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和得到APP的那些事儿

144
提问者
2023-03-15 15:35 悬赏 0财富值 阅读 1157回答 1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人间未来”)这是一篇碎嘴杂文,想到哪就写到哪。我算得到的老用户了,趁着得到APP四周年,聊点我心里有关得到的一些感受。5月26日是得到APP

默认分类
登录 后发表回答
1楼 · 2023-03-15 15:46.采纳回答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人间未来”)


这是一篇碎嘴杂文,想到哪就写到哪。我算得到的老用户了,趁着得到APP四周年,聊点我心里有关得到的一些感受。

5月26日是得到APP的四周年,说是这一天全天都在直播,凌晨睡不着的我,就等着看得到半夜三更直播搞什么名堂。

准点我进的直播间,就看见罗胖顶着一颗光头笑眯眯地冲着屏幕说话。我心想,脑袋大了剃光头可太难看了,头上要是再点几个戒点香疤,我会以为自己点开的是大雷音寺讲经直播间。

这个“胖和尚”说,得到周年庆过生日,各位用户随份子意思一下,充钱买点东西,得到给打折优惠。说完这些,罗胖就消失了,直播屏幕变成了展示感谢用户充钱的流水账单,这形式感觉和寺庙里的功德碑一样样的:大家都是交钱来求个心安。能不能坚持学(佛),不重要,重要的是交钱后,就有一种自己是良善上进的感觉,这个心理暗示很奇妙。

很多人充钱买课确实学了,也有很多人买了课程三两年没学完,我就是这样的。很多年度专栏很早就买了,内容大概只翻看了一半,另一半什么时候看,取决于我搜关键字时,能否正好搜到那些还没读的专栏文章。

有几个专栏除外,卓克、熊逸、万维钢、张潇雨和刘润的专栏,我就很喜欢。这几位老师的专栏我是追着读的。

得到的专栏文章很像我上学那会付费订阅的报纸杂志,报纸是语文英语报纸,每周一份。杂志是一个月一期。我有个同桌,他会把每一期的报纸上所有的文字都看全乎了,他说这么做花钱才值了。我是只挑自己喜欢的文字看,我那个读一半留一半的毛病,就是从这时候养成的。

和我有一样专栏阅读习惯的得到用户应该也不少。不然的话,得到专栏的阅读完成率会比现在可高多了。那为什么很多人买了不读呢?这和买书一样,很多人买书后也不是全部都能读完的。许多女孩也有很多买了以后只穿过一次的衣服。

今天其实不是来聊专栏文章是否读完的,我最想说的几个有关得到的话题是下面几个:

1、得到课程质量是不是下降了?

2、专栏涨价,用户什么反应?

3、罗胖的刷书大法到底好不好?

4、早期用户怎么用得到更合适?

1、得到内容质量下降了吗?

先说得到课程质量是否下降这个话题。我加了几个得到专栏的微信群,最近一年看到很多人在说得到课程质量下降了、内容越来越敷衍、交付感不足、新信息对用户的刺激不足等等。很多人说自己现在很少打开得到,新课上线也不关心。

得到最早的专栏有李翔的《商业内参》、何帆的《大局观》、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薛兆丰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吴伯凡的《伯凡日知录》和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第一季,还有几位老师的就不详细列举了。除了薛兆丰和李笑来只有一个年更专栏,其他几位老师都不止一个。

拿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来说,对比一下第一季和现在第四季的内容,从内容选择到选题深度,再到写作技巧,万老师的专栏价值是全面提升了的。

以前专栏不多,请来的每位老师也是不分领域、有很强个人风格的作者,他们来负责年度专栏,再加上199的价格也不贵,用户买个专栏会有一种超值的感觉。

现在呢?得到想做知识内容全领域覆盖,有些细分领域的内容撑不起一个年度专栏,就这样,30讲、50讲的小专栏就上线了。别看是体量小的内容,在得到的要求下,从提纲到内容改了又改,费时半年一年才打磨好稿件的小专栏有很多。费劲巴拉地弄出这么一个小专栏,怎么好意思让作者只卖三五十块钱?站在用户角度考虑,一个300讲的专栏卖199元,那一个30讲的小专栏就是30块钱嘛。

