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面孔的江南:刚猛、善战、冒险

144
提问者
2023-03-15 15:16 悬赏 0财富值 阅读 594回答 1

南宋之后 冲浪鼻祖——弄潮儿们去哪儿了 撰文丨公子羽潮人凶猛!江南的“婉约”只是印象流 唐朝传奇小说《柳毅传》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书生柳毅赶考,遇到化身牧羊女的洞

默认分类
登录 后发表回答
1楼 · 2023-03-15 15:57.采纳回答

南宋之后

冲浪鼻祖——弄潮儿们去哪儿了


撰文丨公子羽


潮人凶猛!江南的“婉约”只是印象流


唐朝传奇小说《柳毅传》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书生柳毅赶考,遇到化身牧羊女的洞庭龙女。龙女嫁给泾河二龙子泾阳君,结果遭此渣男及其母亲的虐待。柳毅为龙女传信到家乡,被一个叫“钱塘君”的叔父救下。这是一条曾在钱塘江任职的龙,本来脾气暴躁犯了罪,被锁在哥哥家里,但是听说侄女受难,立刻怒目雷霆,赶往施救:“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乃擘青天而飞去。”


此人名“钱塘”,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复仇之后,洞庭君问他老弟说:“杀了多少?”钱塘君回答:“六十万。”洞庭君:“渣男如何处置的?”钱塘君说:“被我一口吞了。”这个钱塘江的龙君,性格跟钱塘地区的吴越人,性格真是十分吻合。



这让我们想到了涛涛的潮水,以及那成为绝唱的弄潮场面。这些画面改变着我们眼中、心中、想象中的江南印象。


吴语方言的婉转,让江南“软”的一面得到了最大化的传播。而各路大咖的诗词歌赋,又把这里描述成温柔富贵的人间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现有文字记载,这句谚语出自宋人范成大之口。从此,苏杭被视为江南代名词。这种印象可能早于宋代,但应该不晚于唐代,因为西湖轮廓的稳定是在唐代完成的。



方言和文化意义上的“江南”(深绿 {MOD}部分)


唐人任华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韦庄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白居易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宋人柳永词:“东南形胜, 三吴, 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元人奥敦周卿曲:“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文学诗词塑造出来的“江南”(红圈部分)




宋代的“江南”与明代的“江南”,可见“海禁”政策的执行对另一半江南的“打击”之深



类似的描述,不胜枚举。东南春风吹皱一池湖水,这样的画面,确实容易诞生婉约的诗篇。这样的江南,这样的吴越,在诗词文学感染下,也就成了外界的普遍印象。




摄影 @ 曾令洪

人们之所以称杭州为人间天堂,主要在于杭州西湖的形象。西湖这样的水域,是历代文人歌咏的对象。


对于江南之人,外界也一度持有“印象流”:“勇怯有性,强弱有地。秦人劲、晋人刚、吴人怯、蜀人懦、楚人轻、齐人多诈、越人浇薄……”这是唐人李筌的军事著作《太白阴经·卷一·人谋上》所引前人总结的“地域性格。他随后进行了一一驳斥:“吴王夫差,兵无敌於天下,败齐於艾陵,长晋於黄池,则吴人何得而称怯?越王勾践,以残亡之国,恤孤老之众,九年灭吴,以弱攻强,以小取大,则越人何得而称浇薄?”吴王夫差北上,齐晋等大国都败给他;越王勾践,以弱胜强,战胜吴国——谁敢说吴越人怯懦、娇弱?




春秋时期吴越地缘关系图 制图 @ 天涯鄙视抢沙发的


字里行间,这些文字其实已经展示了吴越人的特征:剽悍、勇武、有冒险精神。人家江南,骨子里原本有着剽悍的基因,否则怎会出现弄潮这样的高难度竞技!


