结合业务实践,讨论对今后具体资管业务的影响。
一、《新规》的监管思路
(一)管“资金”与管“主体”
《新规》第三章集中对银行保险机构的关联交易进行规范,其中保险机构和信托公司的监管要求如表1所示。
1.保险机构:管“资金”
从表1看,《新规》对保险机构的监管要求更加细致,从关联交易类型、交易金额计算方式、比例要求都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其实质是对保险资金的管理,尤其侧重于对保险集团、保险公司及保险资管公司在运用自有或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过程中是否涉及利益输送方面的监管。
2.信托公司:管“主体”
相对地,《新规》留给信托公司的笔墨并不多,但仅第21条的规定便可看出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的管控口径是严于保险机构的——因为需要对信托公司“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进行双向核查,意味着管控面涵盖了信托公司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这在《新规》对两机构“重大关联交易”的界定中也可体现(见表2)。
保险机构重大关联交易发生于“保险机构”与关联方之间,也即关注点落在保险资金流转中;信托公司重大关联交易则分为信托公司“固有财产”与关联方之间,以及信托公司“信托财产”与关联方之间两种。
信托公司业务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分为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根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第2号)规定,“信托业务”是指信托公司以营业和收取报酬为目的,以受托人身份承诺信托和处理信托事务的经营行为。对应地,“固有业务”则是指信托公司以自有资金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的行为。由此可见,《新规》对信托公司的监管侧重于业务监管,其实质是对机构本身的管理。
(二)监管思路分析
上述两机构的监管差异较大,系源于监管角度及侧重点不同。我们理解,由于保险机构(以保险集团、保险公司为主)即是主要金融机构监管对象,通过对保险资金的源头监管,更能实现穿透监管的效果。但信托公司基于其业务特性,自有资金很少,资金主要通过对外募集,资金来源广泛,从信托公司层面进行监管更方便规制违规操作。并且,信托公司存在较多民营企业股东的情况,民营股东多为不直接受监管部门监管的机构和自然人,且实践中信托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占信托公司自有资金、及信托财产的情形时有发生,故监管环节对信托公司设定更严格的监管口径,也属于基于业务实际情况采取的应对措施。
二、对资管业务的影响
(一)资管产品中可能涉及的关联交易、所需程序及注意事项
1.保险资管产品
以保险资金投资的债权投资计划为例:
(1)投资人与融资主体
当投资人(保险机构)与融资主体构成关联关系时,保险机构与融资主体之间的交易符合《新规》项下“投资基础资产包含关联方资产的金融产品”情形,构成资金运用类关联交易,应按投资金额计算本次关联交易金额。
同时,保险机构需根据底层基础资产是否涉及不动产类资产、是否涉及特定关联方的情况,以及与对应关联方的累计交易金额判断是否符合投资监管比例要求、是否构成重大关联交易。
此外,保险机构还需履行关联交易内外部相关程序,如内部审批流程上,需按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授权程序审查,报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备案(构成重大关联交易的,须报经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审查,并提交董事会批准),在对外报告和披露方面,则定期在公司网站中披露,并通过关联交易监管相关信息系统向银保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送。
(2)投资人与受托人
当投资人(保险机构)与受托人(保险资管公司)构成关联关系时,投资人以保险资金投资于其关联方发行的产品构成《新规》项下资金运用类关联交易。进一步地,保险机构还需根据《新规》第18条规定,结合基础资产是否涉及其他关联方判断交易金额的计算方式。如融资主体为投资人关联方的,投资人本次关联交易金额按投资金额计算;如融资主体非投资人关联方的,投资人本次关联交易金额按管理费计算。
那么,从受托人角度看,其开展资管业务、向投资人收取管理费是否构成《新规》项下服务类关联交易、需要再按管理费计算呢?我们认为,投资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交易虽只发生了一次,但关联交易的金额仍需在各主体项下分别计算。因此,受托人需再按照管理费计算本次关联交易,并按照监管要求履行内外部审批报告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债权投资计划往往涉及保证人提供本息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作为产品增信措施。那么,《新规》中提到“基础资产涉及其他关联方”,除了上文提到的融资主体为投资人关联方的情况外,是否还包括保证人为投资人关联方的情况(尤其是在保证人非融资主体母公司或实际控制人,或保证人由专业担保公司担任的情况下)呢?
我们认为,此处“其他关联方”不应包括保证人。“关联交易”的发生,需要投资人与该关联方之间发生利益转移,而投资人向融资主体投入的债权资金无法移转至保证人。并且保证人作为投资计划当事人,仅在发生担保事项时为融资主体的债务履行担保责任,其利益转移的对象也是融资主体,无法转向投资人。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此处“其他关联方”是指掌握基础资产权属的主体,仅讨论融资主体即可。
(3)受托人与融资主体
根据《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令第二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受托人与融资主体不得具有关联关系。但《管理办法》对“关联关系”的定义是指“有关当事人在股份、出资方面存在控制关系或者在股份、出资方面同为第三人所控制”。由此可见,《管理办法》定义的关联方范围明显小于《新规》定义的范围,故实践中确实存在虽然受托人与融资主体在《新规》项下构成关联关系,但在《管理办法》项下不具有关联关系、受托人仍可继续发起设立产品的情况。
我们认为,尽管受托人与融资主体之间属于《新规》项下关联方,但受托人以“投资计划财产”与融资主体进行交易并不涉及受托人自有资金,不属于《新规》项下关联交易。并且,受托人基于为管理产品收取的管理费自投资计划财产中扣划,其获得的服务报酬系源于受托人与投资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该交易与融资主体无关,也不属于《新规》项下关联交易。
2.信托产品
以保险资金投资的集合资金信托为例:
(1)投资人与受托人
保险机构作为投资人投资金融产品采用一样的逻辑,故在信托产品项下,如投资人(保险机构)与受托人(信托公司)构成关联关系时,保险机构与信托公司之间的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两机构应按各自监管规则履行关联交易相应程序。
(2)受托人与融资主体
当受托人(信托公司)与融资主体构成关联关系时,受托人以“信托财产”向融资主体进行投资即直接构成《新规》项下关联交易(而保险资管公司作为受托人,以“投资计划财产”向融资主体投资不认定为关联交易)。由此可见,就信托公司而言,无论是与资金来源方(投资人),还是资金运用对象(融资主体),只要存在关联关系,即认定构成关联交易,再次突出了“管主体”的思路。
(二)禁止性规定及实操探讨
近年来,监管部门先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等活动,长期致力于清理整改银行保险机构违规行为,其中均有涉及对违规关联交易的排查。本次《新规》也列举了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的禁止性关联交易情形。受限于文章篇幅,我们仅结合第32条针对信托公司的禁止性规定,就实操中遇到的两个案例进行简单介绍。
1.涉及信托公司信托业务
某银行拟以自有资金,通过某信托机构客户设立的信托计划,向融资主体发放信托贷款。经查询,该信托公司的控股股东持有融资主体股东30%的股权(未构成第一大股东),并通过该名融资主体股东向融资主体董事会委派1名董事。我们理解在此结构中,融资主体系信托公司控股股东能“施加重大影响”的关联方,因而该信托公司向融资主体发放信托贷款构成关联交易。
在此基础上分析,如银行申请通过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向融资主体放款,因涉及《新规》第32条第3款情形“信托公司管理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不得将信托资金直接或间接运用于信托公司的股东及其关联方”而无法进行;如银行采用单一资金信托形式向融资主体放款,则仍然可行。
2.涉及信托公司固有业务
某信托机构客户在清理非金融子公司及非标清零的双重监管规则下,以自有资金受让了部分清理资产。在对非标资产池清零后,该客户拟将所持资产对外转让。按原计划,因所持资产涉及国有资产,在经国资委审批后,该客户拟将资产转让给集团内另一家专业子公司。但上述方案因涉及《新规》第32条第1款情形“信托公司开展固有业务,不得向关联方融出资金或转移财产,不得为关联方提供担保”而无法进行。
我们理解,实践中此类为响应监管整改、为清理违规资产而进行的财产移转情形有很多,主观上可能并没有通过此类交易向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的动机,但客观行为上确实面临踏入另一条监管红线的风险。总体来看,监管部门作出的种种整改要求,初衷均是为了防止银行保险机构进行监管套利、隐匿风险,避免机构通过违规关联交易进行不当利益输送。除了《新规》之外,监管部门亦同期出台了《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清理信托公司非金融子公司业务的通知》等规定,向上完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规范大股东交易行为,向下清理违规资产及业务。在重重监管组合拳之下,整改期的信托公司如何顺应信托业改革和转型发展,可能是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金融布哥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30120654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有大量的小伙伴从高校毕业,进入到职场中,准备升级打怪,今天布哥就帮大家整理一下职场的一些必备技能,帮助大家尽快适应职场生活。
一、商务谈判
商务谈判是很多岗位的重要工作,如跟供应商谈判、投标、拓展客户、沟通合作等都免不了到对方公司或者约对方到自己公司来会谈,甚至很多时候需要出差到另外的地方。
作为职场新人,做好商务谈判的一切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领导们在商务会谈时只管沟通,缺什么都会跟下属要,如果下属准备不足,就会导致会谈效果不好,布哥给大家一个必备清单,作为会谈法宝。
1、电脑。电脑是必备物品,如果会谈时需要演示、展示或者需要一些资料,电脑里的资料可以现场展示。(资料准备齐全)
2、翻页笔。有时候我们去拜访对方,免不了去介绍一下自己公司的业务、产品线、公司优势,对于领导来说,自己操作电脑翻页会丢了牌面,万一对方公司没有翻页笔就很尴尬,所以自己带一个,到时候调试好是非常必要的。
3、名片夹和足够多的名片。入职后,人力会给你印制名片,每次外出的时候带足够多的名片,最好买一个名片夹,把名片都放在金属制的名片夹里,如果只是简单的放在口袋里,会折,如果带的不够多,交换名片的环节会很尴尬,要养成随身带名片的好习惯。
4、充电宝。商务谈判和对外沟通时,会需要很多信息,领导难免需要通过手机查找信息,准备一个充电宝可以保障团队有备无患。
5、录音笔。划重点,录音笔是重中之重。因为在商务谈判里,一方面有很多细节需要回去逐一落实,另一方面谈判内容需要整理成文字跟公司汇报,万一遗漏了重要的事项,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录音笔推荐讯飞智能录音笔H1 Pro,堪称职场神器,再也不用担心回头领导问你会议上的内容都记住了吗
它不只是一款普通的录音笔,而是集录音、转写和翻译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职场办公神器。那么这款录音笔的录音质量如何呢?机身顶部有一颗定向麦克风,支持120°定向拾音,适用于领导讲话或者采访等场景,上下两端有两颗全向麦克风,支持360°全向拾音,多人会议中参会人员的声音都可以清晰录制。支持5-10米远距离拾音,这样你就不用担心在大会议室里,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会记录不清楚。
另外它可以根据场景主动识别人声,降低环境音干扰,这样就不用怕使用的环境中有杂音会把重点信息给盖住。音频还可以同步讯飞听见APP和PC端,这样边开会边记录,可以很好地提高效率。
6、本子和笔。有人会说,已经有了录音笔和电脑等电子设备,为什么还要纸和笔呢?那是因为作为职场小白,当客户开始说话的时候,就需要写字记录,当然写字的准确性和效率远不如录音笔,但记笔记却是对客户很大的尊重,哪怕是内容记录得没有那么详细,你也要认真记录。
二、邮件沟通
在职场里,邮件是绕不开的一个必备沟通软环节,有很多事情虽然可以通过微信和电话来沟通,但是邮件也是必不可少的,那是因为它有两个很重要的功能:
1、工作留痕。所谓的工作留痕,是职场上保护自己很重要的手段,比如你通知另一个部门的同事一件事情,你走过去跟他说了一下,或者打电话说了一下,哪怕是微信通知,对方统统都可以以没记住作为搪塞的借口,只有正式的邮件知会,才能在出现分歧,划定责任的时候,保障自己的权益。
2、一键抄送。邮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抄送群组,也可以把大领导都抄送上,跨部门同事都抄送上,虽然有微信群组,但是微信信息众多,难免会忽略重要信息。只有邮件可以让多部门协调的事情,变得更加轻松,高层领导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意见。
那邮件沟通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1、标题清晰,点名问题。如关于ABS项目延期发行事项的请示沟通。
2、逻辑清晰,多用1234来分点分段,切记打大段文字。
3、注意敬语。如张总您好,或尊敬的各位同事,等表述。
4、邮件的附件记得改文档名称。
5、结尾最好加入祝好、顺颂商祺等表述,以示尊重,并且加上自己的名字、职位、地址、公司等关键信息。
6、跨部门发邮件一定要抄送自己的领导和对方的领导。
掌握好了邮件礼仪,就可以在职场沟通中占得先机啦。
三、会议纪要
作为职场萌新,会议纪要是大部分人脱离不开的工作内容。
以券商研究所为例,需要经常参与所在领域的论坛、大咖分享、行业专业会议等,我们的职场萌新都会被分给会议纪要的工作。
另外,部门会议、公司大会和客户拜访都要免不了记录会议纪要,布哥还记得早在2015年我实习的时候,那个时候凭着iphone自带的录音功能,去记录一场2小时的会议,写一份会议纪要有时候需要8-10小时,因为很多专业词汇你一下子没听出来,需要反复听,有些嘉宾因为方言或者中英夹杂切换,导致很难把内容变成文字,这些事情都让作为职场新人的我很讨厌做会议纪要。
不过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我现在不管开会还是出差都会带着讯飞智能录音笔H1 Pro,主要是它支持10大语种和12种中文方言的转写,还有16个专业领域的优化识别。除单语种模式,更支持中英混录智能转写。这就让有些专业词汇、方言和中英夹杂的记录不再犯难。不然我以前看到中英夹杂的演讲嘉宾,真想冲上去问问,你到底说的啥?
