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被遗忘的精神角落

144
提问者
2023-03-15 15:33 悬赏 0财富值 阅读 797回答 1

关于豆瓣的日常媒介玩法,我在《全栈市场人》里已经做过了详尽的介绍。那么,除了一些鸡肋的投放,豆瓣到底能不能玩出花儿来呢?第一步,修改账号信息,我看了50个头部账

默认分类
登录 后发表回答
1楼 · 2023-03-15 15:42.采纳回答

关于豆瓣的日常媒介玩法,我在《全栈市场人》里已经做过了详尽的介绍。那么,除了一些鸡肋的投放,豆瓣到底能不能玩出花儿来呢?


第一步,修改账号信息,我看了50个头部账号的主页简介,风格各异,让我点下了关注键的账号大概只有一半,他们的特征是什么?


1.主页风格明显,让陌生用户迅速明白“能从订阅这个动作获得什么价值”,互联网时代的价值无非就是“薅羊毛”,“哈哈哈哈好好笑”,“呜呜呜好动人”,“新鲜!酷!洋气!”,如何体现?从账号名到主页介绍,到文字风格,都有着较大程度的集中体现;


2.功能使用完备,既有相册也有日记,既有书评也有影评,连留言板和关注人列表都能透露出自己的特质和讯息。


连关注列表都可以玩出花来的豆瓣用户大岛。


3.动态鲜活,爱憎分明,有强烈的人格属性和情绪起伏。


可以说,豆瓣是一个人内心世界最丰富的反馈了,也难怪豆瓣做的春节campaign口号叫做“我们的精神角落。”所以,在豆瓣可以真实地反射内心,找到同类,soulmate难寻,豆瓣或许可以。


能打动我的特征,一定也能打动别人。而对于那些我看不懂或者不感冒的高粉用户,说明我学不来,也不是我的菜。扬长避短,专攻一隅。


第二步,搬运旧文,废物二次利用。


我相信不论是什么平台,凡是能触发传播和共鸣的内容,都是通吃的,也许个别篇章会有运气上的差异,但是从概率上来说,一个有新媒体存货的老司机,应该是仿佛进了新手村一般降维攻击。果不其然,持续搬运一个月以后,一篇爆款为我带来了百万流量和五千粉丝,我的原始积累,就这么完成了。


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如果你是新手,你要做的并不是每个平台都玩个半吊子,你应该专注于一个你最熟悉的软件,用到极致,打磨出用户们最喜欢的内容,网感一旦被打磨出来,就应该是赢家通吃的游戏。


第三部,善用社区新功能。


我小时候,爸妈吃晚饭的时候一定会带着我看新闻联播,然后点评几句。有什么用呢?因为新闻联播里所公布的新方针,新方案一定代表着未来的趋势,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都是有指导意义的。同样一个软件的官方更新后多出来的新功能,一定是红利期,运营和产品人员最关注,资源最倾斜,最鼓励的地带,善用新功能,就意味着你和官方站在一条线上,利益一定是最大化的。


那么豆瓣的新功能是什么呢?话题浏览。


如果你留意点就会发现,简直就是知乎热门话题的搬运啊。对于已经有知乎账号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无缝衔接。


以PC端界面为例:

点开话题广场,可以看见各种新鲜话题,如果想选择精准话题,点击右边的「分类查看话题」,可以按类别找到最符合自己主题的话题,24小时话题趋势和知乎热榜以及微博热搜榜的功能类似,可以让你看到社区最近流行讨论的话题是什么。

选择一个你最想参与的话题。

点击这里的直接写日记,或者关联上已有日记,日记就会得到关注这个话题的人的推荐流,这里,就是非常宝贵的初始流量来源。


我们纵观所有SNS社区,逻辑大同小异,我们只有生产对软件,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我们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就都可以通过技巧获得正反馈。有的人会说,如果不是我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我怎么会有灵感和动力去写呢?这就涉及到“网感”的训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将自己的意志包裹进对大众有用的信息中,俗称「夹带私货」,但是这一定有一个大前提是对大众有用,然后才是个人目的。如果实在不知道如何领会这一要点,可以去一家媒体公司或者自媒体账号担任一段时间的编辑,编辑这个岗位,对于社区所需要的优质内容的筛选有极大的锻炼和验证能力,时间不用长,三个月足以。一线互联网企业里运营的老大们,绝大多数都有过编辑的从业经历,这一绝佳的练兵场,你千万不要错过。


而豆瓣平台本身的特性还有哪些呢?


