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曹仁、曹真、曹爽,究竟该姓什么,《三国演义》只是一种可能,据不完全不贴切的史料,这四人到底该姓什么,还真有点儿复杂。《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复姓
曹操生下来就姓曹,这是毋庸置疑的,他并不是后来改的姓氏,这样一来那些关于曹操改性的小故事就站不住脚了。因为改姓的不是曹操,而是曹操的父亲。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本就是姓夏侯,曹嵩在逃难的时候父母都饿死了,在冰天雪地中,他遇到了当时的大宦官曹腾(注意,曹操和曹腾中间差一辈)曹腾见这个孩子可怜,有是自己的同乡,就收留了这个孩子,并改名为曹腾。
后来,曹腾去世后,曹嵩继承了养父的爵位,有因为自己的聪慧,很快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又成为了皇帝身边的重臣。这一来,夏侯一脉就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机会,夏侯渊,夏侯惇的父亲也是这个时候的得到了曹操一家的帮助,摇身一变成了当地的大财主,而汉朝的统治对地主阶级可是相当友好的,他们一家也为此对曹操有了最初的信任。(他们是西汉开国元勋的后人不假,但这件事情发生已经是东汉后期了。)
在曹操儿时还有这样一个事情,由于曹操父亲的养父曹腾是宦官,所以曹操在儿时经常被伙伴们唤做“赘阉遗丑”,受人嘲笑,这也导致了他少年时长期自卑,形成了曹操独特的性格特点。
曹操小名叫阿瞒,为什么叫阿瞒呢?这在历史中是有故事的。
曹操,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名阿瞒,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后为东汉大将军、丞相,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曹操小时候的家境特别殷实,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可以说是衣食无忧,曹操的父亲曹嵩当时在宫中给宦官做养子,可以说是家境显赫。但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那些世家大族,比如说袁绍,四世三公,门生遍布天下,曹操的家世和这些人比起来,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更何况曹操依靠的是宦官的背景,所以宗族的冷漠与鄙视使曹操从小生活在自卑的圈里,曹操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这对曹操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据说曹操小时候放荡不羁,整日逛街遛狗,特别的叛逆。曹操的叔叔看到曹操这个样子,担心曹操这样下去会害了他自己,一事无成,就对希望曹嵩对曹操严加管教。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担心受到责罚,心中就开始计较了这件事。有一天,曹操在大街上遇到了叔叔,立即装作中风的样子,曹叔特别害怕,就赶快告诉了曹嵩。曹嵩急忙来看曹操,发现曹操一切正常,疑问道:“你叔叔说你中风了,怎么这么快就好了?”曹操说:“我并没有中风,只是叔叔不喜欢我,诬蔑我。”曹嵩特别相信曹操,后来曹操的叔叔向曹嵩说曹操的坏话,曹嵩根本不信。过了一段时间,曹操和曹叔又在街上遇到了,曹叔就叫曹操阿瞒,曹操反问道:''叔叔,我的小名叫吉利啊!”曹叔说你欺上瞒下,从此阿瞒就成了曹操的小名。
纵观曹操的一生,他唯才是举,从善如流,是一个具有远见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诗人,谋略家,军事家,但是由于性格的缺陷,奸险狡诈、阴险凶残的罪名,最终占领天下却未能一统天下,抱憾而终,可谓曹操的遗憾乃是性格的遗憾。