不过,到了唐宋,本土的剽悍习性,在农耕文明发达的钱塘江左岸,即太湖平原一带,有所减弱。但是,在占江南更多土地钱塘江右岸,还保留着吴越“本 {MOD}”。话语权,显然掌握在文人墨客口中,他们欣赏的是西湖,是杏花,是春雨,是柳枝,是断桥,是小桥流水,是你侬我侬,而支撑江南另一张面孔,渐渐被埋没了。




这是主流印象中的江南

湖州德清下渚湖湿地 摄影 @ 钟伟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文学江南重要的符号 摄影 @ 黄丰


水乡古镇是江南的重要元素


以上景观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钱塘江左岸以北的太湖平原



然而,江南不仅是水乡和湖乡,更是山乡、海乡、岛乡,

那就是钱塘右岸的另一种面孔的江南


瓯江上游,云和县瓯江峡谷。摄影 @ 刘丽莉


遂昌县南尖岩梯田 摄影 @ 刘丽莉


永嘉县楠溪江古村落 摄影 @ 叶仁新


曹娥江上游的江、山、聚落


钱塘江口以东大海 嵊泗列岛如仙山 摄影 @ 刘昌明


这就是钱塘江以南的,拥有江、山、海、潮、岛,

江南灵秀之上增加了坚硬、刚猛、烈性




浙江自然地理区划与地形图

制图 @ 蔡博峰

与常人想象中不同,江南地区并不只有平原和网,还有丘陵、山地、海岛。山区和沿海土地贫瘠、耕作空间有限,培养了吃苦耐劳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以及冒险的胆识。


唐宋以降,太湖、西湖与河网为标签的水乡泽国,是出自庙堂文人笔下文学意义的“江南”,

而另一半江南与“杏花春雨”截然相对,呈现出大开大合的地理气象。我们会发现:塑造第一种江南的,往往是诗词,描写的多是景观,很少描写市井的主体——人。描述第二种江南的,更加深入市井、民间社会,他们的文字不是文学的,而是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江南”——这个江南的形象,基本符合春秋以来吴越地区的“本 {MOD}”。


如《梦梁录》、《武林旧事》这类笔记体史书,其中的弄潮部分,让“好勇、轻死易发”的吴越人形象呼之欲出。可惜的是,话语影响力上,它们不如那些风骚的诗词。而盛极一时的弄潮竞技,在南宋之后迅速衰落,让这些文章的传播失去了现实依据。


当年的杭州市长白居易先生,后来回忆工作经历时候,提到了江南的两种风情: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不过,第一种江南传开了,第二种被江南隐没了。



江口大挪移!弄潮儿们失去了施展舞台


宋代之后,元、明、清三朝都是大一统的王朝,社会经济在平稳中前进,顺理成章地,那弄潮队伍市场本应该更广阔。为何,弄潮活动急转直下地渐渐消失了呢?


一个比较表面化的分析原因是:官府推行禁潮令。官府推行这一政策,有其合理性,毕竟是这种竞技实在太危险,屡有事故发生。吴自牧《梦梁录》传引北宋杭州市市长蔡襄发布的《戒弄潮文》:“厥有善泅之徒, 竟作弄潮之戏。以父母所生之遗体, 投鱼龙不测之深渊。自为矜夸, 时或沉溺。精魄永沦于泉下, 妻孥望哭于水滨。生也有涯, 盍终于天命; 死而不吊, 重弃于人伦。推予不忍之心, 伸尔无穷之戒。所有今年观潮,并依常例,其军人百姓,辄敢弄潮, 必行科罚。”不过,吴氏随后又说,弄潮太火爆、魅力太大,根本无法禁绝,否则也不会出现南宋弄潮的黄金时代。


直至明代,钱塘江出海口的弄潮还一度兴盛。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二十四“浙江胜迹”说:“濒江之人,好踏浪翻波,名曰弄潮。”这里再次强调了弄潮的内涵。


这位田老师的另一本著作《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郡人观潮”云:“伺潮上海门,则泅儿数十,执彩旗,树画伞,踏浪翻涛,腾跃百变,以夸材能。豪民富客,争赏财物。”文字之后,还录入了一个叫瞿宗吉的人写的《看潮》词,其中有两句:“须臾金鼓连天震,忙杀中流踏浪儿”。踏浪儿,就是弄潮儿。