丧和文艺,是两大动脉。


而丧也不是真的丧,并不是对生活彻底绝望,负能量真的爆棚到需要看心理医生,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嘲弄和对自身的挖苦,所以敢于自黑的品牌就非常适合在豆瓣做「丧文化」营销,将品牌特性包裹进自嘲和哭诉的情绪化动态里,一定非常利于传播。


而文艺自不用说,需要小清新的店铺和产品,都选择在豆瓣小组里购买置顶广告位来获取初始流量曝光。但是这还不是最有网感的玩法。真正的网感是拥有营造潮流和趋势的能力。2016年爆火的「手账」就是典型,通过豆瓣走红后一度成为文具市场和图书市场强大的购买力,能够引导并且从中获利的商家,绝对是铁杆豆瓣用户才能嗅到这种商机。


豆瓣还有一个神奇的作用就是,舆论新闻热点事件的发源地,这一点,和知乎很像,又略有不同。因为豆瓣的娱乐属性,尤其是「豆瓣鹅组」的八卦属性,一度是娱乐圈公关们最忌惮的重灾区。许多自媒体从业者常日蹲点「豆瓣鹅组」,在里面获取真真假假的爆料,二次加工后就出炉为一篇八卦文。更有自导自演的宣传物料,伪装成吃瓜帖丢进去喂养嗷嗷待哺的流量,然后经过白手套「新浪娱乐」等账号洗成娱乐新闻的操作案例比比皆是。


这一点适合营销事件的操盘手,自我炒作的高手来试水。只不过,豆瓣网友里卧虎藏龙,一旦被人识破,反水起来也难以收场。著名的豆瓣读书里的「一星运动」即是对这种营销工作的反抗运动,如何拿捏分寸,用高明的方式引导用户自发参与,将作品或者事件本身应有的曝光水平呈现出来,就是营销工作者工作的意义了。而过分虚假,罔顾事实地水军行为,势必迟早会被反噬。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感亦如是。


而豆瓣最令人惊叹和神奇的地方在于他的评分系统。许多人大呼,这是最接近他们内心对一部作品评分的评分系统,豆瓣的书影音打分体系,令无数公关公司纷纷折戟,他们的用户也一直被市场从业者戏称为「最没有商业价值」的一批用户,因为他们挑剔,精明,难以被宣传蛊惑,有强烈的辩证和自卫意识,却又不爱消费。然而,这没有商业价值的社区的评分系统,是怎么做成了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最公正可信的评分的?这要从社区机制和用户环境来看。


首先每个用户的打分权重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是刚注册,尤其注册不到半年的新号,没有太多社区贡献的账户,对书影音的打分是几乎影响不到最终评分的。而短时间密集的打分和「想读」也会在波段图里明显地呈现出来。从公关控评的流程来说,大多是有水军群,发布任务,然后认领任务,打分完事儿,结算。更别说更容易识别的机器水军。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低成本,高效易操作的工作逻辑,否则成本下不去。所以豆瓣系统只采样部分可信高权重用户的打分,可能还有一点点人工判断,得出这样的评分,自然难以攻克。那么,如果来一个财大气粗的土豪甲方,买遍大中小型豆红和大批量优质用户的评分是否可行呢?这个时候,这样诡异的动作势必会引起豆红们的关注者们的注意,一旦作品名不副实,或者话术过于生硬,动作过于整齐,就会被群众识别,于是一大波反抗运动就会被掀起,对于控评的厌恶和对于豆瓣评分系统的维护之心会让群众凝聚成一股绳,将分数拉低。


难以置信,这样乌托邦一般的民主自治的氛围,在豆瓣产生了。


恶意中伤的不公平的作品评分是否有?应该是有的,但是如果一部作品因为一时的舆论争议被群众针对了,自然会有有识之士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将分数拉回来。我所知道的就有好几部因为作者的出格言论而引起争议,被一星运动的作品一度降低到两分,三分,如今稳定在7分8分的优质作品。


说到这里,我看了看我的前两部作品7.3左右的评分,不由得汗颜,心服口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同学,看到这里,还不关注一下我的豆瓣看看我是怎么玩儿的吗?⬇️

更重要的是,豆瓣的时间线,不会让你刷不到我。:)

全栈市场人购买链接⬇️


送你一本电子书,里边是我这些年职场工作总结。我的经验,全都给你。

关注公众号:弹球小姐Lydia (ID:Lydia66890),回复关键字“电子书”领取。

也欢迎你来微博找我玩, https://weibo.com/Lydia66890?is_ho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