曹操真的姓曹吗?关于这个问题,来看看《三国志》的记载:
1.陈寿的正文:“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出本末。嵩生太祖。”
2.裴松之注引司马彪《续汉书》:“滕父节,字符伟,素以仁厚称……长子伯兴,次子仲兴,次子叔兴。滕季兴,少除黄门从官。”
3.裴松之注引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
看到陈寿的记载,我们已经不知道曹嵩的出身是什么了?由于曹腾是宦官,没有生育能力,而曹嵩是为了给他延续香火,成为养子的,却明确告诉我们,曹嵩是曹操的亲爸爸,那么问题的关键是曹嵩“莫能审其出本末”。从司马彪《续汉书》,我们知道曹腾还有三个哥哥,除了曹腾,其他兄弟三人应该是正常人,可以娶妻生子的,根据古代“一妻多妾制”,如果曹腾想选一个延续香火的人,首选应该从三个哥哥的儿子当中寻找,通读《三国志》,会发现曹操、刘备、孙权的后代,都有将兄弟的儿子过继给其他兄弟作为子嗣。除非曹腾的三个哥哥都没有儿子或者只有一个,否则话应该会从兄弟的儿子当中找一个。再看《曹瞒传》、《世语》,说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结合陈寿的“莫能审其出本末”,曹嵩很有可能不是从曹腾兄弟那里找来的,所以曹操极有可能不姓曹。然而说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我认为也不太靠谱,吴人是曹操的对立面,一看《世语》,是不是会想到《世说新语》,这个明显是故事集,不太靠谱,因此曹操本姓是“夏侯氏”也不太可能。
曹操的小名为什么叫“阿瞒”?关于“阿瞒”这个名字,《三国志·武帝纪》陈寿并没有记载。不过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刚刚我们已经知道《曹瞒传》是吴人所作,里面记载了很多关于曹操的逸事。从“吴人”这个角度来看,作为“孙吴阵营”的人,肯定有抹黑曹操的意图在里面。《三国志》里,《魏书》里说蜀、吴为“乱贼”,《蜀书》、《吴书》说曹魏是“乱臣贼子”,反正是相互攻击,吴人所作的《曹瞒传》很有可能去抹黑“曹操”,陈寿是蜀国人,他却没有采信《曹瞒传》,因此曹操叫“阿瞒”,可能是子虚乌有。
自从安阳曹操墓被发现以后,经过考古发掘,基本确实了曹操应该姓曹,是曹家子弟,不是夏侯家子弟,也不是西汉开国元勋曹参的后裔。
曹操小名叫“阿瞒”表示可爱,招人喜欢;也表示比较顽皮。曹操青少年时期喜欢搞恶作剧。也说的说曹操是抱养夏侯家的孩子,担心曹操本人或者别人知道抱养的这件事,所以要瞒着,小名起叫“阿瞒”。
曹操的身世实在是有点复杂,作为三国时期一位重要的君主,历来人们对其身世都非常好奇,但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曹操真的姓曹吗?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他爹曹嵩说起。
汉灵帝时期,当时政局混乱,宦官专政,不过没想到这个宦官专政反而给曹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好处。在沛国谯县,已经为父亲曹腾守孝差不多十年的曹嵩就被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馅饼给砸中了。朝廷忽然传来诏书,要他去朝廷担任大司农的职务。被这巨大喜讯惊呆了的曹嵩连忙准备了一大批祭祀用品,去给他爹曹腾上坟。跪在老子的墓前,曹嵩哭的稀里哗啦,说道:“爹啊,一定是你在上天保佑我啊,所以朝廷才征召我去做官了,以后我一定好好干,给你争口气。”
那么这个曹腾是怎么回事呢?说起这个曹腾身世也是够凄凉的,年纪轻轻的就经常忍饥挨饿,衣食无着。想着反正家里还有几个兄弟,也不差自己一个。为了生活,于是一狠心把自己的命根子割了,去宫里做了太监。