很多用户似乎不在乎你作者背后写专栏的到底付出了什么艰辛,不在乎你作者来回改了几十稿,他们只盯着几个简单的数字比例,简单的换算过后,嗯,你的专栏不值这个价啊!作者如果知道用户算账的过程,估计也就此打住了想写专栏的心。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上个月海底捞和西贝就涨价向消费者道歉的事件。海底捞算是国内餐饮业的巨头了,但这个地位依然不能让海底捞拥有行业定价权。对于企业来说,拥有行业定价权就相当于自己是行业规则的制定者,意味着自己是引领行业发展的行业龙头。

这个位置,海底捞和西贝都没有,但是得到已经有了。

除了价格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让用户觉得内容质量下降了:得到的内容把控。学术化表达不要、内容太深不行、交付感不够不能上线等等一些要求让专栏作者也很为难,《大局观》的作者何帆说,他在和得到敲定《变量》的书稿时,罗胖坚持要为工农兵服务,何帆是想做成一部知识分子的经典著作。最后何帆妥协了。

得到平台像极了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以一切为了用户这个原点出发,帮用户监督专栏作者提供一个兼顾内容深度和口语化表达的内容产品。

但用户真的喜欢被简化了的专栏内容吗?那些说得到专栏质量下降的用户,其中有些就是觉得学术内容被简化后就是质量下降的原因。他们希望看到作者本来的学术能力。或许不讲人话的学术风格会受到一小部分用户的喜欢,但真的喜欢这种专栏风格的用户就不是得到的标准用户了,他们不读专栏的,这帮追求学术极致表达的人中龙凤估计只会喜欢得到的电子书服务,因为只有电子书才是原汁原味的。

得到在设计课程时,完全不会考虑这部分人的感受,他们考虑的是那些想在得到看一些通识类内容的用户,他们拥有强大的好奇心,对很多领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他们想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底层逻辑(这四个字现在已经被说烂了,每一门专栏上线时大多都会强调这四个字,用多了,感觉也挺别扭的),这些是得到想争取到的用户。

四年前是在争取这些用户,四年过去了,用户有了很大进步,他们的成长速度极快,但是得到却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内容提供方式来满足这部分胃口越来越大的老用户。

他们是喊出得到内容质量下降的主力军。

得到一时指望不上,那用户怎么办?

办法其实早就出现了,可能很多用户没在意,或者想到了,只是没那么做。具体办法是什么,因为这和最后想讲的话题有关联,我放在最后再说,如果你等不及,现在可以直接划到文章最后一个话题去找。

说回内容质量。得到现在有个总编室,负责得到的内容运营。我听过得到老师说自己写的专栏发刊词被改成面目全非的样子。

对于得到老用户来说,你们回想一下自己看到的所有得到专栏发刊词,是不是感觉格式一模一样?作者背景有多强大+你为什么该学习这个专栏+这个专栏你将学到什么内容。万年不变的发刊词模式,到现在一些新的专栏出来,发刊词都不用看就知道里面说的是啥。

下面这个聊天记录截图是万维钢写给某编辑的“改稿抗议”,编辑就像一个老学究一样讲究文法工整正确,但是有趣的文笔恰恰不是这样的。

现在得到系老师只能在知识城邦放飞自我,只有知识城邦里才没有拿着笔等着随时修改老师们文稿的编辑。

2、罗胖的刷书大法,管用吗?