明万历年间,黄尊素,就是著名的思想家、经济学家黄宗羲他爹,他写的《浙江观潮赋提到:“乃有狡童侲子,百十为伍,绛帻单衣,驰骋波路”。狡童:指的是美貌男子,帅哥;“侲子”,指驱鬼童子,泛指年轻巫师。这么说,明代不仅有弄潮,还保留了春秋以来祭祀潮神伍子胥的传统,跟宋代弄潮大同小异——稍稍不同的是,“断发纹身”变成了“绛帻单衣”,纹身没了,还穿上了衣服。


明代的一些史料记载,证明其弄潮的生命力很旺盛。所以,官府禁止并不是弄潮衰落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弄潮是一种充满冒险精神的竞技运动,是江南人,尤其钱塘江下游人民与潮水缠斗过程中产生的特 {MOD}活动。南宋是实行开放政策的政权,而从元代开始,政府开始闭关锁国,明代更是直接实行“海禁”,明中后期更是达到顶峰。


  • 可能导致弄潮活动减少的主观原因是——海禁

它的尺度远比禁潮要大得多,这是封锁国家的对外交流通道,沿海地区的水上活动几乎被禁绝,弄潮要被禁止。弄潮黄金时期,正是南宋航海家在深海大洋中各领风骚的时代;弄潮衰落时期,正是中国闭关锁国时期。关于南宋的航海辉煌,在此毋庸赘述。元明虽有零星弄潮活动,但弄潮活动消失的趋势无法阻挡。弄潮繁盛,是开放背景下的一种产物。随着清代继续海禁高压,甚至在沿海开展了“内迁运动”,让海岸线附近居民强制向内陆拆迁。这个时期,关于“弄潮”的记载,就几乎销声匿迹了。


  • 弄潮消失的最重要原因,是地理环境的变迁。

经常关注古代观潮文章、诗词、绘画的人会发现,当时的主要观潮地点在杭州城候潮们外,浙江亭、六和塔一带。而清代以来,海宁盐官一带才是潮水最盛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之前讲述杭州城地理环境时就已点到:钱塘江口及杭州湾地形地貌变迁频繁,到了明万历时期,则经历了一次大转折。




宋《月夜看潮图》画亭台楼阁,远山迷朦,一只小艇,悠悠而行。阁楼之上,数人在观看翻滚着层层波涛的江潮。此时期观潮地仍在杭州东郊外江畔。



清袁江《观潮图》,远山连绵起伏,近处江面辽阔,波涛汹涌,江上船只往来,描绘钱塘大潮的壮阔景 {MOD}。此画风格有宋代遗韵,景观似乎也是旧时观潮地,但袁老师的时代,观潮胜地已经转移到海宁一带。





摄影 @ 王芯克

“素练横江,漫漫黄沙起白虹”,说的是钱塘江的一线潮。为了观看盛景,人们早早来到海宁盐官钱塘江畔。未见潮头,先闻潮声如雷。随着潮水声音越来越大,犹如万千战鼓擂起,震耳欲聋。


历史上,钱塘江口河水泥沙量大,在国内河流中的含沙比次于黄河、高于长江,而潮水倒灌,又冲击着松软的河岸、河床因而不耐冲刷。有时候南岸坍塌,有时候北岸陷落,此消彼长。在松软的陆地上,有龛山、赭山、庄河山,三座兀立的山头,大体让钱塘江入海口形成了三个通道:后人称之为北大门、中小门、南大门。南宋以前,江在南大门入海,偶尔在中小门入海。明万历以来到清初,钱塘江开始在在北大门入海。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潮水景观的变迁。



清初时期版的钱塘江口形势图

图中描绘富阳江以下,钱塘江河段至海口一带沿岸图;钱塘江亦称浙江、之江。本图的视读系由右向左逐渐展开,方位与一般阅读此区地图的习惯正好相反,而是从钱塘江上游向江口视读;图面座标上方为钱塘江南岸、钱塘江口在图西部分。钱塘江占图面中间大部分,省城(杭州)至海宁州附近的江面,描绘潮涌波涛的场面,颇符合「钱塘观潮」的民间习俗。