曹腾进宫之后,运气不错,可能人缘比较好,或者有眼缘,竟然被当时的邓太后选中,做了太子的伴读。这个太子名字叫刘保,就是后来的汉顺帝。另外多嘴介绍一下这位邓太后,她的名字叫邓绥,是东汉时期一位著名的女政治家。祖父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邓禹曾经向刘秀进献过著名的《图天下策》,后来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获封高密侯。有点啰嗦了,下面继续说曹嵩。
我们都知道,刘保做太子的时候被废过,后来在太监孙程、王康的扶持下才做了皇帝,所以他对宦官是很信任的。而且曹腾是他的小跟班,关系还是不错的,于是就一步步的提拔曹腾做到了中常侍。刘保死了之后,后面的小皇帝汉冲帝、汉质帝都是短命,但是曹腾依然得到他们的重用。这样曹腾在宫里的人脉积累还是不错的,和太后关系处的也比较好,逐渐的,他成了沟通大臣和太后的联络员。
曹腾虽然是个死太监,但是他这个人还算比较正常,不像有些太监心理那么阴暗。做事比较公正,得到了太后和大臣的信任。后来和大将军梁冀达成了共识,共图大事。梁冀于是毒死了汉质帝,他们共同迎立刘志为皇帝,就是汉桓帝。曹腾也是凭借此功劳,官至大长秋,一时风光无两啊。
曹腾在宫里干了三十多年,侍候了四位皇帝,凭借运气和机智,游走在权力的巅峰,受到了普遍的好评。不过他唯一觉得可惜的事情就是作为一个太监,他没有儿子啊,白白攒下那么大一份家业,却没人继承,这令他非常郁闷。
135年,汉顺帝急曹腾之所急,对其进行了政策上的大力倾斜,下了一道旨意。那就是,“允许宦官养子袭爵”,也就是说你曹腾不用怕白干了,我允许你领养或者过继一个儿子做你的后代,你死后的爵位也由你这个养子继承。于是,曹腾在这条法令之下,领养了曹嵩。
曹嵩这下算是一步登天啊,在干爹的大力扶持下,事业发展非常好。特别是曹嵩做大司农之后,靠着爷爷和爹爹的积累,曹操赢在了事业的起跑线上。
关于曹嵩的身世,《三国志》记载道:“莫能审其(曹嵩)生出本末”,这就是说曹嵩的身世很迷离,不知道哪里来的。在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中,对曹嵩出身的说法是:“父嵩乞丐携养”(路边要饭的)。当然了,这应该是一种诋毁,并不能当真。
比较奇怪的是,在《三国志》中记载说曹操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人,后来又说曹嵩“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这就有点矛盾了。
现代DNA研究最新成果也表明,曹操家族和曹参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也推翻了曹嵩是夏侯氏后人的可能。
不过人们还有一种推测,那就是曹嵩是从曹腾的本族子弟中过继而来的,所以说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曹操姓曹是无疑的。其实想想也很有道理,曹腾那么高的地位,而且又有几个兄弟,过继儿子肯定是从自己侄子中间选啊,绝对不会像陈琳说的是一个路边乞丐。
曹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所以自小就比较调皮,四处游荡,到处惹祸,所以他叔叔就很讨厌他,经常找曹嵩打小报告。曹嵩也是恨铁不成钢,所以经常对曹操进行体罚教育。因为这件事情,曹操就很生气,于是就冒坏水想报复他叔叔。
一天,曹操特意假装和叔叔路上相遇了,一看到曹操,他叔叔大吃一惊,因为看到曹操口眼歪斜,嘴里不停的流口水。于是就问:“哎呀侄儿,你这是怎么了?”曹操就装作很痛苦的说:“叔叔,我中风了。”他叔叔一听,赶紧去告诉曹嵩。
曹嵩赶紧来看曹操,结果没事啊,很正常。就问曹操:“你叔叔不是说你中风了吗?”曹操说:“没有啊,可能叔叔不喜欢我,所以才这么说的吧。”
曹嵩从此对曹操叔叔的话就没有那么相信了。但是曹操因为瞒哄了叔叔和父亲,叔叔就说他:“你个兔崽子,就喜欢欺上瞒下,真是过分,以后就叫你阿瞒吧。”于是曹操就有了个小名,就是“阿瞒”。