另外它转写的内容可以区分讲话人,将文本自动分段,还可以智能过滤语气词、叹词和重复词,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不然的话,我们也需要花很长时间来编辑整理会后内容。
对于公司的会议,部门的会议,可能有些关键的部署和方法需要会上实时确定,用录音笔也能实现会议内容实时分享,PC端在线编辑,开完会即可成稿,不用再加班整理了,真解放双手了。
四、上下级沟通礼仪
有人开玩笑说00后是职场氛围整顿者,不同意80、90后对领导的“言听计从”,00普遍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不管怎么说,职场中上下级有些需要注意的礼仪还是有必要再说一下的。
1、微信回复礼仪。领导交代工作,不要说好,要说好的。也不要单单就说收到,而是要明确一下任务的点,否则很可能让领导觉得你在应付事儿,尽量不要发OK,OK一般是领导专属。
2、入职第一天,先打开通讯录,确认领导的信息,姓名和电话,千万不要出现领导给你打电话你不知道他是谁,后果很惨。不要问布哥是咋知道的,布哥吃过亏。另外第一时间把主要领导的微信加上,不要不好意思,也不要问布哥为什么给出这个建议,说多了都是泪。
3、开会的时候提前到会场,会议上认真记录,提前准备发言稿,如果是电话会议,记得改自己的备注姓名,提前上线,都是对领导和职场的尊重。
好了,马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应届生入职季节,希望所有新入行的小伙伴,都可以迎来一个美好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目标。
商务谈判是很多岗位的重要工作
做好商务谈判的一切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领导们在商务会谈时只管沟通,缺什么都会跟下属要,如果下属准备不足,就会导致会谈效果不好
1、电脑
(资料准备齐全)
2、翻页笔
3、名片夹和足够多的名片。
最好买一个名片夹,把名片都放在金属制的名片夹里,如果只是简单的放在口袋里,会折,如果带的不够多,交换名片的环节会很尴尬,要养成随身带名片的好习惯。
4、充电宝。
领导难免需要通过手机查找信息,准备一个充电宝可以保障团队有备无患。
5、录音笔。划重点,录音笔是重中之重。因为在商务谈判里,一方面有很多细节需要回去逐一落实,另一方面谈判内容需要整理成文字跟公司汇报,万一遗漏了重要的事项,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录音笔推荐讯飞智能录音笔H1 Pro
6、本子和笔
记笔记却是对客户很大的尊重,哪怕是内容记录得没有那么详细,你也要认真记录。
在职场里,邮件是绕不开的一个必备沟通软环节
因为它有两个很重要的功能
工作留痕。所谓的工作留痕,是职场上保护自己很重要的手段
只有正式的邮件知会,才能在出现分歧,划定责任的时候,保障自己的权益。
一键抄送。邮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抄送群组,也可以把大领导都抄送上,跨部门同事都抄送上,虽然有微信群组,
只有邮件可以让多部门协调的事情
1、微信回复礼仪。领导交代工作,不要说好,要说好的。也不要单单就说收到,而是要明确一下任务的点
入职第一天,先打开通讯录,确认领导的信息,姓名和电话,千万不要出现领导给你打电话你不知道他是谁,后果很惨。
开会的时候提前到会场,会议上认真记录,提前准备发言稿,如果是电话会议,记得改自己的备注姓名,提前上线,都是对领导和职场的尊重。
作者:金融布哥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10876028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一个有过留学经历和研究过海外金融产品的人来说,布哥深知在一些职场中,外语有时候是某些工作的必备交流工具,但口语这个东西,对于一直是考试优等生的我们中国人,着实头疼。可是你口语不好又不行,很多情况下,可能还会影响你的在公司的晋升之路。
今天我们讲一下职场人练口语遇到的问题以及职场人提升口语的方法。
职场人需要英语口语的场景主要有三
工作汇报与PPT展示
作为职场人,用英语做ppt的汇报是必不可少的场景。复盘以前的工作内容,利用数据分析工作问题,客户分析,产品分析,对未来市场的研判都无法脱离ppt。对于ppt来展示说,最重要的就是——流利性、连贯性。
因为如果在做ppt展示的时候,流利性不够,连贯性不足,最直接反映的问题就是全篇没有逻辑,如果被老板打上了没有逻辑的标签,注定是一个失败的展示。
布哥建议,从逻辑性着手,解决流利性和连贯性的问题。
比如我自己就笔记喜欢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中的三分法,把要表达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用firstly、secondly、thirdly放在表达内容的前面。英语表达时,多用介词和转折连词,这样可以显得层次分明,易于理解,并且用转折连词的时候,中间的停顿可以给自己一定思考的时间。在我以前表述英语时,经常会由于逻辑没有主线导致别人理不清逻辑,当我开始强行要求自己分类123的时候,逻辑就会清楚很多。
因为ppt汇报不同于日常交谈,是长时间的个人输出,要想练好,最好是能找到合适的陪练,让你一次性把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看对方是否能在你的叙述中get到重点,理清逻辑,并给出一些建议。曾经我就做过类似的事情,找一个人,专门来听我的通篇逻辑,看对方是否能听明白,如果不能明白就重新梳理,知道对方完全get。
2.会议讨论
会议讨论不同于ppt展示,不是一个人长时间的输出,而且有反馈、有交互,不光考验口语表达能力,还考验听力水平,并且考验英语思维的组织能力,很多时候一句话用中文你知道怎么说,如果你脑子里出现中文,再翻译出来,很可能会出错,或者别人不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就会造成信息传递有误。
在这里,布哥的建议是,要牢记常见的语法和某些职场特定或专业特定的词语表达方式。
比如曾经我专门研究过美元债产品,也听过一些类似的路演,我没办法get大家的点是因为里面的专业词汇不能完全明白,于是就把相关涉及的专业单词,多带带拎出来研究,或者在口语表达时,如果害怕表达不准确,不妨先用短句子,避免长句子,尝试着多跟人用英语讨论问题,锻炼英语思考能力和即时反应能力。
3.日常项目交流
日常的项目交流相比于前两个场景,会轻松一点,不像第一个场景需要做大量的内容输出,也不需要像会议讨论一样,对准确性要求极高,气氛也会相对轻松。
对于日常的项目交流,布哥问过一个外企的朋友,如何去练习口语,跟大家交流无障碍,他说,我把工作的场景分成了几类,比如讨论业务进展、讨论系统研发、讨论资金结算等,针对每个场景,我自己脑海中模拟同事可能跟我讨论的话题,想出应对的话术何表达,并且不断练习,才有提高,或者的就是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彼此当陪练。
好了,说完几个场景,布哥要给职场人提升口语提供两个建议
刻意练习
所谓刻意练习的意思的意思是,你需要有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去说,去听,去反馈。这个说的意思不是自己给自己一个话题,然后自己开始针对这个话题讲,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跟真人对话,对方下句说什么你完全不知道,只有这种情况下,才能锻炼你的即时反应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思考的能力。
尤其在工作中,在会议里,如果不能保证语言的有效性和连贯性,会让整个信息传递打折扣。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app,口语侠。是布哥也会推荐给公司新人的一个非常好用的提升职场口语的app 。这个app的好处是随时随地一键可以跟外教音视频通话练口语,非常适合职场人用来提升口语,因为职场小伙伴可能比较少整块的时间来练习。用app就可以毫无压力的1对1进行自由口语练习,聊天中就能提升口语。
口语侠的很多老师都是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行业背景,如企业高管、执业律师、大学教授等,也有各类专业背景的人士,如市场营销、心理学、工程学等,可以满足不同场景的小伙伴的学习需求。
大家可以直接通过下方链接进行下载(仅限苹果系统),安卓可以自行去应用商店搜索「口语侠」下载。另外在这里给大家准备了邀请码,可以领取免费时长进行体验。
邀请码:0KKKXN
口语侠【口语侠APP】超多外教选择!真正的一键找外教音视频通话练口语,学习自由轻松!
4.6分
下载
外教选择也会比较多,有400多名欧美外教,选择还是足够的。
2.试错与反馈
所谓试错与反馈就是,当你迈出了第一步,敢于表达,把自己的语言流畅度提高后,还需要考虑语言的准确性以及用法的地道性,这就需要英语母语的小伙伴帮你纠正。
我举个例子,以前说起“无所谓”的表达,我一直说的是i dont care,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直到一个外国老师告诉我,一般在情绪稳定的时候,有些人会用it doesn't matter,情绪不太高涨的时候,有些人说i don't give a shit,这个就是只有native speaker才能教授的表达。
说到这里,刚好也提一下,口语侠app,布哥看过,很多都是native speaker,如果你在国内找中国老师教你英语,很可能大家用中式思维,会犯某些共同的表达错误,找外教老师就不同啦,不地道的表达,可以直接被纠正过来。
如果你担心选择的老师不一定能满足你的需要,或者语速太快自己难懂,口语侠每个老师都有上传自己的视频Vlog,可以刷vlog了解老师的风格,选择一个合适的。
而且可以利用与外教沟通的机会,学习英语思维的表达,减少在脑中想中文再翻译成英文的尴尬。
如果觉得上课的时间不够自己联系,这个app的音视频的通话练习过程会同步生成录制,大家可以后续反复收听复习,反复收听自己的对话,找出问题,也是提升必不可少的。
3.工作词汇的储备
对于工作来说,日常出现频率较高的工作词汇,涉及专业性的词汇,可能也就300-500个左右,把这些词汇记牢,能保证自己信息摄入的有效性,大家可以用扇贝单词或者网易词典等,经常把行业内的高频词汇挂在嘴边,有助于提高职场沟通。
一般情况利用行业内的文献,项目介绍材料,大咖的英文讲座,收集素材,尤其是项目材料等文件,几乎能涵盖所有需要的高频专业词汇,布哥开玩笑的说一句,掌握了专业词汇,哪怕是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至少能保证对方明白你表达的意思。
4.善用行业内专业的外文网站
比如金融行业,行业内著名的杂志如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数据网站如彭博,交易场所如纽交所、纳斯达克等都有专门的外文网站,这些网站可以给我们的词汇和表达,提供非常大的帮助,也能帮我们提高口语需要的词汇。
一般外文网站会分为科普性质、新闻类、专业类、评论类的网站,由浅入深,科普性质的最适合职场小白,专业类的最能提高我们的技能,新闻类和评论类的会有些复杂的词汇,适合职场提升人群。
最后布哥给大家些建议
英语作为一个工具,本身是辅助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好的开展,是辅助工具,布哥并不建议在这个上面砸太多的钱,如果你不是靠英语吃饭,花的钱最好是能省就省,想起新闻里很多人撸网贷报十几万几十万的英语课,布哥就替大家心疼,所以如果要花钱,尽量找经济实惠的平台。
口语侠这个app相比来说,价格也是相当亲民,充值的金额可以自己决定。性价比高,对于一门职场工具来说,这样一杯咖啡一节课的消费就能跟欧美外教1对1的练口语,对大家也不构成负担。
ios系统可以戳下方链接直接下载(安卓用户可以在应用商店搜索口语侠进行下载),另外可以通过邀请码,领取免费时长进行体验。
好啦,最后布哥祝愿每一位职场人都能用好英语,在职场中发光发热。
最多设置5个标签!
1. β系数
β系数也称为贝塔系数(Beta coefficient),是一种风险指数,用来衡量个别股票或股票基金相对于整个股市的价格波动情况。β系数是一种评估证券系统性风险的工具,用以度量一种证券或一个投资证券组合相对总体市场的波动性,在股票、基金等投资术语中常见。
其他工作知识1. 电子普通 {MOD}和增值税专用 {MOD}有什么区别电子普通 {MOD}即电子增值税普通 {MOD},和电子增值税专用 {MOD}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可以用于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同时电子增值税普通 {MOD}的 {MOD}抬头会显示“增值税电子普通 {MOD}”的标识;电子增值税专用 {MOD}的 {MOD}抬头会显示“增值税电子专用 {MOD}”的标识。
2022年6月20日星期一新闻类1. 保险行业2022年下半年投资策略报告: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要点1:保险板块行情复盘:整体走低,人保表现相对较好受疫情反复冲击、权益市场波动影响,2022 年保险资负两端承受下行压力。
主要上市险企寿险“开门红”较2021 年相比有所延后,国内疫情多点爆发抑制保险需求释放及代理人展业,叠加投资端业绩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拖累保险板块整体走势,贝塔系数持续低位震荡。个股表现颓势,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其中中国人保(行情5.03 -0.79%,诊股)表现相对较好。
长期利率波动会影响险企的资负两端,并叠加权益市场表现催化行情。当利率下行周期叠加弱市场的作用,会助跌保险指数。2022 年1-5 月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企稳,1 月底跌至2.69%低位之后,触底回调,目前已震荡回升至2.76%水平,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围绕2.8%的中枢震荡。
要点2:寿险短期承压有望弱复苏
2022 年寿险受疫情多点爆发、代理人规模缩减等因素影响,新单销售持续承压。一季度在疫情持续影响下拖累了寿险的复苏进程,4 月开始保费增速呈企稳态势。1-4 月寿险原保费累计同比增速看,人保寿险在长险趸交助力下(增速115.9%),寿险保费增速大幅领先同业,上市险企寿险保费增速为,中国人保(22.09%)>中国太保(行情22.79 -0.52%,诊股)(3.96%)>新华保险(行情30.78 -0.87%,诊股)(3.83%)>中国平安(行情45.10 -0.97%,诊股)(-2.45%)>中国人寿(行情28.22 -0.63%,诊股)(-2.69%)。
代理人展业及客户需求受到冲击,叠加上市险企队伍清虚,代理人规模缩减,导致新单保费同比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2022Q1,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寿险新单保费收入增速分别变动-15.40%、-5.76%、-44.50%、-4.26%、-20.89%,分别较去年同期-38.46pct、-13.07pct、-81.20pct、5.97pct、-34.76pct.受《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
等保险新规影响,代理人改革进入深水区,上市险企更加重视代理人的质量和产能。人力规模在经历近几年大幅下滑后,目前初现企稳迹象。在个险渠道发展低迷的背景下,各上市险企聚焦银保渠道建设,银保渠道规模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目前,各险企积极推出“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兼顾保障与理财功能,具有一定市场吸引力,增额终身寿的保额按固定利率逐年递增,其现金价值每年会不断增长。一般来说,增额终身寿的预定利率在3.0%-3.5%之间,加上它的保额会递增,整体收益较为可观。这类产品margin 介于长期储蓄型产品和重疾险之间,将有助于修复寿险价值。
要点3:产险:车险景气度显著回升,非车品质提升从车险累计保费收入来看,随着车险综合改革周期性影响逐渐消除,2022年1-3 月,车险行业保费收入1965 亿元,累计同比增速+8.09%,较去年同期上升14.95pct.4 月受乘用车销量下滑及部分地区疫情影响,车险保费增速受冲击下滑。预计疫情对车险的冲击只是暂时,随着后续疫情形势转好,新车保费会得到恢复性增长,全年仍有望实现车险保费增速两位数水平。
2022Q1 非车险业务持续发力,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非车险保费收入同比两位数增长。农业保险、意健险仍然作为提速引擎拉动非车业务增长,承保盈利逐渐改善。各大险企重视业务管理,追求良好的业务品质,业务结构不断优化。
要点4:“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下,产险偿付能力显著承压根据中国银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自编报2022 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起,需要执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根据险企近日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数据显示,已公布的保险公司中,有八成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下滑,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下滑比例高于财产险公司。
在“偿二代”二期规则体系下,上市寿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环比降幅显著,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相对稳定;产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显著下降,平安产险受“偿二代”二期影响尤其显著。
要点5:资产端承压下滑,政策助力资产端企稳向好2022 年上半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俄乌军事冲突持续,牵动市场神经。
美联储超预期加息,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后有所回落,但中美利差持续倒挂,新兴市场资本流出压力加大。国内新冠疫情多点复发,经济数据表现不佳,尤其是4 月份的疫情对经济带来极大的负面冲击。2022Q1权益市场大幅波动,投资端承压,各上市险企投资收益明显下滑。2022 年Q1 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00%、3.88%、3.70%、2.30%,分别较去年同期变动-3.90pct、-2.56pt、-0.90pt、-0.80pct。
5 月23 日,国常会提出6 方面33 项措施来稳定经济,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25 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坚持宽货币宽信用的政策,适当提高宏观杠杆率,保护经济的韧性,促进经济企稳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目前权益市场估值已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各大险企纷纷把握时机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预计权益市场短期内可能会震荡调整,但中长期来看整体向好,加上政策助力资产端,拓宽险企投资范围,险资权益资产投资收益将有望改善。
要点6:投资建议
当前保险行业面临诸多发展考验,寿险处于深度转型期,受到疫情持续影响及新单销售压力,目前保费增速呈企稳态势。市场积极推出“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以更好地满足理财需求、提升产品吸引力。代理人留存困境尚未消除,在经历规模大幅下滑后,目前初现企稳迹象。代理人产能有望在提高准入门槛、强化培训和资源支持下,实现稳步提升。个险渠道发展受阻,银保渠道建设发力,随着各险企“产品+渠道”供给不断深入,负债端有望迎来边际改善。预计二季度NBV 降幅进一步收窄。产险方面预计疫情对产险的冲击只是暂时,随着后续疫情形势转好,新车保费会得到恢复性增长,全年仍有望实现保费增速两位数水平;非车险业务具备顺周期属性,在2022 年“稳增长”的基调之下,有望实现稳健增长。且当前各险企积极布局非车险业务,优化业务质量,行业景气度向好趋势不变。
个股角度,重点推荐中国财险、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关注中国太保、新华保险。
风险提示:中美摩擦加剧风险;中美利差持续倒挂风险;SEC 暂停中国公司IPO 注册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宏观经济下行风险;恒大事件等处理不及预期风险;股市系统性下跌风险;监管趋严风险;肺炎疫情持续蔓延风险。