民国时期出版的钱塘江口形势图



各个时期的塘江口岸线变化图



当代遥感地图上的钱塘江下游及江口



弄潮大舞台的转移,让一个在传承了千余年的活动失去了施展的训练场和实践地。



明末以来,海宁盐官和萧山赭山逐渐成为观潮佳地。每年八月十八前后,两地都是人山人海,争相前来。晚清后,唐宋以来的观潮胜地浙江亭、秋涛宫一带江岸,已渐淤积成陆。民国后建为秋涛路民国年间,杭州本地人洪如嵩撰写了风物志《补辑杭俗遗风》,其“江干观潮”(江干,就是江堤)有这样一段类似“编者按”的画:钱江之潮,为天下大观。看潮除沿江上下外,人多趋海宁,以彼处之潮,较大于钱塘江岸也。届期火车特开观潮专车,以便观客。远道之人,如期而至者,车为之满。车中包定伙食。可以随客饮餐,诚吾杭之一大盛举也。”这说明:钱塘大潮已转移到海宁盐官一带,当时还专门开通了“观潮专车”,类似于今天的“旅游专列”。




钱塘江口和杭州湾的岸线,直到当代仍在不知觉地发生变化。不过,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现在的海岸线,多是围海造陆带来的“人进海退”。




1916年农历八月十八,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及蒋介石等,到海宁观潮。19年后,丰子恺先生在《钱江看潮记》中提到,自己本来要去海宁观潮,因为时间原因,将就着到杭州三廊庙(距六和塔和古浙江亭不远)观潮。当天“江岸之上,观者动万当地人则说,都是为潮神贺生日来的”。可见,地理环境确实发生大变,但潮神两千多年的信仰仍在。


1788年,英国人詹姆斯·科克船长在夏威夷第一次见识了夏威夷土著民的冲浪活动。但是,没有人知道冲浪运动的出现时间,也没有人知道它从何而来。有一种观点,来自浙江大学历史系的李志庭教授,他撰文指出,夏威夷居民以亚洲移民后裔和波利尼西亚人为主,其祖先与古越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甚至大胆推断:“夏威夷的冲浪运动很可能就是随着越民族的迁徙而兴起的。”他认为,弄潮与冲浪在运动形式上高度相似,航海能力出 {MOD}的吴越人有可能在某个时期到过夏威夷。这种观点我们不做较真,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代弄潮,堪称文字记载最早的冲浪人,保守地说,唐代李吉甫提到大规模“弄潮”,比现代冲浪比赛至少早了上千年。


钱塘弄潮儿,“冲浪鼻祖”的绝技失传了吗?


到了近代民国时期,鲁迅先生在《三闲集》中还写到了弄潮儿:“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冈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今天对弄潮儿解释是:“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比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作为浙江人的鲁迅在当时一定深知:这种经济活动,早已烙上了吃苦耐劳、拼搏冒险的基因。


弄潮活动消失了,但它留下的种子早已在这片土地开花结果,并把这种精神渗透到周围地区。直到今天,与潮水游戏的总能在钱塘江口见到。在其他地方,别说潮水,即使来一场大风,人们躲之不及,更别说与之嬉戏了。在钱塘江入海口,每到大潮来临,总有当地人面对涌潮并不畏惧,甚至有人在潮中玩耍,很是享受这一景观带来的快感。尽管当代杭州城郊的潮头,比古时小了太多,但这种主动与潮共舞的行为,仍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当然,每年大潮期间,总有人员伤亡,盲目“弄潮”的行为并不值得鼓励。



八月钱塘江涌潮期间,在浪里翻腾的人



弄潮竞技消失了,但“弄潮儿”的精神早已遍地开花,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体育行为上的弄潮消失了,但更多的“弄潮儿”仍在世上:


  • 抢潮头鱼

实际上,“弄潮”这种竞技虽然消失,但钱塘江口在潮头冒险挑战的人一直还有,只不过不再阵势不再浩大。其中,有一种代表性的活动叫抢潮头鱼。当江面上一条白线自远而来,化成眼前呼啸的潮水时,有人开始随潮奔跑,看到有水中有鱼,转身一跃跳进潮中,用网兜用力一捞,再迅速地跳出潮头,这就是所谓的“抢潮头鱼”。抢潮头鱼风险极大,抢鱼者要水性好、胆子大、技巧极佳。约三十年前,在钱塘江口北岸下沙、南岸萧山,还能见到大规模的“抢潮头鱼”活动。



本世纪初在钱塘江口抢潮头鱼的渔民




抢潮头鱼跟弄潮一样,均有炫耀技巧的成分。不过抢鱼更注重实用,因为“抢”要的是时间差,目标则是夺鱼。穷苦的年年代,用这种方式捕鱼,可以换钱补贴家用,这种冒险的活动就跟浙商一样,一定程度上是被生存环境所迫。


2014年7月13日,在萧山围垦廿工段钱塘江上,一个抢潮头鱼的青年人被涌潮冲倒。幸好这不是潮汐高峰期,他才幸免于难。钱塘江潮年都有发生,但在这“弄潮儿”的故乡,每年涨潮时总有胆大的人去挑战。抢潮头鱼,是一种惊险刺激的生死游戏。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有囡不嫁抢潮郎,宁可嫁给种田郎,”、“上山打石炮、下江抢潮头,真正是好汉”,其中“大石炮”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但抢潮头鱼伤亡率比它还要高。


抢潮头鱼的渔民被称为“江猫”,一是称赞他们在潮头像猫一样动作轻巧;二是代表了一种祈福,民间说猫有九命,“猫”代表着也是对他们的命运的祝福。这让我联想起身上有“龙子”纹身的弄潮人,在这样凶险的环境中,神性的精神力量是不可或缺的。跟弄潮儿类似的是,这些“江猫”也都赤身裸体,这样一是为了活动方便,二是被潮头袭击更容易逃脱。



早些年,钱塘江口渔业资源很丰富,涨潮携带鱼虾滚滚而来,“靠江吃江”的人们从潮头抢得这些江鲜,拿到城里去买,收成好的时候顶上一般人的一年收入——这是他们铤而走险的最重要原因。如今浙江沿海经济发达,富裕起来的人们再也不用为生计如此卖命了。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政府部门早已明确禁止两岸居民抢潮头鱼的行为。



再过几年,抢潮头鱼的场景应该不会再有,我们目前能够从影像中体会着带着“弄潮”古老印记的惊险游戏,从中感受钱塘江渔猎文明的昂扬张力。


  • 商业浙军


钱塘潮弄潮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从古至今的“商帮”之中。浙江商帮,与徽商、粤商、晋商、徽商、苏商组成五大商帮。广义的浙商,应该把苏南包含进来,因为这里曾经同属“吴越”、同属“两浙”,直到海禁明清时期,苏南地区才被划入直隶省,清代才成立了江苏省。



浙商省外500强企业分布图




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本和贡献的GDP,以及出口创汇额、上市公司数量、创造贸易顺差居全国各省份第一。此外,这里还是全国民间资本输出最多的省份。


苏南、浙江以极其发达及多样私民营经济,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无论规模还是经验,都在全国遥遥领。其他几大商帮,有的辉煌不再,有的则集中某一区域,而当代的浙商队伍则继续辉煌着,被台湾企业家视为“大陆之狼”。



浙商企业在全球的主要分布图


浙江商人的生存能力,为他们赢得了国际名声,有欧洲人称浙江人为“东方犹太人。浙商与犹太商人的相同之处很明显:都很热爱财富、人均经商比例高,多有远离故土,且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至少800万在外的浙商,每年能够创造的GDP接近该省的GDP。换句话说:除了统计数据的GDP,从这片土地走出的人,在海外又制造了一个经济的浙江!