曹操、曹仁、曹真、曹爽,究竟该姓什么,《三国演义》只是一种可能,据不完全不贴切的史料,这四人到底该姓什么,还真有点儿复杂。《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复姓夏侯,因过继给了大宦官曹腾,就姓了曹姓。曹操是曹嵩的儿子,自然也应该姓夏侯,与夏侯渊、夏侯惇是同族兄弟。曹仁是曹操的堂弟,与曹操不是一个父亲,可能应该是曹腾家族的人,自然曹仁应该姓曹了。
据《魏略》说,曹真本叫秦真,其父叫秦邵,与曹操关系很好,在兴平年间,袁术部曲要杀曹操,秦邵就让曹操逃走,自己假扮曹操,被袁术部曲杀害。后来曹操感秦邵恩德,就收秦真为义子,改名曹真,极为宠爱,与儿子曹丕等同样看待。曹爽是曹真的儿子,自然也应姓秦了。
不过,曹操到底姓曹还是姓夏侯,《三国志》没有记载,说是“莫能辨其本末”,只说曹嵩曾过继给宦官曹腾为继子,并承袭了曹腾的侯爵,后官至太尉。而后来的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采用了三国时期吴人著的《曹瞒传》,说曹操之父曹嵩本姓夏侯,后过继给曹腾方姓曹。这种说法据说也不大准确,但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时采信了这一说法。
据说曹操自己承认自己是汉初丞相曹参之后,不过根据也很不充分。曹操之所以与夏侯氏亲近,据说曹姓与夏侯姓当时是亳州两大姓,很是要好,曹操起事,夏侯兄弟自然也跟着起事了。罗贯中之所以采信曹操姓夏侯一说,也可能是《三国演义》所需要。因为《三国演义》是褒刘贬曹的,认为曹操是奸贼,奸贼背主篡国,岂能是汉初忠臣曹参之后?正好《魏略》有姓夏侯姓这么一说,也省得罗贯中为曹操本姓什么犯难了。因此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该姓夏侯,曹真、曹爽该姓秦,那就只有曹仁或可姓曹了。
不过按史料的不确定性,曹操、曹仁、曹真、曹爽,或全部姓曹,或曹操、曹真、曹爽不姓曹,或者他们四人都不姓曹,具体该姓什么,看来还得麻烦专家们进一步去寻根求源了。
最多设置5个标签!
曹操生下来就姓曹,这是毋庸置疑的,他并不是后来改的姓氏,这样一来那些关于曹操改性的小故事就站不住脚了。因为改姓的不是曹操,而是曹操的父亲。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本就是姓夏侯,曹嵩在逃难的时候父母都饿死了,在冰天雪地中,他遇到了当时的大宦官曹腾(注意,曹操和曹腾中间差一辈)曹腾见这个孩子可怜,有是自己的同乡,就收留了这个孩子,并改名为曹腾。
后来,曹腾去世后,曹嵩继承了养父的爵位,有因为自己的聪慧,很快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又成为了皇帝身边的重臣。这一来,夏侯一脉就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机会,夏侯渊,夏侯惇的父亲也是这个时候的得到了曹操一家的帮助,摇身一变成了当地的大财主,而汉朝的统治对地主阶级可是相当友好的,他们一家也为此对曹操有了最初的信任。(他们是西汉开国元勋的后人不假,但这件事情发生已经是东汉后期了。)
在曹操儿时还有这样一个事情,由于曹操父亲的养父曹腾是宦官,所以曹操在儿时经常被伙伴们唤做“赘阉遗丑”,受人嘲笑,这也导致了他少年时长期自卑,形成了曹操独特的性格特点。
曹操小名叫阿瞒,为什么叫阿瞒呢?这在历史中是有故事的。