2. 债市观察:国内外债市波动现强烈反差 机构关注跨半年流动性观察窗口过去的一周,债市彰显“以我为主”风范,对海外加息潮反应淡定。美联储上周公布6月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1.50%-1.75%区间,为1994年来最大幅度的加息。美国和国内的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发生倒挂,市场此前所担忧的冲击并未出现。中债依然波澜不惊,仅仅是情绪面有所扰动。数据显示,10年美债利率的振幅在30-40bp,而10年中债的振幅仅为1-3bp,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近乎收平,长端品种略弱。虽然投资者对长债交易意兴阑珊,但机构仓位并不低。
国内方面,央行等量平价续做6月MLF,叠加5月经济数据出炉,主要经济指标均有所改善,对市场形成小幅压制,后续随着疫情受控信心逐渐恢复,财政政策逐渐退出资金收紧,债市上行斜率或逐渐增加。但基本面边际修复速度有限之下,短期内对债市依然是偏利好的环境,债市投资策略目前是一种普遍的“躺平”吃票息心态。
市场观点称,经济的整体拉动和回暖提升仍需一段时间。基本面边际修复速度有限之下,实体融资需求的扩容仍需时间,目前流动性在资金市场的“堰塞湖”效应仍在持续。当前资金面维持被动宽松,央行行为难以显示其真实态度,因此市场可能对流动性宽松的持续性信心不足。跨半年末将给市场提供观察央行真实态度的重要时间窗口。
行情回顾
上周国债期货价格整体波动不大,其中T2209累计下跌0.02%,TF2209和TS2209基本累计收平。和现券相似,国债期货市场表现与海外因素相关性较高,前三个交易日受联储紧缩预期发酵和美债利率上行影响,各合约价格均出现下跌。后两个交易日受美债利率下行影响,期债市场出现反弹。国内市场增强信息不多,多空双方仍围绕流动性宽松和基本面修复孰强孰弱博弈。
持仓方面,每个交易日增仓和减仓交替,整体变动不大,显示市场分歧程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从成交持仓比来看,上周成交热度相比上周有所升温,情绪高点出现在周三。
银行间现券市场也窄幅波动,参考中债估值,上周2年国债收益率下行1bp,5年、10年国债收益率分别上行3bp、2bp;2年、5年国开债收益率分别下行3bp、1bp,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上行1bp。
具体来说,上周市场关注焦点在于海外通胀和联储超预期加息,这从情绪面给国内债市带来利空。周一受美国5月CPI超预期影响,国内债市情绪转向谨慎,当天220010上行1.8bp.周二美债利率大幅上行,美联储加息75bp预期大幅升温,但国内债市相对平静。周三MLF平价等量续作基本符合预期,5月经济数据大幅好转,叠加美债继续冲高,国内债市情绪维持谨慎。周四联储加息75bp的靴子落地,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行,国内债市情绪小幅改善,当天220010下行0.5bp.周五早盘受海外“衰退交易”影响长端下行,但下午受信贷放量的传言影响利率再度上行,当天220010整体收平。
此外,上周国债10-1年轻利差走阔2bp至77bp,国开10-1年期利差走阔1bp至94bp,国债和国开曲线均出现走陡。短端利率维持平稳,长端利率受海外因素影响有所上行。这意味着联储收紧货币和美债利率上行更主要的是冲击国内长端利率,而国内流动性预期并未因此改变,因此短端利率变动不大。
一级市场
上周,一级市场共发行利率债149只,实际发行总额8936.0亿元,较前一周增加3598.8亿元,到期2131.1亿元,净融资6804.8亿元,较前一周增加4746.1亿元,其中国债、地方政府债、政金债净融资分别为1113.2、4716.2、975.4亿元,与前一周相比分别变动1110.7、3348.7、286.7亿元。后续一级市场等待发行利率债152只,计划发行金额6760.9亿元。
上周,利率债招标需求整体不差,大部分政金债全场倍数均在3.5以上,7年期附息国债全场倍数达4.47,且多数中标利率低于二级。尽管地方债供给冲击来袭,但极度宽松的流动性和普遍存在的资产荒仍然使一级招标需求维持在偏强的状态。
信用债方面,上周共发行2794.77亿元,周环比上升14.13%;总偿还额2394.68亿元,净融资400.09亿元。城投债共发行183只,发行金额912.46亿元。从发行的评级结构看,AAA级主体占65%,占比下降;AA+级主体占比24%,占比上升;AA级及以下主体占比12%,占比上升。
此外,上周信用债一级市场的信用债发行成本环比上升,加权票面利率为3.35%,而前一周为3.06%;上周信用债一级市场的信用债发行期限环比上升,加权发行期限为2.86年,而前一周为2.26年。
海外债市
北美市场方面,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如期召开,在高通胀数据压力下,美联储宣布加息75bp,经济增速预测下调至1.7%,PCE通胀增速预测上调至5.20%。美联储对抗通胀决心较强,但经济下行风险或将显著增加,市场预计美联储年底或将政策利率提升至3.25%左右水平,7月议息会议或将加息75bp,后续加息节奏取决于通胀水平。
美国通胀处在失控边缘,推动美联储进一步加速紧缩,在开启缩表的同时单次加息75bp,但与会前市场预期相比,6月联储议息会议所展现的紧缩节奏还是偏弱。因此会后美债收益率回落,美股反弹。目前而言,从供给端对抗通胀的可能性有限。从及时有效控制通胀的角度出发,美联储还是要考虑加息抑制国内需求,这就要求其尽快加息至中性利率,甚至是明显高于中性利率的水平。
天风固收此前对十年TIPS的阶段性定价为0.5-1%,对通胀预期的阶段性定价为2.7-3%,对十年美债的阶段性定价为3.2-4%。该机构表示,4%对应了通胀失控的较极端估计,至少需要合理3.5%的水平。整体而言,十年美债后续还是倾向于上行。全球通胀和联储行为的溢出影响在增大,随着通胀冲击日央行货币政策框架,主权债务风险冲击欧央行货币政策框架,未来日欧央行能否坚持其货币政策立场,还有待观察。
对国内而言,美联储加速紧缩与美元美债上行,意味着汇率贬值与资金流出压力。汇率贬值与资金外流压力加剧时,虽然对央行货币政策不构成实质性制约,不会抬升隔夜利率水平,但考虑联储加息后,中美隔夜利率倒挂,预计目前位置隔夜利率难有继续下行的空间。
公开市场
上周(6月13日-18日)央行公开市场共有500亿元逆回购、2000亿元MLF到期,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逆回购操作500亿元、MLF投放2000亿元,当周净投放资金为零。本周(6月20日-26日)公开市场将有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一至周五逆回购每天分别到期100亿元。
上周银行间流动性继续处于充裕的状态,回购利率反弹回升。截至6月17日收盘,DR001、DR007、DR014、DR1M分别为1.42%、1.66%、1.72%、1.92%,较6月10日收盘分别变动1.84bp、8.56bp、16.55bp、4.29bp.
此外,其他短端资金利率小幅上行,中期利率则基本维稳。短端资金价格方面,R001较前一周五上行2.25bp,R007较前一周五上行7.21bp.中等期限方面,3M SHIBOR上周基本不变。
要闻回顾
6月16日,美联储公布6月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1.50%-1.75%区间,为1994年来最大幅度的加息。美联储声明表示,高度关注通胀风险,“坚决承诺”将通胀率恢复到2%,并重申认为持续加息是适当的。FOMC最新经济预期上调了通胀预期,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并预计在2024年开始降息。
6月17日,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发布《可转换公司债券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及《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适当性管理相关事项的通知》。从两份文件的起草目的来看,主要为了防止转债“爆炒”和过度投机,维护市场秩序。这与2021年年初颁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的目的基本一致。
重要数据
6月14日,央行发布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相关数据。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96.39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57.9万亿元,同比增长8.6%;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2.81万亿元,同比增长18.8%;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5.67万亿元,同比增长5.8%。
6月15日,央行进行2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中标利率为2.85%,与此前持平;开展100亿元人民币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1%,与此前持平。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经济数据。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0.7%。从环比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5.61%。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
6月16日,国家财政部发布2022年5月财政收支情况相关数据。数据显示,1-5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3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9%,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0.1%。
6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43个,比上月减少4个。从各线城市看,5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机构观点
光大固收:《可转换公司债券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在转债涨跌幅、异常波动界定和异常交易行为监管方面新增规则,进一步明确了转债市场交易规范,旨在减少个别转债出现异常交易,维护市场秩序,从长期看有利于转债市场更规范和平稳地运行。《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适当性管理相关事项的通知》则提高了新进入者参与转债市场交易和申购的门槛,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提高了转债市场参与人的专业性,防止转债成为投机和套利的工具。
天风固收:货币政策可能现阶段无法释放降低名义政策利率的空间,但是仍然可以运用总量与结构工具,包括降准和再贷款等,维持流动性高于合理充裕的水平。当然,高于合理充裕何时会转变为合理充裕,这个关键不在外,而在内,主要取决于后续增量政策的行为和效果,比如特别国债。在进一步增量政策落地以前,预计隔夜资金利率维持1.3-1.6的水平,十年国债还是以横向震荡格局为主。
国君固收:市场上已有部分投资者在未雨绸缪提防央行提前收紧的风险,但量变尚未转为质变。未来1-2个月经济数据和股市表现可能会连续出现超预期表现,进一步加剧市场对央行收紧的担忧,使得资金宽松和资产荒逻辑被打破,三季度市场调整风险较大,10年国债可能会调整至2.9-3.0%。真正蕴含较大风险的是中短端利率,底部向上可能会出现大几十bp调整压力,带动整条利率曲线出现明显的熊平走势。
3. 股市回暖私募发行仍遇冷!什么原因?业界:大盘再涨10%没准就热了5月以来,A股市场持续回暖,但这份暖意却并未传递到私募发行市场。
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获悉,近期多家知名私募发行的新产品募集规模均不及预期。当前,投资者对于股票类私募的认购热情普遍不高,存量产品的亏损对信心影响较大,但相比前期已略有好转。
至于私募发行何时能真正回暖,有私募人士坦言,基金销售情绪往往滞后于市场情绪,如果A股后面还能持续反弹一段时间,投资者信心可能会逐步回升,更多人还是习惯等到有明显赚钱效应后才去顺势买入。
私募发行仍低迷
“我们上月发了一只新产品,想把握住市场调整时的建仓机会,可是产品的募集情况并不理想。”北京某知名私募市场部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上海某中型量化私募今年业绩还不错,但最近的新产品募集量比之前也缩水不少。“主要是销售情绪还没起来,一般来说销售情绪都是滞后于市场情绪。”该量化私募人士称。此外,还有多家近期发行新产品的私募也反馈了类似的情况,老产品也比较低迷。
据业内人士消息,近期有私募在券商发行产品仅募集数百万,最终没能成立。
数据显示,5月共有1819私募产品发行,较去年同期的2307只下降21%。进入6月情况并未好转,截至6月16日,6月上半月仅有645只私募产品发行,而去年6月共发行了3149只私募产品。
老产品亏损影响投资者信心
“客户现在对私募产品有些审美疲劳,很多该买的都买过了,巨头的产品也都卖一圈了,有些已经被证伪,过去一年都亏了不少。这时候再给客户推荐新产品,很难被接受。”有渠道人士称。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百亿私募机构数量为110家,其中92家有业绩记录的百亿私募今年以来平均收益-9.60%,跌幅较上月收窄。12家百亿私募取得正收益,赚钱私募占比13.04%,主要来自上海与北京,深圳与杭州也各有一家百亿私募上榜。
“从代销渠道结构看,我们的银行渠道会多一些,银行今年来基本上都疲于售后,存量客户亏损都在20-30%,风险偏好很低,客户都没缓过来。客户经理经过这一轮维护客户的压力以后,也不愿意卖权益了,现在很多客户经理都想卖固收。有不少渠道的总分行是挺想推权益的,觉得这个时候增配可以扭转客户的亏损局面、重新赢得客户信任,但是太难了。”上述北京某知名私募市场部人士表示。
何时能回暖?
私募产品发行何时能回暖?恐怕得等市场再涨涨。
上海某中型私募相关负责人分析,现在投资者的心态非常矛盾,客户怕现在买追高,本身市场相对还是比较谨慎,看多但不愿意做多。这波市场反弹比较剧烈,大家在考虑会不会有回调,想等回调到3000点左右再去抄个底。而且大部分私募产品今年来还是负收益,在这部分产品还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投资者也很难再去买新产品。
“但是讲真心话,如果大盘后面能再涨10%,这些客户就要着急了。就像买房子,涨第一波大家都说等等看,但再涨10%你会觉得再不上车就晚了,要担心踏空了。最近确实有些老客户开始追加投资、做定投,这是一个相对积极的现象。”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
另一上海大型私募人士也称,渠道正在努力推动销售,但很多投资者还处在亏损状态,所以积极性不高。从行业来看,投资者比以前更加理性,逆势布局的人会更多一些。虽然现阶段市场情绪还比较冷,但对比15、16年,还有18年的情况,现在认可资产配置、愿意逆势布局的人明显是更多的。
行业竞争更激烈
值得一提的还有愈演愈烈的行业竞争。
“私募行业确实竞争越来越激烈,今年一批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新进入这个行业,未来可能会给行业格局带来一些新变化。各家私募围绕产品和策略创新不断下功夫,服务也是越来越卷。”有行业人士总结道。
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有些股票私募甚至主动调整费率,以吸引投资人关注。目前,市场上很多长锁定期的私募产品,都会设置一定收益率基准,在此基础上才收取业绩报酬。比如此前某大佬发行的产品,就是对年化收益率超过5%以上部分计提20%业绩报酬。
服务方面的竞争同样如此,仅仅埋头做业绩已经远远不够,私募公司的各类客户线下交流、投教和生活服务层出不穷。
“今年以来,千象资产采取了多元化的渠道服务措施,除了常规的周报和月报、定期的运作回顾以及市场大幅波动时的渠道和客户线上线下交流以外,重点针对客户开展了量化股票、CTA策略以及大类资产配置的投教活动。特别是CTA策略,由于相对来说比较小众,今年我们与多家渠道和媒体开展了多场投资者教育活动,以提升客户对策略本身以及期货市场的认知。”千象资产合伙人、副总经理吕成涛指出。
4. 上海市统计局:1~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18%6月17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数据,1~5月,上海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18%。商品房施工面积14320.58万平方米,增长6.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458.75万平方米,增长4.1%;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76.93万平方米,下降61.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248.72万平方米,下降54.3%;商品房竣工面积451.14万平方米,下降59.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65.89万平方米,下降60.3%;商品房销售面积461.66万平方米,下降2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77.15万平方米,下降18.2%。
5. 新募资金规模环比回升 VC/PE抢滩新能源专项基金随着资本市场情绪持续回暖,VC/PE市场迎来了新的变化。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5月VC/PE市场的新募基金规模环比回升。从资金募投方向来看,以“碳中和”赛道为主的新能源专项基金、引导基金成为了股权机构关注的焦点,基金规模普遍超百亿元。同时,在配套扶持政策方面,高端智能绿 {MOD}发展领域被直接列入重点鼓励的创新发展对象。
专项基金火热
清科数据显示,2022年5月的VC/PE市场,共有201只基金完成新一轮资金募集。其中,披露募集金额的198只基金合计募集518.55亿元,同比下降40.6%,环比上升5.4%。具体来看,在201只新募集的基金中,有198只为人民币基金,195只基金披露的募集金额为402.74亿元;其余3只外币基金共募集115.81亿元(以人民币计算)。
进一步来看,单只基金的募资情况有所分化。首先,5月募集规模排名前十的10只基金合计规模达323.39亿元,占总募集规模的62.4%;其次,仅内蒙古环投新动能基金这一只产品,募资金额就达到100亿元,排名第一。该基金是华润电力联合多家能源企业共同设立的“碳中和”基金,重点投向新能源产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对于内蒙古环投新动能基金这类“碳中和”基金,折射出的是专项基金、引导基金的火热态势。这类专项基金大多为地方政府带头参与设立,在发展特 {MOD}产业的同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春华资本5月宣布发起的碳中和基金,总规模也达到100亿元。春华资本称,该基金将围绕零碳行业的四大零碳关键环节(新型能源、能源存储和传输、终端应用、新业态/新技术)的优质投资机会进行布局,挖掘各行业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公司。此外,由豫资朴创担任管理人的开封市豫资平煤双碳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总规模100亿元),重点投向开封市碳中和领先科技企业、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由蓝驰创投担任管理人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蓝驰(重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资15亿元,是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子基金,主要投向硬科技、企业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的中小企业。
布局半导体和“碳中和”领域
布局新能源、医疗健康等领域这一趋势,表现在5月基金的投资端。清科数据显示,5月份VC/PE市场共有322起投资案例,环比下降10.3%,同比下降67.3%。其中,披露金额的265起案例,总投资金额合计224.06亿元,环比下降40.1%,同比下降77.5%。
从投资数量来看,5月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IT、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这三个领域共计发生195起投资案例,占比60.6%。其中,IT行业涉及案例数量为76起,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投资案例62起。从投资金额来看,5月排名前三同样是IT、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其中,IT行业以49.21亿元的投资金额位列第一,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两个领域的投资金额分别为47.35亿元和39.16亿元。