上个月的4月23日世界阅读日,得到做了一场读书直播,罗胖现场表演和讲解自己的一个读书方法秘籍:刷书。

罗胖的观点是没有多少书值得我们刷完,从序言开始,一本书对你的价值就在递减,当断则断。他还说读书和认识人一样,我们不可能了解身边每一位朋友的全部,我们只接触到他们的一个或几个侧面,但这不妨碍我们和对方成为朋友。读书也一样,我们没必要仔细阅读一本书的全部,刷着看,遇到感兴趣的地方停下来细看就好,一本书一两个小时刷完就扔掉,刷下一本。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跟着罗胖这么刷书的。如果一个人平时读书不是很多,又想通过快速刷书成为一个博览群书的读书人,那刷书这个办法非但不能达成心愿,还可能会走火入魔。

任何公式和定理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样,名人的鸡汤和招式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拿来就用的。没有限定条件的解决办法基本上就是耍流氓的招式,不但没用,甚至有害。

鲁迅有一个很出名的小故事:民国期间有家报纸的记者让鲁迅给青年人一些读书建议,鲁迅说,如果要提的话,就一条:少读中国书。

该怎么理解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劝年轻人少看中国书。但是鲁迅本人读过很多中国书,国学底子深厚。那他为什么建议少读中国书呢?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民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时候,西洋观念很大程度上冲击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人。鲁迅希望年轻人不要醉心于国学,也不要对国学抱有太大希望,要多去了解一些其他文明的智慧。

罗胖现在就是那个不让读中国书的“鲁迅”。

罗胖自己是传媒学博士,在央视工作那时候就是阅读量惊人,后来自己做自媒体,视频节目每周讲书,再后来音频节目还是每天读书讲书。

一个快50岁的老书虫的阅读量是多少?他内心的知识体系,认知框架已经很完善了,他能做到拿起一本书翻开一页随便扫一眼就知道这一页的重点是什么,普通读者能做到吗?

有一个现象叫“知识的诅咒”,说的是当你掌握了一种知识,你就不能理解那些没掌握这种知识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这个思维误区很普遍,你教朋友开车、在公司带新人,给孩子辅导作业时,你就会有这种感受,怎么这件事我讲了好多次,对方就是学不会呢?

罗胖现在就是这样,他自己是个F1赛车手级别的家伙,普通读者只开了辆二手的奥拓,他现在非要别人和他一样,在专业赛道开出风驰电掣的速度。他已经忘了自己上中学时的阅读是什么水平,他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别人做不到和他一样快速提取书里的有效信息。

罗胖刷书是在完善的认知结构里补充细节,普通读者需要做的是花大量时间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就像盖楼房,主体结构不牢固,框架没成型,就急着一层一层填砖砌墙,那这栋认知大厦盖不到五六层就倾斜了,再来一场暴风雨,直接就吹倒了。

盲目地、不假思索地听信大佬的话,很可能最后什么都学不到,还浪费了宝贵时间。

其实我说这些也是白费力气。本来就明白道理的人不会被罗胖忽悠,能被罗胖忽悠到的,平时也肯定不怎么读书思考。

一个平时都懒得读书的人,怎么可能一天连翻两三本书那样的刷书?他连一本都翻不完。想看的话,最多也就坚持三五天就放弃了。刷书对这类人来说就是知道了有个刷书的概念,自己永远也做不到。

讲一个孙正义刷书的小故事,据说孙正义23岁那年得肺病了,在医院整整住了两年,这两年他自己说阅读了4000本书。平均每天三五本,这么说来刷书这事儿早就有人这么干了。罗胖是不是从孙正义这儿得到的灵感?

后来有记者去医院求证这件事,找到当年的护士,护士说记得有这么个读书神经病,但是那个人读的书很多是漫画书。

相对于爱吹牛的孙正义,俞敏洪就厚道了许多。他说自己大学四年读了500多本书。这个数量看起来更可信一些,三天平均一本书对于爱读书的人是正常阅读速度。

万维钢是罗胖很推崇的读书人,读书快,做笔记也快。万老师在自己的书《万万没想到》里讲过自己的读书方法,那篇文章叫《强力研读》,是说怎么快速高效地阅读。大概意思就是万老师读一本好书,会读两遍,第一遍通读,第二遍细读做笔记,把书中的好思想和金句全部打包带走。

万维钢读书尚且如此,我们还是别学罗胖刷书了。

我这里以小人之心猜测一下,罗胖这个坏家伙就是为了卖他的电子书会员,才想出这么一个损招的。因为要是很多买了电子书会员的用户一年没读几本书,会觉得买了也不读书,下一年不买了。

罗胖为了撵一群懒鸭子下河划水,真是操碎了心啊!你不买一个电子书会员还是人吗?

