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 思想主题和文化底蕴

144
提问者 常山赵子龙040
2020-07-29 17:23 悬赏 0财富值 阅读 1644回答 3

最好能结合小说分析!谢谢... 最好能结合小说分析!谢谢

默认分类
登录 后发表回答
绞诳道唾煞
1楼 · 2020-07-29 18:22.采纳回答

《人生》2113写的是本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方黄土高5261原城乡交叉地带的故4102事。一个改革开放的大变革时期1653已来到中国大地,党中央首先在农村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但是,许多历史的沉积物尚未得到彻底地清理,党内的不正之风,社会流弊,封建主义的残余,愚昧落后的意识,尤其是城乡之间差别的存在,这些就给改革开放和社会前进造成了障碍和阻力。特别是偏僻的黄土高原,土地瘠薄,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祖祖辈辈辛勤劳动而无力改变它的面貌。老一辈农民死守着这块土地,认为土地就是他们的一切。但是年轻人,特别是有文化的年轻人却不甘像老一辈那样“在土山上刨挖一辈子”,他们向往现代文明,向往城市生活,对社会的变革抱有强烈的期望。这样,两代人之间就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

影片《人生》的开拓意义就在于它在反映中国当代社会各种复杂矛盾的生活时,以鲜明的当代意识和开放的电影观念来审视生活,把朴实的叙事性同深沉的戏剧性相融合,冲破了电影传统的故事格局,从而使人情、乡俗、诗意、哲理等因素得以从从容容地涌现在银幕上;它以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但它不是单纯抒写高加林和刘巧珍个人的爱情悲欢,而是着力剖析新旧交错时期农村的诸般现实关系以及正在积聚着的某种变革的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所以《人生》呈现给广大观众的,是一幅独具风采的当代农村世态长卷。

影片《人生》非常贴近生活,它为观众在银幕上塑造了高加林、刘巧珍、德顺爷爷、加林爸爸妈妈以及大队支书高明楼等等一群来自生活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祭培胜向珍
2楼-- · 2020-07-29 18:03

《人生》发表于1982年,2113改革时期陕北高原5261的城乡生活4102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1653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虽然人生的结局是一如既往的悲伤与现实,但我却没有以往那么愤然,我渐渐体会到了什么是生活,特别是现实世界里的生活的样子.
  生活有时能把现实变成梦想,有时也可能把梦想变成现实,有时会把社会中的各个角色调换,有时会把好事弄巧成拙,关键看我们怎么去走这条人生的道路.
  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丢掉自己的原则,无论你此刻正高兴万分或痛苦万分,都不能丢掉自己的原则,人一旦丢掉原则就会走入人生的岔路口里.就像人生里的主人公高加林一样,他优秀聪明心劲高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同时又懂得利用机会,这点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备的,然而他就是因为一时的迷茫放弃了原则,结果失去了一份也许可以称之为世界上最纯真的爱情,最真的女人,最爱他的人。女主角巧珍带着对他的爱嫁作他人妇,没有任何怨言,然后在他失意又从回农村时还为他求情,求大队书记让他重新当老师。其实在他失意之前他就意识到自己其实真正爱的人是农村姑娘巧珍,然而就是因为一时的迷茫,选错了路口,放弃了原则,结果失去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其实我们都在走这条人生路,在这条人生路上也会遇到很多岔路口,我们在选择之前也会迷茫失措,也许也会和主人公犯同样的错误,说白了这就是人生!唯一和主人公不同的是我们在选择之前看到了《人生》这本书,它会让我们在选择的时侯,三思而后行!
  就像柳青说的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飞喵某
3楼-- · 2020-07-29 18:04

思想主2113题:

事实上,高加林对土地逃离与回归的人生历程5261,正揭示出路遥对乡4102土中国在现1653代化进程中个体生命的两难抉择。在守望土地、生命接近自然性存有野性美的同时,也要承受来自恶劣自然环境、封建陈规陋习和城市人高傲所带来的深重痛苦和屈辱。

悲苦不仅来自物质层面,更主要来自个性压抑、理想受阻和精神苦闷。寄身城市,固然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为实现个人理想提供了广阔天地,但也根容易滋生克南妈式的小市民心理、黄亚萍式的极端利已主义、张克南式的人格萎缩,让人倍感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

当巧珍第一次到县城去见高加林,一进加林的办公室,巧珍就向加林的怀里扑来。加林赶忙把她推开,说:“这不是在庄稼地里,我的领导就在隔壁……你先坐椅子上,我给你倒一杯水。“他说着就去取水杯。

这里所揭示的城市环境对个体生命的压抑扭曲,既是高加林的个人心理感受,也代表城市人作为群体,时时遭受生存环境和文明制度对个体生命的异化和弱化。

文化底蕴:

《人生》中饱含的浓郁情感和对传统美学的赞美也是其艺术魅力的另一所在。文学作品的神力不仅在于晓之以理的理智,而且动之以情,掀起人们心灵中的震撼和激情。

路遥作品中对城乡交叉地带的细致描写使其作品洋溢着浓厚的黄土气息,作者对困苦中的情与爱的感受和表现完全遵循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劳动人民的人格美、人物身上潜在的传统关系感人肺腑。

扩展资料: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家贫7岁即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其间做过许多临时性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教书一年。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完成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生