从具体投资案例来看,中国核电旗下非核清洁能源公司中核汇能完成了由川投能源、浙能电力、中信证券投资、军民融合基金等7家战略投资者参与的75亿元融资,为5月“碳中和”领域融资额最大的案例。
此外,5月“碳中和”领域布局的投资方还有启迪之星、高榕资本、佳沃创投、蓝驰创投、线性资本等知名机构,以及联想之星、腾讯投资、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及产业投资方。
值得注意的是,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获得了由华控基金领投、高榕资本等投资的3.2亿元Pre A+轮融资。蒸汽系统设备制造与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艾肯工业,完成了近亿元的B轮融资,该轮融资由钟鼎资本领投,常州经开区东方产业引导创业基金跟投。
政策大力支持
进一步看,VC/PE市场聚焦新能源、半导体等投资领域,不仅与产业发展趋势有关,还与政策支持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十一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将通过部门联动、上下推动、市场带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该文件提出,到2025年引导大企业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典型模式;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建设、平台打造,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
其次,在区域产业发展方面,近日发布的《2022年度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指出,2022年北京市高精尖资金安排规模增加至20亿元,进一步加大普惠性产业资金支持力度,其中对单个企业最高奖励可达1亿元。《实施指南》明确提出,2022年高精尖资金支持方向主要是“高端智能绿 {MOD}发展”和“高精尖产业平稳发展”两方面,具体分为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奖励、医药创新品种首试产奖励等12个细分方向。
此外,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提到,要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按照“一集群一基金”配置原则,加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专业化投资基金;出台支持风投创投机构发展政策,建设国际风投创投机构集聚区;实施“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搭建“星耀鹏城”企业上市一站式服务平台,对在境内外市场上市的企业,按上市培育政策予以支持;延长市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扶持优质中小企业专项实施方案的实施期限至2025年年底,为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短期流动性支持。
6. 公募基金冲刺“期中考” 多领域“回血”明显进入6月下旬,公募基金即将迎来2022年上半年业绩“期中考”。从上半年整体业绩情况看,多数权益类基金仍未“收复”亏损失地,但近期A股市场回暖令新能源、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回血”明显。展望后市,考虑估值以及经济增长预期好转等因素,基金经理普遍对于A股市场中长期表现态度乐观。
5月以来权益类基金大面积“回血”
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经历了较大幅度的震荡,各大行业分化严重。据统计,截至6月19日,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仍有30个年内回报率为负,其中电子、计算机、国防军工、传媒行业跌逾20%,仅煤炭行业一枝独秀,指数年内涨幅达到32.28%。
多数权益类基金仍未“收复”亏损失地。数据显示,剔除今年以来成立的次新基金,截至6月19日,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国际(QDII)以及FOF的年内平均业绩分别为-12.91%、-9.96%、-11.51%和-7.2%,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以及另类投资基金则收涨,平均业绩分别为0.6%、0.91%和3.24%。
整体来看,主动权益类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为负的仍然占九成以上。数据显示,截至6月19日,在736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仅有13只收益为正,年内总回报跌逾20%的共有96只;2681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共有63只收益为正,年内总回报跌逾20%的共有297只,其中还有10只年内收益跌逾30%;2230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中,共有157只收益为正,年内总回报跌逾20%的共有229只。
不过,也有部分主动权益类基金今年以来仍斩获不错收益。对主动股票型基金而言,今年以来收益位列前三的分别为英大国企改革主题、中银证券优势制造A以及创金合信资源主题A,年内收益分别为17.31%、5.53%和5.45%。其中,英大国企改革主题作为唯一收益超过10%的主动股票型基金,其主要重仓股包括陕西煤业、平煤股份、兖矿能源等多只煤炭股。而偏股混合型基金收益位列前三的分别为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万家新利以及万家精选A,均由基金经理黄海管理,今年以来的收益分别为48.36%、42.79%和37.18%。从持仓来看,上述三只基金同样持有了陕西煤业等多只煤炭股以及保利发展、万科A等部分地产股。
值得注意的是,自5月以来,随着市场出现回暖,多只权益类基金“回血”显著。数据显示,自5月初至6月19日,31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共有29个收涨,其中汽车行业指数涨超33%,电力设备行业指数涨超27%,有 {MOD}金属行业指数涨超20%,基础化工、机械设备、国防军工等九个行业指数涨超10%。
与此同时,自5月初至今,超过3500只基金的区间净值增长率达到10%。其中,840只基金区间净值增长率超过20%,净值增长超过30%的基金共有122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占据反弹基金中的大部分,数据显示,自5月以来,鹏华沪深港新兴成长净值增长已超过38%,为主动权益类基金“反弹榜”之首,600余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净值反弹超过20%。
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反弹明显
从持仓行业来看,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反弹最为明显。例如,在金信转型创新成长、信澳新能源精选、泰达宏利新能源、新华鑫动力等净值增长超过35%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持仓排名居前的均为比亚迪、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华友钴业、天赐材料等新能源产业链个股。
针对近期新能源板块的反弹,前海开源新兴产业混合基金经理崔宸龙表示,这是对前期回调的修复,是基于向好基本面的反映。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板块成长空间巨大,依然坚定看好未来新能源的巨大投资机会。
信澳新能源产业的基金经理冯明远表示,新能源产业仍然是当前最具发展活力的细分产业。“2022年新能源产业虽然受到原材料价格高企、疫情等多重不利因素考验,但它仍然是当前最具发展活力的细分产业,国内相关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依旧明显,依然希望能够在该细分领域中寻找投资机会。”他说。
在先进制造领域,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回血”表现同样亮眼。其中,国投瑞银先进制造自5月以来的涨幅达到32.17%,鹏扬先进制造、海富通先进制造、前海联合先进制造、中欧先进制造等32只先进制造主题基金5月以来的净值涨幅超过20%。
展望后市,基金经理普遍认为,当前市场估值处于相对低位,加上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已经部分释放,整体态度趋于乐观。
万家基金经理黄海认为,目前A股以沪深300、中证500为代表的主流市场指数估值已经处于过去五年20%以下的分位区间,大部分行业板块的估值分位数已经低于50%,当前时点,国内经济的下行风险已经部分释放,叠加估值已经处于相对低位,因此,对A股后市需要耐心观察,稳步转向乐观。
泰达宏利基金表示,此轮上涨逻辑是政策和估值的双因素叠加,往后看,稳增长依旧是三季度的投资主线。预计三季度A股市场有望在“百花齐放”的状态下迎来一波反转。
博时基金认为,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后续将进入效果的验证期,未来A股的走势将主要由国内因素决定,如经济基本面、宏观政策以及流动性。当前国内的通胀水平相对可控,我国经济逐步修复的势头不变、基础仍有待进一步稳固,宏观政策和流动性维持相对友好的态势,A股中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但中间的过程大概率较波折,仍可适当关注受益经济转型升级的行业板块,如先进制造、新能源等。
7. f="">险资低位加仓 后市瞄准稳增长主线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从多家险资公司了解到,部分险资已在市场底部区域完成加仓。展望后市,业内人士指出,A股下跌空间有限,预计呈现区间震荡走势,建议继续关注成长空间较大、估值比较合理的板块。
三大领域受青睐
近日,部分行业板块大幅上涨,估值出现快速修复。
光大永明资产分析人士表示,短期市场还存在上冲动能,但从市场交易特征来看,交投活跃、赚钱效应强的板块和个股在“缩圈”,反弹可能进入了“风高浪急”阶段。
有分析人士表示,将会沿着三条主线锁定投资机会:首先是高景气度主线,例如光伏、锂电池产业链、汽车、半导体等板块;其次是稳增长政策主线,在出口下行的背景下,资本形成对GDP的拉动作用较去年有所上升,近期多部门联合表态要增加贷款、延迟房产税,因此基建和地产链也是关注的主线之一;最后是通胀相关标的。
同时,受益于国产替代和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也是险资布局的重点。
谈及接下来的A股走势,多位险资人士认为,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货币流动性保持相对宽松,A股下跌空间有限,预计呈现区间震荡走势。
险资逢低加仓
“从稳健投资角度出发,近期适宜择机兑现收益。假如二季度末至三季度初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震荡,则为加仓良机。”华北地区某寿险公司投资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光大永明资产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们在4月底已经完成加仓,接下来,我们会根据市场情况灵活交易。近期,汽车、新能源等品种涨势喜人,部分基本面一般的成长板块则出现下跌,如TMT板块,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对一些位置更合适的板块展开加仓。”
对后市预期向好是险资选择加仓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对后市有信心,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只要指数调整到合理位置,就愿意加仓。”上述投资负责人说,“虽然经过一轮反弹,A股市场整体估值有所抬升,但仍处于相对底部。”
看好稳增长主线
展望下半年,多家险资机构人士建议,继续关注成长空间较大、估值比较合理的板块。“估值低、股息率高、经营稳定的行业和企业更加符合险资投资偏好。”
具体配置方面,某大型资管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基于经济修复、行业板块长期成长性和估值性价比等因素,未来将重点布局稳增长受益行业。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近期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落地,受益行业有大金融、基建等。
上述相关人士还认为,反转确定性行业也有较大机会,包括食品饮料、汽车制造等行业。新能源、创新药等行业景气度短期内可能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但它们的长期向好发展趋势并未发生变化。
“医药、通信、电子、非银金融等行业估值基本处于近10年最低水平,这些行业里也有大量优质标的值得挖掘。”业内人士表示。
8. 变“坦白”的高瓴,又募资40亿高瓴募新基金了。
今天,高瓴宣布其首只人民币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完成首次关账,据投中网独家了解到的信息,首关规模超过20亿元,总规模逾40亿元,基金落地南京市建邺区。
关于高瓴的传闻最近甚嚣尘上,甚至不少人都会发问,高瓴怎么了?
我不想和稀泥,但我认为质疑都要以严谨为前提。所以要尝试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先厘清这几个事实:
业务上,高瓴一二级之间有防火墙;结论上,将其业务混为一谈也不可行。二级信息公开,但一级市场信息不公开,可以说其格力浮亏百亿,但百丽呢?理论上这也是潜在回报可能达到百亿量级的案子。此外,高瓴进入创投市场不过几年,离出结果还远;
高瓴业务线广,链条长,从天使轮到最近传的S基金,在未证实的传闻里,我甚至听过某些从未披露的模块,用局部业务去否定复杂的产品线,AUM几千亿的盘子,论据不充分;
国内投资机构中,高瓴是少有的一二级市场交织的企业文化,要求它得设立严格的信息防火墙,我认为,即便内部员,也未见得能拼凑出完整的高瓴拼图。所以,我一直以来的看法是:“高瓴怎样”这一问题的最终解释权,只在张磊一人手里。
不过正好,最近高瓴披露了一系列信息,包括新基金募集,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这些信息里提取一些观察角度,来讨论一下,推一些小结论出来。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不同于以前把投资当成隐秘生意的做派,高瓴在当下与外界的交互的方法正在变化,正在变得“更坦白”。
这种坦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更加重视市场的声音;二是改变了以往偏二级市场的那种“老僧入定”式自我封闭行事作风。
先来看新基金,如果“会读”的话,相信你能从其新闻稿里读出很多不曾披露的信息。
40亿新基金
首先,这支碳中和产业基金调整了高瓴以往一直被认为“以规模为主导”的入场方式,这是质的变化。
高瓴于我,历来的印象都是大开大阖,舍我其谁,二级市场做过数百亿的定增,单支基金募资106亿美元的“亚洲之最”,就连孵化的独立VC品牌高瓴创投,第一支投早期的基金,规模也要凑个整数——100亿元。
但这次真不一样,首关20亿,目标40亿,不光与往期基金没法相提并论,也不如此前红杉中国、春华资本成立的百亿元级碳中和基金。
我的理解是,由大到小,这是策略、思路上的重大变化。这是一支“目的性”比较强的基金,没有直接追求规模,而是选择小步调试,投资节奏大概率会很紧凑。
原因有三:
其一,官方口径是高瓴“在整个碳中和领域已完成500亿规模的投资”,这说明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方法论;
其二,据我了解到的信息,这支基金已经完成了首个项目的交割,投资已经搞起来了,节奏紧凑;
其三,与此前不同,新闻稿中由创始合伙人李良阐述高瓴在碳中和的投资心得,因此这支基金有一个明确的负责人。可以注意的一点是,李良正是高瓴收购百丽的项目执行人,百丽没有最终退出,但毫无疑问仍然是高瓴代表案例。
第二,老LP愿意买单,还有新LP加入,高瓴尝试更坦白地与外界沟通。
新闻稿的说法是,“此次募资得到了众多高瓴现有LP的支持,不少LP已投资了高瓴旗下多支基金,现在选择持续加大在高瓴的资产配置比例。与此同时,高瓴碳中和基金还吸引了包括地方引导基金、大型产业背景国有企业、专项母基金和多家金融机构的关注。”
“现有LP支持”、“持续加大资产配置比例”、“新LP的关注”,从通稿中这几个关键词的态度上,这就是在回应市场的一些质疑。
从结果上,老LP愿意继续加磅,又有新LP愿意买单,募资是确定的既成事实。
发现没有,这次披露把“哪些类型的LP在跟进”,“哪些类型的LP在沟通”都列得清楚明白。
第三,落地PE/VC重镇南京。
从去年开始,高瓴人民币基金不断在全国落地,去年4月,苏州,成立高瓴苏州创新中心,设立苏州高瓴祈睿医疗健康产业基金;7月,三亚;11月,无锡,成立50亿元的高瓴创投二期人民币专项基金;再就是这次的南京。
溯源人民币市场的出资主体,就是财政资金,地方财政对资金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和市场化投资机构契合,在我看来,加速在城市落地,是高瓴人民币业务接地气的Plan B。
南京如何呢?这里2017、2018年相继出台“科技金融31条”和“股权投资十条”,成立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与经纬创投、五源资本、源码资本、华映资本、星纳赫资本、创新工场等机构发起设立90余支、总规模超1200亿元的八大产业链专项子基金。具体到建邺区,已聚集各类创投机构超过1000家,基金规模总量超过近3600亿元。
注意,南京是近年来的PE/VC重镇,经验丰富,此时与高瓴落地新基金,本身就能说明一定问题。
第四,对于碳中和,摆数据、讲细节。
高瓴给自己的定位是碳中和投资的“领跑者”。
之所以说此次新闻稿更坦白、透明,因为除了动用话语权定义自己的位置,也给出了数据和赛道信息来佐证。
一个是设立绿 {MOD}专项投资基金,二是累计投向碳中和的金额超过500亿元。这次的新基金,高瓴也锚定几条赛道,分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绿 {MOD}出行、绿 {MOD}生活、农业科技”。
最后,张磊在新闻中有一段话,这是其近期少有的为业务站台。
关于争议
今年围绕高瓴的几项争议,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是亏损。
这个话题被反复讨论过了,这里先不作赘述,主要集中在高瓴的美股二级市场头寸,以及在中国市场大手笔参与的格力、用友等定增项目上,二级市场的信息高度透明,高瓴的持仓每季度都会在SEC更新,格力、用友的价格都明摆在那,是评判高瓴最直观、简单的方式。
然后是裁员。
裁员不是新鲜话题,高瓴辟谣了裁员说,也对投中网也表示,消费组相比前两年确实有所调整,但这并不是最近发生的事。
一位接近高瓴的朋友告诉我,高瓴今年和去年的turn off(离职率)相比,今年还略低,行业的平均离职率是5%-10%,高瓴的数字估计在6%。
“内部信息壁垒”是难以统计信息的核心原因,从监管的要求来看,一二级市场之间必须要做业务、信息和员工区隔,据我了解,高瓴的业务和品牌都在试图区隔,但始终没见效。
因此在高瓴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分裂感”:裁员是拿一级市场的行为去解释高瓴二级市场;拿短期股价的涨跌看盈亏是用二级市场的眼光评判高瓴的一级市场。
所以,在没法区隔品牌的情况下,只能更透明、更频繁地向市场阐述自己。我梳理了最近的投资信息:
高瓴以增资的方式向Qumei Runto投资2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为4.76%,买了把“世界最舒服的椅子”;
珠海镓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顺为资本、高瓴创投、盈富泰克联合投资;
江苏青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简称“青昀新材”)已于近日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高瓴创投领投。
类似新闻还有不少,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今年高瓴创投出手60次。还是那句话,一级市场相对闭塞,找评判标准比较难,现阶段,两件事是明确的:
第一,投资数量和募资是确定性的结果;
第二,继续加磅人民币,也是结果。
碳中和怎么投?