曹操,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名阿瞒,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后为东汉大将军、丞相,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曹操小时候的家境特别殷实,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可以说是衣食无忧,曹操的父亲曹嵩当时在宫中给宦官做养子,可以说是家境显赫。但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那些世家大族,比如说袁绍,四世三公,门生遍布天下,曹操的家世和这些人比起来,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更何况曹操依靠的是宦官的背景,所以宗族的冷漠与鄙视使曹操从小生活在自卑的圈里,曹操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这对曹操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据说曹操小时候放荡不羁,整日逛街遛狗,特别的叛逆。曹操的叔叔看到曹操这个样子,担心曹操这样下去会害了他自己,一事无成,就对希望曹嵩对曹操严加管教。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担心受到责罚,心中就开始计较了这件事。有一天,曹操在大街上遇到了叔叔,立即装作中风的样子,曹叔特别害怕,就赶快告诉了曹嵩。曹嵩急忙来看曹操,发现曹操一切正常,疑问道:“你叔叔说你中风了,怎么这么快就好了?”曹操说:“我并没有中风,只是叔叔不喜欢我,诬蔑我。”曹嵩特别相信曹操,后来曹操的叔叔向曹嵩说曹操的坏话,曹嵩根本不信。过了一段时间,曹操和曹叔又在街上遇到了,曹叔就叫曹操阿瞒,曹操反问道:''叔叔,我的小名叫吉利啊!”曹叔说你欺上瞒下,从此阿瞒就成了曹操的小名。
纵观曹操的一生,他唯才是举,从善如流,是一个具有远见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诗人,谋略家,军事家,但是由于性格的缺陷,奸险狡诈、阴险凶残的罪名,最终占领天下却未能一统天下,抱憾而终,可谓曹操的遗憾乃是性格的遗憾。
曹操真的姓曹吗?关于这个问题,来看看《三国志》的记载:
1.陈寿的正文:“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出本末。嵩生太祖。”
2.裴松之注引司马彪《续汉书》:“滕父节,字符伟,素以仁厚称……长子伯兴,次子仲兴,次子叔兴。滕季兴,少除黄门从官。”
3.裴松之注引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
看到陈寿的记载,我们已经不知道曹嵩的出身是什么了?由于曹腾是宦官,没有生育能力,而曹嵩是为了给他延续香火,成为养子的,却明确告诉我们,曹嵩是曹操的亲爸爸,那么问题的关键是曹嵩“莫能审其出本末”。从司马彪《续汉书》,我们知道曹腾还有三个哥哥,除了曹腾,其他兄弟三人应该是正常人,可以娶妻生子的,根据古代“一妻多妾制”,如果曹腾想选一个延续香火的人,首选应该从三个哥哥的儿子当中寻找,通读《三国志》,会发现曹操、刘备、孙权的后代,都有将兄弟的儿子过继给其他兄弟作为子嗣。除非曹腾的三个哥哥都没有儿子或者只有一个,否则话应该会从兄弟的儿子当中找一个。再看《曹瞒传》、《世语》,说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结合陈寿的“莫能审其出本末”,曹嵩很有可能不是从曹腾兄弟那里找来的,所以曹操极有可能不姓曹。然而说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我认为也不太靠谱,吴人是曹操的对立面,一看《世语》,是不是会想到《世说新语》,这个明显是故事集,不太靠谱,因此曹操本姓是“夏侯氏”也不太可能。
曹操的小名为什么叫“阿瞒”?关于“阿瞒”这个名字,《三国志·武帝纪》陈寿并没有记载。不过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刚刚我们已经知道《曹瞒传》是吴人所作,里面记载了很多关于曹操的逸事。从“吴人”这个角度来看,作为“孙吴阵营”的人,肯定有抹黑曹操的意图在里面。《三国志》里,《魏书》里说蜀、吴为“乱贼”,《蜀书》、《吴书》说曹魏是“乱臣贼子”,反正是相互攻击,吴人所作的《曹瞒传》很有可能去抹黑“曹操”,陈寿是蜀国人,他却没有采信《曹瞒传》,因此曹操叫“阿瞒”,可能是子虚乌有。