3、得到的用户该怎么办?

学知识有什么用?这个话题在这片土地上,还是很有市场的。前段时间有个数据刷屏了:中国本科毕业的人数只占全国人口的4%,大专以上的占全国人口的17%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国家80%多的人只有初中高中学历。

罗胖在四周年午夜零点直播时说,一个国家里积极求上进的人也就占总人口的2%左右,而得到的用户规模是3800万,正好2%多一点。得到平台上汇聚了这个国家积极上进的人。

罗胖和脱不花两张铁嘴向来都是夸起得到用户就和吃了蜜蜂屎一样甜,很多时候我一想起脱不花那张眉飞 {MOD}舞夸人的脸,我就很惭愧,有时候自己懒癌犯了,啥都不想做,感觉自己拖了得到用户整体优良品质的后腿。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靠读几本书看几个专栏发财,简直是痴人说梦。得到平台应该也没有这么不长心的用户。

虽然读书看专栏发不了财,但还是有别的大用的,比如说看卓克老师的专栏能让我们提高生活品质,少花很多冤枉钱;王煜全老师的专栏简直就是防忽悠利器,当你跟随王老师知晓了全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状况,那些打着各种科技幌子的骗子就再也近不了你的身;刘润老师的商业专栏能让我们知道商业世界的基本逻辑,避免自己在做商业决策时犯一些低级错误。

这些专栏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是起到弥补短板的作用。那之后呢?之后该怎么再提升自己呢?

这个问题和之前我们说的得到内容质量下降的话题是有联系的。对于一些用户来说,得到的发展可能没赶得上用户的成长速度,没赶上用户的期望值,所以用户才有了内容质量下降的质疑。

那用户该怎么办呢?

用户到了靠自己的时候了。

得到希望用户和自己一起不断成长,但是成长的速度不可能是一直同步的。用户期待更高质量的内容的同时,也将一部分的属于自己的责任扔给了得到,因为成长,最终是靠用户自己,外人帮不了。

终极办法早就隐藏在罗胖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的节目里了。这一天是罗辑思维视频节目播出的第一天,从这一天罗胖开始死磕自己,不仅一周一个视频节目,每天还有一条60秒的微信公众号语音。

从那时候开始,罗胖身上就一直挂着“死磕”这个招牌。去年的罗胖跨年演讲之后有个节目纪录片,纪录片里有个镜头我一直记着:一大早罗胖在录音棚里录节目,一句节目开头的话,罗胖录了好多遍,我听着似乎没什么问题,但他一直不满意,反复调整情绪重新录制。“死磕”精神人们一直在说,但在那个时刻,我才真实感受到了罗胖是在真的死磕一件事。

王煜全在专栏里提到自己最开始做咨询时,没什么机会,王煜全就把低端的咨询机会做成高端的,明明客户只需要数据,但他非要给用户写市场分析,写战略分析,不要就免费送。就这么经过此多次锻炼,获得客户信任,才有了后来做大的机会。

不只是罗胖和王煜全,在刘润、李笑来、卓克和华杉身上,都能看到死磕自己的做事态度。

那些在说得到内容质量下降的用户们,其实对于你来说,这是你进步了,而且比得到平台进步的快。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抱怨得到,而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该给自己加知识任务了。

去像罗胖和得到系老师那样,找准一件自己愿意死磕下去的方式,持续精进自己。

相关文章
收藏的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