下面谈谈高瓴碳中和基金的打法。
前文有述,40亿的规模不是其一贯风格,尤其是放在碳中和这一无比庞大的概念下,显“小”。
这代表高瓴会放弃规模这一绝对优势吗?我始终认为,规模只是“果”而不是“因”,这两样要是弄混了,IC就会出现“高瓴红杉投了,我们为什么没投”“高瓴红杉不投,我们为什么要投”这类问题,重要的依然是对碳中和产业的认知。
但“产业认知”又是是一句正确的废话,高瓴的差异化在哪里?我认为,答案在李良这儿。
年初,高瓴给近60家先进制造被投企业创始人发过一封信,李良原话是这么说的:
“碳中和既是外部约束条件,也是‘中国制造’最好的发展机遇;要实现碳中和,就必须推动整个制造业向先进制造全面升级,中国制造向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的系统性升级已是当下这股创新浪潮中最重要、也是最确定的路线之一。”
(2021年底,《助力高质量绿 {MOD}发展——高瓴碳中和实践报告》中对于碳中和领域的分类)
前文说了,李良也是百丽的负责人,这个一度定义高瓴的案例,就是他们给出的碳中和答案——先进制造。
以前投中网介绍过华为哈勃的投法,基于产业背景和数字化能力,出手次数不多,可每次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被投企业有了哈勃的加持,动作往往都会加速——这叫产业优势。
在我看来,高瓴这支碳中和基金,和哈勃有可比性。
本土机构中,高瓴是少有具备百丽级别并购经验的,并且经营上操盘,做数字化升级,做供应链改造,这些能力,本身就是差异化。
李良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先进制造的核心是品质;先进制造的必要条件是数字化;要实现先进制造,本质靠人才;实现先进制造的目标,是向全球价值链的最高端进军”。
发现没有?这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对照上图的高瓴碳中和投资领域,所谓先进制造其实就如芯片一般,融在碳中和每个细分赛道中。
那么,如何评判当下高瓴碳中和的投资成绩?
收益角度还没法评判,不过高瓴讲的那个叫做DVC(Deep Value Create,深度价值创造)的概念,倒不仅是一组话术,反而有些信息量。
高瓴工具箱大概有7类服务方案:
全球猎头服务,组织人才搭建;
数字化升级;
全面管家服务;
终身学习平台;
创新生态资源整合(低碳转型);
海外并购/战略赋能;
精益制造/供应链。
其中,1、2、5、7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工具,以百丽为例,高瓴对其进行从传统“订补”到“订补迭”的柔性供应链改造,效果也挺明显,百丽某爆款品类在冬季总销量占比中达到25%,比去年提升25倍。
还有个案例值得一提:高瓴投资的一家深圳工厂,经过改造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直接结果是,一线工人工资涨了五六百元,而且春节后也没有出现用工荒。
不管是先进制造还是碳中和,亦或是更大的概念,要有由大到小的能力,终归得回到人本身——我喜欢这个故事。
9. 年内13家银行获重要股东增持 专家:提振市场预期稳定估值在上市银行估值处于低位的大背景下,董监高开始“自掏腰包”增持自家股票,以此表明对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6月17日,北京银行(4.510, 0.01, 0.22%)发布公告称,银行部分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于2022年6月15日至6月17日,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公司股票,合计约买入216万股股份。
据同花顺(94.800, -0.95, -0.99%)iFinD数据,截至6月19日,年内至少有13家上市银行重要股东出手增持自家银行股份,涉及股份数量合计逾1.51亿股。中信证券(20.660, -0.16, -0.77%)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银行板块整体表现不佳,多家银行董监高买入自家股票,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和市场预期,从而稳定估值。
据北京银行相关人士介绍,本次董监高增持,为该行近几年来首次。增持原因主要是董监高一致认为目前北京银行估值明显偏低,在宏观政策加码发力稳经济大盘、公司自身转型步伐加快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北京银行各项业务发展持续向好,估值也有望持续向上修复,因此高度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和市值表现。
除上述北京银行董监高主动增持的情况外,也有部分银行董监高增持是由于股价持续下跌,触发了上市时承诺的稳定股价措施。例如,苏州银行(6.040, -0.07, -1.15%)6月1日发布关于触发稳定股价措施启动条件的提示性公告称,自2022年4月30日起至2022年6月1日,该行A股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8.65元,达到触发稳定股价措施的启动条件;6月16日,苏州银行发布稳定股价方案,其现任董事(不含独立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拟用于增持该行股份的货币资金不少于该等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上一年度自本行领取薪酬总额(税后)的15%,即增持股份金额合计不低于205.91万元。
重庆银行(7.950, -0.02, -0.25%)5月17日发布了关于稳定股价措施的实施进展:有关增持主体以自有资金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增持315.92万股股份,占该行总股本的0.0909%,累计增持金额2620.92万元,达到本次计划增持金额的98.44%。其增持主体包括第一大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董监高增持能够起到提振信心和预期的作用,但若想显著改善银行股估值,还需进一步解决制约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表示,从宏观方面看,银行是宏观经济顺周期的行业,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银行板块往往估值承压;微观方面,受房地产、民营经济等领域压力影响,叠加银行业自身也存在业绩、转型以及风控等领域的多重压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投资者预期,进而影响银行股整体估值。
“银行股的估值更多还是取决于行业整体大环境以及银行自身业绩的增长情况。”在明明看来,银行股估值想要“王者归来”,需要宏观环境的“天时”、行业景气程度的“地利”和自身业绩的“人和”。
未来银行业发展态势仍是业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在货币、财政、产业等方面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加持下,经济有望迎来复苏,银行板块估值也将随之修复。
明明认为,未来全国性银行将会发挥自身的固有优势,在负债端和资产端不断发力,助力我国经济稳增长进程。区域性银行则需继续发挥区位优势,深耕重点区域,适时扩张规模。我国银行业向“大零售、大财富”转型是新经济发展阶段下的必然趋势,转型效果较好的银行将取得较大先发优势。
10. 6月LPR报价出炉 1年期和5年期均维持不变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6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45%。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11. 银行理财全面进入净值化时代资管新规自2022年开始正式实施,随着存量整改工作收尾,银行理财也全面进入了净值化时代。近期,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出现波动,“破净”现象时有发生。事实上,银行理财净值化后,产品净值出现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需改变以往对银行理财“保本、刚兑”的观念。
与此同时,市场也迎来积极信号。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当前市场关心的几大热点问题作出明确表态,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统计显示,截至3月14日,全市场28807只理财产品中,破净的达1833只,占比6.36%。涉及的机构包括银行理财子公司、合资理财子公司,也有一些中小银行。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缘何破净?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马鲲鹏认为,一是因为债券投资的收益率在下降。2021年银行理财中债券资产占比为68.39%,经过一个月的震荡调整,债市目前收益率被压制在低位,不管是绝对收益还是相对利差等,都处在历史较低水平;二是因为权益市场波动较大。截至2021年末,银行理财中权益资产规模1.02万亿元,占比3.27%。随着年初以来,权益市场的波动加大,自然导致这3.27%的资产价值波动加大,从而导致资产端收益率出现波动。且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权益市场主要是通过FOF投资,基金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从而使得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
马鲲鹏同时表示,尽管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比例在提高,但产品的赎回压力不会太大。“对比配置同类资产的产品,银行理财的整体表现相对稳健,回撤幅度相对较小。且理财产品是绝对收益型产品,作为中长期投资产品,收益率相对稳定,没有更好的资管产品能够替代。”
而在日前举行的“理财知识进万家”启动仪式上,工银理财董事长王海璐也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外股票和债券市场出现共振调整,部分理财产品净值也随之出现波动,这是净值化转型后的正常表现。近期市场波动,主要是短时间突发事件带来的,从理财子公司成立两年多以来的整体收益表现来看还是比较稳健的。
业内普遍认为,面对银行理财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做好投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中国银行业协会和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此前共同发布的《银行理财投资者教育保护倡议书》,呼吁引导投资者深化对理财产品的理解,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正确认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投资基本原则,理性看待市场波动,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日前表示,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后,产品收益随着市场行情变化存在波动,个别产品出现破净情况,但希望广大投资者客观看待净值波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产品、做好风险管控。
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存续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各类资管产品首位。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投资者数量达8130万个,创历史新高,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高达99.23%,投资者呈现出风格相对保守、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特征。
记者注意到,近来多机构纷纷致信投资者,在分析理财产品净值走低原因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市场长期表现的积极看法。
交银理财强调,市场阶段回调不影响长期投资的配置价值。投资者不宜纠结于短期净值的波动,不妨将投资视野放宽放远,借助具备专业投研能力的理财产品,捕捉市场的机会。
华夏理财表示,理财产品的净值随所投资的标的价格变化而变化,可以理解成“浮亏”“浮盈”,只有在投资者赎回或产品到期时才会真正变为实质性亏损或盈利。建议投资者在充分考虑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不过分聚焦短期波动,拉长期限看待产品表现。
福建银保监局发布提示指出,随着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净值面临波动风险,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原有的预期收益率不复存在。对于消费者而言,要培育长期、理性、科学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福建银保监局同时提醒,面对新变化,消费者需谨记收益、风险成正比,更好地了解理财产品特性,购买与自身风险偏好相符的产品。
12. 银行理财罕见亏损,元凶是“打破刚兑”?答案来啦!看完这期节目,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又开始新一轮的吐槽,吐槽银行理财亏损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大家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大家真能静下心来看完这期节目,我想大家对于目前理财市场出现的状况,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
那么为什么过去的理财就能保本还能赚钱,而现在一夜之间就变天了呢?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想监管部门出台的“打破刚兑”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说起这个词,恐怕很多人还非常陌生,什么意思呢?
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不会亏本呢?那是银行为了吸引广大投资者,很多保本产品会在发行之前承诺一个预期的收益率,也就是说在产品运行期间,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到期后银行都会无条件的给大家兑付,就算你亏本了,也要自己掏腰包兑付,这就是业内常说的“刚性兑付”。
但是从今年开始,这样的“刚性兑付”被叫停了,也就是说不让银行贴钱兑付了,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不理解了,为什么呀?难道怕我们赚钱吗?这样也太不合理了吧。
其实还真不是,表面上看,刚性兑付是不错,保本保收益,银行按照之前约定好的收益兑付,而投资人可以非常放心的到期拿钱,这不是双赢的事情吗?
短期来看这样是不错,但是长期这样,背后却隐藏着非常大的风险因素,为什么呢?答案马上揭晓。
因为投资本来就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包括银行也一样,虽然有很多理财专家在运行投资,但是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不是谁都可以准确预料的,任何的投资都不可能稳赚不赔。
所以在之前的制度情况下,银行发行了理财产品之后,一旦在运行期间出现了亏损,那么就要自掏腰包弥补损失的同时,还要兑付之前承诺的收益,真是“”自己吹的牛,哭着也要装下去啊”!
大家想想,这样的事情一旦经常发生的话,那么银行是不是就受不了,在受不了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经营风险,这个时候影响的可不是几个投资者而已,大家存到银行的钱都有可能会出现风险,甚至银行倒闭,最后势必会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很显然这样的事情,是谁也不想看到的。
基于这个前提,监管机构就出台了这项政策,就是“打破刚兑”,意思就是不让银行刚性兑付给投资人,赚了就是赚了,赔了就是赔了,没什么好隐瞒的。
而且理财的净值可以让大家随时看到,是涨是跌一目了然,至于买还是不买,让投资人自己决定,就这么简单。
所以打破刚兑之后,很多理财产品出现了亏损,这个虽然与最近外部投资市场的不稳定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打破刚兑,银行不兜底的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13. 银行理财子“扎堆”布局主题产品的背后,披着专精特新的“外衣”配置央企、国企债券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加速布局“新赛道”,向“专精特新”、ESG、低碳等主题产品迈进。但细观这些主题产品的背后,有部分产品发生“风格漂移”,披着专精特新的主题“外衣”,配置的大部分资产却是央企、国企等高等级债券,与“主题”相距甚远。
银行理财子公司掀起布局主题产品的“热潮”。
6月13日,由交银理财和中银理财分别发行的两款“专精特新”主题理财产品完成募集。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银行理财市场共发行17只“专精特新”主题银行理财产品。
而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主题产品的布局不止于此,还将触手伸向至ESG、低碳等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主题产品更像是披着主题的“外衣”,配置的大部分资产却是央企、国企债券。
理财子“扎堆”布局主题产品
随着资管新规打破刚兑、要求实现净值化管理后,净值型理财产品逐渐成为理财子公司的“主力军”。在此背景下,如何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自然成为理财子公司关注的重点方向,其中主题产品是理财子近期颇为热衷的“新方向”。
首先是“专精特新”主题理财产品。随着北交所开市,“专精特新”企业获得各路资金竞相追捧,公募基金顺势成立“专精特新”基金,理财子公司也紧随其后。
在北交所开市两天时间后,中银理财便发行一只“专精特新”主题产品。
今年以来,中银理财更是加快脚步,如6月13日,中银理财-专精特新启航打新策略混合类(封闭式)2022年13期完成募集。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银行理财市场共发行17只“专精特新”,而其中中银理财正是发行“主力军”,有15只均来自中银理财“之手”。
不仅是中银理财,交银理财也下场布局,发行的稳享固收增强2年封闭式1号(专精特新主题)理财产品同样在6月13日募集成功。
从产品类型来看,中银理财的这15只产品均为混合类。固定收益类与权益类的“专精特新”主题理财产品各有一只,分别由交银理财和招银理财发行。
扎堆布局的背后离不开自4月27日以来,“专精特新”指数表现不俗的大背景,截至6月17日,累计涨幅超29%。中信证券也曾表示,A股专精特新“小巨人”盈利能力和成长速度整体高于中证1000和创业板。
值得注意的是,中银理财涉及的不仅是“专精特新”产品,还包括以低碳为主的产品。
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理财产品名称中包含“低碳”字眼的共有25只,而中银理财就占据24只,剩余的一只是信银理财发行。从产品类型来看,这25只产品均为固收类。
当然,银行理财子布局的主题产品不仅是专精特新、低碳方面,还包括ESG、绿 {MOD}金融等。
例如,产品名称中带有“ESG”字样的理财产品目前全市场共存续107只,其中华夏理财与农银理财占据“半壁江山”,发行数量分别为37只、23只,两家理财子就占据56%的比例,剩余的产品还有包括青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交银理财等理财子发行。
从产品类型来看,同样是以固收为主。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目前共有71只是固收类,混合类有35只,权益类有1只。
在股市与债市低迷的背景下,不少固收和权益类产品纷纷“滑铁卢”,而不少ESG主题产品获取正收益。
像光大理财的权益类产品阳光红ESG行业精选,近一年的涨幅近3%。其成立以来涨幅更是超13%,远远高于光大理财剩余的四只权益类产品。
固收产品也是如此,据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华夏理财的“龙盈ESG固收1号一年定开”在理财公司“固收+权益”公募型产品近6月业绩排名首位,净值增长率达4.21%。
专精特新、低碳、ESG只是银行理财子布局主题产品的一个缩影。
养老主题产品也是新赛道之一,自去年9月,银保监会选择“四地四机构”正式启动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以来,2022年3月又将试点范围扩充至包括“十地十机构”。
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养老主题理财产品共存续22只,涉及的理财子包括建信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工银理财、招银理财以及光大理财。而在这22只产品之中,依旧是以固收为主。
种种迹象表明,在银行理财子公司“扎推”布局的众多主题产品中,仍是以其擅长的固收领域为“主力军”。
披着专精特新的“外衣”,
配置的大部分资产却是债券
银行理财子发行的主题产品与公募基金的行业、主题基金异曲同工。
主题产品的发行在公募赛道早已是内卷的代表,包括消费、医疗、科技、绿 {MOD}金融、ESG等行业均有多家公募布局。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7日,目前市场上的ESG基金共计248只(不同份额分开统计),总规模达2489.82亿元。从产品类型来看,目前市场上的ESG基金以偏股型基金为主导,纯债型基金极少。
有意思的是,与公募的主题产品侧重配置行业公司不同,理财子发行的主题产品却将绝大部分仓位配置债券基金。
以中银理财旗下的专精特新启航FOF策略(年年开)2021年01期为例,据其投资运作显示,该产品持仓前十项资产中均未出现专精特新企业或者相关资产的身影,显然与产品名称中的“专精特新”这一特征并不相符。
中银理财表示,固收部分操作上主要持有评级 AAA 的央企、国企信用债和部分债券型基金,动态管理组合久期,这与专精特新得特征并无关联。
具体来看,该产品的前十大持仓中,其中前6项资产均为公募基金,而这些公募基金均是债券型,配置的资产以债券为主,债券资产中并未出现“专精特新”的特征。
在这6只公募基金中,持仓比例最大且规模最大的万家鑫璟纯债A,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前五大债券持仓占比合计达35.32%,包括国开债、海通证券发行的公司债、兴业证券发行的债券以及国债,其中第一大持仓是22国开05,占比达26.1%。
纵观与万家鑫璟纯债A持仓占比并列的创金合信恒兴A在今年一季度的债券投资明细,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第一大持仓为21广州地铁SCP013,而该债券的发行主体广州地铁是国企。
华泰保兴尊合债券A在上述中银理财的“专精特新”产品中持仓占比达9.44%,而该基金的前五大债券持仓占比达18.14%,主要包括付息国债,中信转债、浦发转债、大秦转债等,从中也不难看出,这些配置的债券与“专精特新”关联不大。
汇添富短债A也是如此,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前五大持仓中涉及的主体分别为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光大集团、国家电网、中交一公以及陕西交通,而这些企业不是国企就是央企,并未涉及“专精特新”企业。
不仅是固收部分,上述中银理财的“专精特新”产品中权益部分的操作上似乎也与“专精特新”无关。最主要的权益类资产股票在该产品的前十大持仓中并未出现,未透露的权益资产配置部分是否有“专精特新”相关企业不得而知,但打着“专精特新”的旗号,前十大持仓中没有相关资产,如何称之为“专精特新”产品?