宁波商帮是典型的“海商”,是传统商帮中唯一将辉煌延续到现在的。清末上海的崛起、二战后香港的繁荣,多有宁波人的功劳。1967年春节,李达三等宁波籍商人在旅港同乡会上一起联欢。


摄影 @ GOUYIGE

2011年3月,浙江企业吉利汽车收购福特旗下沃尔沃轿车百分之百股权。左为现场试驾沃尔沃轿车的吉利总裁李书福,右为沃尔沃汽车全球总裁雅各布。




摄影 @ Zhangwen

三大草根浙商汇聚一堂:冯根生、宗庆后、鲁冠球。



阿里的爸爸,也是众多女性的爸爸的马云,当代浙商中热得发烫的人物。


比如,温州人已经遍布世界,尤其是在欧洲:长居欧洲的华人中,甚至有一半以上来自浙江,三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个温州人。它们在这里主要目的几乎只有一个——经商。在南美洲东海岸一带,有青田人形成的聚落,被称为“青田村”。



江南不仅是水乡,更是潮乡、山乡、海乡——与潮水缠斗、以丘陵为邻、跟海浪搏命,这样的环境,不适合纯粹的、稳定的农耕生产,迫使这里的人走上了经商的道路。向东朝向广阔的大海,又让浙商成为区别于晋商、徽商的“海商”。安贫乐道的农耕文明,缺少冒险精神,而海洋文明则以外向发展和商品经济为基本特征。丘陵众多、海岸曲折的古希腊,成为欧洲海洋文明的发源地。而浙江的环境,几乎与之一模一样。



钱塘江口与浙江海岸线地形鸟瞰




爱琴海与古希腊地区海岸线地形鸟瞰


不同的是:浙江与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东亚大陆联系更为密切——钱塘江与大运河这样的水脉,让它始终属于中华文明之花中的一瓣;孕育欧洲海洋商业文明的希腊,如今已经十分萧条,欧洲文明与经济中心,也各领风骚三百年,从希腊到罗马到日耳曼到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法德美——而中华文明中的吴越文明,则几乎经久不衰。生长在潮头的浙江,也证明了:所谓被标榜为农耕文明的中华文明,本来就有浓浓的海洋文明基因。


此外,跟别处不同的是,浙江商人并不是集中在一城一地,而是各地都有特 {MOD}商帮。有学者将“浙商”分为温台帮、浙中帮、宁绍帮三支。具体到一市一县,都有自己特 {MOD}的经商方式。用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先生的说法,“浙商不是一菜,而是一桌菜”。


《宋书·地理志》早就看到了“越地人”的这一性格气质:“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一旦政策、环境、时机具备,这群人马上闻风而动,将江水之潮,转化成商海怒涛,迅速在全国乃至世界,掀起生生不息的“钱塘潮”。


弄潮与浙商对比,相同点无处不在,简单举出四条:

1、出身草根。弄潮儿都是市井草根阶层,最初的浙商也都多是从底层起家的。

2、耐力惊人。弄潮需要极强耐力,对应浙商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发芽”。

3、技巧时机。潮头躲闪,跟潮头缠斗一起,而浙商则如水随形游走在世界,像灵猫一样捕捉常人看不到、不屑一顾的商机。

4、敢于冒险。弄潮的凶险已经显而易见,而在商海中摸爬滚打的成功浙商,本身多是经历极大挫折,背后的失败者就更多如牛毛,“伤亡率”跟弄潮一样高。


浙江商人自我标榜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被专家概括为“两板四千精神”。弄潮儿,在今天多用于形容在商界翻云覆雨的人物。按这个说法,苏南、上海、浙江组成的江南,无疑是“弄潮儿”的大本营!