自从安阳曹操墓被发现以后,经过考古发掘,基本确实了曹操应该姓曹,是曹家子弟,不是夏侯家子弟,也不是西汉开国元勋曹参的后裔。
曹操小名叫“阿瞒”表示可爱,招人喜欢;也表示比较顽皮。曹操青少年时期喜欢搞恶作剧。也说的说曹操是抱养夏侯家的孩子,担心曹操本人或者别人知道抱养的这件事,所以要瞒着,小名起叫“阿瞒”。
曹操的身世实在是有点复杂,作为三国时期一位重要的君主,历来人们对其身世都非常好奇,但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曹操真的姓曹吗?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他爹曹嵩说起。
汉灵帝时期,当时政局混乱,宦官专政,不过没想到这个宦官专政反而给曹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好处。在沛国谯县,已经为父亲曹腾守孝差不多十年的曹嵩就被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馅饼给砸中了。朝廷忽然传来诏书,要他去朝廷担任大司农的职务。被这巨大喜讯惊呆了的曹嵩连忙准备了一大批祭祀用品,去给他爹曹腾上坟。跪在老子的墓前,曹嵩哭的稀里哗啦,说道:“爹啊,一定是你在上天保佑我啊,所以朝廷才征召我去做官了,以后我一定好好干,给你争口气。”
那么这个曹腾是怎么回事呢?说起这个曹腾身世也是够凄凉的,年纪轻轻的就经常忍饥挨饿,衣食无着。想着反正家里还有几个兄弟,也不差自己一个。为了生活,于是一狠心把自己的命根子割了,去宫里做了太监。
曹腾进宫之后,运气不错,可能人缘比较好,或者有眼缘,竟然被当时的邓太后选中,做了太子的伴读。这个太子名字叫刘保,就是后来的汉顺帝。另外多嘴介绍一下这位邓太后,她的名字叫邓绥,是东汉时期一位著名的女政治家。祖父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邓禹曾经向刘秀进献过著名的《图天下策》,后来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获封高密侯。有点啰嗦了,下面继续说曹嵩。
我们都知道,刘保做太子的时候被废过,后来在太监孙程、王康的扶持下才做了皇帝,所以他对宦官是很信任的。而且曹腾是他的小跟班,关系还是不错的,于是就一步步的提拔曹腾做到了中常侍。刘保死了之后,后面的小皇帝汉冲帝、汉质帝都是短命,但是曹腾依然得到他们的重用。这样曹腾在宫里的人脉积累还是不错的,和太后关系处的也比较好,逐渐的,他成了沟通大臣和太后的联络员。
曹腾虽然是个死太监,但是他这个人还算比较正常,不像有些太监心理那么阴暗。做事比较公正,得到了太后和大臣的信任。后来和大将军梁冀达成了共识,共图大事。梁冀于是毒死了汉质帝,他们共同迎立刘志为皇帝,就是汉桓帝。曹腾也是凭借此功劳,官至大长秋,一时风光无两啊。
曹腾在宫里干了三十多年,侍候了四位皇帝,凭借运气和机智,游走在权力的巅峰,受到了普遍的好评。不过他唯一觉得可惜的事情就是作为一个太监,他没有儿子啊,白白攒下那么大一份家业,却没人继承,这令他非常郁闷。
135年,汉顺帝急曹腾之所急,对其进行了政策上的大力倾斜,下了一道旨意。那就是,“允许宦官养子袭爵”,也就是说你曹腾不用怕白干了,我允许你领养或者过继一个儿子做你的后代,你死后的爵位也由你这个养子继承。于是,曹腾在这条法令之下,领养了曹嵩。
曹嵩这下算是一步登天啊,在干爹的大力扶持下,事业发展非常好。特别是曹嵩做大司农之后,靠着爷爷和爹爹的积累,曹操赢在了事业的起跑线上。
关于曹嵩的身世,《三国志》记载道:“莫能审其(曹嵩)生出本末”,这就是说曹嵩的身世很迷离,不知道哪里来的。在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中,对曹嵩出身的说法是:“父嵩乞丐携养”(路边要饭的)。当然了,这应该是一种诋毁,并不能当真。