14. 三个月反弹逾30% 基金经理看好港股科技股自今年3月15日以来,港股科技板块已然走出一条漂亮的反弹曲线,三个月爬坡超34%,让部分一季度提前布局的投资者吃到红利。
对于本轮反弹到底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业内人士认为,本轮反弹主要由国际局势冲突的缓和,以及平台经济监管导向的变化引起,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市场普遍认为接下来变得更差的可能性非常小。”
对于美联储加息缩表可能引发的资金“抽水”问题,业内人士更倾向于认为这是短期扰动。一方面,机构对此早有预期,市场已经提前反馈;另一方面,接下来美联储的相关政策或因经济形势而有所调整。
三个月反弹超3成
港股科技股自今年3月15日的阶段性低点已回升一段时间。截至6月17日,恒生科技指数收盘于4653.36点,三个多月来反弹力度超34%。
去年2月,恒生科技指数自11001.78点的高位下跌,此后长期处于下行趋势。随着估值不断走低,港股科技板块已然进入了极具性价比的区间,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
投资者对这一板块的兴趣从相关ETF的规模上可见一斑。以目前跟踪指数规模最大的华夏恒生科技ETF为例,这只ETF去年成立初期的募资规模为14.56亿元,此后的季度末披露的规模分别为32.39亿元、57.45亿元、89.43亿元,规模不断大幅上升意味着投资者对港股科技板块的长期前景仍抱有信心。
此外,也有不少头部机构和知名基金经理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港股投资机会的看好。比如中庚基金的邱栋荣就在今年的一季报中表示,港股大幅度的调整值得重视,从估值、基本面因素和流动性等方面看,港股的机会由结构性转为系统性,值得战略性配置。
彼时,邱栋荣在一季度大幅加仓美团和快手的做法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业内人士分析,中概互联作为成长股的代表,却被非常看重企业估值的邱栋荣选中,可见相关个股的价格已然具备了极高的性价比。
从股价表现上看,倘若以一季度末为时间节点进行计算,截至6月17日,美团已上涨28%,快手涨12%。倘若从3月15日的阶段性低点开始计算,截至6月17日,美团港股已反弹92%,快手港股反弹48%。
哪些因素促成反弹?
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师Francis Chan和Marvin Chen在近期报告中指出,自3月中旬创下低位以来,恒生指数和在香港上市的中资股票表现比其他全球股票更具韧性。“中国政府承诺支持科技行业似乎表明长达一年的严格监管措施可能结束,而部分基金对科技板块的持仓配置也表明市场情绪发生了转变。今年一季度末,抽样调查的基金中,约有一半增持了美团,有两只基金增持了腾讯、阿里巴巴和美团三家公司的股票。”
富国基金港股通互联网ETF基金经理蔡卡尔告诉记者,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引导资本有序发展”,引发了2022年初的一波上涨。但后续公司基本面出现明确反转,成为2022年2月以来下跌的首要原因。此外,出现外部局势冲突的黑天鹅事件,对拥有大量全球和海外资金的港股而言,冲击非常大。
今年3月,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传递出稳经济、稳市场、稳增长的明确信号,极大提升了投资信心,市场因此迎来反弹。会议要求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此外,关于香港金融市场稳定问题,要求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加强沟通协作。
FXTM富拓首席中文分析师杨傲正表示,国内相关部门最近都开始有意放宽针对科技互联网企业的监管,而国内近期推出多项措施鼓励数字经济和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反映国内政策加大支持和提高科技互联网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对港股科技股而言都是明显的利好信息。
从夹板气变成香饽饽?
Francis Chan和Marvin Chen认为,从2021年高点跌至2022年低点之后,中资股票指数或已在3月中触底,原因是它们早些时候的表现已经计入了对极端负面情景的预期。
上投摩根基金ETF业务总监张皓告诉记者,很多投资人其实都在关注恒生科技指数当前到底是一个阶段性的反弹,还是持续性的一个企稳。“从我们的角度看,对于恒生科技指数未来的走势是谨慎乐观的。”
张皓表示,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是估值比较低,伴随着指数的显著回调,目前从估值角度具备性价比;第二是基本面,从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看,整个板块在2021年年底大概率已经企稳,整体盈利能力持续提升;第三个重要因素则是整个监管和政策环境大概率企稳。
猫头鹰基金研究院总经理矫健认为,超过一定标准差的跌幅,可以视为反弹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要看风险偏好是否有所回升。他表示,从三四周前开始,他们在与基金经理沟通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相当一部分主动型的基金经理正在关注并增加港股的配置。
矫健表示,就调研的结果来看,基金经理们对全球通胀、美股表现、行业发展政策、疫情管控等议题的担忧,相比3月、4月份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以互联网行业来说,前段时间就陆续出台了好几项对平台经济的呵护政策,这就对港股科技板块形成了较大的利好,市场普遍认为接下来变得更差的可能性非常小。”他对港股未来趋势整体持乐观态度。“目前很多人觉得美国的通胀太高了,反观港股,其实是比美股便宜的,甚至流动性也比在纳斯达克的中概股更好,所以我们认为港股现在正在从夹板气变成香饽饽。”
美联储加息影响几何?
“当美国紧缩货币政策期间,投资者为对冲美股风险而不得不削减其他市场的头寸,一定程度带来对港股的抛售压力,同时当加息预期超预期太多时,也会带来较大压力。”蔡卡尔告诉记者。
但她同时表示,通过复盘发现,当加息落地后,港股就不容易受到紧缩带来的估值压力,重新回到业绩增长的逻辑中。“目前预计6月加息75个基点的情况下,倾向于认为压力最大的阶段或已过去,未来将重回公司业绩增长以及稳增长和刺激消费的逻辑。”
在矫健看来,加息缩表属于短期扰动,并不影响港股的长期趋势。“目前港股市场的性价比较好,是追求贝塔的好时候。加息缩表对美股的影响更大,而A股目前是寻找阿尔法的时机,贝塔相对有限。”
矫健认为,尽管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反弹,但港股目前仍处于明显的底部区域。科技和医药的空间非常大,一些权重股当前价格距离最高点的空间都在1倍~1.5倍左右。此外,也可以追踪一下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
他表示,由于北上深主动型基金配置港股的仓位暂时没有很高,目前比较适合关注的是ETF.具体到产品层面,投资者应尽量选择持仓紧扣主题的、规模较大的、个股持仓较为分散的港股ETF产品。
A股回暖走出独立行情 投资者需要注意些什么?上周美联储超预期加息75个基点扰动全球,以周行情来看,美股三大股指上周跌幅在-4.78%到-5.79%之间,欧洲三大股指以及日经225指数的跌幅也都超过了-4%,全球股市可以说是经历了相当不太平的一周;但是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上周分别上涨0.97%和2.46%,仅次于俄罗斯RTS指数,排名全球主要指数二、三位。
行情变化太快就像“龙卷风”,虽然A股回升走出独立行情,但是回想起今年前四个月的震荡下跌,投资者可能还是会有些谨慎,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最近A股走出独立行情我们怎么看?以及震荡回升后的行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A股频频走出独立行情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上周,近期美股市场由于通胀加剧接连大跌,但A股却频频上演单日低开高走的独立行情。据小夏粗略统计,自4月以来道琼斯工业指数有8次单日跌幅超过-2%,上证指数却有5次在第二个交易日实现了逆势上涨。(数据来源:wind,2022.04.01~2022.06.17)
4月以来道琼斯工业指数8次单日跌幅超过-2%
日期 道琼斯工业指数涨跌幅 上证指数次日涨跌幅 深证成指次日涨跌幅 创业板指次日涨跌幅
2022.04.22 -2.82% -5.13% -6.08% -5.56%
2022.04.26 -2.38% 2.49% 4.37% 5.52%
2022.04.29 -2.77% 0.68% 0.23% -1.33%
2022.05.05 -3.12% -2.16% -2.14% -1.90%
2022.05.18 -3.57% 0.36% 0.37% 0.50%
2022.06.10 -2.73% -0.89% -0.30% -0.39%
2022.06.13 -2.79% 1.02% 0.20% 0.07%
2022.06.16 -2.42% 0.96% 1.48% 2.77%
(数据来源:wind,2022.04.01~2022.06.17)
如果以区间涨跌幅来看,4月以来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以及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分别下跌-13.81%、-18.89%、-24.07%,而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则在此期间上涨了1.99%、1.76%,可以说是完全走出了相反的行情。
A股“独立行情”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A股近段时间屡屡走出“独立行情”呢?我们要知道中美股市的主要差异:
第一点差异,中美两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周期不同。如果以美林时钟来划分,美国目前处于经济增长动能下滑同时通胀高企的经济滞胀期,抑制通胀导致了经济加速下滑;而我国则处于政策托底的经济衰退后期,已经出现了触底反弹征兆,就像小夏前两天聊过的,刚刚公布的5月经济数据纷纷超预期,我国经济正在逐步克服国际环境以及疫情的不利影响,呈现出恢复势头。(《5月经济数据带领A股上涨!布局机会来了吗?》)
第二点差异,两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不同。这个我们先前也分析过,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通胀高企,因此美联储目前正处于加息周期中;而中国经济的重心在于刺激经济,通胀处于可控阶段,因此货币政策目前正保持宽松状态。
第三点差异,A股和美股的估值差异。美股经历了此前长达十年的牛市,即使今年股市经历了大幅回调,目前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市盈率-TTM依然处于自上市以来64.06%的高位;而上证指数目前市盈率-TTM却正处于上市以来15.95%的位置,比历史上86%的时候都要便宜。
当前行情投资者该做些什么?
经过小夏的这番分析,大家应该也都能看出来,A股走出独立行情,背后实际上是经济面、资金面以及估值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不要因为一时的涨跌而焦虑。回想年初以来的这波震荡回调,有多少小伙伴为此胆战心惊、彻夜难眠?可能也有不少小伙伴已经选择了离场。但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A股自4月末以来开始出现反弹,那些因为担忧而离场的人,很可能也错过了最近两个月的反弹,频繁交易、追涨杀跌的结果可能远不如一直持有以及坚持定投。A股近段时间的行情再次说明,股市的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经济基本面、政策面以及资金面,如果你看好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那么坚持长期投资就是更好地选择。
其次,任何时候都要做好资产配置。前几年的美股牛市中,投资QDII的人不在少数,这种投资是聪明的,但如果因为看到美股行情好就只投资那一个市场,到了今年可能就会造成“篮子翻了鸡蛋全部打破”的结果。市场行情难以预测,做好资产配置才是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的更好方法。跨地区配置如此,在A股内部做好不同风格的配置同样也是如此。
归根结底,还是老生常谈的那句话,坚持长期投资,做好资产配置。A股目前3300点的位置也不算高位,此时调整布局,长期或许会有好的收获!
15. 我是这样走过5178点和熔断的最近,新东方“卖菜老师”董宇辉的直播间火了,不少“畊宏女孩”、“心凌男孩”被“厄运向你袭来的时候你没躲,有一天好运就会撞个满怀”戳中泪点。
万事相通,在投资中,市场的不确定性孕育着趋势的波峰浪谷,科学规划,纪律坚守,进退灵活地应对,是穿越困境的共同诀窍。
跟我们分享定投经历的网友“人生可如意”是位来自广西的资深基民,恰好Ta也是这样一位敢于坚持的“穿行者”,看似朴实淡定的话语,饱含大道至简的通透,特此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投资之旅有所助力。
图片
过程决定心态,心态成就结果。这位朋友9年坚持的从容淡定首先来自选择了不追求短期暴利的投资方式,比如定投。
个人是一滴水,能折射出时代的一片海。把时光推回到9年前的2013年,A股在2500点附近蓄势震荡,磨底行情非常考验人心。如果以定投入场,仅仅两年后,2015年A股攀上5178点的高峰,必将绘就一轮“大笑曲线”。
也许有人会说,每轮牛市会培育一批投资者,但他们的投资体验并不好,5178点后的大调整,2016年初的熔断,2020年的牛市来去匆匆,承受剧烈颠簸的“逐梦之旅”,真能赚到钱么?