  • 侠客士兵


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精神,让这里出了多少热血之士!猛兽一样的潮水,激发了两岸人民的胆识,锤炼了一个个强悍的体魄。春秋战国,孙武在吴地把一群后宫女子,训练成一支有模有样的士兵,而那个时候吴越地区就以出产精良的兵器著称:吴越之刀剑,后来有了一个叫“吴钩”的美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也因此成为奔赴沙场、建功立业的代名词。


李白《侠客行》开篇便说“吴钩”:“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相传“吴钩”的真身

钩,形似剑而曲,后泛指利剑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的精神符号。


吴越江南地区,读书人中从来不缺武功高强之人,从古代的宗泽、陆游、陈亮、于谦、张苍水,到近代的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他们文武双全、收放自如,正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三国演义》对姜维的评语)。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稀有弄潮人的身影。



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 收藏 @ 湖北省博物馆



明代实行海禁,至嘉靖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大规模的“倭乱”。在前期的“抗倭战争”中,明朝始终处于劣势,直到后来戚继光等干将凭借出 {MOD}的军事才能,在对倭战争中开始反败为胜,甚至在浙江台州创造了连战连捷的奇迹。屡立战功的戚家军,几乎是抗倭的生力军,他们的主力是浙江人,所以当时也称“浙军”。戚继光上任后,在金华府义乌县招募一支以矿工组成的奇兵。究其原因,就是义乌县民间尚武、善战之风。后来,他们随戚继光来到长城脚下戍关,万历年间又在黄海的“壬辰倭乱”战争中,屡立奇功。




《抗倭英雄戚继光》剧照



义乌人这种魄力和性格,也渗透到经济领域——义乌小商品市场,已经成为一张响彻全国的名片。当然,义乌只是吴越江南大地“刚烈”性格的杰出代表。


“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夫子异则不可。”


沿着先祖越人“锐兵任死”的路子,后人的习性一脉相承。夏丏尊在《读书与冥想》说:如“果说山是宗教的,那么湖可以说是艺术的、神秘的,海可以说是革命的了。”浙东走出的军事家蒋百里说:“近山者其人质而强,近水者其人文以弱。”


太湖、西湖之水,为吴越人注入了婉约细腻,而雁荡山、仙霞岭、四明山、天姥山、天姥山,又让他们变得强悍,而涛涛的江口海潮,又让他们充满了一腔热血。我们不敢说这是绝对的,但历史时期长期锤炼中,山水对性格的塑造,影响颇大。




近代革命志士秋女侠



百年前的浙东大地,一干辛亥侠客,响应国民革命号召,掀起了革命狂潮。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出了秋瑾这样的女中豪杰。“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样的热血诗句,不正是对弄潮的致敬和传承吗?这不正是对热血江南的最好阐释和注解吗?


  • 文学浙军


除了军事、商界,文坛的“浙军”又何尝不是群星璀璨。“如果五四时期文学的天空群星灿烂,那么浙江上空的星星特别多,特别明亮。”这段话来自著名文学史学者严家炎先生。

浙江文学大军,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质量上乘:别处都是出一个或少数大咖,这里是出一群又一群的大咖。王国维、鲁迅、茅盾、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俞平伯、沈伊默、梁实秋、夏衍、丰子恺、夏丏尊、冯雪峰、艾青、陈望道………


“浙江省,文明之中心点也,吾浙人果能担任其此言乎,抑将力不能胜任,徒为历史羞乎?”晚清时期,浙江留学生在日本创办《浙江潮》,发刊词中有这样的提问。诚如刊物名称那样,钱塘江潮影响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一种传承地域文化的强烈使命感。文坛的人才,就像潮水那样,后浪跟前浪,一浪接一浪,起伏不绝。



绘图 @ 于继东

近现代杭嘉湖平原地区的作家群体



绘图 @ 于继东

近现代宁波、金华地区作家群体



绘图 @ 于继东

近现代绍兴地区作家群体



这样的阵容,足以组成好几套阵容来跟多个省份抗衡。一个浙江出的文学大师,占据近代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我们再看这片土地的古代诗词文人的分布吧:无论数量还是密度,并不是中原,而是江苏、浙江、上海组成的江南地区,和福建、江西等“泛江南地区”。




唐宋时期诗人地域分布地图



历代诗人数量及地域分布


  • 泳坛浙军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这是一段描述弄潮竞技的文字,同时这也是在称赞这群人的高潮游泳技术,他们都是“善泅者”,白话说就是游泳高手。


看看当代的中国体坛的游泳成绩贡献和成绩单,江浙沪地区几乎包揽,尤其以浙江最为突出。有网友幽默地戏称“江浙沪包游”!