比较奇怪的是,在《三国志》中记载说曹操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人,后来又说曹嵩“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这就有点矛盾了。
现代DNA研究最新成果也表明,曹操家族和曹参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也推翻了曹嵩是夏侯氏后人的可能。
不过人们还有一种推测,那就是曹嵩是从曹腾的本族子弟中过继而来的,所以说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曹操姓曹是无疑的。其实想想也很有道理,曹腾那么高的地位,而且又有几个兄弟,过继儿子肯定是从自己侄子中间选啊,绝对不会像陈琳说的是一个路边乞丐。
曹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所以自小就比较调皮,四处游荡,到处惹祸,所以他叔叔就很讨厌他,经常找曹嵩打小报告。曹嵩也是恨铁不成钢,所以经常对曹操进行体罚教育。因为这件事情,曹操就很生气,于是就冒坏水想报复他叔叔。
一天,曹操特意假装和叔叔路上相遇了,一看到曹操,他叔叔大吃一惊,因为看到曹操口眼歪斜,嘴里不停的流口水。于是就问:“哎呀侄儿,你这是怎么了?”曹操就装作很痛苦的说:“叔叔,我中风了。”他叔叔一听,赶紧去告诉曹嵩。
曹嵩赶紧来看曹操,结果没事啊,很正常。就问曹操:“你叔叔不是说你中风了吗?”曹操说:“没有啊,可能叔叔不喜欢我,所以才这么说的吧。”
曹嵩从此对曹操叔叔的话就没有那么相信了。但是曹操因为瞒哄了叔叔和父亲,叔叔就说他:“你个兔崽子,就喜欢欺上瞒下,真是过分,以后就叫你阿瞒吧。”于是曹操就有了个小名,就是“阿瞒”。
曹操、曹仁、曹真、曹爽,究竟该姓什么,《三国演义》只是一种可能,据不完全不贴切的史料,这四人到底该姓什么,还真有点儿复杂。《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复姓夏侯,因过继给了大宦官曹腾,就姓了曹姓。曹操是曹嵩的儿子,自然也应该姓夏侯,与夏侯渊、夏侯惇是同族兄弟。曹仁是曹操的堂弟,与曹操不是一个父亲,可能应该是曹腾家族的人,自然曹仁应该姓曹了。
据《魏略》说,曹真本叫秦真,其父叫秦邵,与曹操关系很好,在兴平年间,袁术部曲要杀曹操,秦邵就让曹操逃走,自己假扮曹操,被袁术部曲杀害。后来曹操感秦邵恩德,就收秦真为义子,改名曹真,极为宠爱,与儿子曹丕等同样看待。曹爽是曹真的儿子,自然也应姓秦了。
不过,曹操到底姓曹还是姓夏侯,《三国志》没有记载,说是“莫能辨其本末”,只说曹嵩曾过继给宦官曹腾为继子,并承袭了曹腾的侯爵,后官至太尉。而后来的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采用了三国时期吴人著的《曹瞒传》,说曹操之父曹嵩本姓夏侯,后过继给曹腾方姓曹。这种说法据说也不大准确,但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时采信了这一说法。
据说曹操自己承认自己是汉初丞相曹参之后,不过根据也很不充分。曹操之所以与夏侯氏亲近,据说曹姓与夏侯姓当时是亳州两大姓,很是要好,曹操起事,夏侯兄弟自然也跟着起事了。罗贯中之所以采信曹操姓夏侯一说,也可能是《三国演义》所需要。因为《三国演义》是褒刘贬曹的,认为曹操是奸贼,奸贼背主篡国,岂能是汉初忠臣曹参之后?正好《魏略》有姓夏侯姓这么一说,也省得罗贯中为曹操本姓什么犯难了。因此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该姓夏侯,曹真、曹爽该姓秦,那就只有曹仁或可姓曹了。
不过按史料的不确定性,曹操、曹仁、曹真、曹爽,或全部姓曹,或曹操、曹真、曹爽不姓曹,或者他们四人都不姓曹,具体该姓什么,看来还得麻烦专家们进一步去寻根求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