如果选对基金坚持定投,答案是:可以。给大家展示一组数据:
图片
数据回测说明:不同于沪指的编制方法,偏股型基金指数更能代表主动管理类基金的择股能力。2015年6月12日,沪指收于5166.35点,盘中最高5178点,如果不幸在这天入市,以一次性投资和月定投1000元买入偏股型基金指数,前者回本需要1220天,后者需要410天。两种投资方式的收益情况其实都不错,定投略胜一筹。以上仅为指数收益回测,提取至wind,截至2022/6/13,不预示未来情况,仅用于分析之用,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图片
所以,即便因为难挡人性弱点买在历史性的高点,也不用怕,利用定投分摊成本的特点,假以时日也有机会走出亏损、获得盈利。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再掌握一些聪明定投的小技巧,比如资金充裕、市场下跌时多投,达到目标收益率之后及时止盈,一轮轮滚雪球式的定投,你的收益可能会比上面展示的更高。
这位朋友第二个值得我们借鉴的是,用长钱和闲钱做投资,“涨了开心,跌了也扛得住”。
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象限图,用于投资,尤其是基金定投中的钱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不用的钱,可能是三五年,甚至更长。
图片
坚守的动力源自目标明确,“长钱”追求的是未来时间的财富价值,对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长钱”是未来成家立业的储备;对新手爸妈来说,“长钱”是抚养教育孩子的刚性支出;对于人到中年来说,长钱是退休自由、从容老去的体面。
这位朋友就是拿出了总资产中的30%-50%进行长期投资,普通人在决定定投金额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量力而行。
图片
虽然定投淡化择时,在高点买入也不是无招可解的死局,但能在低点入场,投资体验和长期收益无疑会更好。
2022年4月26日,A股阶段性的底部夯实在了2886.43点,在流动性持续宽松、低估值修复、投资刚需蓄势的综合因素作用之下,近日大盘缓慢回升到了3200点附近。
在美联储鹰派加息的压力之下,这样的反弹能持续多久,很难说。但无论从疫情还是外围局势来看,最糟糕的情况或许已经过去,当下,依然是长期布局的好时机。
如果你想实现更好的资产配置、更均衡地分散风险,建议采用定投的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中,选定好基金或者是构建基金组合,宜早不宜迟。
16. 前4个月险资配置股票与基金进一步缩水 余额降至2.81万亿元占比再创新低6月17日,银保监会披露今年前4个月保险业的经营情况。备受资本市场和保险业关注的是,截至4月末,险资配置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余额及比例较3月末出现进一步缩水。
据银保监会披露,截至4月末,险资运用余额达23.63万亿元,其中,配置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达2.81万亿元,较3月末的2.86万亿元出现进一步缩水,配置占比也从3月末的12.13%降至4月末的11.89%,这一配置比刷新了2019年以来的新低。
险资配置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余额缩水通常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险资主动下调了权益资产仓位;二是公允价值下滑。结合4月份A股市场的走势以及头部险资机构的表态来看,公允价值下滑或是导致4月末险资权益资产持仓缩水的主因。
多因素造成险资对权益资产配置缩水
险资4月末对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的配置余额再创新低。
《证券日报》记者据银保监会官网披露的数据梳理显示,2019年至2021年,险资配置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这两项资产合计占比依次为13.2%、13.8%、12.7%。今年3月末这一占比降至12.13%,已创下近三年来的新低,4月末这一比例再次降为11.89%,直逼2018年末的11.7%。
资产配置难度加大、权益市场波动加剧等原因造成了险资对权益资产配置比例的持续缩水。
新华保险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前不久表示,“今年市场形势非常复杂,所有投资人员压力山大。我们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在投资上积极应对,大的资产做了一些调整。”
此外,也有险企在最新一期的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在长期利率下行、股债市场波动以及优质资产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难度加大。
另外,今年保险业开始实施偿二代二期工程,新规下,权益资产会降低险企偿付能力,一些险企为保证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减少了权益资产等高风险资产对偿付能力要求资本的占用。
需要说明的是,险资4月末的配置数据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并不能体现其对权益资产的最新配置动态。5月份以来,权益市场回暖,险资持有的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余额势必会随之增加。此外,多家险资机构4月底以来表示将择机加仓权益资产,加仓后的数据或会反映到今年5月末或6月末的行业配置数据中。
多家险企称已加仓并看好权益市场
实际上,4月下旬以来,不少险企表示将择机加仓权益资产。比如,4月底人保资产、国寿资产、新华资产等众多保险资管公司齐发声,称将把握时机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此外,在4月底保险公司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中,多家险企称已择机加仓。
在6月9日中国太保2021年度股东大会上,中国太保集团总裁傅帆表示,鉴于保险资金负债久期长的特性,公司不会过于关注短期收益的波动,始终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的理念。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哑铃型的战略资产配置策略,在公司战略资产配置中,适当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以及不动产类资产配置的比重,以提升长期投资回报的能力。
从当下险资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适当增加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也是提高投资收益率的大趋势。昆仑健康保险资管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保险资金近年来持续面临收益率走低的配置压力。低利率对保险资金固收投资提出了较高挑战,这要求险企一方面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发挥保险资金特有优势,围绕长期投资理念,提高对长久期资产的关注;另一方面险企要拉长资产久期,增加权益敞口,提升投资能力,强化风控。”
近期多家险资机构表示,看好未来的权益市场表现。如,国寿安保基金表示,近期权益市场迎来风险偏好的持续改善,流动性宽松、稳增长政策预期以及市场赚钱效应的提升是主要驱动力。当前主要宽基指数已经修复至本轮疫情暴发前位置,市场超跌反弹动能或将边际减弱,但随着市场对基本面冲击的钝化,流动性持续宽松以及政策纠偏信号或继续推升市场风险偏好。
17. 今日视点:公募REITs试点为万亿元量级市场稳健发展开了好头首批公募REITs将迎周岁生日。365天的协同创新成果,也将进一步接受市场的祝贺和检阅。
回望这一年,公募REITs试点作为资本市场的新丁,虽在二级市场有过阶段性冷热不均,但整体运行平稳、符合预期:为各类投资者参与基础设施及不动产市场投资提供便利渠道和优质标的;形成“募投管退”的投融资良性循环,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基础设施运营稳健,资产配置价值显现。
取得可喜成绩并非唯一亮点,制度规则的逐步完善为公募REITs行稳致远提供有利环境。首批产品平稳上市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涵盖项目资产扩容、险资入市、税收优惠、扩募机制等多个环节,突出对REITs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让更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双方与资本市场产生“化学反应”,也有利于多维度合力夯实经济基本盘。
受益于政策面的保驾护航,公募REITs发行节奏明显加快,并在扩容增类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截至目前,市场上已上市的REITs增至12只;已上市和在审核的项目所覆盖的基础设施资产类型,从一年前的收费公路、产业园、污水处理、生态环保、仓储物流等扩容至保障性租赁住房、清洁能源等,另有百余单储备项目正在推进中,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尚未覆盖的资产类型纳入公募REITs。
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规模庞大,未来公募REITs发展前景广阔。不过,市场还在完善建设中,对于达成政策长远目标而言仍有待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一是破解机制难点,加强法治保障。逐步破解机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打通项目堵点卡点,提升业务流程效率。适时推动专项立法,系统构建符合REITs特点的制度安排。
二是丰富投资者类型,优化做市商机制。逐步引入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多元长期投资者参与REITs市场,提高配置属性。探索优化做市商激励机制,提升市场流动性。
三是完善监管体系,督促规范运营。持续完善REITs日常监管体系建设,重点做好规范运营等事项监管,规范定期和临时报告披露,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对拥有近32年历史的资本市场来说,一年只是一小段历程,对我国公募REITs而言,却是从无到有的一大步。更令人欣慰的是,虽然任重道远,但公募REITs试点一年来已为万亿元量级市场稳健发展开了好头。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面向民间投资项目的加紧推出、首批REITs扩募项目的尽快落地,下一个生日,公募REITs将给市场带来更多惊喜。
18. 汉坤律所徐宇舟等:浅析关联交易新规监管思路及对资管业务的影响 ——以保险机构、信托公司为视角摘要:
2022年1月11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首次对各类银行保险机构的关联交易行为制定统一适用的监管规定。本文谨以具有代表性的保险机构、信托公司为例,对比分析关联交易新规下两者的监管区别,探求背后的监管逻辑,并结合业务实践,讨论对今后具体资管业务的影响。
2022年1月11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22〕1号,以下简称“《新规》”),首次对银行机构、保险机构、境内信托公司等各类银行保险机构的关联交易行为制定统一适用的监管规定。
从体例上看,本次《新规》在关联方认定、关联交易的内部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拉平了各机构的标准,而在具体关联交易分类、监管比例及监管措施方面,则针对不同机构类型进行差异化监管。从具体监管要求看,《新规》总体承继了此前对各机构制定的关联交易监管思路(尤其是禁止性规定方面进行了再次重申),并在部分具体监管细节上进行了调整。
本文谨以具有代表性的保险机构、信托公司为例,对比分析《新规》下两者的监管区别,探求背后的监管逻辑,并结合业务实践,讨论对今后具体资管业务的影响。
一、《新规》的监管思路
(一)管“资金”与管“主体”
《新规》第三章集中对银行保险机构的关联交易进行规范,其中保险机构和信托公司的监管要求如表1所示。
1.保险机构:管“资金”
从表1看,《新规》对保险机构的监管要求更加细致,从关联交易类型、交易金额计算方式、比例要求都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其实质是对保险资金的管理,尤其侧重于对保险集团、保险公司及保险资管公司在运用自有或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过程中是否涉及利益输送方面的监管。
2.信托公司:管“主体”
相对地,《新规》留给信托公司的笔墨并不多,但仅第21条的规定便可看出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的管控口径是严于保险机构的——因为需要对信托公司“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进行双向核查,意味着管控面涵盖了信托公司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这在《新规》对两机构“重大关联交易”的界定中也可体现(见表2)。
保险机构重大关联交易发生于“保险机构”与关联方之间,也即关注点落在保险资金流转中;信托公司重大关联交易则分为信托公司“固有财产”与关联方之间,以及信托公司“信托财产”与关联方之间两种。
信托公司业务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分为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根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第2号)规定,“信托业务”是指信托公司以营业和收取报酬为目的,以受托人身份承诺信托和处理信托事务的经营行为。对应地,“固有业务”则是指信托公司以自有资金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的行为。由此可见,《新规》对信托公司的监管侧重于业务监管,其实质是对机构本身的管理。
(二)监管思路分析
上述两机构的监管差异较大,系源于监管角度及侧重点不同。我们理解,由于保险机构(以保险集团、保险公司为主)即是主要金融机构监管对象,通过对保险资金的源头监管,更能实现穿透监管的效果。但信托公司基于其业务特性,自有资金很少,资金主要通过对外募集,资金来源广泛,从信托公司层面进行监管更方便规制违规操作。并且,信托公司存在较多民营企业股东的情况,民营股东多为不直接受监管部门监管的机构和自然人,且实践中信托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占信托公司自有资金、及信托财产的情形时有发生,故监管环节对信托公司设定更严格的监管口径,也属于基于业务实际情况采取的应对措施。
二、对资管业务的影响
(一)资管产品中可能涉及的关联交易、所需程序及注意事项
1.保险资管产品
以保险资金投资的债权投资计划为例:
(1)投资人与融资主体
当投资人(保险机构)与融资主体构成关联关系时,保险机构与融资主体之间的交易符合《新规》项下“投资基础资产包含关联方资产的金融产品”情形,构成资金运用类关联交易,应按投资金额计算本次关联交易金额。
同时,保险机构需根据底层基础资产是否涉及不动产类资产、是否涉及特定关联方的情况,以及与对应关联方的累计交易金额判断是否符合投资监管比例要求、是否构成重大关联交易。
此外,保险机构还需履行关联交易内外部相关程序,如内部审批流程上,需按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授权程序审查,报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备案(构成重大关联交易的,须报经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审查,并提交董事会批准),在对外报告和披露方面,则定期在公司网站中披露,并通过关联交易监管相关信息系统向银保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送。
(2)投资人与受托人
当投资人(保险机构)与受托人(保险资管公司)构成关联关系时,投资人以保险资金投资于其关联方发行的产品构成《新规》项下资金运用类关联交易。进一步地,保险机构还需根据《新规》第18条规定,结合基础资产是否涉及其他关联方判断交易金额的计算方式。如融资主体为投资人关联方的,投资人本次关联交易金额按投资金额计算;如融资主体非投资人关联方的,投资人本次关联交易金额按管理费计算。
那么,从受托人角度看,其开展资管业务、向投资人收取管理费是否构成《新规》项下服务类关联交易、需要再按管理费计算呢?我们认为,投资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交易虽只发生了一次,但关联交易的金额仍需在各主体项下分别计算。因此,受托人需再按照管理费计算本次关联交易,并按照监管要求履行内外部审批报告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债权投资计划往往涉及保证人提供本息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作为产品增信措施。那么,《新规》中提到“基础资产涉及其他关联方”,除了上文提到的融资主体为投资人关联方的情况外,是否还包括保证人为投资人关联方的情况(尤其是在保证人非融资主体母公司或实际控制人,或保证人由专业担保公司担任的情况下)呢?
我们认为,此处“其他关联方”不应包括保证人。“关联交易”的发生,需要投资人与该关联方之间发生利益转移,而投资人向融资主体投入的债权资金无法移转至保证人。并且保证人作为投资计划当事人,仅在发生担保事项时为融资主体的债务履行担保责任,其利益转移的对象也是融资主体,无法转向投资人。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此处“其他关联方”是指掌握基础资产权属的主体,仅讨论融资主体即可。
(3)受托人与融资主体
根据《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令第二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受托人与融资主体不得具有关联关系。但《管理办法》对“关联关系”的定义是指“有关当事人在股份、出资方面存在控制关系或者在股份、出资方面同为第三人所控制”。由此可见,《管理办法》定义的关联方范围明显小于《新规》定义的范围,故实践中确实存在虽然受托人与融资主体在《新规》项下构成关联关系,但在《管理办法》项下不具有关联关系、受托人仍可继续发起设立产品的情况。
我们认为,尽管受托人与融资主体之间属于《新规》项下关联方,但受托人以“投资计划财产”与融资主体进行交易并不涉及受托人自有资金,不属于《新规》项下关联交易。并且,受托人基于为管理产品收取的管理费自投资计划财产中扣划,其获得的服务报酬系源于受托人与投资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该交易与融资主体无关,也不属于《新规》项下关联交易。
2.信托产品
以保险资金投资的集合资金信托为例:
(1)投资人与受托人
保险机构作为投资人投资金融产品采用一样的逻辑,故在信托产品项下,如投资人(保险机构)与受托人(信托公司)构成关联关系时,保险机构与信托公司之间的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两机构应按各自监管规则履行关联交易相应程序。
(2)受托人与融资主体
当受托人(信托公司)与融资主体构成关联关系时,受托人以“信托财产”向融资主体进行投资即直接构成《新规》项下关联交易(而保险资管公司作为受托人,以“投资计划财产”向融资主体投资不认定为关联交易)。由此可见,就信托公司而言,无论是与资金来源方(投资人),还是资金运用对象(融资主体),只要存在关联关系,即认定构成关联交易,再次突出了“管主体”的思路。
(二)禁止性规定及实操探讨
近年来,监管部门先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等活动,长期致力于清理整改银行保险机构违规行为,其中均有涉及对违规关联交易的排查。本次《新规》也列举了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的禁止性关联交易情形。受限于文章篇幅,我们仅结合第32条针对信托公司的禁止性规定,就实操中遇到的两个案例进行简单介绍。
1.涉及信托公司信托业务
某银行拟以自有资金,通过某信托机构客户设立的信托计划,向融资主体发放信托贷款。经查询,该信托公司的控股股东持有融资主体股东30%的股权(未构成第一大股东),并通过该名融资主体股东向融资主体董事会委派1名董事。我们理解在此结构中,融资主体系信托公司控股股东能“施加重大影响”的关联方,因而该信托公司向融资主体发放信托贷款构成关联交易。
在此基础上分析,如银行申请通过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向融资主体放款,因涉及《新规》第32条第3款情形“信托公司管理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不得将信托资金直接或间接运用于信托公司的股东及其关联方”而无法进行;如银行采用单一资金信托形式向融资主体放款,则仍然可行。
2.涉及信托公司固有业务
某信托机构客户在清理非金融子公司及非标清零的双重监管规则下,以自有资金受让了部分清理资产。在对非标资产池清零后,该客户拟将所持资产对外转让。按原计划,因所持资产涉及国有资产,在经国资委审批后,该客户拟将资产转让给集团内另一家专业子公司。但上述方案因涉及《新规》第32条第1款情形“信托公司开展固有业务,不得向关联方融出资金或转移财产,不得为关联方提供担保”而无法进行。
我们理解,实践中此类为响应监管整改、为清理违规资产而进行的财产移转情形有很多,主观上可能并没有通过此类交易向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的动机,但客观行为上确实面临踏入另一条监管红线的风险。总体来看,监管部门作出的种种整改要求,初衷均是为了防止银行保险机构进行监管套利、隐匿风险,避免机构通过违规关联交易进行不当利益输送。除了《新规》之外,监管部门亦同期出台了《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清理信托公司非金融子公司业务的通知》等规定,向上完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规范大股东交易行为,向下清理违规资产及业务。在重重监管组合拳之下,整改期的信托公司如何顺应信托业改革和转型发展,可能是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他辅助1. 办公准备工作作者:金融布哥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3012065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有大量的小伙伴从高校毕业,进入到职场中,准备升级打怪,今天布哥就帮大家整理一下职场的一些必备技能,帮助大家尽快适应职场生活。
一、商务谈判
商务谈判是很多岗位的重要工作,如跟供应商谈判、投标、拓展客户、沟通合作等都免不了到对方公司或者约对方到自己公司来会谈,甚至很多时候需要出差到另外的地方。
作为职场新人,做好商务谈判的一切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领导们在商务会谈时只管沟通,缺什么都会跟下属要,如果下属准备不足,就会导致会谈效果不好,布哥给大家一个必备清单,作为会谈法宝。
1、电脑。电脑是必备物品,如果会谈时需要演示、展示或者需要一些资料,电脑里的资料可以现场展示。(资料准备齐全)
2、翻页笔。有时候我们去拜访对方,免不了去介绍一下自己公司的业务、产品线、公司优势,对于领导来说,自己操作电脑翻页会丢了牌面,万一对方公司没有翻页笔就很尴尬,所以自己带一个,到时候调试好是非常必要的。
3、名片夹和足够多的名片。入职后,人力会给你印制名片,每次外出的时候带足够多的名片,最好买一个名片夹,把名片都放在金属制的名片夹里,如果只是简单的放在口袋里,会折,如果带的不够多,交换名片的环节会很尴尬,要养成随身带名片的好习惯。
4、充电宝。商务谈判和对外沟通时,会需要很多信息,领导难免需要通过手机查找信息,准备一个充电宝可以保障团队有备无患。
5、录音笔。划重点,录音笔是重中之重。因为在商务谈判里,一方面有很多细节需要回去逐一落实,另一方面谈判内容需要整理成文字跟公司汇报,万一遗漏了重要的事项,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录音笔推荐讯飞智能录音笔H1 Pro,堪称职场神器,再也不用担心回头领导问你会议上的内容都记住了吗
它不只是一款普通的录音笔,而是集录音、转写和翻译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职场办公神器。那么这款录音笔的录音质量如何呢?机身顶部有一颗定向麦克风,支持120°定向拾音,适用于领导讲话或者采访等场景,上下两端有两颗全向麦克风,支持360°全向拾音,多人会议中参会人员的声音都可以清晰录制。支持5-10米远距离拾音,这样你就不用担心在大会议室里,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会记录不清楚。
另外它可以根据场景主动识别人声,降低环境音干扰,这样就不用怕使用的环境中有杂音会把重点信息给盖住。音频还可以同步讯飞听见APP和PC端,这样边开会边记录,可以很好地提高效率。
6、本子和笔。有人会说,已经有了录音笔和电脑等电子设备,为什么还要纸和笔呢?那是因为作为职场小白,当客户开始说话的时候,就需要写字记录,当然写字的准确性和效率远不如录音笔,但记笔记却是对客户很大的尊重,哪怕是内容记录得没有那么详细,你也要认真记录。
二、邮件沟通
在职场里,邮件是绕不开的一个必备沟通软环节,有很多事情虽然可以通过微信和电话来沟通,但是邮件也是必不可少的,那是因为它有两个很重要的功能:
1、工作留痕。所谓的工作留痕,是职场上保护自己很重要的手段,比如你通知另一个部门的同事一件事情,你走过去跟他说了一下,或者打电话说了一下,哪怕是微信通知,对方统统都可以以没记住作为搪塞的借口,只有正式的邮件知会,才能在出现分歧,划定责任的时候,保障自己的权益。
2、一键抄送。邮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抄送群组,也可以把大领导都抄送上,跨部门同事都抄送上,虽然有微信群组,但是微信信息众多,难免会忽略重要信息。只有邮件可以让多部门协调的事情,变得更加轻松,高层领导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意见。
那邮件沟通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1、标题清晰,点名问题。如关于ABS项目延期发行事项的请示沟通。
2、逻辑清晰,多用1234来分点分段,切记打大段文字。
3、注意敬语。如张总您好,或尊敬的各位同事,等表述。
4、邮件的附件记得改文档名称。
5、结尾最好加入祝好、顺颂商祺等表述,以示尊重,并且加上自己的名字、职位、地址、公司等关键信息。
6、跨部门发邮件一定要抄送自己的领导和对方的领导。
掌握好了邮件礼仪,就可以在职场沟通中占得先机啦。
三、会议纪要
作为职场萌新,会议纪要是大部分人脱离不开的工作内容。
以券商研究所为例,需要经常参与所在领域的论坛、大咖分享、行业专业会议等,我们的职场萌新都会被分给会议纪要的工作。
另外,部门会议、公司大会和客户拜访都要免不了记录会议纪要,布哥还记得早在2015年我实习的时候,那个时候凭着iphone自带的录音功能,去记录一场2小时的会议,写一份会议纪要有时候需要8-10小时,因为很多专业词汇你一下子没听出来,需要反复听,有些嘉宾因为方言或者中英夹杂切换,导致很难把内容变成文字,这些事情都让作为职场新人的我很讨厌做会议纪要。
不过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我现在不管开会还是出差都会带着讯飞智能录音笔H1 Pro,主要是它支持10大语种和12种中文方言的转写,还有16个专业领域的优化识别。除单语种模式,更支持中英混录智能转写。这就让有些专业词汇、方言和中英夹杂的记录不再犯难。不然我以前看到中英夹杂的演讲嘉宾,真想冲上去问问,你到底说的啥?