浙江泳军有多牛?孙杨,浙江的;徐嘉余,浙江的;傅园慧,浙江的;叶诗文,浙江的、李朱濠,浙江的;吴宇航,浙江的。在2017年全国游泳冠军赛上,夺下20金9银5铜作古的10项纪录中,有6项由浙江队创造!其中有1项还是亚洲纪录!10项纪录由6名运动员打破,其中浙江运动员有4名!一下这张图表,展示浙江泳军的近期成绩单:



资料图来源 @ 体坛报头条号

从伦敦奥运会的4金,到辽宁全运会创纪录的15金,再到里约奥运会上20分钟内拿下一金一银一铜,浙江游泳是中国体坛最响亮的金字招牌。无论从高度还是厚度,最近十多年甚至半个世纪中,浙江游泳始终领先于中国泳坛。

浙江游泳队组建于1959年,先后涌现出陈桦、罗雪娟、杨雨、吴鹏、汤景之、吕志武、孙杨、叶诗文、汪顺、徐嘉余、毛飞廉、李朱濠、傅园慧等一大批高水平的运动员。就跟弄潮选手、商帮、文坛大军一样,游泳明星的出炉,并不是“一天就炼成的”,而是由天时、地理、人为等多种因素促成的。


泳坛出名将,是除浙商之外,浙江为中国贡献出的另一优秀群体。只可惜的是,中国,包括浙江,至今还没有培养出世界级的冲浪选手。


当冲浪成为风靡全球的体育运动之后,钱塘江口依旧潮起云涌,只是吴越的弄潮儿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堆亢奋的文字留在了《武林旧事》等史料和诗词中。北宋文人潘阆那两句诗最为有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没有踏板的古代弄潮儿,到底是凭什么绝技征服巨浪的呢?我们目前只能说:这是一个无解的谜团,一种失传的绝技。

—END—


以上共讲述了钱塘弄潮Ⅰ身世篇、钱塘弄潮Ⅱ·黄金篇、钱塘弄潮Ⅲ·终极篇

是为公子羽《江南弄潮三部曲》

更多“大地理馆”深读人文地理系列文章:

大浙江:丰满了江南形象,创造了“诗画中国”!

古代有冲浪:“弄潮”的江浙汉子竟如此剽悍!

南宋“弄潮”竞技:古代马云们“体育搭台 、商业唱戏” !

另一种面孔的江南:刚猛、善战、冒险


更多原创地理文章戳这里:

宝塔镇河妖!我有小蛮腰!谁夺走了“水口美学”?

中国有“九州”,山东凭啥占了三个?

谁,边缘化了山东城市群?

山东为何从来都缺少超级都市?


上帝画山西:这个“方形”堪称“陆地航母”!

河北大走廊:谁夺走了你的存在感?

蓟县剖面:上天赐给天津一块“绝世瑰宝”

河套平原,是谁导演了这里的富饶?

巴蜀:中原的“飞地”,伟大的中国避难所



海昏侯时代:汉朝狂卖丝绸换黄金,罗马帝国“身体被掏空”

公元907赣东北,唐宋最大“银山”秘史!

大明朝撸掉“大明州”,小宁波缔造“大上海”

中山国:“最会玩”的诸侯,河北的“第三张脸”


看不见的长城之一:“八达岭长城”的蓝本竟然在此!

看不见的长城之二:西藏有长城!5000米雪山见证自卫反击战!

看不见的长城之三:“北方千岛湖”淹没两座长城雄关要塞!


一带PK一路、海商PK陆商,比比到底谁更牛?

这位“正太”110岁!山西“约会”河北!

『黄土金三角』:它为中华文明制造“基因”!

造一个“大中原”,一湾、两河、三角


荒唐的浪漫!一条谋杀“萤火虫”的生意链

四座大坝来了,半世乡愁没了

敦煌壁画真“幼稚”


声明:“大地理馆”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联我馆人员

喜欢我馆内容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地理馆 geo-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