另外它转写的内容可以区分讲话人,将文本自动分段,还可以智能过滤语气词、叹词和重复词,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不然的话,我们也需要花很长时间来编辑整理会后内容。
对于公司的会议,部门的会议,可能有些关键的部署和方法需要会上实时确定,用录音笔也能实现会议内容实时分享,PC端在线编辑,开完会即可成稿,不用再加班整理了,真解放双手了。
四、上下级沟通礼仪
有人开玩笑说00后是职场氛围整顿者,不同意80、90后对领导的“言听计从”,00普遍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不管怎么说,职场中上下级有些需要注意的礼仪还是有必要再说一下的。
1、微信回复礼仪。领导交代工作,不要说好,要说好的。也不要单单就说收到,而是要明确一下任务的点,否则很可能让领导觉得你在应付事儿,尽量不要发OK,OK一般是领导专属。
2、入职第一天,先打开通讯录,确认领导的信息,姓名和电话,千万不要出现领导给你打电话你不知道他是谁,后果很惨。不要问布哥是咋知道的,布哥吃过亏。另外第一时间把主要领导的微信加上,不要不好意思,也不要问布哥为什么给出这个建议,说多了都是泪。
3、开会的时候提前到会场,会议上认真记录,提前准备发言稿,如果是电话会议,记得改自己的备注姓名,提前上线,都是对领导和职场的尊重。
好了,马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应届生入职季节,希望所有新入行的小伙伴,都可以迎来一个美好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目标。
重点商务谈判是很多岗位的重要工作
做好商务谈判的一切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领导们在商务会谈时只管沟通,缺什么都会跟下属要,如果下属准备不足,就会导致会谈效果不好
1、电脑
(资料准备齐全)
2、翻页笔
3、名片夹和足够多的名片。
最好买一个名片夹,把名片都放在金属制的名片夹里,如果只是简单的放在口袋里,会折,如果带的不够多,交换名片的环节会很尴尬,要养成随身带名片的好习惯。
4、充电宝。
领导难免需要通过手机查找信息,准备一个充电宝可以保障团队有备无患。
5、录音笔。划重点,录音笔是重中之重。因为在商务谈判里,一方面有很多细节需要回去逐一落实,另一方面谈判内容需要整理成文字跟公司汇报,万一遗漏了重要的事项,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录音笔推荐讯飞智能录音笔H1 Pro
6、本子和笔
记笔记却是对客户很大的尊重,哪怕是内容记录得没有那么详细,你也要认真记录。
二、邮件沟通
在职场里,邮件是绕不开的一个必备沟通软环节
因为它有两个很重要的功能
工作留痕。所谓的工作留痕,是职场上保护自己很重要的手段
只有正式的邮件知会,才能在出现分歧,划定责任的时候,保障自己的权益。
一键抄送。邮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抄送群组,也可以把大领导都抄送上,跨部门同事都抄送上,虽然有微信群组,
只有邮件可以让多部门协调的事情
1、标题清晰,点名问题。如关于ABS项目延期发行事项的请示沟通。
2、逻辑清晰,多用1234来分点分段,切记打大段文字。
3、注意敬语。如张总您好,或尊敬的各位同事,等表述。
4、邮件的附件记得改文档名称。
5、结尾最好加入祝好、顺颂商祺等表述,以示尊重,并且加上自己的名字、职位、地址、公司等关键信息。
6、跨部门发邮件一定要抄送自己的领导和对方的领导。
掌握好了邮件礼仪,就可以在职场沟通中占得先机啦。
1、微信回复礼仪。领导交代工作,不要说好,要说好的。也不要单单就说收到,而是要明确一下任务的点
入职第一天,先打开通讯录,确认领导的信息,姓名和电话,千万不要出现领导给你打电话你不知道他是谁,后果很惨。
开会的时候提前到会场,会议上认真记录,提前准备发言稿,如果是电话会议,记得改自己的备注姓名,提前上线,都是对领导和职场的尊重。
2. 如何提升口语能力以获得更多在办公中?作者:金融布哥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1087602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一个有过留学经历和研究过海外金融产品的人来说,布哥深知在一些职场中,外语有时候是某些工作的必备交流工具,但口语这个东西,对于一直是考试优等生的我们中国人,着实头疼。可是你口语不好又不行,很多情况下,可能还会影响你的在公司的晋升之路。
今天我们讲一下职场人练口语遇到的问题以及职场人提升口语的方法。
职场人需要英语口语的场景主要有三
工作汇报与PPT展示
作为职场人,用英语做ppt的汇报是必不可少的场景。复盘以前的工作内容,利用数据分析工作问题,客户分析,产品分析,对未来市场的研判都无法脱离ppt。对于ppt来展示说,最重要的就是——流利性、连贯性。
因为如果在做ppt展示的时候,流利性不够,连贯性不足,最直接反映的问题就是全篇没有逻辑,如果被老板打上了没有逻辑的标签,注定是一个失败的展示。
布哥建议,从逻辑性着手,解决流利性和连贯性的问题。
比如我自己就笔记喜欢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中的三分法,把要表达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用firstly、secondly、thirdly放在表达内容的前面。英语表达时,多用介词和转折连词,这样可以显得层次分明,易于理解,并且用转折连词的时候,中间的停顿可以给自己一定思考的时间。在我以前表述英语时,经常会由于逻辑没有主线导致别人理不清逻辑,当我开始强行要求自己分类123的时候,逻辑就会清楚很多。
因为ppt汇报不同于日常交谈,是长时间的个人输出,要想练好,最好是能找到合适的陪练,让你一次性把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看对方是否能在你的叙述中get到重点,理清逻辑,并给出一些建议。曾经我就做过类似的事情,找一个人,专门来听我的通篇逻辑,看对方是否能听明白,如果不能明白就重新梳理,知道对方完全get。
2.会议讨论
会议讨论不同于ppt展示,不是一个人长时间的输出,而且有反馈、有交互,不光考验口语表达能力,还考验听力水平,并且考验英语思维的组织能力,很多时候一句话用中文你知道怎么说,如果你脑子里出现中文,再翻译出来,很可能会出错,或者别人不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就会造成信息传递有误。
在这里,布哥的建议是,要牢记常见的语法和某些职场特定或专业特定的词语表达方式。
比如曾经我专门研究过美元债产品,也听过一些类似的路演,我没办法get大家的点是因为里面的专业词汇不能完全明白,于是就把相关涉及的专业单词,多带带拎出来研究,或者在口语表达时,如果害怕表达不准确,不妨先用短句子,避免长句子,尝试着多跟人用英语讨论问题,锻炼英语思考能力和即时反应能力。
3.日常项目交流
日常的项目交流相比于前两个场景,会轻松一点,不像第一个场景需要做大量的内容输出,也不需要像会议讨论一样,对准确性要求极高,气氛也会相对轻松。
对于日常的项目交流,布哥问过一个外企的朋友,如何去练习口语,跟大家交流无障碍,他说,我把工作的场景分成了几类,比如讨论业务进展、讨论系统研发、讨论资金结算等,针对每个场景,我自己脑海中模拟同事可能跟我讨论的话题,想出应对的话术何表达,并且不断练习,才有提高,或者的就是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彼此当陪练。
好了,说完几个场景,布哥要给职场人提升口语提供两个建议
刻意练习
所谓刻意练习的意思的意思是,你需要有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去说,去听,去反馈。这个说的意思不是自己给自己一个话题,然后自己开始针对这个话题讲,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跟真人对话,对方下句说什么你完全不知道,只有这种情况下,才能锻炼你的即时反应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思考的能力。
尤其在工作中,在会议里,如果不能保证语言的有效性和连贯性,会让整个信息传递打折扣。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app,口语侠。是布哥也会推荐给公司新人的一个非常好用的提升职场口语的app 。这个app的好处是随时随地一键可以跟外教音视频通话练口语,非常适合职场人用来提升口语,因为职场小伙伴可能比较少整块的时间来练习。用app就可以毫无压力的1对1进行自由口语练习,聊天中就能提升口语。
口语侠的很多老师都是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行业背景,如企业高管、执业律师、大学教授等,也有各类专业背景的人士,如市场营销、心理学、工程学等,可以满足不同场景的小伙伴的学习需求。
大家可以直接通过下方链接进行下载(仅限苹果系统),安卓可以自行去应用商店搜索「口语侠」下载。另外在这里给大家准备了邀请码,可以领取免费时长进行体验。
邀请码:0KKKXN
口语侠【口语侠APP】超多外教选择!真正的一键找外教音视频通话练口语,学习自由轻松!
4.6分
下载
外教选择也会比较多,有400多名欧美外教,选择还是足够的。
2.试错与反馈
所谓试错与反馈就是,当你迈出了第一步,敢于表达,把自己的语言流畅度提高后,还需要考虑语言的准确性以及用法的地道性,这就需要英语母语的小伙伴帮你纠正。
我举个例子,以前说起“无所谓”的表达,我一直说的是i dont care,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直到一个外国老师告诉我,一般在情绪稳定的时候,有些人会用it doesn't matter,情绪不太高涨的时候,有些人说i don't give a shit,这个就是只有native speaker才能教授的表达。
说到这里,刚好也提一下,口语侠app,布哥看过,很多都是native speaker,如果你在国内找中国老师教你英语,很可能大家用中式思维,会犯某些共同的表达错误,找外教老师就不同啦,不地道的表达,可以直接被纠正过来。
如果你担心选择的老师不一定能满足你的需要,或者语速太快自己难懂,口语侠每个老师都有上传自己的视频Vlog,可以刷vlog了解老师的风格,选择一个合适的。
而且可以利用与外教沟通的机会,学习英语思维的表达,减少在脑中想中文再翻译成英文的尴尬。
如果觉得上课的时间不够自己联系,这个app的音视频的通话练习过程会同步生成录制,大家可以后续反复收听复习,反复收听自己的对话,找出问题,也是提升必不可少的。
3.工作词汇的储备
对于工作来说,日常出现频率较高的工作词汇,涉及专业性的词汇,可能也就300-500个左右,把这些词汇记牢,能保证自己信息摄入的有效性,大家可以用扇贝单词或者网易词典等,经常把行业内的高频词汇挂在嘴边,有助于提高职场沟通。
一般情况利用行业内的文献,项目介绍材料,大咖的英文讲座,收集素材,尤其是项目材料等文件,几乎能涵盖所有需要的高频专业词汇,布哥开玩笑的说一句,掌握了专业词汇,哪怕是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至少能保证对方明白你表达的意思。
4.善用行业内专业的外文网站
比如金融行业,行业内著名的杂志如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数据网站如彭博,交易场所如纽交所、纳斯达克等都有专门的外文网站,这些网站可以给我们的词汇和表达,提供非常大的帮助,也能帮我们提高口语需要的词汇。
一般外文网站会分为科普性质、新闻类、专业类、评论类的网站,由浅入深,科普性质的最适合职场小白,专业类的最能提高我们的技能,新闻类和评论类的会有些复杂的词汇,适合职场提升人群。
最后布哥给大家些建议
英语作为一个工具,本身是辅助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好的开展,是辅助工具,布哥并不建议在这个上面砸太多的钱,如果你不是靠英语吃饭,花的钱最好是能省就省,想起新闻里很多人撸网贷报十几万几十万的英语课,布哥就替大家心疼,所以如果要花钱,尽量找经济实惠的平台。
口语侠这个app相比来说,价格也是相当亲民,充值的金额可以自己决定。性价比高,对于一门职场工具来说,这样一杯咖啡一节课的消费就能跟欧美外教1对1的练口语,对大家也不构成负担。
ios系统可以戳下方链接直接下载(安卓用户可以在应用商店搜索口语侠进行下载),另外可以通过邀请码,领取免费时长进行体验。
邀请码:0KKKXN
口语侠【口语侠APP】超多外教选择!真正的一键找外教音视频通话练口语,学习自由轻松!
4.6分
下载
好啦,最后布哥祝愿每一位职场人都能用好英语,在职场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